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最后一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7172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最后一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最后一课.docx

《高三语文最后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最后一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最后一课.docx

高三语文最后一课

高三语文考前辅导(最后一课)

六、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拯救滨海湿地

美国科学家的一份报告指出: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每公顷每年创造的综合价值达4052美元,相当于同等面积的热带雨林的2倍,或其它森林的13倍,或草地的17倍,或农田的44倍!

然而,对于滨海湿地的功能与价值及其被破坏的严重性,大部分政府官员和社会公众却知之甚少,甚至毫无认识,以至于把它们统统视为有待于“开发利用”的“荒地”。

  滨海湿地系指沿海区域以及湿地范围的岛屿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包括河口、滩涂、盐沼、海湾、海峡、红树林与珊瑚礁等等,是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一种特珠的生态系统,拥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种类。

中国滨海湿地的生物种类约有8200种,其中植物5000种,动物3200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中国海岸线曲折绵长,有1.8万多公里,仅潮间带滩涂面积就有217万公顷,沿海水域是为数众多的水生生物、鸟类和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及一些洄游鱼类的繁殖地。

在中国的海域沿岸约有1500条大小河流入海,形成了浅海滩涂、河口湾、海岸湿地、红树林、珊瑚礁和海岛等6大生态系统30多个种类,其中不少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湿地。

  我国河口海岸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是入海泥沙急剧减少,如近几年黄河由于来水减少和断流,河口来沙仅及50年代的1/60,导致黄河三角洲遭受海水侵蚀;二是入海污染物显著增加,全国河流长度的70.6%受到污染,农田化肥施用量近20年增加4倍多,大量工业与城市污水排放,造成近海水质恶化,赤潮频发,每年仅此一项损失就以10亿元计。

  被誉为“海上森林”和“海洋生物伊甸园”的红树林,处于海洋与陆地的动态交界面,是一种独特的海陆边缘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重要的海岸防扩功能,而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已知全球红树林有23科30属81种,中国有16科20属29种,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区的沿海。

由于围海造地和砍伐,使以上省区的天然红树林仅存2、3万公顷,不及历史上的十分之一!

  中国沿海地区占陆域国土13%的经济带,承载着全国40%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0%的国民经济产值。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海岸带资源环境有着极大的依赖性,同时也使滨海湿地承受着沉重的环境压力。

在滨海地区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进港口码头、飞机场、游乐场、度假村、酒店和工业园区,修建海堤、高速公路和垃圾填埋场等以及直接填海造陆和进行围垦,造成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永久性破坏和丧失。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沿海地区累计丧失滨海湿地219万公顷,竟占去了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

  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经济问题。

环境政策与经济发展政策脱节,正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不力的症结所在。

要使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则必须在开发之前将环境保护规划引入和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决策中去。

要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

  1、对“滨海湿地”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介于海洋和陆地之间、拥有多种多样生态种类的特殊生态系统。

  B、是指沿海区域和湿地范围内的岛屿,以及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C、具体指河口、滩涂、沼泽、湖泊、海湾、海峡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

  D、一种拥有约8200个生物种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特殊生态系统。

  [答案]A(B、“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之前应加“低潮时”。

C、“沼泽”“湖泊”是湿地,但不是“滨海湿地”。

原文说的是“盐沼”。

D、这是对中国滨海湿地的说明。

2、下列是对第一自然段划线句中“价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滨海湿地是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特殊生态系统。

  B、滨海湿地对全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C、滨海湿地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重要的海岸防护功能。

  D、滨海湿地可以为沿海地区创造出很高的国民经济产值。

 [答案]D(滨海湿地确实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但不是“创造国民经济产值”。

文中提到的“国民经济产值”不是原句的“价值”,原句所说的价值主要是生态价值。

3、对“环境问题的核心是经济问题”这句话,理解正确的--项是

  A、经济发展与经济利益是影响环境问题的关键性因素。

  B、影响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关键因素是环境保护问题。

  C、无法协调统一滨海湿地的保护是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

  D、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不力是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

