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7728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0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二第四单元.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必修二第四单元

2010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资料:

必修二第四单元

复习纲要

为了贴近课本、贴近高考、贴近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为了夯实高考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能力,建立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高考考生解题能力水平和第一轮复习效率,明确高考的方向,为2010年高考大捷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特编写了这套一轮复习资料。

这套资料共20套,根据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编排规律,分为20个专题,一个专题一个知识点。

每个专题共分六个部分:

一、单元导读。

单元导读,主要是高屋建瓴,看本单元课文的知识目标及能力培养目标。

把各个单元建构起来,就会对整个高中的知识体系有个全面的认识。

二、知识梳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需全面了解并明确高中阶段教材中所关涉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化整为零,在平时中巩固提高。

知识梳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文学常识、字音和词语。

在有些重要单元里,笔者还对字形、多音字进行了梳理,希望对2010届高考考生有较大的帮助。

三、考点链接。

点击考纲,让高三学生明确考纲要求,在备考中有的放矢。

四、高考真题。

此部分的设置是为了帮助高三学生,明确高考方向,掌握常见的考试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这一部分有详细的解析,有利于学生自学和提高。

五、知识巩固及提高测试卷。

此部分的题基本上分为基础知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三个模块,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迁移能力。

六、高考知识点拓展。

对该单元所关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拓展,巩固基础,拓展能力。

必修二

第四单元:

对话与交流—演讲辞

本单元侧重拓展运用,学习演讲辞。

从内容上来说,本单元演讲辞各有侧重。

《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对青年学子们的谆谆教诲,意在为北大树立新的学风、校风。

《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在25万人的盛大集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他围绕着黑人在美国社会处处受歧视、受压迫的苦难处境,提出自己内心的梦想,表达出广大黑人共同的心声,意在为自己的黑人同胞争取自由与平等的权利。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篇悼词,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所发表的讲话,意在追述马克思的一生以及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自己和全世界无产者的沉痛悼念之情。

演说辞涉及教育、政治、哲学、科技等各个领域,题材非常的广泛,富有代表性。

学习这些文章,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思想,提高人生的境界。

从风格上来讲,这三篇演说辞各具特色。

有的心平气和,诚挚恳切;有的慷慨激昂,奔放热烈;有的高屋建瓴,深刻透彻;有的条分缕析,逻辑严密……但无论哪种风格,都与他们各自的内容水乳交融,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就任北大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

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在当时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

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

上学不读书,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讲堂之外,又没有高尚的娱乐和自动的组织,所以不少人于学校之外放荡冶游。

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

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

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本文就是他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

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像匡正大学的性质,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的弊端。

而对品行的要求也是切中肯綮之言。

当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

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因此,蔡元培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为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

学习时要注意把握这些要求的精神实质和现实意义。

这篇演讲辞在结构上也非常简明清晰。

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

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文章的语言富有特色,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我有一个梦想》是一篇激情澎湃、用诗一样的语言写成的演讲辞。

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关键是把握作者“梦想”的具体含义。

20世纪50到60年代的美国,虽然经过南北战争黑人已经在法律上获得自由,但在现实中,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仍然十分严重.美国黑人仍然仍然是二等公民,挣扎在社会的底层,贫困,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进入各级各类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像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在南方的许多州,黑人不能在白人开的餐馆就餐,许多公共场所挂着“仅供白人使用”的牌子,甚至在公共汽车上黑人也只能坐在后车厢,车的中部虽然允许黑人坐,但有白人上车,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

针对此,这篇演讲辞充分表达了黑人要求人权和平等的心声。

另外,作为一名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对自己种族的苦难历史和痛苦现状了如指掌,因此在诉说黑人的悲惨境遇、要求人权与平等时无不饱含悲愤而热烈的情感,而且演讲还把梦幻、心曲和圣歌联系起来,使演讲如交响乐一般在听众中回荡,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产生了极强的号召力.而这正是演讲成功的必要条件.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其中的情感力量。

这篇演讲词也是中外演讲史上最文采斐然的篇章之一.文中运用了大量形象的比喻,如用“灯塔”和“黎明”来比喻林肯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和“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等来比喻黑人的处境,生动地描绘出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和他们内心的渴望.“空头支票”等则形象地说出了政府许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文中的修辞手法还有排比、呼告和反复等,它们纷沓而至,接踵而来,使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有着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

再加上华丽的词句,典雅的语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传统课文。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因此,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学习时可以结合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历史贡献,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把握文章主旨.另外,这篇文章虽然广泛涉及哲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教学中可通过设计思考题的方式启发学生分析结构,理解内容,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这篇文章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而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1.文学常识

①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汉族,原籍浙江诸暨,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

