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967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点.docx

《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点.docx

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点

对外汉语教学学习中易错易混淆知识点

一、语音:

1、方言、地方口音过重:

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鼻音、边音等发音不准。

2、拼音的省略:

iou、uei、uen(iu、ui、un);ü、u;j、q、x与ü;

3、声调:

阳平(35)和去声(51),调值易被混淆,常会被读成44调值。

4、轻声:

在现有的教材和研究中,“轻声”这一概念一直是模糊不清的,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

(1)轻声是跨越语音层面和语义层面的连读变调;

(2)轻声变调的特点是轻声音节失去了原来声调;

(3)轻声音节的调值可能轻短,也可能不轻不短。

(4)与轻声调值问题相关的是轻声的重读现象。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双音节形容词重叠为AABB式后,原来的轻声会变读如阴平例如:

“阴+轻”的“规矩”重叠为“规规矩矩(jū)”、“上+轻”的“马虎”重叠为“马马虎虎(hū)”。

(5)进入词汇教学的轻声词也分为“必读轻声词语”和“可轻读词语”两个部分。

“必读轻声词语”包括:

①语法上的虚词(着,的,们,呢,等);②词缀(子、么,等);③叠音的亲属称谓(爸爸、妈妈,等);④具有别义作用的轻声词(大意、大爷、地道、地方、东西、利害、人家、照应,等)。

“可轻读词语”包括:

①趋向动词(来、去);②方位词(里、边);③叠音动词(听听、闻闻)。

5、儿化音:

儿化音主要是发音难、本身无规律可循、难掌握。

小孩、男孩、女孩、聊天、老头、大伙、冰棍、相片、旁边、干活、小俩口、玩等12个词出现频率较高,使用较广,都是儿化词(读时带“儿”)。

其他都是一些不常用的。

6、语流音变:

容易带有个人语用习惯、地方方言语用习惯,也没有标准的规定,多用在口语交际中。

(一般有异化、弱化、同化等。

7、一些词语错误认读:

因为一些原因,把一些字或词语理所当然地认读或者造音。

如:

憎(zēng)恨、符(fú)合、笨拙(zhuō)、卑鄙(bǐ)、剽(piāo)悍等,注音的都是只有一个读音的,而我们多用了它们的错误读音。

8、一字多音、同音字:

在语境中比较难听辨,需要积累大量词汇。

二、汉字:

1、有无汉字背景:

有汉字背景的容易母语负迁移,无汉字背景的写记难。

2、难学:

数量大,结构复杂,笔画繁多,多音多义字多,近似多音字多,同音字多,字形种类繁多、形近义近字、等。

3、难教:

(1)笔顺:

顺、倒,有很多老师写倒笔画;

(2)意识:

A、对内汉字和对外汉字的差别;

B、没有专门的汉字课和独立的汉字教材;

C、教学法和策略有缺失

(3)字义:

这个比较难把握古义和现代义,有的字用的还是古义。

4、释义:

这里主要难把握的是汉字的本源,会有学生问“这个字为什么这么读?

”、“这个字这半边读什么?

”。

如:

没→殳(shū)→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古八体之一:

殳书(用于兵器上);姓。

这个就需要老师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5、易混淆的字(书写):

A、部件改换:

候→侯;

B、部件增损:

体→休、鸟→乌;

C、部件变形、变位:

吃→o乞、

欢→R又。

6、字音字义:

(1)同音同义字:

唯和惟;

(2)一字多音多义:

和、处、着等;

(3)同义、近义

(4)反义

三、词汇:

1、近义词、反义词:

要注意到词语之间意义、用法的联系,近义词相比较而言比较难处理。

2、虚词:

在复合句的语法分析和语用中会比较难处理。

虚词:

不表实在意义而表语法意义,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

比较难处理得是副词(表时间:

已经、刚才;表程度:

很、挺;表语气:

可、却;表范围:

总、全;表肯定、否定:

可能、不等等)、助词(结构助词:

的、得、地;语气助词:

着、了、过;动态助词:

啊、吗、呀等)和介词(有的动词兼类,如:

在、给、叫、用、拿等)。

这类词要考虑到语境中的感情色彩、和语用环境

3、一词多义:

可能会回到汉字和语音教学上,会上成汉字课或者口语课。

4、词语搭配:

数量词、形容词、助词搭配易犯错。

四、语法:

1、熟语、谚语、歇后语、成语的讲解难以把握。

2、“还是”和“或者”:

在一些特殊语境中易混淆。

“或者”跟“还是”的不同用法是:

(1)“还是”用于选择问句。

例:

①A:

你吃馒头还是吃包子?

