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5259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docx

《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docx

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县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调研报告

  因为母亲青年们都纷纷走出大山,到城镇去务农,因此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或者是留守儿童的出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范文,欢迎阅读!

  据国家老龄委发布的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截至20**年,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约为5000万人。

随着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寿命大幅提高,但是由于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堪忧。

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的合法权益,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对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力图通过对西部山区XX县的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的调查,探寻改善西部山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新途径。

  一、XX县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

  XX县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31人,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万人,占总人口的%,农村留守老人9585人,占农村老人的比例已高达85%。

他们99%是居家养老,1%是社会养老。

近年XX县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高龄补贴等惠农惠民政策,使农村留守老人的的生活生存状况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他们的生存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农村留守老人增多

  新世纪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四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家庭极少,家庭小型化普遍。

农村老人支持儿女在城镇买房或租房生活,而老人则留在家里守着那难以割舍的旧土。

留守老人日常生活多是靠自己解决,生命不息劳动不止。

也有老年人进城随子女生活,上楼下楼很不方便,或者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受到儿孙指责心情不畅,久而久之,多数人返回农村居住,成为农村留守老人的新成员。

  留守老人仍需参加劳动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不高,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生计。

据调查,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不想自己的田地弃耕,就必须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以增加家庭经济来源,解决日常开支,减轻子女的负担。

  居住分散管理难度大

  XX县是山区县,东西宽公里,南北长公里,地理条件复杂,地广人稀,决定了老人居住具有分散性。

一部分居住在远离道路的山上或沟底,经济条件差,交通不便;一部分居住在公路沿线区,看病就医相对方便,但是居住分散,不宜管理;只有小部分老人生活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及周边、农村社区和工矿业区,生存状况较好。

  养老方式具有多样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农村留守老人不同的生活和养老方式。

一是贫困残疾家庭以政府养老为主。

主要是农村五保老人、痴、呆、傻、残老人,这部分家庭相对较少,但问题最多,老人生活状况也最差,他们的养老主要是由政府通过福利院的形式解决。

二是有一定劳动能力和经济基础的留守老人借助幸福院互助养老。

这部分老人的子女收入稳定,家中有经济林木或特种养殖业,老人生活条件相对较好。

三是有稳定收入的留守老人以家庭养老为主。

这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大多在乡镇及周边、农村社区、工矿业集中区生活,医疗卫生水平较高,文艺活动丰富,儿女有固定职业,收入稳定,对老人的补贴较多。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XX县近几年经济社会条件大幅提升,政府、社会对农村和农村留守老人实施了很多优惠政策,但问题依然不少。

  存在问题

  第一,国家养老机构规模小。

国家养老规模小,床位少。

2xxx年9月XX县在距县城18公里的投资2600余万元建XX县社会福利园区,对全县五保供养对象和残疾人实行集中生活管理、集中康复治疗、集中生产劳动及对农村复退军人提供休疗服务的综合机构。

集中供养了346名五保老人和傻、残、孤儿、精神病等特殊人员,入住率91%。

福利园服务对象主要是痴、呆、傻五保户等特殊群体,如智力残疾人员董小林、鳌自明、单臂老人杨勇娃、聋哑老人李宝林、患小儿麻痹老人康彩明等老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家里也无人照料,因此被政府第一批纳入福利院。

相对全县9585名农村留守老人,总体规模尚小,尽管XX县在南片又修建了一所敬老院,但依然难以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

  第二,社会互助养老气候难成。

农村传统上有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习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邻里间除红白喜事之外,互助较前少了很多。

随着留守老人日益增多,邻里之间相互照料的难度越来越大,村组织也难免存在照料不周的现象。

比如XX县双石铺镇桥头庄村87岁高龄老人唐玉花,儿子20年前去世,儿媳15年前改嫁到邻村,老人在桥头庄村委会干部和前儿媳的监护下空巢生活了16年,2xxx年11月中旬老人在家中去世,无人知道老人的准确去世时间。

  在政府倡导下,2xxx年XX县借鉴其他市县农村养老经验,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兴建了黄牛埔镇堆子村、周家庄村、留凤关镇连云寺村等3所农村互助幸福院。

由村民委员会进行管理,主要为农村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就餐临休、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的服务。

通过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形式,优先保障65周岁以上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三居五保户老人,并逐步向其他老年人扩散。

探索中的农村互助幸福院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山区农村实用性不强。

农村互助幸福院是参照城镇社区的模式,前提是老人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且居住集中。

XX年建设的3所农村幸福院,都是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村镇,即使如此,运行情况也不是很好。

对于居住分散、路途不便,又要承担繁重劳动、经济拮据的农村留守老人,放下手中农活,挤出时间,自掏腰包,奔赴几里、几十里去农村幸福院活动娱乐,晚间再风尘仆仆赶回家,幸福院的作用大打折扣。

如黄牛埔镇周家庄村的幸福院建在村委会,最远的留守老人距幸福院达14公里,日间往返近30公里,参加幸福院有愿望但不现实。

其它2处也存在类似问题。

  第三,医疗文卫社保发展滞后。

一是医疗保障不强。

留守老人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几乎可以导致一切困难:

经济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负担加重等等。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调查显示90%的老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占80%。

