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6810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

注意事项:

★祝考试顺利★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朝聘会盟非常频繁。

晋国规定各附属国“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事而会,不协而盟”。

以鲁国为例,春秋时期鲁君朝周仅三次,而朝齐、晋、楚竟达三十三次之多。

这说明

A.春秋时期战争很频繁B.朝聘会盟消弭了战争

C.宗法等级更加森严D.礼乐秩序进一步瓦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朝聘会盟非常频繁,但鲁君朝周次数远少于朝齐、晋、楚。

这说明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权威增强,而周天子权威进一步削弱,反映了旧的统治秩序逐渐被瓦解,故选D。

A项,材料中并未说明是战争后才举行朝聘,故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春秋时期的史实,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鲁君朝周次数远少于朝齐、晋、楚,反映了旧的等级关系遭到破坏,故排除。

2.下表是关于楚汉之争决战地——垓下之战所在地的不同表述,据此可知

A.没有地下文物的支持无法得出结论B.因发生时代久远无法得出确切结论

C.垓下之战所在地没有历史研究价值D.史学争论会有助于理清历史的真相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历史研究常因所据史料、史观的不同,而产生分歧。

但此种分歧常能为还原历史真相提供某些依据和参考,故D项正确。

A项,说法过于绝对,没有地下文物的支持也可以得出某些历史结论,还原部分历史事实,故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违背史学常识,故排除;C项,垓下之战所在地对还原楚汉之争的全貌或梳理项羽个人历史都有重要价值,故排除。

3.唐代僧人怀素以草书著名,时人评论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似“惊蛇走虺,骤雨狂风”,可说字字飞动。

据此可知,草书

A.结构严谨B.气象灵动C.笔画繁杂D.技法内敛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草书具有写意性强和灵动性等特征。

从材料对怀素草书特点的描述“‘援毫掣电,随手万变,惊蛇走虺,骤雨狂风’,可说字字飞动”中可见其“气象灵动”的特征,故B正确;A项是楷书的特征,排除;材料与书写笔画的繁杂性无关,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张旭书法的开放性,内敛性的说法错误,故排除D。

【点睛】

4.晚明时期,中国人根据外国传教士利玛窦所绘世界地图重新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

该图沿用了原图的大体形制,但在地理图形和观念上有所区别,把中国放在了地图的中央。

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对世界地理的认知更先进B.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遭受阻碍

C.传统的华夏中心观念依然存在D.此时中国已经产生了启蒙思想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代人在重新绘制时与利玛窦的原图有图形和观念的区别,依题可知,中国被放在了地图的中心,说明该图在绘制中受传统的华夏中心观的影响。

故C项正确;中西观念的差异并不能反映出A项的结论,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项无法从材料得出相关结论,且与所学史实不符,故排除。

5.当自然经济的一部分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

根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

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

据此可知

A.列强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B.自然经济在冲击下彻底瓦解

C.中国面临劳动力过剩的危机D.列强侵略使得部分农民破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破产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故D项正确;A项,无法从材料得出。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入,但题干无法得出具体时间,故排除;B项,在近代自然经济并未彻底瓦解,故排除;C项,自由劳动力的增加,无法得出劳动力过剩的危机的结论,故排除。

6.下图是1918年出版的教科书的插图,据此可知

A.民国年间人民的生活较为富足B.这一时期教科书普遍教授西学

C.教科书反映了民众的爱国热情D.新文化运动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插图的文字“你也买布,我也买布,不买洋货,都买国货”,可以反映这一时期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提倡国货,抵制外货的运动,故选C。

A项,无法从插图中得出,也不符合史实;B项,仅凭此图无法说明教科书普遍传授西学,以偏概全,故排除;D项,无法从题中得出。

7.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剥夺了一切剥削阶级的参政权力;1935年瓦窑堡会议则决定给予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

这一变化

A.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适应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求

C.反映了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D.表明国共关系从对峙走向了缓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关注设问,“这一变化”,找到材料中的变化:

中共对待部分剥削阶级的态度发生了较大转变。

结合时空线索,特别是“瓦窑堡会议”的相关知识背景,可知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为主要革命任务,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决定给予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故选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1937年,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近代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无法从中共的阶级态度中得出,故排除C;表明国共关系从对峙走向缓和的历史事件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排除D。

【点睛】

8.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记载,1989年下半年,全国个体户注册数减少300万户,私营企业从20万家下降到9.06万家,减少一半多。

