压力容器制造射线超声波通用工艺规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277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压力容器制造射线超声波通用工艺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压力容器制造射线超声波通用工艺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压力容器制造射线超声波通用工艺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压力容器制造射线超声波通用工艺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压力容器制造射线超声波通用工艺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压力容器制造射线超声波通用工艺规程.docx

《压力容器制造射线超声波通用工艺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力容器制造射线超声波通用工艺规程.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压力容器制造射线超声波通用工艺规程.docx

压力容器制造射线超声波通用工艺规程

压力容器制造通用工艺规程

QB/GC23—D/0-2012

题目

射线照相检测工艺规程

版次/修订号:

D/0

第1页

共10页

1.适用范围及照相质量等级

1.1。

本工艺规程规定了承压设备金属材料受压元件的熔化焊对接接头的X射线检测方法、底片质量和质量分级的要求。

1.2本工艺规程适用于承压设备受压元件的对接焊接接头的检测。

用于制作焊接接头的金属材料包括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

1.2射线照相质量等级不应低于AB级。

对重要设备、结构特殊材料和特殊焊接工艺制作的对接焊接接头,可采用B级技术进行检测。

1,3非承压设备元件对接焊接接头的X射线检测可参照使用。

2.制定依据及参考标准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GB150.1-4—2011《压力容器》

JB/T4730.2—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射线检测

JB/T4730.1—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通用部分

GBZ117-2002《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JB/T7902-2006  无损检测射线照相检测用线型像质计

JB/T7902-1999线型象质计

JB/T7903-1999工业射线照相底片观灯片

HB7684-2000射线照相用线型象质计

3.人员资格及职责

3.1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应按照《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的要求持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与其工作相适应的技术等级资格证书。

评片人员必须持有中级及以上资格证书。

3.2从事射线检测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3.3射线检测人员必须身体健康,经体检合格,评片人员视力应每年检查一次。

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

3.4射线检测人员应能熟练操作射线机,正确选用透照工艺,合理使用暗室处理方法,并应熟悉焊接工艺、金属材料等知识,应了解压力容器制造工艺,熟悉有关压力容器的法规、标准和技术条件。

3.5对接接头的表面质量要求应符合通用部分4.2条要求。

4.射线检测和验收标准

4.1范围:

必须符合《容规》,GB150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4.2凡要求进行百分百射线检测的容器,对其A类,B类焊接接头应不低于JB4730.2-2005标准中质量等级Ⅱ级的要求。

凡局部射线检测的容器,对其A类和B类焊接接头应不低于JB4730.2-2005标准中质量等级Ⅲ级的要求,检测长度不少于各条焊接接头总长的20%,且不少于250mm。

压力容器制造通用工艺规程

QB/GC23—D/0-2012

题目

射线照相检测工艺规程

版次/修订号:

D/0

第2页

共10页

4.3局部射线检测的容器对其所有的T型连接部位,以及拼接封头(管板)的对接接头,必须进行射线检测。

4.4局部射线检测的容器,如在焊接接头上开孔,则以开孔中心为圆心,1.5倍开孔直径为半径的圆中所包容的焊接接头,被补强圈、支座、垫片、内件等所覆盖的焊接接头必须进行射线检测。

4.5如封头采用拼接焊缝,则在压制之后进行100%射线检测。

公称直径大于250mm的接管对接接头应进行射线检测。

4.6对局部射线检测的焊接接头,若在检测部位发现超标缺陷时,则应返修,并在该缺陷两端的延伸部位,增加不少于该焊缝长度的10%的补充检查,且不小于250mm,若仍有不允许的缺陷时,则对该条焊接接头做100%的射线检测。

5.检验程序

5.1焊缝外观经焊接检验人员检验合格,由检验员填写好承压设备被检工件编号后开出无损检测通知单及设备制作流转过程卡,送交检测室。

无损检测室接到委托单后,方可安排射线检测

5.2焊缝及热影响区若不符3.5的要求时,无损检测室应将委托单反馈焊接检验员。

5.3除非另有规定,射线检测应在焊后进行,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至少应在焊接完成24h后进行射线检测。

5.5探伤室RT-II级或III级人员根据有关标准、按本工艺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并编制射线探伤专用工艺卡,操作人员按本工艺程序进行操作、暗室处理和底片评定。

6.布片(划线)规定

6.1焊缝射线检测编号的规定。

,按该试板所代表的产品编号为检测编号。

并且应有试板的编号1AS1、1AS2……(连1A纵缝).工艺评定试板的工艺评定号为检测编号,片号以S1、S2…表示之。

6.1.2整台产品以产品编号作为检测编号.

