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导学案 共4课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882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羽本纪》导学案 共4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项羽本纪》导学案 共4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项羽本纪》导学案 共4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项羽本纪》导学案 共4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项羽本纪》导学案 共4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羽本纪》导学案 共4课时.docx

《《项羽本纪》导学案 共4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羽本纪》导学案 共4课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羽本纪》导学案 共4课时.docx

《项羽本纪》导学案共4课时

《项羽本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通过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学习《项羽本纪》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辨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思考。

4、感受项羽独特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加深对人生的认识。

第一课时

【预习导航】

一、导入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代表,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

那么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败,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

“垓下之围”时,项羽哀叹: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作为旁观者、后来者,似乎应该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态度来评价项羽。

二、浏览预习课文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翦戮会稽力能扛鼎桓楚眴裨将徇下县瞋目汉王数之龙且盱台荥阳汜水睢阳蕲狱掾栎阳绐自度不得脱刈旗舣船翳

(2)速读课文,思考:

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

项羽家世(第自然段)

第二部分:

少年言志(第自然段)

第三部分:

巨鹿之战(第自然段)

第四部分:

霸王别姬(第自然段)

第五部分:

东城之战(第自然段)

第六部分:

乌江自刎与尾声(第——自然段)

第七部分:

项羽本纪赞(第自然段)

三、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事业的起点

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

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垓下自刎——英雄末路的终点

四、研究文本第一、二部分,解释文言现象。

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

4、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

(判断句)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倒装句)

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

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

力能扛鼎(举起)

【问题探究】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

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

项羽家世:

 

寓意: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

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课下作业】

1、翻译1、2段。

2、作练习册作业。

第二课时

【预习导航】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1、活用词:

①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

②无不膝行而前

2、重点实虚词:

①九战,绝其甬道

②楚兵冠诸侯

③诸侯皆属焉

3、古今异义: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点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1、重点词:

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

项王则夜起(名作状)

时不利兮骓不逝

2、重点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饮于帐中

【问题探究】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

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2、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现了什么?

 

3、哪一个成语源自本部分?

 

4、思考巨鹿之战的意义。

 

 

5、《垓下歌》反映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司马迁引用此歌意义何在?

 

6、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7、问:

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一定极为动人。

可惜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一首歌。

《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诗,《汉书》中也没有,有一本叫《楚汉春秋》的书中记载了虞姬的歌,全歌是: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试赏析下面这首诗。

赏析:

 

【课下作业】

1、翻译3、4段。

2、作练习册作业。

第三课时

【预习导航】

一、研读第五段,划出重点词句。

1、通假字

①辟易数里

②骑皆伏曰

2、重点实虚词

①汉军乃觉之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汉军皆披靡

3、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4、重点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二、研读第六段,梳理重点词句。

1、古今异义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词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④马童面之

3、实虚词

①无以渡

②项王亦被十余创

4、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吾为若德

 

【问题探究】

1、“东城快战”中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突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征?

 

2、“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突出了什么?

 

 

3、“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像他说的这样吗?

试剖析。

 

4、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5、“乌江自刎”通过哪些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6、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有一首风格迥异的诗,也是来评价项羽的,还记得吗?

 

7、李清照的这首诗体现了词人怎样的观点?

 

【课下作业】

1、翻译5、6段。

2、作练习册作业。

 第四课时

【预习导航】

研读第七、八、九自然段,划出重点词句。

1、通假字

乃持项王头视鲁

2、活用词

①豪杰蜂起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重点句

①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5、实虚词

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鲁父兄乃降

④自矜功伐

⑤何兴之暴也

⑥岂不谬哉

【问题探究】

1、司马迁从哪两个方面评价项羽?

 

2、根据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分条概括项羽失败的原因。

 

3、项羽未成就帝业而司马迁为什么把他归入本纪?

 

【课堂总结】

[项羽人物形象]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

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

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

刘邦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妇人之仁、失去人心)

注:

①呕呕:

和悦的样子②印刓(wán)敝:

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

 

[本文的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

(霸王别姬、东城快战)

2、语言特色

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

(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

②叙述语口语化。

(“太史公曰”新体例)

  

【课外拓展】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思考】

项羽才气过人,英勇非凡,但最终却落得个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悲剧呢?

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1)对于谋士范增,虽尊为亚父,但是屡屡不采纳他的意见,气得范增说“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中,项羽私自改变向刘邦进攻的决定,同时对范增在席间屡次劝他杀死刘邦的暗示不表态(“默然不应”),致使刘邦最后逃离鸿门,丧失除掉自己这一劲敌的机会。

  2)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开始他接受范增的建议要“击破沛公军”,可是听了项伯的三言两语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还同意刘邦前来谢罪。

堂堂一军统帅,做事却“风吹墙头草”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不能说不是项羽的个人悲哀。

而项庄舞剑,项伯以“身翼蔽沛公”时,项羽却一味地姑息纵容,范增的计划因此再度落空,后来樊哙闯了进来,将项羽大骂了一通,按理说樊哙没有资格进会场,况且还带兵器,项羽应对他的擅闯宴会应予制止,但项羽并未将樊哙逐出。

不料项羽非但没有发怒,反以欣赏口气连呼“壮士”,对他赐酒赐肉,礼待有加,使得后来刘邦有可能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金蝉脱壳、逃之夭夭。

放过了一个绝妙的机会。

尤其是樊哙借项羽“复能饮乎”的发问,指责项羽席间舞剑“欲诛有功之人”,项羽“未有以应”,而且非但不怪罪樊哙的放肆无礼,反而赐坐。

(仁慈软弱,缺乏原则性)

  3)鸿门宴上,根本没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亲自来请罪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认为杀之不武。

  4)鸿门宴上沛公逃席却安然接受刘邦的礼物(“置之坐上”)。

(与范增对比:

“置之地,把见撞而破之”)

  5)项庄舞剑意图寻机杀刘邦时,项伯不奏请,亦擅自舞剑,并暗中保护刘邦。

项羽对此睁只眼闭只眼,未对项伯的行为加以制止。

  自矜功伐(骄傲自大)

  1)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

  2)宴会上的座次安排,违犯了宾为尊,主为次的原则,项王、项伯最上位,范增第二,刘邦再次,张良侍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西向坐;张良西向侍。

”)

  做事轻率

  1)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便放弃了进攻杀刘的打算。

  残暴不仁

  1)项羽入关以后,大肆掳掠。

不但杀掉了已经投降过的秦王子婴,面且还在咸阳城内大肆烧杀抢掠,火烧宫殿(特别是火烧阿房宫)。

在秦都咸阳,坑杀秦降卒20万,把虏掠来的财宝美女带归彭城。

“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这么明显的强盗行径,无怪乎后来令“秦人大失望”。

(《史记.项羽本记》)

  【对比】刘邦入咸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而且申明军纪,废除秦的严刑苛政,『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于是『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史记.高祖本纪》)。

  2)项羽自立为王后,把都城由关中迁到彭城,提出“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谁人知之。

”后听到别人对此批评他这是“沐猴而冠”(猕猴戴帽子,比喻本质不好却装模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