其中很多是主动地把工厂交给了“集体”。

这说明

A.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B.私营经济受对外开放冲击

C.经济改革迫切须解放思想D.城市的经济改革亟待开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私营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对私营经济和私有制是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有较大争议,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中的主动交给“集体”,并不是爱国热情高涨的产物,故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就已全面开展,故排除。

9.伯利克里之后,激进的煽动家克利昂、阿尔西比亚德先后被狂热的民众推选为领导,挑起对斯巴达的战争。

在野心家的花言巧语下,任何反战者都被群起而攻之。

最终,开启战端的雅典被斯巴达彻底击败,沦为二流城邦。

这说明

A.战败是雅典衰败的主要原因B.伯利克里改革后经济的衰退

C.雅典公民的政治素养在下降D.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存在弊端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激进的煽动家”被“狂热的民众”推为领导,可知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已经危害到雅典的政治稳定了。

“任何反战者”都无法被容忍,结果导致雅典的衰败,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存在弊端,故选D;狂热的选民和激进的政治家发动了战争,导致失败。

战争的失败并非雅典衰败的主要原因,而是早已埋下隐患,故排除A;题干并未涉及雅典经济衰退,且无法体现材料中的“狂热”和“激进”,故排除B;公民的狂热使得雅典民众失去了理性,但并不反映其政治素养的下降,故排除C。

【点睛】

10.韦勒克形容早期浪漫主义时说:

“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

”而在法国大革命后,德国作家席勒说,浪漫主义“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这一变化说明

A.革命成为浪漫主义的主要题材B.浪漫主义推动启蒙运动的开展

C.浪漫主义作品深刻的现实反思D.浪漫主义不再强调去抒发情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设问上“这一变化说明”,因此要找出变化。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早期浪漫主义强调以英雄主义和自然主义抒发强烈的情感,而大革命后的浪漫主义则更多通过现实的反思抒发情感,故C项正确;A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启蒙运动的开展推动了浪漫主义的产生,故排除B项;浪漫主义的重要特质就是强调情感的抒发,故排除D项。

【点睛】

11.1925年,苏联《农民报》刊登了《男人心灵的哀号》一文,文中主人公的妻子将要与其离婚并“拿走她应得的一份”。

一些读者在回复中感慨道,如果“法律条文把妇女限制在1917年以前”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

由此可见

A.计划体制下男女平等观念不断加强B.十月革命之后妇女权益得到保障

C.当时普遍义务劳动中妇女地位提高D.农业集体化使妇女工作机会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法律条文把妇女限制在1917年以前”这一时间信息可得出,在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掌握政权,而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权益得到保障,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当时的苏联处于新经济政策时期,不是计划体制,排除A;实行普遍义务劳动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工作机会,排除D。

12.下表为战后美国的出口额和占GDP比重的表格。

据此可知美国

A.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霸主B.面临战后经济转型压力

C.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代D.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50年代出口额大幅增加,占GDP的比重有所减少,说明美国DGP的总量也大幅增加,美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故C项正确;没有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数据,无法得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结论,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中的数据不符合,故排除;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缺乏相关信息支撑,排除。

点睛】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1年10月,在辛亥革命的炮声中,清王朝轰然倒下,中华民国成立。

在孙中山先生的“五族共和”思想的指导下,1912年4月,教育总长蔡元培将蒙、藏、回教育纳入普通教育司管理,并通报给国内外媒体。

8月5日,《蒙回藏教育计划案》在临时教育会议初读通过,“由部中酌办,故不复经再读,三读”。

其后不久,北洋政府于教育部普通教育司中设第五科,专掌蒙回藏教育事宜,后以该科事务甚为简单,于1915年11月1日下令裁撤。

其原属该科一切事项,依类归并各科办理。

袁世凯及以后北洋各届政府,由于政局的动荡和国人对于边疆各个方面了解甚少,至此边疆教育处于停滞状态。

——摘编自《教育制度与国家转型——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边疆教育”政策及实践研究》

材料二1929年6月17日,《关于蒙藏之决议案》在国民党三届二次中央全会讨论通过。

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在推进边疆教育方面做出的第一个决议案,该决议案对于设置蒙藏学校、设立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划拨教育经费和优待蒙藏学生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规定。

1929年7月23日,教育部公布了《待遇蒙藏学生章程》12条,其后又公布《蒙藏学生就学国立中央、北平两大学蒙藏班办法》,命今国立中央、北平大学开设蒙藏班。

1935年,随着教育部普及国民教育计划的展开以及发展西北文教的需要,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加大了对边疆省份的经费补助力度。

