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鸥教材分析.docx
《老人与海鸥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人与海鸥教材分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人与海鸥教材分析
《老人与海鸥》教材分析
一、本课教材所处位置
(一)本课的位置
本课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并且是精读课文,具有引领整组的作用。
通过单元导语,我们可以知道,本组是围绕着学习专题“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展开的,并且明确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即“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这为我们从宏观上对本课的学习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握。
其次,本课作为本组的首篇,对于需在本组落实的重点训练项目“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和其它发展性训练项目,都应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为后面三篇课文的学习立好标、做好铺垫、打牢基础。
(二)本课教材的训练项目
1、本课训练项目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阅读的材料非常多,阅读的速度快,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较多的材料,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首先要眼睛看得快,尽可能扩大视觉的范围,也就是由原来的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
第二要由眼入脑想得快,脑子要跟着眼睛的看进行思考,弄清楚眼睛看的文字说的是什么。
这是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而提出的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训练项目。
为落实这一训练项目,《语文课程标准》也为此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如,在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第二条中提出“初步学会默读”,第七条提出“学会浏览”;在此基础上,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第二条提出“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这些都在为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速度打基础。
在本课之前的第二组和第四组教材中也曾提出过此项要求,进行过此项训练。
这主要体现在:
第二组《彩色的翅膀》一课链接语中提到“用较快的速度默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战士小高为什么要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是从默读的角度提出加快阅读速度的;第四组《大瀑布的葬礼》一课的链接语中提到“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悲剧……”是从浏览的角度提出加快阅读速度的。
在前期训练的基础上,本组主要承担着巩固强化训练的任务。
而因为本课是本组的首篇,并且篇幅也比较长,因此,本课教学要足够重视“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这一训练项目的落实。
(2)体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在本组的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在体会出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的基础上,本组从领会表达的角度进一步提出了“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这一训练项目,这不仅是对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更是培养学生表达就要表达真情实感的意识,训练学生掌握如何表达真情实感的具体方法。
这一训练项目曾在五下第四组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渗透:
小林:
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写法上很有特点。
作者不但叙述了真实具体的内容,而且表达了真情实感。
小东:
这几篇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不大一样。
有的课文把思想感情含在事情的叙述或环境的描写之中;有的课文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
小林:
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的是借景抒情的,还有的是……
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角度来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本册的第三组所提出的“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则在前期基础上更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将感情写真实、写具体。
而本组则承担着在前期训练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充实、加深对这一训练项目的领会与运用。
本课则主要是通过对老人语言、动作、神情的描写和对海鸥的动作的描写写出了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真挚、至深的感情。
如: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是通过对老人喂海鸥时动作的细致描写写出了老人对海鸥的关怀与呵护;“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
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是通过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写出了老人对海鸥的喜爱;“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则是通过对老人神情的刻画写出了老人对海鸥的爱之深;“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
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则通过对海鸥动作的描写,体现出了海鸥对老人的爱与思念。
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描写的语句,可以是通过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也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的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在充分感受语句中所饱含的真挚情感的基础上,揣摩并领会作者是如何将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结合课文具体阐述如下:
A.读文章,想画面。
读文章,想画面是帮助学生体会感情的一项重要方法,它可以将语言文字借助学生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如:
《老人与海鸥》一课中对老人去世后海鸥的描写“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就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海鸥盘旋、鸣叫为老人送行时的画面,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才会身临其境,感受到海鸥在老人去世后那种如人一般极度的悲痛和哀伤。
而体会出这种真挚情感是进一步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重要基础。
回过头来,学生可以依照在头脑中形成的画面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对海鸥动作描写的生动形象,从而在这个揣摩的过程中,领会到了作者是借助准确的用词和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来将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B.边读边想,提出问题。
边读边想,提出问题,这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一项重要方法。
在本组课文的课后题中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来体会课文真情实感。
如:
《最后一头战象》课后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
如,嘎羧要离开寨子时,为什么要披挂象鞍?
”通过提出的这一个个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帮助学生将思考引向课文的至深处,体会文章中饱含的真挚情感。
而学生也可以运用边读边想,提出问题的方法,从领会表达的角度来深入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种真挚情感写出来的。
如:
同是这一句“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就可以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这是通过描写什么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不舍与留恋?
为什么作者要写海鸥“像炸了营似的”?
为什么用“扑”字?
为什么用“白色的旋涡”来形容?