[答案]A(从上段与本段的表述可知,破坏滨海湿地环境的那些开发,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如房地产的开发、港口的建设、度假村的设置、围海垦地等。

B、因果关系颠倒,应是:

经济发展政策影响环境保护。

C、“无法协调统一滨海湿地的保护”不是“经济问题”,与原句意不符。

D、环境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是可持续发展问题解决不力。

原文也无这样的表述。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把滨海湿地视为有待开发利用的“荒地”的观点,不利于滨海湿地的保护,必须给予纠正。

  B、围海造地或滥加砍伐,必会造成大然红树林的大量消失,并破坏生态系统,因此必须禁止。

  C、要保护好滨海湿地,就必须减少对滨海湿地的开发,并加大对河口海岸的污染治理力度。

  D、与其先发展经济后保护湿地,不如先保护湿地后发展经济,否则,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答案]C(根据原文可知,对滨海地区的滥加开发和河口海岸的环境污染,是造成滨海湿地破坏的两大原因。

A、并非所有开发滨海湿地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B、“围海造地”不能一概禁止,“必须禁止”的结论不恰当。

D、发展经济与保护湿地应协调统一,而不是先后之别。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斑马经济”与“小狗经济”(节选)

钟朋荣

(1)在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节目中,曾经看到以下场面:

3条两尺多长的小狼狗,居然能把一匹大斑马吃掉!

  

(2)大致过程是,3条小狗一起扑上去,第一条小狗一上去就咬住斑马的鼻子,无论斑马怎么撞它,它都死死地不放:

第二条小狗一上去就去咬住斑马的尾巴,无论斑马怎么踢它,它照样死死地不放。

第三条小狗则开始咬斑马的腿,咬了很久,斑马已经站立不住了,猛地倒下。

  (3)3小条小狗能吃掉一匹大斑马,其秘诀在于8个字:

分工明确,合作紧密。

如果3条小狗都东咬一下,西咬一下,是很难制服大斑马的。

  (4)浙江台州的经济就是“小狗经济”。

台州市有上千家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

这些企业基本都是家族式的,或者就是家庭工厂。

这些企业有非常细致的分工:

甲企业生产A部件,乙企业生产B部件。

作为家庭工厂,资金规模不是很大,人员也不是很多,不可能生产摩托车,但可以将摩托车上的某个零部件,甚至某个螺丝生产得非常精细,将其产量提高到足够大,将每个螺丝的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张家生产A部件,李家生产B螺丝,整个台州市就成了一个大型摩托车生产集团。

但这个“集团”不是由一个企业统一建厂,把数万人集中在一起,由一个厂长自上而下地指挥和管理,而是由上千家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机制灵活、动力很强的家庭企业组合而成的。

结果,台州市的摩托车生产成本比内地许多大型摩托车生产企业低30%左右。

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要不了多久,内地许多大摩托车生产企业就会被台州一大群“小狗”打垮。

如果说台州的经济是“小狗经济”,则内地由大型企业所支撑的经济就是“斑马经济”。

  (5)“小狗经济”与“斑马经济”的区别,本质上是用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企业内部的股权合作关系和内部管理关系。

  (6)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有三种:

  (7)一种是雇佣的关系:

某A投资办工厂,而且把工厂办得很大,其他人都到工厂内打工,听从老板的统一指挥和管理。

  (8)另一种是合伙关系:

上述这些人,有钱的出钱,有技术的出技术,有管理能力的出管理,有营销网络的出营销网络,所有这些都经评估后折合一定的股份,大家共同办成一个股份公司。

  (9)第三种是买卖关系:

甲生产A部件,乙生产B部件,丙生产C部件,大家在市场上交易,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

