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知识点2诚毅.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7866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知识点2诚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2诚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2诚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2诚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毛概知识点2诚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知识点2诚毅.docx

《毛概知识点2诚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知识点2诚毅.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知识点2诚毅.docx

毛概知识点2诚毅

2011-2012第二学期知识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

(P6)

历史进程: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P13)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二,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P19)

4.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了解)(P24)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以下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主要内容。

(P32,P36)

形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

就是说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我们今天所讲的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联系实际。

要求我们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

邓小平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实事求是。

它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54)

1.所谓精髓,对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任何基本观点中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2.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3.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等)(P69)

(1)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2)动力是: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4)性质:

1、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中国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的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

(5)前途:

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要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额依据及其内容(P80)

必然性: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有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

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现实可能性:

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部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相互的矛盾和斗争,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P81)

一,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三,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三者关系: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1.为什么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90)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会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的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96)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3.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P108)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运动历史上的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章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P118)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2.发展才是硬道理(P122).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2、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3、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4、前一层含义阐述的是我国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

5、这两层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是党在十六大提出的大约用20年时间,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七章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国内政治混乱经济停滞、国外竞争压力加强的情况下的唯一出路。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2、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3、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把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互相促进,互相协调.

3、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社会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4、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出路这三者关系的结合点.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又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党的十四大,江泽民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得到确认。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方面,它体现了社会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体现在

1、经济关系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宏观调控间接化;

4、经营管理法制化

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表现在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它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利用宏观调控手段,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基本依据: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们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财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两个坚持: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含义:

1、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2、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

新的体现:

1、同信息化道行现代高科技紧密结合。

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基本特征的社会。

总体要求:

1、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的文明发展道路

2、坚持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3、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4、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5、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第九章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发展的社会方向,人民当家捉住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

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P232);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2、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3、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个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限时条件

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含义: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

第十章

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P248)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P253)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P255)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树立和时间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第十一章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重要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现实依据:

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科学含义: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第十二章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台湾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周恩来提出“一纲四目”“一纲”为台湾统一于中国,四目包括:

人事任用,军政建设费用,社会改革,特务问题。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