……这些问题都可以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是怎样将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从而领会作者将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C.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将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如:
课文《老人与海鸥》的课后第三题“读读下面的句子,交流一下从加点的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把句子抄下来。
(1)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读乐谱。
(2)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翻飞的白色”“有声有色的乐谱”——是因为有了老人对海鸥真挚无私的爱;“飞动的白色旋涡”——是海鸥对老人那强烈的不舍与留恋。
抓住这几个关键词,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出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真挚的情。
而通过体会这几个关键词的表达效果,学生就可以揣摩出作者在这里,是通过对海鸥动作表现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2、与本课相关的训练项目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能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并由此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是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五年级就针对这一项目进行了着重训练,如:
五上《学会看病》链接语“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慈母情深》链接语“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五下《再见了,亲人》课后第二题“课文中有不少句子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找出来仔细体会体会。
如: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
而本册是在前期训练发展的基础之上,针对这一训练项目加以巩固、强化运用的。
在本课中,这一训练项目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课后第三题“读读下面的句子,交流一下从加点的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把句子抄下来。
(1)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2)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这一课后题的安排就意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运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因此,突破这一训练项目,要以点带面,透过课后题引领学生走向文本中,去寻找自己所发现的重点语句,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感悟,批文以入情。
如:
本课中对老人外貌的描写“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透过对重点词语三个“褪色”的理解感悟,学生就能够感受到老人的简朴,继而感受到老人是为了省出更多的钱给海鸥的那份无私的爱。
(2)读文章,想画面。
“读文章,想画面”是借助学生的形象思维来阅读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将语言文字所描写的画面,借助学生的想象在头脑中形象再现,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借助这一方法可以推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
“读文章,想画面”这一训练项目,三年级时学生便有所接触。
如:
三上《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泡泡语“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泡泡语“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
”三下《燕子》一课泡泡语“我能想象出‘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景象。
”就是在引导学生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
到四年级,“读文章,想画面”曾在四上的第一组教材中作为重点训练项目进行训练。
这主要体现在:
四上第一组的导语中提出“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地描写”;在语文园地一“我的发现”中针对“读文章想画面”这一项目又进行了巩固训练;在该组课文的泡泡语和链接语中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的学习方法,如:
《观潮》泡泡语“我仿佛感觉到了那种壮观的景象。
”《火烧云》的链接语“认真读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边的形态。
”四下仍继续巩固训练,如《乡下人家》泡泡语“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
”
可见,六年级学生应该已具备了运用“读文章,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的能力,因此,本组课文的学习就需要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读文章想画面,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而本课作者多处通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描写出了一幅幅形象可感的画面,如:
老人给海鸥喂食的画面“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海鸥悼念老人的画面“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
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等。
像这样的画面文中还有很多,甚至还有很多文中没写到的,但学生可以想象到的画面,只有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些画面,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那真挚至深的感情。
因此,要想让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教师就要借助一些手段,如图片、音乐、影像、范读等,为学生提供条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到文中的情境中去,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学生体会才会深刻。
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边读边想画面的学习习惯,发挥其形象思维的作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阅读教学。
(3)积累语言。
本册仍承担着积累语言的任务,在本组中对积累语言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主要体现在本课中:
课后第三题“读读下面的句子,交流一下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把句子抄下来。
”对于这一训练项目,要确保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使其不流于形式,真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基。
