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论论文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1239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论论文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典论论文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典论论文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典论论文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典论论文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典论论文讲义.docx

《典论论文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论论文讲义.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典论论文讲义.docx

典论论文讲义

「典論論文」講義

一、重要字詞

作者、題解

貴遠「賤」近

輕視

地名

「向」聲背實

重視、崇尚

博聞強識

博聞

強志

見識廣博,記憶力強

向聲「背」實

背棄,指輕視

婉約悱惻

婉約

悱惻

婉轉柔和,悲切動人

「闇」於自見

同「暗」,不明

課文

銘「誄」

稱頌死者生前功業的文體

文人相「輕」

輕視,作動詞

「清」濁有體

輕快俊爽

伯仲之間

伯仲

之間

指彼此相差無幾

清「濁」有體

凝重沈鬱

而固「小」之

輕視,作動詞

曲度雖「均」

相同

「屬」文

連綴

節奏同「檢」

法度

善於自「見」

同「現」,表現炫耀

「引氣」不齊

引氣

運氣

里語

里語

又作「俚語」,俗語

引氣不「齊」

相同

阮「瑀」

人名

巧拙有「素」

本,指的作家才情

應「瑒」

人名

「移」子弟

轉移、傳授

無所「假」

借,借託、因襲

「經國」之大業

經國

治國

驥騄

驥騄

古良馬名,比喻良才

翰墨

翰墨

借代指文章

審己「度」人

衡量

「見」意

同「現」,表現

免於斯「累」

毛病、弊病

篇籍

篇籍

篇章書籍,指文章

齊氣

齊氣

齊人舒緩的氣質

不「假」良史之辭

借,借託

粲之「匹」

匹敵的對手

「飛馳」之勢

飛馳

借代指達官顯貴

漏卮

漏卮

文章名

「幽」而演易

囚禁

今之「雋」

同俊,傑出

隱約

隱約

窮困

「體氣」高妙

體氣

指文章風格

「加」思

改變

理不「勝」辭

超過、勝過

強力

搶力

勉力

雜以「嘲戲」

嘲戲

嘲諷與戲謔之辭

「懾」於飢寒

害怕

揚班「儔」也

類,指相等、相當

「營」見前之務

圖謀

「貴」遠賤近

重視、崇尚

遷化

遷化

遷移變化,指死亡

二、國學常識

(一)曹丕

1.字號:

字子桓,諡文帝。

2.籍貫:

沛國譙(今安徽省亳縣)人。

曹操次子,生於東漢靈帝中平4年(西元187年),卒於魏黃初七年(西元226年),年40。

3.生平要略:

(1).自幼隨父於軍旅,善於騎射,又博通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

(2).後為五官中郎將。

建安22年立為魏王太子。

(3).建安25年,曹操死,嗣位為丞相、魏王;同年篡東漢,自立為帝,都洛陽,國號魏,改元黃初。

在位七年崩。

(4).曹丕博聞強識,好讀詩書,雅愛文學,常與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等文士宴遊唱和,對建安文學有倡導之功。

4.作品風格

(1).詩:

其詩多寫男女離愁別恨,善於表達婉約悱惻的感情。

其〈燕歌行〉是中國現在最早的七言詩。

(2)文:

從曹丕現存的文章看來,其成就有幾個方面:

A.自敘之文-其《典論.自敘》寫得通脫、生動、活潑。

B.書札之文-其書信親切有味,娓娓動人。

例如與吳質書:

「浮甘瓜於清泉,抌朱李於寒水。

白日既匿,繼以朗日,同乘並載,以遊後園。

C.專論之文-其《典論.論文》專門討論文學,見解卓越,發前人之所未發,為中國文學批評之祖。

5.地位:

(1).《典論.論文》為中國文學批評之祖

(2).〈燕歌行〉是中國現在最早的七言詩,對七言詩的形成有其貢獻。

(3).為建安時期文壇領袖之一。

當時的文壇因「三祖陳王」(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陳思王曹植)的提倡,又有建安七子的附和,進入了一個「俊才雲蒸」的時代。

7.著作:

後人輯有《魏文帝集》。

8.評論:

(1).鍾嶸《詩品》曾評論曹操父子三人的水準,並將曹植列為「上品」,極盡譽美之辭,曹丕為「中品」,曹操則為「下品」。

(2).沈德潛《古詩源》說:

「子桓詩有文士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矣。

要其便娟婉約,能移人情。

(3).陳壽《三國志》評曰:

「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彊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二)典論.論文

1.出處:

(1).昭明文選。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其中選錄曹丕論文一篇。

(2).典論。

典論一書,是東漢獻帝建安末年,曹丕為魏王太子時精心撰寫的論著,內容廣泛,於評人論世,修己處世,皆多所論列,然今僅存自敘及論文二篇。

2.主旨:

論述作者才性與文體特徵之間的關係,同時肯定文學的價值。

3.結構:

本文及五個主要命題:

(1).批評論(文風論)—指出文人相輕的風氣。

主張審己度人,才能避免文人相輕,敝帚自珍的毛病。

此外,還要避免「貴遠賤近」、「向聲背實」的態度,才能客觀公正地評論文章。

(2).作家論—客觀評論建安七子詩文的優劣得失。

(3).文體論—文體各有所宜。

曹丕認為「文本同而末異」、「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4).文氣論—作家才性各有所偏,故風格自然不同。

曹丕認為: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5).文用論—強調文章的價值,賦予文學以獨立的生命。

曹丕認為:

「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4.創見:

論文一篇論述精闢,發前人之所未發,文中具突破性的創見包括:

(1).首次對文體加以分類,並分析其特質:

 A.奏議-宜雅

B.書論-宜理

C.銘誄-尚實

D.詩賦-欲麗

(2).首次導入「氣」的觀點說明作家的才性與作品的風格: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其中「氣之清濁有體」的看法,開後世「陽剛、陰柔」二分的文氣說(如清.姚鼐〈復魯絜非書〉云:

「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也。

」)。

(3).強調文學的價值,認為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的盛事」,賦予文學獨立的生命

(4).提出「審己以度人」的看法,意欲導正自古以來文人相輕的毛病。

5.地位:

(1).文學批評之祖-《典論.論文》是中國第一篇評論文學的專論,開中國文學批評的先河。

(2).賦予文學獨立的生命-在此之前,中國的文學作品一向與經、史作品混淆;至曹丕《典論.論文》出,強調文學的價值,始給予文學以獨立的生命,

(三)文學批評

1.定義:

用分析、歸納、綜合、評鑑等方法對文學給予價值判斷。

2.起源:

魏晉以前,中國已出現過一些文學批評的論文,如《詩大序》、班固《離騷序》、《兩都賦序》、王逸《楚辭章句序》等,但這些文章往往只是針對某一部書、某一篇文章,或某一種文體進行評論,範圍比較狹窄,討論也不很深入。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文學批評理論發展得極為蓬勃。

這時出現的著名論文有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而且產生了有系統的專門論著﹕即劉勰《文心雕龍》和鍾嶸《詩品》,中國文學批評理論也可說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名作:

我國歷代文學批評名作表列如下:

作品名

作者

探討內容

地位與特色

典論.論文

魏.曹丕

文體、文風、才性、批評態度、作家評述

為中國文學批評之祖,最早的文學批評「專文」

文賦

西晉.陸機

創作理論

以賦的形式寫成的創作理論專文

文心雕龍

南朝梁.劉勰

創作理論、作家評述

為中國文學批評「專書」之祖,全書以駢體文寫成

詩品

南朝梁.鍾嶸

五言古詩詩人及創作評述

為中國最早之詩評專著,將詩作分為上中下三品

二十四詩品

唐.司空圖

詩歌創作評述

分詩歌為二十四品(風格)-二十四種境界

滄浪詩話

宋.嚴羽

詩人及創作評述

為詩歌批評的名作。

嚴羽因此書成爲一代詩歌理論宗師,被譽爲宋、元、明、清四朝詩話第一人。

人間詞話

民國.王國維

詞人及創作評述

論詞以境界為主,是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名作

 

三、字義比較

字詞

字義

詞性

例      句

沒化妝的

「素」面華服而拜。

一向,向來

文靜「素」奇其人。

兩人「素」賤其人。

情誼

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

巧拙有「素」

細白之生絹

許子冠「素」

純真

見「素」抱樸

衡量

審己以「度踱」人

「度」長絜大

法制、規範

亦所以奉太尊之烈,遵文武之「度度」。

(揚雄.  長楊賦)

人的器量、胸懷

常有大「度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史記.高祖本紀)

