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33个热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1339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14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申论33个热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33个热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33个热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33个热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33个热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申论33个热点.docx

《公务员考试申论33个热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申论33个热点.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申论33个热点.docx

公务员考试申论33个热点

2009年公务员考试申论33个热点

1、“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2、“食品安全问题”

3、“安全生产问题”

4、“教育公平问题”

5、“打官司难问题”

6、“中华民族精神”

7、“公立医院改革”

8、“建设生态文明”

9、“加强能源资源节约”

10、“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1、“耕地保护问题”

12、“农民工就业问题”

13、“部门利益问题”

14、“权力腐败问题”

15、“滥设临时机构”

16、“建设服务型政府”

17、“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1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9、“文化体制改革”

20、“建设和谐文化”

21、“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2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3、“大学生就业问题”

24、“发展职业教育”

25、“教育乱收费问题”

26、“保障性住房问题”

27、“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28、“发展现代农业”

29、“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30、“加强防沙治沙工作”

31、“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32、“公民道德建设”

3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背景: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推进经济适度增长、繁荣市场、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工业协调发展、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技术升级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快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对实现我国“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由此带来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金融部门为降低“道德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而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金融部门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

同时,我国中小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上,很多中小企业仍实行家族式管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信用意识淡薄,加大了贷款风险,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二、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技术人才匮乏。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人才的优势,尤其是技术骨干人员的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

但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不强,难以吸引人才,也难以支付人才的高额待遇。

同时,部分企业管理者观念保守,缺乏谋发展、思进取的创业意识和充分挖掘市场潜能和利用市场信息的能力,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

多年来,国家一直强调发展大企业,大企业在融资、税收、土地使用政策方面有诸多优势,而中小企业在这些方面得到的支持相对较少。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能够激活市场竞争,增进效率。

从经济学上看,完全竞争是最有效率的市场形态,而完全竞争的条件之一就是市场存在众多的企业。

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的参与市场竞争,能提高市场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能够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大企业趋向于以资本代替劳动,而中小企业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要吸纳者。

此外,中小企业还以其特有的灵活性,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直是困绕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

农民收入上不去,农村市场就难以启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受到制约。

而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私营、个体企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更是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方向,大大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拓展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鼓励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注意信贷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同时,切实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

同时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形式参与、多层次结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扩大担保覆盖面,简化手续,降低费率,完善风险分担和商业化运行的机制。

二、鼓励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落实国家有关创业的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各类人员创办中小企业,加快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产品,采用先进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并引导、促进中小企业利用科研成果,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搭建中小企业的人才引进平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是实现科技发展的先决条件。

因此,政府要牵头定期举行人才招聘会,积极为中小企业搭建平台,引进人才;对于进入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使企业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要鼓励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技术院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加大中小企业培训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中小企业培训体系,提高培训的档次和水平,切实提高中小企业职工队伍素质。

四、开展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工作。

推动企业管理上水平,学习和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推进管理创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效益。

五、推动中小企业信息网建设。

通过政府信息网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金融、商务、市场等服务信息,加强信息引导。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广泛推广和普及电子商务,降低中小企业市场开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有效扩大内需。

六、建立中小企业运行监测体系。

密切注视中小企业生产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加强对中小企业运行监测预警分析,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加大对企业负担的专项治理力度,继续清理乱收费,坚决取消不合理的行政性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此外,中小企业自身也要完善制度,健全治理结构。

中小企业要主动推动自身制度多元化和社会化,实现治理结构合理化。

规范财务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能正确反映财务状况的制度,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

同时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打造诚信企业,建立信用信息平台。

2、“食品安全问题”背景:

“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指食品中包含有毒、有害物质,影响人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餐桌上的污染”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而在转型期的中国,这个问题表现得更加严峻。

曾几何时,媒体上关于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接二连三。

三鹿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福寿螺吃出线虫病、多宝鱼检出违禁药物、面粉里“调白块”超标、粉丝中发现致癌物等等,这些暴露出来的现象让人触目惊心。

民以食为天,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食品的小作坊式分散化生产。

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看,几亿农民分散生产农产品,几十万小作坊随意制作各种食品,他们使用的设备简陋、技术水平落后、卫生状况恶劣、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控制。

食品生产从“田间”到“餐桌”的环节越来越复杂,给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的45万个食品生产企业中,10人以下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有35万家,29%的企业无标生产,60%的企业出厂不检验或根本不具备检验能力,这些小作坊“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条件差、工艺乱”,食品质量和安全难以保证。

如何有效解决“食品小作坊”难题,已经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决定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突出问题。

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一是食品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农业法》等,仅仅对食品质量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有较大的法律监管盲区,且《食品卫生法》确定的执法主体职责与现实情况有所脱节,不适应多个部委共同按职能分段监管的现状。

二是食品法律法规的条款笼统,操作性差,一些法律法规规定的比较原则和宽泛,有些条款甚至完全过时,对实际问题约束力较低,操作性不强。

三是食品法律法规的罚则较轻,法律效力不够,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极其严厉的惩罚力度而言,缺乏威慑力。