  (10)“小狗经济”的本质,就是人家按照第三种方式进行合作。

其中的主要好处,就是原动力装置比较多。

按照第一种方式进合作,只有一架原动力装置,只有一个人特别操心,对其他人来说,天塌下来有老板一个顶着,关我什么事。

而“小狗经济”的特点是,生产摩托车的老板有1000个,即有1000架原动力装置,每时每刻都有1000个人特别操心。

这就是“小狗经济”充满活力的原因。

  (11)一个大型企业,可以集中对100种零部件的生产线进行投资。

分别建设100个生产车间,每个车间生产一种零部件,然后由一个总装车间进行总装。

企业总部要对各生产车间进行统一管理,要想办法调动每个车间主任和每个工人的积极性,同时要对100个车间主任进行监督和约束。

为此,企业总部又不得不建立一个庞大的管理体系。

然而,即使管理体系再庞大,管理制度再严密,激励机制再完善,也很难对100个车间主任和数万名员工人进行非常充分的激励和非常有效的约束。

管理成本上升和企业潜力浪费是这类企业正常和普遍的现象。

  (12)在一个上千条“小狗”组成的经济结构中,每一个零部件车间都变成了几个甚至几十个独立的企业,上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与下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之间,不是统一管理和内部调拨关系,而是自我管理和市场交易关系。

上游企业所生产的零部件,下游企业不一定要,前者不能强迫后者要,也没有企业总部下命令让后者必须接受,要与不要,都是市场谈判的结果。

这样,下游企业就可以在几家或几十家上游企业中优中选优,选择成本最低而质量最好的,选择供货最及时的。

  (13)这样就形成了强烈的优胜劣汰机制。

这种优胜劣汰机制,对每个上游厂家的老板来说,既是激励机制,也是约束机制。

这种激励机制的能量是巨大的,它远远超过企业总部对所属车间主任几百元奖金所起的作用;这种约束机制是非常残酷的,它远不是企业总部对车间主任监督批评及至免职处分所能比拟的。

  (14)与“小狗经济”不同,我国内地许多地方拼命造“斑马”。

有些政府部门把本地区不相关的七八个或几十个企业合并在一起,自称为是组建成“航空母舰”。

这种所谓的大集团,说起来好听,资产规模几亿甚至几十亿,职工几千甚至上万,涉及的产业几十个,但竞争力很差。

事实已经证明,造“斑马”是没有出路的。

我国内地不少政府部门造了那么多“斑马”,最终都被“小狗”吃掉。

  (15)“小狗经济”也有其缺陷,主要缺陷是,由于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难以创品牌,难以建市场网络。

因此,凡是发展“小狗经济”的地方,都要扶持若干龙头企业。

政府对这种自己成长起来的龙头企业,需要做一些锦上添花的工作,使这些龙头企业由“小狗”变成“大狗”,再变成“老虎”。

  (16)小的是好的,小的是优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行业都能发展“小狗经济”。

但凡是能够让“小狗”进入的行业,如果我们今天仍然在那里大规模投资,把建设大集团作为奋斗目标,这样的企业将逃脱不了被“小狗”吞食的命运。

  1、下面对“小狗经济”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动摇,产生了分工优势,产生了合作的能量。

  B、由上千家家庭企业组成大集团,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机制灵活、成本很低。

  C、用市场交易关系替代企业内部的股权合作关系和内部管理关系。

  D、众多生产企业形成一个大的“集团”,每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原动力装置,都有老板特别操心。

  [答案]B(B项语言表述有毛病。

第4段中的“生产集团”是一种形象说法,是要加引号的。

而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是每个家庭企业,而不是整个“大集团”。

2、下面对“斑马经济”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按照雇佣关系进行合作,把众多员工集中在一起,由一个厂长自上而下地指挥管理的大型企业。

  B、企业总部要对各生产车间进行统一管理,要想办法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对各车间进行监督和约束。

