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教学文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86745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教学文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教学文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教学文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教学文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教学文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教学文案.docx

《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教学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教学文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教学文案.docx

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教学文案

二十四节气里的古诗词

立春

立春是24节气之首。

随着立春的到来,逐渐昼长夜短,天气日暖。

河堤有“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孢,泥土中有蠢蠢欲动的小草。

正等待“春风吹又生”。

立春时节,各地风俗不一。

但吃春饼,吃春卷,吃萝卜(特别是心里美红心萝卜),咬春、迎春、备春耕民俗则是一样的。

立   春

唐-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释】 ①春盘,古俗,立春日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称“春盘”。

②两京,唐代有京都长安,东都洛阳,是为两京。

⑦高门,汉未央官宫殿门。

此代指唐长安皇宫之门。

行,赐与。

白玉.洁白如玉的盘。

古代立春前一日,皇帝向臣僚赐春盘。

④青丝,切细的生菜丝。

⑤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巫山得名。

那,通“挪”,移动。

对眼.双眼。

此句意思是:

目光随着巫蛱滚滚江水流动。

⑥杜陵远客,杜甫曾寓居长安杜陵东南之少陵原东,故宫称“杜陵远客”。

【简析】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寓居夔州(旧治在今四川奉节县),至大历三年(768)离蜀。

《立春》杜甫在寓居夔时所做,离安史之乱结束不过数年。

杜甫由眼前的春盘,回忆起往年太平“盛世”,两京立春日的美好情景。

但眼下的现实,却是飘泊异乡,萍踪难定。

面对巫峡大江,愁绪如东去的一江春水,滚滚而来。

悲愁之余,只好“呼儿觅纸”,寄满腔悲愤于笔端了.是封建时代,一个正直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未卜的形象写照。

这是安史之乱后,杜甫困居夔州,回忆在长安、洛阳过立春的盛况。

诗中不免流露了惆怅情绪和漂泊异乡的无奈。

雨水

雨水前后,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渐向北移。

日照时数和强度日增,意味着雪花纷飞、寒气浸骨的天气日消,春风佛面,冰雪融化,潇潇细雨正向我们走来。

但乍暖还寒天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

雨水时节有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女婿为岳父母'接寿’等风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①呈:

恭敬地送给。

②天街:

京城街道。

③酥(sū):

酥油、奶油、乳汁,这里形容春雨的滋润。

 ④最是:

正是。

 ⑤绝胜:

远远超过 ⑥皇都:

长安城(唐朝京都)。

【诗意】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简析】 这首诗写长安城中早春时节生机一派的景色。

写早春,要写出特点,与繁花竟放的春景就有不同,韩愈紧扣“早春”主题,写草刚出芽时的有嫩色,一场清新的春雨之后,原野上绿意茸茸,邀望可知是春草出露嫩芽,蒙蒙茸茸,清新可爱,又正因是早春,草还没有长高长大,走近再看,才见稀疏的初芽,并不能形成绿色一片,人们说好诗如画,韩愈这首诗写草色的传神之笔,恐怕是画也难以表现的境界。

后两句说这初春的生机,带给人欣喜和柔美的生命意识,是远远胜过暮春的烟柳之色的。

同是春景,诗人却进行比较,评出高低,显然他喜爱早春,当是因为早春是盼望了一冬的春消息的最先透露者,早春是大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有力证明,早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诗人观察细致,表达新巧,语言自然,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小诗极其生动地展现了早春景象。

犹如一幅绝妙的早春风景画。

惊蛰

惊蛰一到,万物复苏,春暖花开。

春雷乍鸣,蛰居于地下的虫被惊醒,钻出地面活动。

所以民间有“春雷惊百虫”之说,山东一带烙煎饼,江苏炒糯米,陕西、福建炒豆子、意为'炒虫’、'驱虫’之意。

宁波、梅州、川西等地也有相应民俗活动。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渐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释】 ①景常晏:

指天晚。

②劬(qú):

劳苦。

 ③膏泽:

指雨下到田里。

④闾里:

民间、乡里。

  【诗意】 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

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

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

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

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

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

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

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

看着这些,我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

  【简析】 这首《观田家》通过对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具体描述,深刻揭示了当时 赋税徭役妁繁重和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整天起早摸黑的忙碌于农活,结果却家无隔夜粮,劳役没个完。

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奉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

身为封建官吏能够这样自责,确实是难得的。

这种思想感情和杜甫等人是相同的,这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春分

春分时昼夜等长,我国大部地区春光明媚。

岸柳青青,莺飞草长,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花黄。

有时北方春旱,南方则细雨绵绵,春江水涨,恰逢桃花盛开,又称桃花汛。

古有'祭日’扫墓拜祖之俗,迄今客家人扫墓祭祖自春分始至清明止。

现在人们多吃苋菜或煮汤铭记。

欧阳修在春分时节送别行人有一首词,唯美动人,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欣赏如下:

踏莎行

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意】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注释】 ⑴踏莎(suō)行:

词牌名。

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

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⑵候馆:

迎宾候客之馆舍。

《周礼·地官·遗人》:

“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⑶草薰:

小草散发的清香。

薰,香气侵袭。

征辔(pèi):

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而成。

⑷迢迢:

形容遥远的样子。

⑸寸寸柔肠:

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⑹盈盈:

泪水充溢眼眶之状。

粉泪:

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⑺危阑:

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⑻平芜:

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

芜,草地。

【简析】   此词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

其中描绘了远行人与闺中人的“一种相思,两地闲愁”,将抽象的愁描绘的淋漓尽致,使人可感可触。

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

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

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行人对思念人的想象,叮咛,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

楼高莫依,我远在绿野之外,春山之外,渺不可寻。

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

全词笔调细腻委婉,寓情于景,含蓄深沉,是为人所称道的名篇。

清明

清明时节,冰雪融化,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是其写照。

目前已定为国家传统节日,扫墓祭祖、植树、放风筝、荡秋千早已成俗。

李易安在《点绛唇》中写到: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的词句。

其实,写清明的诗很多。

流传千古,我们能郎朗入口的杜牧《清明》则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兹欣赏如下: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意】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注释】 ①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部――请问。

【简析】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

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

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谷雨

谷雨是春天里最后一个节气。

此时,南方已柳絮飘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一派暮春之色。

过去常见北方黄沙飞扬,刮起沙尘暴,南方则雨水充沛。

南方民俗有谷雨摘茶,北方沿海渔民开海祭祀。

各地食香椿,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谷雨每年约在4月20日左右,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的桃花刚刚盛放。

白居易路过此处,见桃花盛开,喜出望外,得诗一首:

《大林寺桃花》,构思奇妙,富于情趣。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①大林寺:

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人间:

指山下平原地带。

这里的“人间”与下句的“山寺”对举。

芳菲:

泛指开放的花。

尽:

完了。

②山寺:

此指大林寺,是庐山上香炉峰顶的一座寺庙。

③恨:

遗憾。

春归:

春天结束了。

觅:

寻找。

④此中:

指大林寺中。

  【诗意】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才刚刚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此时重新遇到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

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简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记述了大林寺山高谷深,时节绝晚,与山下平原地带不同的景物节候,表现了诗人对春大的无限留恋和热爱。

诗中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

并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腿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诗人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把自然界的春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所以历代读者称赞这首诗是唐人绝句中的珍品。

立夏

立夏时节,天地始交,万物并秀,炎暑即将来临,雷雨日渐增多。

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年景已成定局。

各地有吃立夏蛋、立夏饭,吃青梅、喝立夏茶习俗,以期夏日平安、五谷丰登。

南宋.杨万里在《闲居初夏午睡起》中就这样描写梅子成熟、芭蕉分绿的初夏风光: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注释】 

(1)梅子:

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指杨梅。

(2)芭蕉分绿与窗纱:

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

(3)思:

意,情绪。

(4)柳花:

柳絮。

【诗意】 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

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简析】   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

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

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吧?