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

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其74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②马丁·路德·金(MartinLutherKing,Jr.,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著名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诞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

1948年他大学毕业,担任教会的牧师。

1948年到1951年间,马丁·路德·金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

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有金牧师之称。

1968年4月,马丁路德金前往孟菲斯市领导工人罢工,下榻洛林汽车旅馆。

4日晚饭前,他立在二楼三百号房间的阳台上,与人谈话。

这时在街对面的一幢公寓里,一个狙击手端着一架带有观测镜的汽步枪,向他射去。

子弹从前面穿过他的脖子,他随即倒地不起。

1963年8月28日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

③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Engels,1820.11.28~1895.8.5)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

2.字音识记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

肄yì业提携xié弭mǐ谤造诣yǐ砥dǐ砺lì矫jiǎo正相勖xù訾zǐ詈lì店肆sì商榷què冶yě游切磋cuō

《我有一个梦想》

煎jiān熬áo侈chǐ谈戳chuō子匿nì迹瞭liào望骇hài人听闻义愤填膺yīng峰巅diān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繁芜wú忌jì恨估量liáng诽fěi谤诅zǔ咒污蔑miè悼dào词给gěi以回敬永垂不朽xiǔ浅尝辄zhé止衷zhōng心喜悦

3.形近字辨析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

干禄劳碌琭琭如玉弭谤弥补后悔隐晦诲人不倦损害殒身不恤陨灭

《我有一个梦想》

言简意赅骇人听闻戳穿屠戮瞭望潦草缭乱磐石钟磬赎罪连篇累牍亵渎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着急支着着笔

抹布抹黑拐弯抹角

斗胆斗牛

不可估量量力而行

豁出去豁免

浅薄流水浅浅

4.词语成语积累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讲》

干禄:

求功名利禄。

终南捷径:

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冶游:

四处游玩。

容有止底:

或许能相当深。

止底,深的意思。

孜孜:

勤勉不倦怠。

开诚布公:

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訾詈:

诋毁,谩骂。

《我有一个梦想》

义愤填膺:

由不义的人和事所激发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

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公之于众:

向公众公开。

空头支票:

不能生效的支票。

气壮山河:

形容气势恢宏。

息息相关:

形容关系极为密切。

摇摇欲坠:

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豁然开朗:

形容由昏暗窄小而变为明亮宽敞。

也比喻经过别人提醒或自己的学习探索,突然明白一个道理。

浅尝辄止:

刚入门就不再钻研。

卓有成效:

办事有成绩,效果显著。

污蔑:

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诽谤:

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繁芜丛杂:

原指草木茂盛繁密、杂乱而没有条理,文中是错综复杂的意思。

永垂不朽:

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09年新课标高考考纲》关涉此单元的要求是: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终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1.(09高考广东卷,语文,12-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题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

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

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手段。

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

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

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

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

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

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

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

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

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

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

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

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

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

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

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⒓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

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答案】BE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

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解析】B选项中“就能够”和E选项中“只要……就……”语意绝对化

⒔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答案】D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以及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

【解析】与倒数第二段末句“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意思不同。

⒕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

(4分)

【答案】

①主观因素:

个人在思想上是否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是否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

②客观因素:

社会(包括学校)是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还是鼓励支持“内心的自由”。

【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依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范围,合理筛选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解析】答题范围在最后一段,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如“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是主观因素,而“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

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是客观因素。

⒖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

(4分)

【答案】

⑴满足物质上的需要。

⑵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

⑶人在获得生活必需品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

⑷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

【考点】本题考查对原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解答此题,应先依据选项找到信息在原文中所在的地方,合理筛选相关句子,再加以提炼。

【解析】本题答案遍布全文,首先根据提干要求,结合文意,找到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

相关的句子有“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2.(09高考海南、宁夏卷,语文,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寻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

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

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那是前年秋天游览栖霞山的事。

在曲折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农民。

陶行知一向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

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有六个孩子。

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他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

“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

”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

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

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

便欣然去了。

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

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

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

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

他主张:

“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

”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

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

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不久,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

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

“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

两者须同时并进。

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

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

”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接读您的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

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

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道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

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

田家生活还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吗?

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

您不怕雪白的脸晒黑、手上起硬茧吗?

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

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

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

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

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

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

晚上可以待月西下,助您吟咏。

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

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长大成人,看见全村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

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

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

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汇集到燕子矾旁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到其他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行知全力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运动,当这一运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热潮的时候,他开始转向思考改造乡村教育的问题了。

B.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张大哥,发现他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情趣,更坚定了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

C.陶行知希望从师乡村教育的人都要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心献给农民,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

D.操震球写信给陶行知,认为最急迫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再现一个平民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答案】

(2)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