  C、普遍地存在着管理体系庞大,管理成本上升,企业潜力浪费而竞争力却很差等现象。

  D、经过市场谈判,由企业总部下命令,让下游企业必须接受上游企业的产品。

  [答案]D(答题区间在第12段。

实行“市场谈判”是“小狗经济”的特点,不是“斑马经济”的特点。

原文讲“没有企业总部下命令”让“下游企业”必须接受“上游企业”的产品,并不等于“斑马经济”存在“由企业总部下命令让下游企业必须接受上游企业的产品”的现实。

3、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台州市有上千家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这些企业总体上讲,较之内地大型企业具有产品精细、产量高、成本低的优势。

  B、台州市生产摩托车零部件的家庭工厂多,老板也多,“原动力装置”就强,每时每刻每个环节都有人特别操心,因此生产充满活力。

  C、在一个上千条“小狗”组成的经济结构中,上一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与下一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之间,统一管理和内部调拨关系减弱,而自我管理和市场交易关系加强了。

  D、尽管上游企业可能有几家甚至几十家,但下游企业只选择那些成本最低、质量最好、供货最及时的上家,这就形成了优胜劣汰机制。

 [答案]C(据第12段,上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与下个零部件生产单位之间的关系“不是统一管理和内部调拨关系,而是自我管理和市场交易关系”。

不存在“减弱”与“加强”的问题。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些仍然在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大集团的行业,最终将被“小狗经济”吞食。

B、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是企业管理的非常重要的两大机制。

C、“小狗经济”并不是所有行业发展的唯一模式,“小狗经济”也需要政府的扶持。

D、“小狗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加大规模,争创品牌,扩建市场网络。

[答案]A(根据文意,并不是所有大集团行业都属于“斑马经济”,因此也不能武断其最终都将被“吞食”。

(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4题。

现代西方美学,一反过去传统的哲学方法,而走向心理学美学与科学美学。

心理学美学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审美心理,偏重于主体;科学美学则用科学方法分析审美对象的结构与功能,偏重于客体。

但不管哪种方法,他们都认为对美的本质(美的定义)问题作无穷无尽的哲学上的思辨性探讨,没有什么意义。

瑞恰兹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考察了十六种传统美学对于美所作的哲学思考,他认为除了证明美的多义性和歧义性之外,再没有什么了,因而认为传统美学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应当抛弃。

他采取了语言分析的方法,从美这个词的具体运用中,来探讨美的意义。

这样,美就不再是一个玄学的幻影,而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词。

现代西方美学这一股否定美的浪潮,无疑有其时代的背景和世界性的影响。

它使本来属于哲学范围的美学,向着科学靠近了一步。

对于这一发展的倾向,哈·奥斯本曾经这样加以评价:

它那审慎、实证、分析的作风标志着一种更为严密的研究趋势;它不愿作总的概括,却更为重视各门艺术如音乐、绘画、诗、戏剧等等的独特个性。

它把兴趣集中在对各门艺术批评所用的概念结构上,分别从逻辑上加以澄清;并把所用的不同的评价标准弄清楚。

与此相对照,建立一致性的东西,不是被视为不成熟的,就是被视为是危险的蒙昧主义。

这种深入的研究,对于阐明一些特殊的问题,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分辨真假的争论中,也取得了某些进展。

但是,从整个领域来看,它除了分解的方法外,在结论上并没有取得与之相称的结果。

美学问题不仅是一个细节的分析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感情价值的问题。

对于感情价值,单靠主义和结构的分析,单靠信息和符号,单靠解剖刀,是无济于事的。

它归根到底,要在科学的心理学方法之上,诉之于哲学的玄想和沉思,诉之于人类的心灵。

人类的心灵,包括已知和未知、局部和整体、现在和未来。

科学所面对的,是已知、局部和现在的部分;哲学的面对的,则主要是未知、整体和未来的部分。

人类的感情世界,其中主要是美和艺术的世界,是人类心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抛弃对于美和艺术的本质的哲学探讨,这是不可能的。

1.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西方美学认为,传统美学的哲学思考没有意义,方法也不科学。