如此光景,长睡不起也未免可惜了。

  

小满

小满者,谓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如小麦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

小满时节适宜水稻插栽。

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雨水进一步增多,各地风俗不一。

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描写小满时节,天气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的壮阔场面。

仿佛天水一色,水花四溅的风光就在眼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

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

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

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

遮盖,遮挡。

5、白雨:

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

突然。

7、水如天:

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

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

指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诗:

“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

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诗意】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简析】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

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

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芒种

芒种芒种忙忙种。

此时正值三夏季节,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快种,夏季作物快管理,故名之。

芒种差不多是阳历六月份,每隔两年端午是在芒种期间。

因此,吃粽子、赛龙舟,饮雄黄酒已成各地风俗。

宋朝的贺铸用华美的文笔在这样一个悲伤的时节写下断肠的诗行。

佳人已去,满眼空芜,仿佛在身后默默地目送你纤秀的行踪。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才能知道一个人的秘密世界.忧愁犹如飘散在原野上的袅袅青烟,好似飞舞的柳絮,恰如黄梅季节里无休无止的雨滴。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清闲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  ①凌波:

形容女子步态轻盈。

②芳尘去:

指美人已去。

③锦瑟华年:

指美好的青春时期。

 锦瑟:

饰有彩纹的瑟。

④月台:

赏月的平台。

花榭:

花木环绕的房子。

⑤琐窗:

雕绘连琐花纹的窗子。

朱户:

朱红的大门。

⑥蘅皋:

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⑦彩笔:

比喻有写作的才华。

事见南朝江淹故事。

⑧试问闲愁都几许:

都几许,有多少。

试问,一说“若问”。

闲愁,一说“闲情”。

⑨一川:

遍地。

【诗意】  轻移莲步不再越过横塘路,只有用目力相送,他象芳尘一样飘去。

正是青春年华时候,可什么人能与她一起欢度?

是月台,是花榭,是雕饰的窗,是紧闭的朱户,这只有春天才会理解她内心的深处。

  飘飞的云彩舒卷自如,芳草岸旁的日色将暮,挥起彩笔刚刚写下断肠的诗句。

若问题闲情愁绪有几许?

好象一江的烟草,满城随风飘落的花絮,梅子刚刚黄熟时的霖雨。

【简析】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

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

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

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夏至

夏至这天昼最长,夜最短。

对流天气频频出现,雷阵雨易形成。

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绝妙诗句,生动描写了雷阵雨的景象。

民俗里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

夏至这天,北方人大多吃打卤面、炸酱面、冷面等,南方人多吃阳春面、三鲜面、过桥米线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诗意】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在说着丰收,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简析】 生动描述了夏至时节明月清风,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喧闹的画面。

在暮色中看到天空轻云漂浮,星星稀疏,想过桥小溪去避雨,却因天晚找不到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那所茅屋了。

转了个弯,茅店才突然出现在眼前。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小暑

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小暑只是小热,故名。

民俗有“食新之说。

即吃新米,尝新酒。

吃新意为吃辛,以抵抗炎热。

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注释】 ⑴辛大:

孟浩然的朋友,排行老大,名不详,疑即辛谔。

⑵山光:

傍山的日光。

落:

一作“发”。

⑶池月:

池边的月色。

东上:

从东面升起。

⑷散发:

古人男子平时束发戴帽,这里表现的是作者放浪不羁的惬意。

⑸开轩:

开窗。

卧闲敞:

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⑹清响:

极微细的声响。

⑺鸣琴:

琴。

用阮籍《 咏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诗意。

⑻恨:

遗憾。

⑼感此:

有感于此。

⑽中宵:

中夜,半夜。

劳:

苦于。

梦想:

想念。

【诗意】 山上夕阳慢慢向西落,池塘上的月亮渐渐东升。

我披散着头发尽享清凉,推开窗户我悠闲地躺着。

微风吹拂荷花清香怡人,筑业滴落露水声音清脆。

想要取出鸣琴弹奏一曲,可惜没有知音前来欣赏。

如此美景更加思念老友,日夜都在梦中想念着他。

【简析】 南亭,似应在涧南园,位于孟浩然家乡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近。

辛大疑即辛谔,为作者同乡友人,常于夏日来南亭纳凉,与孟浩然约为琴酒之会。

此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

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

诗人从纳凉想到弹琴,进而想到'知音’,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念友人,希望能共度良宵,梦里相会。

诗意盎然。

大暑

大暑时节,天气炎热,正值三伏,防止中暑。

此时,雷暴常见,雨水充沛。

大暑大暑,以吃为主。

民间说: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喝暑羊肉汤,吃仙人草,据说能消除疲惫,防止祛暑。

闽浙地区吃南国四大果品(荔枝,香蕉、菠萝、龙眼),据说有增强免疫、补心安神之功效。

销       夏

唐-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简析】 心静自然凉啊!

立秋

立秋是秋天第一个节气。

天气逐渐由热变凉,进而转寒至冬。

然而,我国之大,气温各异。

立秋前后气温仍较高,把这种短暂炎热又称“秋老虎”。

黑龙江、新疆北部八月中就进入秋季,而三亚在元旦期间秋天才姗姗来迟。

民俗里有贴秋膘、啃秋之说,立秋之时,天气渐凉,家家户户炖猪肉、炖鸡鸭、红烧鱼等,滋补身体。

江浙沪一带立秋这天吃西瓜,有依依惜别之意,称为咬秋或啃秋。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①悲寂寥:

悲叹萧条。

②春朝:

春天。

③排:

推,有冲破的意思。

④碧霄:

青天。

      【诗意】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简析】 展现出一幅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

断然否定了寂寥悲凉的悲秋观念。

唱出了非同凡响的秋之歌。

处暑

“处”含躲藏、终止之意,表示暑天结束。

北方地区秋意渐浓,秋高气爽。

南方出伏之后,仍有“秋老虎”的天气。

处暑前后正值中国最有浪漫气息的节日--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一些少女、少妇祭拜织女星。

祈求能找一个既有才气又帅气的如意郎君或夫妻和睦、早生贵子。

一些热恋情侣也对空祈祷,期望姻缘美满,爱情幸福。

一些在读学生则默默祈祷魁星,希望自己能考运亨通,金榜题名。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表达了诗人寄情于山水田园,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大意是,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幽静空灵,夜幕下凉风习习,秋意愈浓。

明月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

竹林里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尽管春的芬芳早已逝去,我依然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之中。

原诗如下: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

  【注释】  ⑴暝(míng):

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

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

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

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

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

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

洗衣服的姑娘。

浣:

洗涤衣物。

⑸随意:

任凭。

春芳:

春天的花草。

歇:

消散,消失。

⑹王孙:

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

居。

此句反用 淮南小山《 招隐士》: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

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诗意】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简析】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白露

白露时节气温开始下降,天气变凉。

早晨走在路上两旁的草木有了水珠。

因阴气重,露凝而白得名。

此时,候鸟南迁,其他鸟也贮存干果粮食准备过冬。

浙闽的民俗是吃龙眼,以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而南京人喜欢喝甘醇清香的白露茶,饮自酿的白露米酒。

温州一带的人常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煲汤,据说可去关节炎、滋补身体。

对应诗词如下。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⑴暮江吟:

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⑵残阳: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

也指晚霞。

⑶瑟瑟:

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⑷可怜:

可爱。

九月初三:

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⑸真珠:

即珍珠。

月似弓:

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诗意】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简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秋分

秋分时节昼夜等长。

降水渐渐少,气温天天降。

此时,碧空万里,秋高气爽、凉风习习、丹桂飘香,正值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时候。

秋分时节最重要的民俗是国家法定假日中秋节。

于是,庆团圆,吃月饼,赏明月的活动必不可少。

中秋时分,脍炙人口的赏明月,庆中秋佳作,首推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