二、教材特点
(一)内容方面
1、题材选自于生活中真实的事例。
这篇文章不是虚构的,而是生活中真实的事例。
这一选材的真实性使课文更具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并能带给读者以深深的感悟和思考。
文中的“老人”名叫吴庆恒,被人们称之为“海鸥老人”。
他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
每当红嘴鸥“驾临”,老人天天徒步十多公里进城给它们喂食,和它们嬉戏,风雨无阻;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
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买给海鸥,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
他与红嘴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他能将水中的海鸥一只只叫上岸,其中就有“独脚”和“老沙”。
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老人最牵挂的依然是红嘴鸥。
在一位热心市民的倡议下,社会各单位为海鸥老人捐款,出资为海鸥老人塑像。
2006年1月18日,“海鸥老人”吴庆恒的雕像在昆明红嘴鸥最多的翠湖公园揭开了面纱:
一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手捧鸥食伸向空中,红嘴鸥在他手上、身边环绕……一幅人鸥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永久定格。
2、文章在字里行间传达出了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和震撼人心的情谊。
课文通过写老人对海鸥和海鸥对老人两方面,突显了老人与海鸥之间那胜似亲人般的情谊,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动物也是有灵性的,有感情的,更感受到了这背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所营造出的人文精神的美。
首先,在老人对海鸥这一部分中,课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鲜活而富有层次的老人形象——生活简朴,十几年来风雨无阻,爱海鸥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一般,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审美境界,在自己爱海鸥的行动中引领了整个城市的和谐——是这样的一位老人。
而课文透过这位老人的形象给我们传达出的是老人对海鸥那深沉的与众不同的爱。
老人的形象以及他对海鸥的爱主要体现在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的描写中,此外在朋友的讲述和对海鸥的表现的描写中,同样有所体现。
(1)对老人的外貌描写
课文仅在第二自然段安排了对老人外貌的描写——“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
透过这段外貌描写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驼了背的简朴老人。
一个“过时”再加上一个“褪色”,看来老人就从来没想过要为自己买件新衣服,而从连续使用的三个“褪色”我们可以推想出老人是十几年如一日的简朴。
他的行头更是简朴——过时布衣、蓝布包、大塑料袋。
“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除了体会出他的简朴,更能体会出他这十几年来对海鸥风雨无阻、从未更改的爱。
这段外貌描写,作者并不只是为了单纯介绍老人的外貌而写,透过这份简朴的外貌背后,我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老人对海鸥那种与众不同的、超乎寻常的、无私的爱,老人为了海鸥可以省自己一切所能省的;从而更能进一步感受到为何海鸥在老人去世后会对老人那么留恋、不舍。
因此,这里的外貌描写对于后面情感的升华起到了一种铺垫、积蓄力量的作用。
(2)对老人动作的描写
文中对老人动作的描写主要体现在课文第三自然段老人给海鸥喂食时的情景——“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
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
这是对老人喂海鸥时动作的一处细节描写。
透过这一段的动作描写,我们能充分感受到老人喂海鸥时的娴熟、与海鸥配合时的默契,这一娴熟、默契合融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营造出的是一幅和谐美妙的画面。
透过这幅画面看背后,我们所能读出的仍是老人对海鸥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精心呵护的关爱。
他的这份关爱也赢得了海鸥对他的信任。
老人“很小心地”放饼干丁,他不是把饼干丁洒在湖水里,而是很小心地放在围栏上,因为他知道洒在湖水里不仅会污染湖水,还会使海鸥生病,透过这个“很小心”就能看出老人对海鸥的呵护是多么的精心;海鸥也很听老人的话,听见呼唤“立刻应声而来”,而且“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动作那样迅速快捷,这种境界又岂是一次两次、一天两天就能达到的?
一个“顺”和一个“依”把老人与海鸥配合的默契和谐尽显无遗,以至于都给人以“节奏”感,而那“翻飞的白色”“有声有色的乐谱”更将整幅画面的和谐、美好推到了高潮。
这每一个语言点,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老人十几年来对海鸥无间断、无更改的爱,正是这份爱,换回了后文中海鸥对老人那富有灵性的回报。
而在这幅画面中,我们能感受到老人是幸福的、快乐的,他在默默享受着与海鸥亲近的这份情意。
作者在借助这幅美妙的画面传达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感的同时,也将自己由衷的感动之情融进了文字中,融入了画面中。
心为情动,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在这幅和谐美好的画面中,老人与海鸥的情和作者对老人的情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真实而具体地表达了出来,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3)对老人语言的描写
课文多处对老人的语言进行了描写,从老人的语言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海鸥那种朴实无华、胜似亲人般的关爱,海鸥已经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这主要体现在:
A.“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
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这里虽不是对老人语言的直接描写,但透过老人那“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的呼唤,我们仍能感受出他对海鸥的爱。
“亲昵”一词足可以看出老人对待海鸥的那份情——胜似亲人般的温情,但作者却写的是亲昵得都变了调,老人对海鸥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
而那一个个朴实又具有特征的名字背后,我们可以体会出的是老人这十几年来对每一只海鸥的心,试想那么多的海鸥,他是多么细心地观察每只海鸥的特点,多么精心地为每一只海鸥取一个独特的名字,又是多么用心地把每一只海鸥的名字记在心里,对上号。
这一切的一切,哪像是对海鸥?
不就像父母对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吗?
B.“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鸥:
‘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
’”
看上去这是一句多么简单、朴实的话语,似乎并没有什么推敲之处,但在这份简单朴实的背后,却饱含着老人对海鸥深切的爱。
“当然”,是理所当然,言外之意是这个还用问吗?
在老人看来,海鸥就像自己的孩子,孩子哪能没个名儿的?
不仅要取名,还要“哪个都有个名儿”,在老人的心里,每一只海鸥都是自己的儿女,不能有偏有向,不能厚此薄彼,这得是怎样的一份心啊!
那么多的海鸥,每只海鸥都要花心思、费脑筋,一般人或许早就嫌麻烦了,而老人却乐在其中。
这为后文中老人对每只海鸥都能叫上名字、认得出它们,并能看出前年那只海鸥来没来,做好了铺垫。
C.“你看你看!