B:

我吃馒头。

②A:

你上午去还是下午去?

B:

下午去。

(2)“或者”多用于陈述句。

例:

①A:

星期天,你做什么?

B:

我常常在宿舍看书或者跟朋友聊天。

②晚上我常常听音乐或者看电视。

3、名词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是名词、名词词组、数量词、时间词等作谓语的句子。

名词谓语句的语序是:

主语(S)+谓语(N)。

意思是“A是B”,但谓语前不用“是”。

否定句用“不是+名词(N)”。

名词谓语句表达时间、价格、日期、数量、天气、年龄、籍贯。

例:

(1)A:

今天几号?

B:

今天十月八号。

(2)A:

今天星期几?

B:

今天星期二。

(3)A:

苹果一斤多少钱?

B:

一斤六块五。

(4)A:

小马二十岁。

4、方位词:

(1)表示方向位置的名词叫方位词。

汉语的方位词有:

西

—边

东边

西边

南边

北边

前边

后边

左边

后边

上边

下边

里边

外边

(2)方位词跟名词一样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或中心语。

例如:

①里边儿有个人。

②邮局在学校西边儿。

③图书馆里边儿有很多阅览室。

④左边的椅子是我的。

⑤前边儿的学生是我们班的。

(3)方位词作定语时后边要用“的”。

例:

外边儿的教室里变得房间前边儿的同学

(4)方位词作中心语时,前边一般不用“的”。

例:

教室里边学校里边邮局里边

(5)方位词“里边”和“上边”的用法。

“里边”和“上边”和前边的名词结合时,“边”常常省略。

例:

①屋子里有很多人。

②桌子上有很多书。

(6)在国名和地名后,不能再用“里”。

不能说:

★在中国里★在北京里

5、存在的表达

(1)“在”表示某事物的方位和处所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在+方位词/处所词语

名词

方位/处所词

邮局

洗手间

玛丽

东边

那边

教室里(边)

(2)“有”表示某处存在某人或某物

方位词/处所词+有+名词(表示存在的人或物)

处所词语

(没)有

事物名词/数量名词组

学校里边

邮局旁边

门前

我的宿舍里

没有

邮局

一个商店

很多自行车

电话

(3)当知道某处有某人或某物时,要求确指某人是“谁”、某物是“什么”时,用:

方位词/处所词+是+名词

处所词

事物名称

这个包里

这个包里

玛丽前边

什么东西?

书和词典

麦克

6、介词“离”、“从”、“往”

介词“离”、“从”、“往”都可以和处所词一起在动词前边作状语,表示动作地点、起点、方向等。

(1)表示距离:

离+处所词

例:

北京离上海1462公里。

(上海离北京1462公里)

(2)表示起点:

从+方位词/处所词/时间词

例:

A、他从美国来中国。

B、我们从八点开始上课。

C、玛丽从学校去大使馆。

(3)表示方向:

往+方位词/处所词

例:

A、从这儿往东走。

B、我要往那边去,你呢?

C、往前一直走就是邮局。

7、“了”:

“了1”指的是动词后面的“了”,“了2”指的是句尾的“了”。

“了3”指的是用在动词后面且处于句尾的“了”

(1)动态助词:

了1

①动作的完成:

动词(V+了)动词后边加上动态助词“了”表示动作完成。

A:

你喝吗?

A:

你喝了吗?

B:

喝。

B:

喝了。

A:

你喝吗?

A:

你喝了吗?