由此岸到彼岸。

同「渡」。

若夫經制不定,是猶「度度」江河亡維楫。

(漢書.賈誼傳)

通過、跨越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體裁

文非一「體」,鮮能備善。

唯通才備其「體」。

風格

氣之清濁有「體」。

孔融「體」氣高妙。

軀體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

停止

下筆不能自「休」。

休息

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

實在、很

以此相服,亦「良」難矣。

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好、善

不假飛馳之勢,不託「良」史之辭。

與…相當

然於他文,未能「稱」是。

不「稱」其志氣。

名聲、聲譽

大人少有英「稱」,歷位卿守,論者不謂不當為三公。

(後漢書.崔駰傳)

互相

文人「相箱」輕,自古而然。

「相」見時難別亦難。

及期,入太原,候之。

「相」見大喜,偕詣劉氏。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師說)

代詞性助詞,代「我」

代詞性助詞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箱」為言

留得和羮滋味在,任他風雪苦「相」欺。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李郎往復「相」從。

(「相從」即「從我」)

一妹與李郎可瀝酒「相」賀。

(「相賀」即「賀我」)

代詞性助詞,代「你」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上有加餐食,下有長「相」憶。

代詞性助詞,代「他」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移船「相」近邀相見。

靖知虬髯成功也,歸告張氏,具禮「相賀」。

(「相賀」即「賀他」)

相人之術

有善「相象」者思見郎君。

以前、之前

副/形

「向」之所有者安在?

得其船,便扶「向」路。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即出,坐客問謝公:

「『向』三賢孰愈?

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

面對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假使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

「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

崇尚

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

面向、朝向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借,借託,依託

不「假」良史之辭。

於辭無所「假」。

借,借用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左傳.僖公五年)

如果

「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史記.淮陰侯傳)

將軍之所知,不假僕一二談也。

(丘遲.與陳伯之書)

代理的

漢王亦寤,因復罵曰:

「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

不真的、虛偽的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紅樓夢.第一回)

同「現」,顯現、表現

微「見現」其意。

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

「見」意於篇籍。

必當有以自「見」。

高祖發怒,「見」於辭色。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匹夫「見見」辱,拔劍而起。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以此長不「見」悅於長吏,僕則愈益不顧也。

看見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見」使人愁。

「見」一美人,自光中出。

又患闇於自「見」。

斯不自「見」之患也。

惟萌於不必憂之地,而寓於不可「見」之初。

見解

此又與兒童之「見見」無異。

晉見、覲見

若使燭之武「見見」秦君,師必退。

接見

賓客上謁,未嘗不踞床而「見見」。

會見

似矣。

亦須見之,李郎能致吾一「見見」否?

相「見」大喜,偕詣劉氏。

代詞性助詞

(代「我」)

代詞性助詞

他人「見見」問,固不言;兄之問,則無隱矣!

(「見問」即「問我」)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見背」即「背棄我」)

都督「見」委,自當效勞。

他人「見」問,固不言;兄之問,則無隱耳。

張祖希若欲相識,自應「見」詣。

大概

造煤人「蓋」未知石煙之利也。

(夢溪筆談選)

玉之言,「蓋」有諷焉。

實在

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諫太宗十思疏)

其間不能容髮,「蓋」亦已危矣。

發語詞,無義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東西一舍。

(快哉亭記)

「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赤壁賦)

如果

「蓋」其又深,而其至又加少。

(遊褒襌山記)

由於,因為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

(廉恥)

風則襲裘,雨則御「蓋」。

(教戰守策)

今已亭亭如「蓋」矣。

鍋蓋

余乃行鑊「蓋」上。

(郁永河採硫記)

超過

子房以「蓋」世之才。

功「蓋」三分國。

勸請

舉匏樽以相「屬煮」。

舉酒「屬」客。

同「囑」,囑咐

「屬煮」予作文以記之。

(岳陽樓記)

連續

高猿長嘯,「屬煮」引淒異。

(水經江水注)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

(論文)

隸屬

名「屬屬」教坊第一部。

(琵琶行)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屬」。

(桃花源記)

四、修辭整理

修辭

種  類

例        句

排比

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

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

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

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

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

鑲嵌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

(「上」、「下」二字屬鑲嵌用法)

映襯

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兼引用)

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

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

譬喻

借喻

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明喻

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轉品

形容詞轉動詞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輕」作動詞用)

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

(「小」作動詞用)