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
”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
“独脚!
老沙!
起来一下!
”
这处简单的语言描写中却用了很多的感叹号,老人的每句话后面都缀着一个感叹号。
我们能充分感受到老人当时的那份得意,和与海鸥亲近时的情意。
结合下文的“果然”,可以看出老人对每只海鸥都了如指掌,不会出丝毫差错。
说起海鸥如数家珍,当呼唤海鸥,海鸥应声而起的时候,老人的内心也在为这极大的快乐满足着。
这背后仍然是老人十几年的付出换来的。
D.“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
前年有一只海鸥,飞离昆明的前一天。
连连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为它是跟我闹着玩,后来才晓得它是跟我告别。
它去年没有来,今年也没有来……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
古人说‘白鸥飞处带诗来’,十多年前,海鸥一来,我就知道咱们的福气来了。
你看它们那小模样!
啧啧……”
这段是老人在夸赞海鸥的重情义、有福气,但夸赞的同时也融入了老人更丰富的情感。
首先,当老人谈起了前年曾与他告别的那只海鸥时,老人在言语中,尤其是在“……”中,透出的是一份牵挂、一份思念、一份懊悔、一份失落。
十几年来的相处,海鸥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以至于前年的一只海鸥与他告别时的情景时隔两年仍历历在目,甚至两年没来,在众多的海鸥中老人依然能够认得出。
其次,当老人谈到海鸥是吉祥鸟、幸福鸟时,先是引用了宋朝诗人俞桂的诗“白鸥飞处带诗来”。
透过这句常人并不耳熟能详的诗,老人却能信手拈来,我们能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关注和喜爱,对这位老人的认识也更深入了,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他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也有着能够欣赏“白鸥飞处带诗来”的诗意美的境界,在老人的眼里,海鸥已不再只是一种动物,而是成了一首和谐的诗、美妙的诗、富于灵性的诗。
作者通过这句诗不仅使老人的形象更丰满了,而且将老人之前那种单纯的简朴、爱海鸥的形象提升到了一位具有审美境界的爱海鸥的老人形象。
而在后面的“小模样”“啧啧”等词中,更能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那份疼爱与亲昵,似乎都能看到老人当时那份喜形于色的神情。
E.“时候不早了,再过一会儿它们就要回去啦。
听说它们歇在滇池里,可惜我去不了。
”
这是老人喂完海鸥就要离去时所说的一句话。
从这句话中我们听出的是一份留恋,是一种恋恋不舍的情愫,老人多么想去海鸥歇息的滇池看看,多么想跟海鸥永不分离,这种长相依、永相随的心思在这句语言描写中尽显无遗。
而后面的“可惜我去不了”更为后文老人的去世蒙上了一层缺憾、哀伤。
(4)对老人神情的描写
老人对海鸥的爱更体现在老人那神情的细节中,文中有两处对老人的神情进行了描写,这两处分别是:
A.“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
从“立刻”和“生动”能看出海鸥对老人的意义以及老人对海鸥的喜爱。
“生动”中饱含的是老人十几年来对海鸥爱的倾注,是享受十几年来付出后海鸥回报给自己快乐时的幸福与满足,海鸥丰富了他的情感世界,给他的情感世界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带来了希望与满足,因此,一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就会立刻生动起来,就像年迈的父亲一提及自己的儿女就会眼睛焕发光彩一般。
可见老人视海鸥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女一般。
B.“太阳偏西,老人的塑料袋空了。
……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
这是老人最后一次与海鸥共处,因为海鸥过一会儿就要飞回滇池了。
“企盼”一词中包含了太多:
今日的分别企盼着明日的重聚;今年的分别企盼着明年的相约;身在翠湖,却企盼着滇池——那个海鸥歇息的地方。
这一份一份的企盼,都表明了他的心:
他是多么希望能一直陪伴在海鸥身边啊!
他是多么舍不得海鸥们离去啊!
这企盼的眼神对于老人来说或许也是一种幸福和快乐。
而老人最后留给读者的这份企盼的眼神,却为后面老人的去世增添了些许的伤感。
使得老人去世后,这企盼的眼神却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
(5)朋友的讲述与海鸥的表现
除了对老人的直接描写外,课文在第一部分中还通过朋友的讲述和海鸥的表现共同体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以及人鸥之间的和谐。
主要体现在:
①朋友的讲述
在第一部分中,朋友的讲述共体现了两处:
A.“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
这是“我”从朋友那里得知的情况。
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这是个怎样的概念?
“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