三、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

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监督管理部门多,如水产品的监管就涉及到包括渔业、质监、食监、卫生防疫、检验检疫和工商等部门。

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复执法、重复抽检、执法缺位、监管空白等现象较为突出,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难以落到实处。

四、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机构数万个,行政色彩浓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检测设备、检测技术落后,很难为食品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此外,由于部门障碍,检测报告的法律效力不被广泛承认,造成了检测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而不同环节的检测,必然导致监管效果的不同。

如工商部门为了整治流通市场食品安全,制订了一系列商品安全管理制度,并且试图通过进行经常性的市场抽检发现问题。

但由于处于管理链条的最末端,发现问题时危害往往已经造成。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测。

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国家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建立和规范食品召回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加快质量电子监管网建设,不断改进监管手段。

建立严密的食品监管网络,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二、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严厉打击“黑窝点”,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

三、构建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

以国家级食品质检机构和食品安全专家为专业技术支持,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对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及时发布预警公告;同时基于评估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作为预防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决策的技术依据,提高国内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与风险预警的能力和水平。

四、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相关认证。

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的力度;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进程;根据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具体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过渡标准或分级标准;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体系,完善认证制度;加快我国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进程。

五、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

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查督办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访督查制度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六、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重点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继续整顿和规范食品广告,重点整治中小城市食品广告;全面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提升农村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七、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

建立和完善进口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制订科学合理、与国际接轨的准入程序;提高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的有效性;完善进口食品查验制度;建立完善的进出口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制定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制订、修订与食品检测相关的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此外,还要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

“食品安全问题”典型事例综述(按时间顺序):

1.《食品安全法》施行。

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建立食品召回制度、统一食品国家安全标准、取消食品“免检制度”、确立民事赔偿优先原则、权益受损消费者可要求十倍赔偿……2009年6月1日,中国开始正式实施《食品安全法》,这部已出台四个月的法律将为系统有序地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开启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新阶段。

《食品安全法》经过四审、横跨三年、历时一年多,今年二月二十八日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今日起取代《食品卫生法》开始实施,从“卫生”到“安全”,两个字的改变,表明从中国食品安全监管观念到监管模式的转变。

2.瘦肉精事件。

2009年2月19日,广州市卫生局分别接到天河、增城两区共有11起因吃猪内脏引起腹痛、腹泻报告,涉及46人。

在对中毒人员剩余食物进行的检验报告显示,瘦肉精呈阳性。

导致本次“瘦肉精”中毒的生猪由生猪个体经营者分别收购自湖南省冷水江市、涟源市、新化县、衡阳县,通过天河牲畜批发市场进入广州市天河、增城的肉菜市场进行售卖。

瘦肉精又名盐酸克仑特罗,曾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其对心脏的副作用大,故已弃用。

它可明显增加瘦肉率,一些养猪户掺入饲料中使猪不长膘。

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心跳,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特别对心律失常、高血压、青光眼、糖尿病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患者有极大危害。

因此全球禁用做饲料添加剂。

3.三鹿奶粉事件。

2008年9月9日,媒体报道“甘肃14名婴儿因食用三鹿奶粉同患肾结石”。

当天下午,国家质检总局派出调查组赶赴三鹿集团。

9月11日,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也有类似案例发生。

当天,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厂被贴上封条。

9月12日,联合调查组确认“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能够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

同日,石家庄市政府宣布,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问题奶粉”,是不法分子在原奶收购过程中添加了三聚氰胺所致。

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合成树脂、塑料、涂料等,造假者在饲料、奶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来冒充蛋白质。

截至9月21日上午8时,全国因食用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导致住院的婴幼儿1万余人,官方确认4例患儿死亡。

9月2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因“毒奶粉”事件引咎辞职。

2008年10月9日,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4.“苏丹红”事件。

2006年11月,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在北京市场抽检了来自河北、江苏、湖北、山东等地的红心咸鸭蛋样本22个,其中红心样本14个,其他样本8个。

检测结果显示,有6个红心鸭蛋样本检出苏丹红B,含量从0.041ppm(毫克3千克,百万分之一)到7.18ppm。

6个样本中5个来自河北、一个来自湖北。

经查,此事件是由于鸭蛋经销商以高价回收红心鸭蛋为诱饵,向养殖户销售化工染料苏丹红,河北省平山、井陉两县的部分养殖户饲喂蛋鸭时使用了从鸭蛋经销商处获得的苏丹红而造成的。

“苏丹红”是一种人造化学制剂,全球多数国家都禁止将其用于食品生产。

它在人类肝细胞研究中也显现出可能致癌的特性。

3、“安全生产问题”背景: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了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18.3%和10.2%,年度事故死亡人数自1995年以来首次降到10万人以下;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下降24.5%,工矿商贸10万就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下降7.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15.7%,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0.4%。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重特大事故仍呈多发态势,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没得到根本解决,非法违法、违规违章生产和瞒报事故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和企业安全生产思想认识、责任措施、管理监督等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

