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四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B卷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0154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四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B卷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四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B卷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四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B卷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四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B卷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四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B卷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四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B卷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四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B卷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四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B卷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 阶段质量检测四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B卷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docx

高中生物阶段质量检测四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B卷能力素养提升新人教版必修3

阶段质量检测(四)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B卷能力素养提升)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参考如下模型: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在群体水平上

B.研究能量流经某一种群的能量时,要考虑到能量被利用和未被利用等方面

C.模型中的“能量输入”是指捕食者的捕食

D.模型中的“能量散失”主要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解析:

选C 能量输入是生产者经过光合作用输入的,而不是捕食者的捕食。

2.图1是某农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Ⅰ、Ⅱ、Ⅲ代表三个营养级,能量单位为百万千焦);图2是该生态系统相关内容模式图。

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未标记出Ⅱ的呼吸量,其呼吸量应为10百万千焦

B.图2若表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则应做的改动为去掉“A→C”方向

C.发展生态农业所体现的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物质能量循环利用

D.农田被弃耕一段时间后演替为灌木林,其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解析:

选D Ⅱ同化能量的去向有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和未被利用,所以呼吸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为15.0-0.5-3.0-2.5=9.0(百万千焦)。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指的是捕食链,是由生产者和各种动物组成的,由图2可知A为生产者,B、C、D为消费者,消费者不可能被生产者利用,所以“C→A”错误。

生态农业的一条基本原理是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动态平衡,说明这个生态系统是稳定的。

如果能量输出长期大于输入,生态系统就会退化,自我调节能力降低,那么这种情况最可能是由下列哪个因素造成的(  )

A.长期低温      B.连续阴雨

C.植被破坏D.品种退化

解析:

选C 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是依靠生产者(主要是植物)固定太阳能完成的,植被的大量破坏必然会减少太阳能的固定量。

4.下表是研究人员在三年内,对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四个物种的数量进行多次调查所得的平均结果。

据表分析,最可能属于外来物种的是(  )

物种数量个体

幼体

亚成体

成体

老成体

700

680

600

95

350

280

220

190

30

14

13

12

0

70

30

0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选D 当地物种无论是增长型、稳定型还是衰退型,每个年龄阶段的个体均应该有分布,而外来物种不一定具备该特点,故丁最可能是外来物种。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下列曲线中能准确表示两者之间关系的是(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

解析:

选A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反之,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6.如图是某生态农庄能量流动模式图,①~⑥表示能量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农庄稳态的维持主要取决于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与人无关

B.增大输入能量①可增加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以提高该系统输出的能量

C.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⑤/②×100%

D.C代表该农庄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有C构成一个种群

解析:

选B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态农庄需要人为输入能量。

增大输入能量①,食草动物可获取的能量增加,导致其数量增加,从而提高了该系统输出的能量。

因该过程有人为能量输入,⑤并不能代表食草动物从植物获取的同化量。

处于食物链中的每一个营养级一般都有多个物种,故不能构成一个种群。

7.同学们进行设计制作小生态瓶活动,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  )

A.生态系统维持时间的长短

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生态系统有机物积累的速度

D.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全面

解析:

选A 小生态瓶维持时间越长,说明生物种类、数量及非生物成分的搭配越合理,物质循环持久,制作水平高。

8.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A.可以保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B.可以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

C.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解析:

选D 狼能够依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子,兔子也同样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外来物种引入一定会危害生物多样性

B.新物种的诞生仅丰富了物种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自然选择有关

D.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等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解析:

选C 外来物种引入也可能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新物种的诞生丰富了物种多样性,也会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自然选择有关;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10.如图表示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加大

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造成资源枯竭,环境容量降低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解析:

选B 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最终还是要下降。

由此可知,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量可能会降低;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11.我国太湖无锡流域曾发生大面积蓝藻暴发,导致近百万市民家中的自来水无法饮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蓝藻是原核生物,在太湖中属于分解者

B.太湖治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

C.太湖蓝藻事件的发生说明太湖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小

D.生活污水的排入不会引起湖水氮、磷超标

解析:

选B 蓝藻是原核生物,在太湖中属于生产者;太湖治理方法有物理清除、化学消灭和生物捕食等;太湖蓝藻事件的发生,不能说明其调节能力大小,只能说明干扰超过了其自我调节能力;生活污水的排入会引起湖水氮、磷超标。

12.采用浮床生态工艺法可治理水体污染,改善水质。

有关其作用机理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利用植物吸收水中固体大颗粒悬浮物 ②植物吸收水中的NO

,PO

等。

从而降低水中氮、磷等的含量 ③浮床遮光,抑制了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可以防止水华发生 ④浮床下方水体的氧浓度升高,能够减少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A.①④        B.②④

C.②③D.①③

解析:

选C 浮床中的植物不能吸收固体大颗粒悬浮物,但能吸收水中的NO

、PO

等,从而降低水中氮、磷等的含量;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因浮床遮挡而无法进行,不能正常生长,抑制了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可以防止水华发生;浮床下方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使水体的氧浓度降低。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8分)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A、B、C、D组成生物群落。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________作用。

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到大气中主要依赖于________作用。

(2)该生态系统中A、B、C、D能出现在能量金字塔中的有________,碳在A、B之间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

碳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自给自足。

(3)为保护牧草,牧民采取措施控制鼠类大量繁殖,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图中________(填序号)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5)由图可以看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到大气中主要依赖于生物的呼吸作用。

(2)出现在能量金字塔中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即生产者C,初级消费者B,次级消费者A。

碳在A、B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

由于碳在该生态系统内不断地输入与输出,不能在该生态系统内自给自足。

(3)保护牧草,牧民采取措施控制鼠类大量繁殖,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使用,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5)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利用。