B.心理学美学研究人的审美心理,侧重于对审美对象主题及内容的研究。

C.科学美学侧重研究审美客体,即对审美对象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科学分析。

D.用语言分析的方法研究美学就会发现,美并非高不可攀,美是通俗易懂的。

[答案]C(A、错在“传统美学的哲学思考没有意义”,偷换概念,否定对象扩大化。

原文只是说“对美的本质问题作无穷无尽的哲学上的思辨性探讨,没有什么意义”。

B“心理学美学侧重于对审美对象主题及内容的研究”在文中没有依据,原文说“偏重于主体”,指的是审美者——人。

D、原文的意思是:

在哲学的层面上概括地给“美”下一个定义,很难准确、全面;而在“美”这个词的具体运用中,“美”的意义并不玄奥,是约定俗成的。

文意说的是如何界定美的意义,而不是如何审美。

2.对第二段中加线词语“否定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否定玄妙高雅的美,崇尚通俗自然的美

B.否定用哲学方法研究美,主张用科学方法研究美

C.否定传统美学提倡的美,崇尚富于科学精神的美

D.否定思辨性的哲学美,主张语言学的形象美

[答案]B(上下文是在论说美学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泛谈西方的审美风气。

3.对哈·奥斯本的评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现代西方美学注重实证分析,其作风是审慎的,研究比以往更为严密。

B.现代西方美学重视审美对象的个性,并对各门类艺术批评分别加以澄清。

C.现代西方美学反对研究的笼统与模糊,拒绝对各门艺术做出概括性论断。

D.现代西方美学对艺术美一致性的研究是深入的,并在某些方面做出了贡献。

[答案]D(错解指代对象。

原文中“这种深入的研究”指的是前文提到的分解性研究,D项理解为“现代西方美学对艺术美一致性的研究是深入的”,与文意不符。

4.下列依据文本信息作出的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西方美学强调了人类审美情感的一个侧面,其产生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对美学研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B.心理学美学与科学美学在反传统的层面上态度相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大体相同,但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C.作者同意哈·奥斯本对现代西方美学的评价,引用他的话,既表明了己意,又为下文推出自己的结论作了铺垫。

D.美和艺术的世界是人类心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哲学才能解决人类心灵中未知、整体和未来的问题,所以只能用哲学的方法研究美的本质。

[答案]D(哲学所面对的也只是部分问题,不能推出“只能……”的结论。

(四)、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4题。

去年2到5月间,荷兰的家禽中爆发了大规模的禽流感疫情,有89人被传染,其中绝大部分症状比较轻,仅有一名兽医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

荷兰的研究人员对从部分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禽流感病毒样本进行了基因测序,并将序列与从病鸡分离出来的做了比较,发现绝大多数样本都没有出现有意义的基因突变。

但是,从死亡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病毒却存在较多的突变,有些变化发生在与病毒的毒性、宿主特异性有关的区域。