B:

不喝。

B:

没(有)喝。

②“V+了”要带宾语时,宾语前要有数量词或其他词语作定语。

例:

A、我买了一本书。

B、他喝了一瓶啤酒。

C、我吃了一些鱼和牛肉。

③如果宾语前没有数量词或其他定语时,句末要有语气助词“了”才能句。

句子的功能是传达某种信息,以期引起注意。

例:

A、我买了书了。

(我不买了/你不要给我买了。

B、我们吃了晚饭了。

(不吃了。

/你不用给我们做了。

C、我喝了药了。

(不喝了。

/你放心吧。

④如果宾语前既没有数量词或其他定语,句末也没有语气助词“了”,必须再带一个动词或分句,表示第二个动作紧跟着第一个动作后发生。

例:

A、昨天,我买了书就回学校了。

B、晚上我们吃了饭就去跳舞。

(说话的时间是下午。

⑤在连动句中,第一动词后边不能有“了”。

例:

A、不能说:

★他去了上海参观。

应该说:

他去上海参观(了)。

B、不能说:

★他们坐了飞机去香港。

应该说:

他们坐飞机去香港(了)。

⑥正反疑问句形式是:

“了没有?

”或“V+没(有)+V”。

例:

A:

你给妈妈打电话了没有?

B:

打了。

A:

他来没来?

B:

他没来。

⑦否定式是在动词前面加“没(有)”,动词后不再用“了”。

例:

A:

你吃了几片药?

B:

我没有吃药。

A:

你买了几张地图?

B:

我没有买地图。

★改错:

(1)他感冒了,昨天我去了看他。

(连动式,“了”1放在第一个动词后。

(2)昨天的作业我还没有做了。

(否定式与“了”矛盾。

(3)我看看了这本书,很有意思。

(看看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与“了”1矛盾。

(4)玛丽常常去了操场锻炼身体。

(常常强调反复性、多次性,不能与表示一次动作的“了”1搭配。

(5)昨天晚上我没做了作业就睡觉了。

(否定式与“了”1矛盾。

(6)昨天我去了一个公园和去一个商店。

(同一个话题,用一个“了”统领。

(7)昨天我吃了早饭就去教室。

(“教室”后应该加“了”2,表示“了”动作的完成后紧接着有新情况的出现。

(8)明天他下了课就来我这儿了。

(“明天”属于未发生,“了”用于新情况的出现。

(2)“了”2:

语气助词“了”用在句尾,表示一种肯定的语气。

有成句作用。

说明在一定时间内某一动作已发生或某种情况已出现。

如下列例子事情发生前事情发生后

A:

你去哪儿?

A:

你去哪儿了?

B:

我去商店。

B:

我去商店了。

A:

你买什么?

A:

你买什么了?

B:

我买衣服。

B:

我买衣服

(1)反疑问句形式是:

“……了+没有?

例:

①A:

你去医院了没有?

B:

去了。

(我去医院了。

②A:

你买今天的晚报了没有?

B:

没买。

(我没买今天的晚报。

(2)“还没(有)……呢”表示事件现在还没有开始或完成,含有即将开始或完成的意思。

例:

①A:

他回家了吗?

B:

他还没有回家呢。

②A:

他走了没有?

B:

他还没有走呢。

(3)动词前用“没(有)”表示否定意义时,句末不用“了”。

例:

①我昨天没去商店。

不说:

★我昨天没去商店了。

②她觉得不舒服,今天没有上课。

不说:

★她觉得不舒服,今天没有上课了。

(4)表达经常性的动作时,句尾不能用“了”。

例:

①每天早上他都去打太极拳。

不说:

★每天早上他都去打太极拳了。

②她常来我家玩儿。

不说:

★她常来我家玩儿了。

★改错:

(1)昨天我骑了自行车去书店。

(连动式“了”1放在后一个动词之后。

(2)我们八点已经开始了上课。

(宾语为动词时,前面的动词不能加“了”1。

(3)我今年九月来了中国学汉语。

(连动式“了”放在后一个动词之后。

(4)我在大学里常常参加足球比赛了。

(“常常”表示动作具有多次性、反复性,“了”表示动作在某一定时间内完成,具有一次性特点。

(5)昨天下午我做练习了,预习生词了和复习语法了。

(话题不变,中间不能用语气助词“了”2,以免破坏句子的连贯性。

(6)我来中国以前喜欢书法了。

(“喜欢”是表示持续性的精神性的动词,而此句的“了”是“了”2,表示出现新情况。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