实施新农合以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看病支出,但只能解决部分住院费。

对于常年患有慢性病的农村留守老人,药费支出仍是一大负担。

另外,随着农村医疗制度的规范化,各村都建有卫生所,方便了村民就医,但由于医疗水平较低,小病抗,大病拖现象仍然很普遍。

  二是文化生活单调。

为改善农村文化生活,各村都建有文化娱乐设施,但大多数留守老人习惯于自由、闲散的生活,打牌、聊天、带孙子的居多,开展其他文化活动较少。

另外,通过对留守老人的调查,我们发现有80%以上的外出务工子女主要通过电话与老人交流,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

  三是养老保险水平较低。

农村60岁以上留守老人每月可领到50元以上的个人养老保险金,即使100岁以上的老人也只能领到300元左右,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村留守老人还常常用其来补贴家用。

而国家农村养老保险标准较低,对其帮扶有限。

  第四,家庭养老道德风险增大。

一是家庭成员减少。

目前421或422家庭在农村很普遍,老人多,子女少,子女养老负担增加。

以前,农村几代人共同生活,除五保老人之外,不存在留守老人。

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到城镇打工,更多的老人留在了农村,日常照料缺失,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日益显现。

  二是传统赡养观念淡化。

家庭小型化使人们对家庭的依赖越来越少,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子女进城务工,经济能力独立,长期与老人分居,对老人的日常照料缺失,沟通交流减少,代沟加深,使传统家庭赡养观念淡化。

如XX县红花铺镇红花铺村二组的陈某,今年76岁,右手残疾,有部分劳动能力。

老伴71岁,前年因车祸致残。

育有两儿一女,大儿子与两老分居多年,长年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外地打工,自顾不暇,几乎不回家看望老人也很少给予经济上的补贴。

二儿子智力残疾40多岁尚未成家,靠外出打工过活,女儿只是偶尔回家探望老人。

陈某的日常生活只能依靠自己和老伴。

  原因分析

  第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养老困难重重。

XX县北倚秦岭南脊,南接紫柏山,全县绝大部分为山地,山大沟深,地广人稀,交通不便。

特殊的地理条件使得居民多是沿公路、沿河而居,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新兴的养老模式诸如幸福院等在XX县虽已出现,但是并不适合当地实情,其功能也未完全发挥出来。

另外,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全县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土地贫瘠,经济效益差,农民收入不稳定,许多青壮年劳动力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不得不进城务工,增加了留守老人的数量。

进城务工人员为了减少开支,无暇顾及留守老人生活,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的功能,加大了养老的难度。

  第二,经济发展制约了养老水平的提升。

近年XX县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同中东部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底子薄、条件差依然是XX县的基本县情。

  一是财政收入虚胖,财力难以为继。

从2xxx年至2xxx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从亿元增加到亿元,虽保持了年均%的增速,但可用财力严重不足。

2xxx年政府用于养老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占全部财政支出的%,与往年相比,未增反降。

加之医疗卫生环境较差,引进的人才难以真正转化为本地人才,大多将县乡医院工作作为一种历练,导致XX县的医疗水平难以提升。

一些疾病县医院根本没法治,更不说乡镇卫生院了,村卫生所甚至沦为了药店。

医疗卫生水平是养老水平的一个硬指标,医疗水平得不到提升将严重影响养老水平的提升。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差距大。

长期以来,铅锌、黄金等工矿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重达80%左右,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因此城乡养老水平也呈现出了两极分化。

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农村留守老人,87%以上的仍然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生活艰难。

而生活在乡镇周边、工矿业集中区的留守老人,儿女大都有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生活条件好,文艺活动丰富,生活比较幸福。

  第三,第三方养老组织发展土壤不乐观。

幸福院、居家养老、老年公寓、社会义工等第三方养老组织在东部一些城市发展迅速,有些组织甚至已经趋于完善,但是在XX县则基本空白。

仅有的几家幸福院也都存在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村人口集中的地区,偏远村组基本上享受不到这些服务。

另外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思想观念闭塞等从根本上制约了第三方养老组织的兴起。

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可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

即使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有能力将老人送到第三方养老组织,也会受到亲朋好友和邻里乡亲等社会舆论的无端谴责,这样就使得一些新兴的第三方养老模式很难发展。

  第四,文化思潮对传统养老模式冲击增大。

一是养老趋利化。

在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受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个人在家庭中地位的高低主要于个人在家庭中收入的高低和工作中职权的大小。

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大,无论是身体还是经济能力都大不如前,家庭的地位日渐削弱,子女对老人的依赖大大减少,反而是老人对子女的依赖越来越强,部分子女尊老意识越来越弱,养老观念淡化。

  二是精神慰藉缺失。

留守老不但有物质生活和日间照料的需求,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

而时下,大部分在外的子女,除了逢年过节回家看看,平时只是简单的电话问候,在一些偏远的落后的山区,甚至一年半载连个电话接不到,缺少沟通交流,致使精神赡养空白扩大。

三、国外农村老人养老新模式

  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发达国家就陆续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在长期应对老龄化的实践中,西方国家形成了许多养老模式,可以作为探索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的借鉴。

  居家养老

  西方国家老人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主,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

该种模式适合子女无暇照顾,有一定自理能力且不愿意离开原有熟悉环境的老年人。

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不同在于,西方国家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老年社区、老年公寓、托老所、志愿者。

其中,老年公寓、托老所等是与其他养老模式相结合的产物。

  机构养老

  即将老人按照身体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