6.1.3整台产品的焊缝编号以焊接工艺卡节点图上的编号为依据,纵缝以“A”表示,第一条纵缝为1A、第二条纵缝为2A。

纵缝第1张为A1、纵缝第2张为A2。

如第1条纵缝第二张片即以1A2表示之。

环缝以“B”表示,第一条环缝为1B、第二条环缝为2B。

环缝第1张B1、环缝第2张为B2。

如第1条环缝第二张片即以1B2表示之

6.1.4封头焊缝检测以“FA”表示,第一条1FA表示,第一张片为1FA1表示,封头焊缝以所配的产品编号及焊卡上的编号为准

,一次返修在片号后加“R1”,二次返修在片号后加“R2”表示,增拍片在片号前加”Z”表示。

如:

1B1R1表示第一条焊缝第一张片第一次返修。

1B1R2表示第一条焊缝第一张片第二次返修。

Z1B3表示第一条环缝第三张片,该片为增拍片。

,检测人员对容器均应按100%检测划线。

对直径较大或壁厚较厚的

容器环焊缝划线时,应注意限制累积误差和筒体内外中心位置的重叠准确性,在容器内中心

压力容器制造通用工艺规程

QB/GC23—D/0-2012

题目

射线照相检测工艺规程

版次/修订号:

D/0

第3页

共10页

曝光只要在容器外壁划线布片。

6.2焊缝检测一次透照长度L3和透照等分数N的确定。

6.2.1纵缝(包括试板纵缝)的L3规定一般为300mm。

特殊情况下L3可增大和缩小,但应

满足AB级K≯1.03,B级K≯1.01要求。

封头、旋边R处(折边)部分应单独按K值要求进行划线布片

6.2.2环缝;

周向机;中心周向-次曝光则根据JB4730.2-2005标准,L3规定一般为300mm。

定向机;对外径大于100mm环对接接头透照次数确定方法按取JB4730.2-2005附录D执行,但应满足AB级K≯1.1,B级K≯1.06要求。

所需最少透照次数与透照方式和透照厚度比有关,这一数值可从图D.1-D.6中直接查出,首先计算和查图表,确定整圈环缝透照等分数N,再以下式计算L3。

L3′=πD/N并根据L3′取整数确定L3,

注:

1)为保证相邻边界标记能重叠,防止漏检,标记带上的搭接标记可适当扩展。

2)透照长度应控制在300mm以内;公称厚度较厚时,透照长度应控制在280mm以内。

6.3布片(划线)方法

,对局部检测的产

品除本工艺规定必须检测的部位外,由检测人员或焊接检验员自行任意抽查.布片(划线)方法检测人员在摄片定位图中注明。

,从该焊缝的一端(左)到另一端(右)进行划分片号,序号由小到大。

环缝首先从容器的1B之T字接头处开始按顺时针划分片号,以同样的方法划分其余各环缝片号,片号由小到大用阿拉伯数字表示(1B1在1A1丁字口处,2B1在2A1的丁字口处,以此类推)。

6.4射线透照检测部位打钢印规定:

2号片及最后一张片位置应打焊缝编号,环缝包括1号片,2号片、所有丁字口及最后一张片位置应打焊缝编号。

包括片号、中心标记、所有位置应打中心标记、中心标记钢印与标记带上的中心位置必须重合。

,所摄片号,并与实物、X光底片相符,保证追溯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钢印应离焊缝边缘10-20mm,深度不宜超过0.5mm。

,由检测人员负责绘制详细焊缝检测部位示意图,标注尺寸,并用由色笔在检测部位写上焊缝编号、片号及中心标记。

7射线透照器材选择要求

7.1射线透照

…AB级射线检测技术:

f≥10d.b22/3

…B级射线检测技术:

f≥15d.b22/3

射线源至工件表面的距离最小距离满足JB/T4730.2—2005第4.3条.图2要求.