因此,有可能是这些突变使得禽流感病毒变得对人特别致命。

流感病毒的特性与病毒表面上的两种蛋白质有关,一种是红细胞血凝素蛋白,简称H;一种是神经氨基酸酶蛋白,简称N。

根据二者的差异,可以把流感病毒分成许多种亚型。

目前已知的禽流感病毒有15种亚型,其中有3种被发现能够传染给人。

其中H9N2是低致病性的,另外两种H7N7和H5N1都是高致病性的。

2003年荷兰禽流感的亚型是H7N7;而1997年在香港导致6人死亡,以及目前在亚洲大范围流行,并在越南、泰国导致多人死亡的禽流感,都是H5N1亚型。

2001年,研究人员报告说,H5N1亚型内部一种蛋白质(PB2)出现一个点突变,就会使得病毒毒性大为增加。

2002年研究人员则发现,香港H5N1毒株之所以毒性特别强,是由于另一种蛋白质(NS1)上出现一个点的突变。

这个突变使得H5N1毒株能够躲开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

 基因突变起因于基因组在复制过程中发生错误。

一般的生物体都有校正机制改正复制错误,从而大大降低突变的可能性。

但是流感病毒不存在校正机制,这就使得流感病毒特别容易发生突变。

在这些随机发生的突变中,就有可能出现毒性特别强的突变。

不过,个别的基因突变虽然可能增强病毒毒性,但似乎不太可能增强它们在人之间传播的传染力。

目前发现得了禽流感的病人,基本上是从病禽传染上的。

不过,除了基因突变,还有另外一种进化因素——基因重组,有可能增强禽流感对人的传染性。

如果一个人(或其他动物),同时感染了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那么这两种病毒就可能在体内发生基因重组,出现一种由人流感病毒基因和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组而成的新亚型流感病毒,既能够像人流感病毒那样很容易在人之间传播,又有像禽流感病毒那样强的毒性,而且这种新亚型病毒是人体无法识别的,因此人体对其无免疫力,那么就会在人群中爆发流感。

越多的人感染禽流感,发生这样的基因重组的可能性就越高。

上个世纪爆发过三次大流感。

其中最严重的是1918—1919年的大流感,大约有4—5千万人死亡。

另外两次大流感分别发生在1957—1958年(约1百万死亡),1968—1969年(约75万人死亡)。

后两次大流感就是由于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重组产生新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

许多专家认为,新的流感大流行已迫在眉睫。

1997年香港政府果断地消灭150万只鸡。

可能避免了一次流感大流行。

目前出现疫情的亚洲各国纷纷灭鸡,也是出于同一个目的。

新的流感大流行也许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尽量推迟,从而抢到时间弄清禽流感的传染机制并找到防治办法,例如研发出疫苗或特效药。

1.根据文意,对禽流感疫情相关特点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荷兰发生的禽流感是H7N7亚型禽流感病毒造成的,这一病毒的特点是在与病毒的毒性、宿主特异性有关的区域存在着较多的基因突变。

B.流感病毒可以分成许多种亚型,目前已知的禽流感病毒有15种亚型,其中有3种能够传染给人。

C.绝大多数得了禽流感的病人,基本上是直接从病禽传染上的,禽流感在人间的传染性即使有也可能是偶然的。

D.如果人或动物同时感染了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就会大大增强流感病毒的传播性和致病性。

[答案]C(A“在与病毒的毒性、宿主特异性有关的区域存在着较多的基因突变”这一特点仅存在于死亡病人体内分离出来的病毒中。

B“有3种”不当,原文是说“有3种被发现能够传染给人”。

D只有在两种病毒在体内发生基因重组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2.下列各项关于H5N1病毒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目前在亚洲流行,并在香港、越南、泰国造成多人死亡的禽流感病毒,都是H5N1亚型。

B.香港H5N1毒株的毒性特别强是因为病毒内部的另一种蛋白质上出现了一个点的突变,使人体的免疫系统难以识别防范。

C.H5N1亚型具有高致病性,相对于其他禽流感病毒更容易出现基因突变。

D.H5N1亚型病毒内部的蛋白质只要出现一个点突变,就会使病毒毒性大为增加。

[答案]B(A项中此次禽流感并未在香港造成人员死亡。

C项的判断没有根据。

D项的“只要”所表达的条件关系不存在。

3.对“个别的基因突变虽然可能增强病毒毒性,但似乎不太可能增强它们在人之间传播的传染力”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无论是在荷兰发生的禽流感疫情还是近年来在亚洲发生的禽流感疫情都是发生在禽类或其他动物与人之间的。

B.基因突变往往带来病毒毒性的增强,而病毒毒性增强仅仅意味着病毒对人或动物的感染性的增强,并不造成病毒的传播性的增强。

C.一旦大量的人感染禽流感就有可能使禽流感病毒发生较多的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禽流感在人之间的大规模流传。

D.基因突变并不是造成病毒在人之间传播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