常人「貴」遠「賤」近。

(「貴」、「賤」作動詞用)

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

(「賤」、「重」作動詞用)

借代

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

(以「翰墨」代文章)

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

(以「飛馳」代權貴)

錯綜

交錯語次

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原句式為:

西伯幽而演易,不以隱約而弗務;周旦顯而制禮,不以康樂而加思。

(兼類疊)

對偶

句中對

貴遠賤近

向聲背實

 

五、重要文意

文句

文意

1

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

意指時人評論文學,多尊古賤今,崇尚名聲,而不重實質,缺乏真知灼見。

2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

意謂武仲為文不知剪裁。

3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比喻人往往闇於自見,無自知之明,意同「目不見睫」。

4

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

指孔融才氣雖高,但不長於說理。

5

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指七子自恃其才,互不相讓。

6

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採「先天決定論」,認為作者才性本天生,無法以外力改變

7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惟通才能備其體。

指「文非一體,鮮能備善」。

8

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矣。

指古人珍惜時間以從事著述。

9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勉人不因窮通而影響著作意志

10

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

常人只顧追求眼前的利益,不知立言以不朽

11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立言之不朽,勝過榮華富貴

12

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

意指歲不我與,轉眼辭世。

有「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之慨。

 

六、延伸閱讀

(一)曹丕軼事彙編

1.七步成詩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

應聲便為詩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慚色。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第四》

〔語譯〕

  魏文帝曹丕曾限令弟弟曹植(東阿王)在七步之內作一首詩,否則就殺頭論罪。

曹植應聲吟成一首:

「煮豆成豆羹,濾豆為豆汁。

豆稈鍋下燃,豆在鍋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聽後深感慚愧。

 

2.曹丕殺弟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驍壯。

因在卞太后閤共圍棋,並啖棗。

文帝以毒置諸棗蒂中,自選可食者而進,王弗悟,遂雜進之。

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

帝預敕左右毀瓶罐,太后徒跣趨井,無以汲。

須臾,遂卒。

復欲害東阿,太后曰:

「汝已殺我任城,不得復殺我東阿。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第三十三》

〔語譯〕

曹丕忌怕弟弟曹彰(任城王)驍勇。

一次邀曹彰在母親卞太后那裡下圍棋,邊下棋邊吃棗。

曹丕暗中作標記把毒藥放進一些棗蒂中,自己挑沒毒的棗吃,曹彰卻不知道,隨便拿著吃。

毒性發作以後,卞太后想找井水給曹彰解毒。

但曹丕事先讓人搗毀了水罐,卞太后空著手光著腳跑到井邊,沒有辦法打上水來。

過了一會兒,曹彰就被毒死了。

曹丕又想謀害弟弟曹植(東阿王),卞太后說:

「你已經殺害了我兒曹彰,不可再殺害我兒曹植。

 

3.悼友學驢鳴

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游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驢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第十七》

〔語譯〕

  文學家王粲生前喜歡聽驢子的叫聲。

他死後,魏文帝曹丕親自前去弔喪,對眾人說:

「王粲喜歡聽驢叫,我們都應該學一聲驢叫來為他送行。

」於是來弔唁的賓客全都學作驢鳴。

(資料來源:

李永祥主編《野史趣聞》,山東教育出版社)

(二)歌詠曹丕的詩句

1.西園      唐‧胡曾

月滿西園夜未央,金風不動鄴天涼。

高情公子多秋興,更領詩人入醉鄉。

注釋

西園:

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鄴都建銅雀臺。

「西園」是一座大花園,曹操經常同其幕僚以及曹丕、曹植兄弟的賓客來遊園、吟詩作賦。

這首詩記敘了以曹丕、曹植兄弟為核心的鄴下文人在秋夜中遊西園的歡娛情況。

未央:

未盡。

金風:

秋風。

「高情」等二句:

指當時遊園飲酒賦詩的盛況。

高情:

高雅的情致。

公子:

指曹丕、曹植兄弟。

醉鄉:

指醉酒後神志不清的境界。

 

2.魏文帝賦詩臺      清‧王士禎

城子山邊欲雪時,賦詩臺畔起愁思。

五官只是臨江嘆,笑煞孫郎帳下兒。

注釋

此詩詠曹丕兩次親征孫吳,皆不能過江,不果而還。

城子山:

賦詩臺即城子山,一名東巡臺,魏文帝曾立馬賦詩於此。

五官:

曹丕曾任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3.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二首(選一)      清‧王士禎

巾角彈棋妙五官,搔頭傅粉對邯鄲。

風流濁世佳公子,復有才名壓建安。

注釋

此詩詠曹丕、曹植兄弟的風流才名。

彈棋:

古代博戲的一種。

傅粉:

搽粉。

邯鄲:

人名,指邯鄲淳。

風流:

灑脫放逸,風雅瀟灑。

濁世:

混亂的時勢。

佳公子:

才行出眾的貴家子弟。

此指曹丕、曹植兄弟。

壓:

超越。

建安:

指建安七子。

 

(三)曹丕及建安七子作品選讀

1.燕歌行      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霑衣裳。

援琴鳴絃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語譯】

  秋風蕭條,天氣轉涼,草木搖動凋落了,白露也結成了寒霜。

成群的燕子向我辭別離去,雁鳥也朝南方飛翔;想起你遠遊他方作客,令人難過得快要斷腸。

我猜想你一定眷戀著家鄉,恨不得能早日歸家,但是你為什麼仍久留他方呢?

讓我孤單地守空房,憂愁一來,我就想你,不敢片刻遺忘。

不知不覺中就流下淚而沾溼了衣裳。

拿起琴來撥弄琴絃,彈出哀怨的清商曲調;短短的歌詞,低聲的吟唱,不能唱盡我內心的惆悵。

皎潔明亮的月光照進我的床,銀河不斷向西流轉,夜晚卻未過一半。

牽牛星與織女星隔著整片星空遙遙相望,為什麼只有你們要受到銀河上的喜鵲所搭成的橋梁限制著呢?

 

2.七哀詩(三首之一)    王粲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復棄中國去,遠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賞析】

王粲詩歌的代表作品就是《七哀詩》三首。

這裏所選為第一首,作於漢獻帝初平三年(192),逃難去荊州的途中。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董卓一把火焚燒了洛陽,驅百姓與眾官西遷長安,十四歲的王粲亦隨父王謙西流長安。

初平三年(192)司徒王允計使呂布殺死董卓,旋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攻人長安殺王允。

少年王粲以才學名震西京,曾被司徒所辟,又詔授黃門侍郎。

但其目睹時局的混亂皆辭而不就,于初平三年南下荊州避亂,依附劉表。

年僅十七歲便開始了背井離鄉的漂泊生活。

在南下的途中,詩人所見戰亂造成的一片殘敗淒涼的景象,心中悲情難抑,寫下了《七哀詩》第一首。

全詩可分三層。

第一層詩人先以概括的筆法交待時局背景,然後寫了自己避難去荊州親戚朋友悲戚難舍的送別場面。

第二層詩人先高度概括了「白骨蔽平原」的悲慘景象,然後推出了「饑婦棄子」的典型事件的特寫。

第三層以詩人離開長安的感傷而結束詩篇。

 

3.贈從弟(三首之二)    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賞析】

劉楨的贈答詩中,最著名的是《贈從弟》三首。

這三首詩分別用蘋藻、松樹、鳳凰比喻堅貞高潔的性格,既是對其從弟的讚美,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其中第二首最佳,寫得豪邁凌厲,頗有「挺立自持」、「高風跨俗」的氣概。

面對動亂的社會,遭遇坎坷的人生,劉楨更多地是表現個人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總是充盈著慷慨磊落之氣。

正如他自己所說,風霜逼迫愈嚴,愈能體現松柏堅貞挺拔的本性。

這種精神和氣骨造就了劉楨詩歌俊逸而奇麗的風格。

《贈從弟》(其二)貌似詠物,實為言志,借青松之剛勁,明志向之堅貞。

全詩由表及裏,由此及彼,寓意高遠,氣壯脫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潔之態動人情思,風的肅殺之聲逼人警覺。

用「亭亭」標示松的傲岸姿態,用「瑟瑟」摹擬刺骨的風聲。

繪影繪聲,簡潔生動。

又以「谷中」映襯「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詩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觀描寫為主,三四兩句則加強了抒情的氛圍。

而且在似乎不相關的松和風之間衝突頓起,令聽者心驚,觀者顏開。

兩個「一何」強調詩人感受的強烈,一「盛」一「勁」表現衝突的激烈和詩人的感情傾向。

第三句詩順接第二句,第四句呼應首句,章法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