;当焦距为700mm时曝光量推荐值为;AB级为不小于15毫安分,B级为不小于20毫安分,当焦距改变时按平方反比定律对曝光量进行换算。

射线能量;x射线照相应尽量选用较低管电压.本公司现有四台射线能量不同的x光机.可在曝光曲线范围内择优选择.X光机能量应留有20%余量,以保证仪器使用寿命。

,依据曝光曲线确定曝光参数。

压力容器制造通用工艺规程

QB/GC23—D/0-2012

题目

射线照相检测工艺规程

版次/修订号:

D/0

第4页

共10页

使用中的曝光曲线每年应校验一次。

(祥见曝光曲线制作)

7.2射线胶片;AB级采用T3类或更高级胶片如:

AgfaC7,B级采用T2类胶片或更高级胶片胶片的本底灰雾度不大于0.3.

7.3增感屏:

采用铅箔增感,前屏厚度0.02-0.05mm,后屏厚度大于前屏,一般采用0.03/0.03。

增感屏和胶片在透照中应保证紧贴。

7.4暗盒:

一般使用80X360mm,暗盒不得漏光,对初次制定的检测工艺,或使用中工艺条件及环境发生改变时,应进行背散射防护检查,暗盒背面要贴附“B”铅字标记。

(其高度为13mm,厚度为16mm)。

7.5像质计:

,其线号、丝径应符合HB7684的有关规定。

表1单壁透照、像质计置于源侧(AB级)

公称厚度(T)范围mm

要求达到的像质指数Z

线直径mm

>2.0~3.5

16

0.100

>3.5~5.0

15

0.125

>5.0~7.0

14

0.160

>7.0~10

13

0.20

>10~15

12

0.25

>15~25

11

0.32

>25~32

10

0.40

>32~40

9

0.50

>40~55

8

0.63

注;其它透照方法,像质计的选用应符合满足JB/T4730.2—2005表6,表7要求.

不同焊接型式的透照厚度W见表2

公称厚度

焊缝余高

透照厚度W(mm)

单层透照

双壁单影或双壁双影透照

T

T

TX2

T

单面

T

TX2

T

双面

T

TX2

T

单面(有垫板)

T

TX2

注:

1)T――表示受检工件名义厚度。

2)W――表示射线照射方向上的公称厚度。

多层透照时,透照厚度为通过的各层材料公称厚度之和。

(不考虑垫板厚度及余高)

压力容器制造通用工艺规程

QB/GC23—D/0-2012

题目

射线照相检测工艺规程

版次/修订号:

D/0

第5页

共10页

3)焊缝两侧母材厚度不同时,以薄板厚度计算。

跨焊缝垂直细钢丝置于外侧。

,双壁单影透照时像质计应放置于胶片侧。

双壁双影透照时可放置于源侧,也可放置于胶片侧。

,如果像质计无法放置于源侧,也可放置于胶片侧。

但应进行对比试验,以保证实际透照的底片灵敏度符合要求。

,金属丝应横跨焊缝放置。

,则认为该丝是识别的。

专用像质计至少应识别两根金属丝。

7.6标记:

,产品编号、像质返修标记“R”,

需增拍时还应增拍标记“Z”,及必要时的“F”标记。

其排列示意如下图。

搭接标记工作令号焊缝编号及号片增拍编号标记

中心标记返修编号及次数搭接标记

拍片日期像质计

像质计放胶片侧标记

注:

透照日期的放置按惯例排列6位数进行。

如060525表示2006年5月25日。

,各种标记应符合6.1要求,每次摄片在标记带上必须有符合7.5要求的像质计。

7.7曝光曲线的制作

7.7.1制作曝光曲线应考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