答案:

(1)光合 呼吸 

(2)A、B、C 含碳有机物 不能 (3)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⑦ (5)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利用

14.(8分)图甲是某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值代表能量,单位是J/(cm2·y);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的两条典型食物链,请分析作答:

(1)以上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是______(用字母回答),图甲中的C包含了图乙中的哪些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000J/(cm2·y),则B捕食A的过程中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B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______J/(cm2·y)。

(3)某同学模拟调查该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用玻璃球进行如下实验:

先从布袋里的白玻璃球中随意抓出一把(经清点共15个),并换成相应数量的红玻璃球放回布袋,摇匀后再抓出一把,经清点共12个(其中红色球4个),则布袋中原有玻璃球________个,其中将白球换成红球相当于________。

(4)当鼠和昆虫从植物获得相等能量时,蛇的死亡对植物的影响是利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害。

解析:

(1)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分解者,E是二氧化碳库,生物群落不包括E。

图乙中蛇和蛙都可作为次级消费者。

(2)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000J/(cm2·y),流入B的能量是200J/(cm2·y),所以能量传递效率是20%。

B呼吸消费的能量是112,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200-112=88J/(cm2·y)。

(3)设原有球为x,则15/x=4/12,x=45,白球换成红球相当于进行标记。

(4)蛇的死亡导致鼠大量繁殖,对植物破坏较大。

答案:

(1)E 蛇和蛙 

(2)20% 88 (3)45 标记 (4)小于

15.(8分)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

请据图回答问题:

(1)湖泊中,鲢鱼与河蚌的关系是________。

(2)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

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结构发生改变。

(3)自2008年以来,该地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有计划地对湖泊进行填埋,此举造成了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降低。

(4)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________(填字母)。

(5)水蚤吃藻类,而河蚌吃小球藻和水蚤,则河蚌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来源于第________营养级。

解析:

(1)由图分析,湖泊中鲢鱼与河蚌的关系是竞争,它们有共同的食物水蚤。

(2)光照导致植物垂直分层,进而导致动物在结构上也具有分层现象。

(3)由题意分析,对湖泊进行填埋,破环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4)甲图中小球藻是生产者,其余4种是消费者;乙图中A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所以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A、D。

(5)图甲中河蚌属于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细菌和真菌分解水蚤的粪便,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来源于第一营养级。

答案:

(1)竞争 

(2)垂直(或空间) (3)抵抗力

(4)A、D (5)二、三 一

16.(8分)某生物科技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调查,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协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对初级、次级消费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禁捕或适当放养__________;用喷洒农药等人工方法来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不断循环的,但是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狗尾草大量繁殖,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

(5)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较低,废弃的农田上会发生群落演替,该演替类型是________。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食物链、食物网。

(2)在食物链中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要提高产量就应减少初级消费者的数量,直接减少初级消费者或增加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均能达到上述目的。

(3)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由于农田的产品(粮食或蔬菜)要输出,所以还要不断往农田中施肥。

(4)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最常用的方法为样方法,随机取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农田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容易遭破坏,抵抗干扰能力差,即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在废弃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答案:

(1)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次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3)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N元素部分不能都归还土壤(或农田生态系统中N元素的输出大于输入) (4)样方法 随机取样 (5)抵抗力 次生演替

17.(10分)为验证生态系统成分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下实验设计。

Ⅰ.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处理

瓶号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1

各加入等量的水

2

不加河泥

加少许河泥

3

不加金鱼藻

加入等量的金鱼藻

4

加入相同状况的金鱼

5

置于相同的光照下

金鱼生存时间(天)

3

11

25

(1)1、2、3号瓶相比较,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号瓶与3号瓶相比较,2号瓶中金鱼存活的时间短,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说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成分不可缺少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号瓶的金鱼最后也死亡,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请继续设计实验,探究阳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方法步骤:

第一步:

取同样形状、同样体积的4号锥形瓶,4号锥形瓶的设计处理应该与________号锥形瓶作对照;

第二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

观察并记录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推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Ⅰ.

(1)阳光、水分、空气、温度

(2)分解者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

(3)1号和2号 (4)金鱼藻固定的太阳能不足以满足金鱼生存所需的能量

Ⅱ.

(1)3 对4号瓶作遮光处理 金鱼生存的时间

(2)4号锥形瓶中金鱼生存时间比3号锥形瓶中金鱼生存时间短

18.(10分)图1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

据图1回答问题:

(1)从营养功能的角度来填写成分: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和________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

(填字母)

(4)最主要成分和最活跃成分分别是______、______。

(填字母)

据图2回答问题:

(5)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6)鹰占有________个营养级,请写出鹰为最高营养级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若蛇绝种,鹰的数量可能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哪种生物数量将锐减?

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无机环境和生产者之间的物质联系是双向的,因此图1中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生产者;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以不能再被其他生物捕食的生物为终点,图2中的植物是各条食物链的起点,共有8条食物链;在不同食物链中鹰占有4个营养级,其中鹰占最高营养级的食物链是最长的食物链;蛇和鹰存在捕食关系,都以食虫鸟为食时,二者是竞争关系;该食物网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若蛇绝种,鹰会以老鼠、食虫鸟为食,食物链缩短,鹰获得的能量增多,数量增加;若植食性昆虫减少,在短期内食虫昆虫会锐减,因为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

答案:

(1)消费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3)D B (4)D A (5)8 (6)4 植物→植食性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 (7)捕食和竞争 (8)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9)增多 食物链变短,鹰获得的能量增多 (10)食虫昆虫 其食物单一且有许多天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