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中的静电现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9455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生活中的静电现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一生活中的静电现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一生活中的静电现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一生活中的静电现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一生活中的静电现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生活中的静电现象.docx

《一生活中的静电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生活中的静电现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生活中的静电现象.docx

一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一、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能够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能够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使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实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

理解正负电荷; 

教学过程:

1、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

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

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

——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

——出示课题: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

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

——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2、理解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有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理解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

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

小结:

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二、点亮小灯泡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能够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实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

准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

理解小灯泡的结构,准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

电灯为什么会亮呢?

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

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2、理解小灯泡等的结构;

1、小灯泡的构造; 

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

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

要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

 

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

 

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

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三、让小灯泡发光; 

1、点亮小灯泡; 

1)小组活动:

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

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

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

它的方向是怎样的?

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2、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

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三、简单电路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能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相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能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

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

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

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

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

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 

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

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请一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能够做如下提示:

(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 

(3)导线怎么连;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 

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方法也能够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直接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步骤告诉学生,不必对使用方法实行讨论。

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会使用。

 

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实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5、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交流要点:

小灯泡亮了吗;用了几种连接方法;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指出电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四、活动延伸;

1、挑战:

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2、讨论他们的想法,使学生对电路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电路出故障了

科学概念:

 

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过程与方法:

 

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

 

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让学生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并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2、说明:

小灯泡发光是因为在这个电路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

3、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并提出问题:

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

建议:

教师可准备多个好的和坏了的小灯泡,有电的和没电的电池等材料。

 

二、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1、首先能够引导学生检查连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学习,排除连接方法上的问题。

 

2、引出新的问题:

为什么连接方法准确而小灯泡却不亮呢;引导学生来整理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小灯泡坏了;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三、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一般有下面几种方法:

 

①检查法:

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电池盒两端弹簧夹上的导线有没有夹紧;电池是否放好了;小灯泡拧紧了吗; 

②替换法:

用另外的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

2、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按教科书中的提示做一个电路检测器;电路检测器做法:

把上节课连接过的简单电路中的小灯座上的一根导线头拆下来,另外再连上一根导线,这就是我们的电路检测器;

3、做好电路检测器后,试试灵不灵; 

4、根据教材10页的插图讲解检测电路和检测电路中各个部分的方法。

把故障电路的某一部分电路或某一个元件连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导线头之间,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是畅通的、没有故障的,否则就证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不畅通、有故障; 

5、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检测电路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 

(2)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应采用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放在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里,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

 

6、制定检测计划;提醒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要边检查边做记录;最后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7、利用排除法实行测试,找出故障的原因,要让学生再试一次,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

分组汇报。

 

8、强调安全事项;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9、拓展:

还有其他方法查找电路中的故障吗?

10、

五、导体与绝缘体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相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理解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

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

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

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

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能够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实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

活动中,要注重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

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实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实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

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

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

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六、做个小开关

科学概念:

 

1、开关能够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过程与方法: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动手实践水平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教学难点:

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学过程:

一、观察手电筒; 

1、观察组成手电筒的各种材料; 

讨论:

在这些材料中,有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 

思考:

电池和小灯泡是怎样安装的?

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怎样的?

试着标出电流的路径。

 

3、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的。

教科书提供了一张手电筒内部构造的电路图,图中表示的是电路断开的时候。

能够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手电筒的电路是通的,图上的开关该怎样表示;画一画电流是如何从电池的一端通过开关和小灯泡回到电池另一端的; 

二、做个小开关:

 

1、给每一组一个断开的电路,讨论怎样设计一个开关;重点讨论:

用什么材料来做,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2、利用身边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3、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

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

活动目的:

用一个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与灭。

 

4、如果要在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话,应该怎么办;(方法:

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电路,用一个开关控制三个电路。

5、交流汇报:

 

(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2)解决了哪些问题?

 

(3)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4)一共使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

 

(5)自己设计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三、延伸与拓展:

 

1、介绍几种不同的开关,如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2、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家里用电器的开关是什么样的,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

七、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科学概念: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勇于挑战、缤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

能使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教学过程:

 

一、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活动一:

关于第一个接线盒的研究; 

1、发给每组一个接线盒,观察接线盒外面的四个接线头及对应的数字标号; 

2、打开盒盖,看到1号和3号接线头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的;

3、盖上盒盖,讨论:

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出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

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

 

4、用电路检测器实际检测,看看检测结果是不是和前面观察到的一样。

 

活动二:

检测、推测第二个接线盒内导线的连接情况; 

1、发给每组另外一个接线盒,说明盒子上面的四个接线头在盒子里面是有导线连接的。

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验,能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吗?

 

2、学生先讨论检测顺序,然后再开始检验,并把检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检验完后,根据检验结果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情况,把推测结果画在记录纸上;P17; 

4、各小组汇报推测结果,并讨论哪种推测是合理的。

5、打开接线盒,让学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连接的。

 

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活动一:

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每组两节电池、两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启发思考:

在不同的两种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串联和并联:

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

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活动二:

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学生两个小灯泡、两个小灯座、一节电池、一个电池盒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都亮起来。

看看能有几种方法。

 

2、启发思考:

在不同的连接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说明:

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个活动,在教学中还能够采用让学生直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

这样做更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本质不同。

三、拓展活动:

看谁的设计最有特色; 

提供学生若干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电路,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特色、最实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