“安全生产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不能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对安全生产缺乏足够认识,存在重经济、轻安全的倾向,忽视安全发展,安全生产未能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企业总体发展战略。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没有落到实处,在一些企业安全生产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

二、安全生产基础总体比较薄弱。

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欠账严重,尤其是一些老工业企业和中小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落后,设备老化陈旧,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

重大危险源数量大、分布广,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控管理体系。

有些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重大事故隐患尚未得到有效治理。

三、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

一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企业安全制度、安全培训、安全投入等方面与法律法规要求差距较大,安全生产管理混乱,甚至有些企业不顾职工生命安全,违法违规生产。

有的地方领导干部特别是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在安全生产上投入的精力不够,有的甚至存在失职渎职、徇私舞弊、纵容和庇护非法生产行为。

四、安全生产监管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部分地方和部门安全监管监察措施不到位,执法不严格,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查处不力。

部分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弱化,一些专业监管部门存在组织不健全、监管手段落后等问题。

部分地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执法队伍建设缓慢,尤其是基层安全监管力量薄弱。

五、安全生产支撑体系不健全。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滞后;信息化水平低,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安全生产信息网络系统;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科研投入不足,成果转化率低;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培训方式和手段落后;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救援装备落后,应急管理意识淡薄,应对重特大事故的能力较差。

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对策:

一、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

以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标,强化对煤矿的定期监察、重点监察和专项监察。

严格安全生产准入,严厉打击违法开工建设、违法组织生产的行为。

加大煤矿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和对停产整顿矿井的监管力度。

推动煤矿资源整合,规范矿山开发秩序,调整改造中小煤矿,促进煤炭企业改造重组和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二、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与监督管理。

进一步深化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的专项整治。

加强道路、水上、铁路、民航和城市轨道等交通安全监管,坚持开展专项整治。

开展对工业设施安全距离不足问题的治理。

严格执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用爆破器材等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许可制度。

淘汰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工艺、设备,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三、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

加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设置及人员、设施和装备等配备到位。

建立各级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专家的作用。

四、开展安全生产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应用。

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资源整合,建立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基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机制。

开展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技术的研究,创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手段。

鼓励和支持先进、适用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安全技术示范工程,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

五、强化安全生产培训。

加强对各级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各行业安全管理及执法人员和煤矿安全监察员的培训。

强化煤矿等危险性较大行业和领域的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加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安全培训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

重点抓好矿山、危险化学品和建筑等行业农民工的安全培训。

六、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制订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规划,逐步建立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形成覆盖全国的宣传教育网络。

倡导安全文化,鼓励和支持编制出版安全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等安全文化产品。

将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计划范围,将安全知识纳入中小学校教学内容。

强化安全生产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安全素质。

“安全生产问题”典型事例综述(按时间顺序):

1.屯兰噩梦。

2009年2月22日凌晨2时20分,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屯兰矿南四盘区工作面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事故造成78人遇难。

这起事故是该矿南四采区12403工作面区域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事故反映出该采区存在4个问题:

通风管理不到位,瓦斯治理不彻底,现场管理不严格,安全措施不落实。

“山西省焦煤集团屯兰矿作为安全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国有重点煤矿,发生了一起不应该发生的特别重大瓦斯事故。

这次事故死亡人数多、损失惨重,教训极为深刻。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赵铁锤表示。

4、“教育公平问题”背景: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这是一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词。

它告诫人们,即便是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接受教育,人同样可以获得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处于社会下层的弱势者因为拥有知识而摆脱了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其生存状态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但有时我们会看到,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

在城市,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一再增加,由于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家长要向重点初中、高中交纳数万元不等的择校费。

在高校,高额学费成为贫困生上学的负担,同时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十六大以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历次强调教育公平。

2004年提出西部“两基”攻坚的计划,提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计划,2005年提出对农村家庭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2006年提出要免除学杂费,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体系,2007年提出保证农村的孩子上得起学、上好学。

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公平”面临的问题:

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缺乏公平。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不足,教育经费的持续紧缺,使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

农村师资队伍学历未达标,中高级职务比例偏低等现象较为普遍。

二、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相差悬殊,择校压力巨大。

拥有较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庭,可以凭其拥有的资本以较低的分数上好学校,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

阶层差距正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

这表现为,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失学,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很多学校仍然要收借读费、赞助费。

教育费用仍然是农民工家庭最大的负担之一。

四、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异。

我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以及高校招生指标投放计划存在地区差异,每年高考录取率东部高于中西部,大城市高于广大农村地区。

由于高校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平衡性,直属高校在属地投放的招生计划比例较大,导致稀缺的优质高教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受到强烈质疑。

五、部分学生难以承受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费,造成新的不公。

目前,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费使部分贫困家庭难以承受,高校贫困生比例占到了20%。

由于高中阶段贫困生救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困难放弃读高中或辍学。

解决“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一、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

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着重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让优秀教师流动到薄弱校、流动到农村去,通过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

城市教育经费附加应优先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禁止以任何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