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从军事和边防的实际需要出发,草拟《边民教育计划大纲》,规划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将其提供给教育部作为参考。

中央组织部也先后设立中央直辖松潘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和中央直辖拉卜愣初级实用职业学校等学校。

——摘编自《教育制度与国家转型--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边疆教育”政策及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边疆教育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民国初年,南京国民政府边疆教育政策

变化,并简述国民政府重视边疆教育的背景。

【答案】

(1)特点:

强调平等的受教育权;中央统一管理;制定相应教育计划;深受政局变动影响;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2)变化:

教育政策具体化;教育类型多样化;依据国情及时调整;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经费保障。

背景:

加强边疆治理,巩固统一(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各民族抗战力量;国民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有一定的经费保障;

【解析】

【分析】

【详解】

(1)特点:

根据材料“在孙中山先生的‘五族共和思想’的指导下”,可得出倡导民族平等,进而得出平等的教育权;依据“1912年4月,教育总长蔡元培将蒙、藏、回教育纳入普通教育司管理”,可知有中央统一管理;依据“8月5日,《蒙回藏教育计划案》在临时教育会议初读通过,‘由部中酌办,故不复经再读、三读’”,可得出制定了相应教育计划;依据“至此边疆教育处于停滞状态”,可知深受政局影响,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2)变化:

分析设问“指出相较民国初年,南京国民政府边疆教育政策的变化”,可知实际问的是这一时期边疆教育的进步之处。

根据材料“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在推进边疆教育方面做出的第一个决议案,该决议案对于设置蒙藏学校、设立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划拨教育经费和优待蒙藏学生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规定。

1929年7月23日,教育部公布了《待遇蒙藏学生章程》12条,其后又公布《蒙藏学生就学两大学蒙藏班办法》,命令国立中央、北平大学开设蒙藏班”。

可知这一时期的边疆教育政策更加具体,有计划性,并规定了执行措施和经费保障制度,可总结为“教育政策具体化;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经费保障”。

根据材料“1935年,随着教育部普及国民教育计划的展开以及发展西北文教的需要”,“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从军事和边防的实际需要出发”,可知教育政策随国家形势的变化而相应调整;根据“中央组织部也先后设立中央直辖松潘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和中央直辖拉卜愣初级实用职业学校等学校”,可得出这一时期增加了职业教育,使得教育类型多样化。

背景:

依据材料,“1935年,随着教育部普及国民教育计划

展开以及发展西北文教的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要加强边疆教育,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扩展为“加强边疆治理,巩固统一”;依据材料“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从军事和边防的实际需要出发”,并结合时代背景,可以得出要进一步团结各民族,增强抗日力量;边疆教育需要大量经费支出,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为边疆教育提供了经费保障。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Braudel)(1902—1985)是法国年鉴派史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

他在《长时段:

历史和社会科学》中提出了著名的理论——“时段论”,其包括三个内容:

所谓长时段,指在长达数百年、上千年的时间内起作用的某些因素,比如地理格局、气候变迁、社会组织、思维模式和文化心态等。

所谓中时段,是指时限为几十年或者几百年的某些历史因素,如人口的增长、流通的分析与国民的产值等,会在长达几十年、几百年的时段内起到作用。

短时段处于历史运动的表层,主要研究事件、现象和人物短期的活动,它涉及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具体的历史事件。

从材料中提取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参考示例一论题: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体现了布罗代尔的“时段论”。

阐述:

古希腊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优良港湾众多,海外贸易发达;地中海式气候,无开阔平原,山岭沟壑较多,限制了农业发展。

长时段来看,地理环境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产生了有利影响。

希腊城邦林立,小国寡民,独立自治,这就使得古希腊地区不易形成统一帝国。

中时段来看,城邦制度为直接民主提供了可能。

雅典公民幼时随智者学习,接受书写、修辞、演讲、音乐等训练,培养参政素质。

公民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达个性,不屈从于权威,城邦至上,具有强烈集体荣誉感。

短时段来看,公民素养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综上所述,从长时段来看,地理环境影响了生产方式,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可能;从中时段来看,城邦结构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基础;从短时段来看,公民追求民主,勇于斗争,推动了雅典民主的确立和发展。

示例二论题:

苏联解体的自身因素体现了布罗代尔的“时段论”。

阐述:

沙俄具有专制主义传统,沙俄靠侵略扩张建立庞大帝国。

20世纪30年代确立的斯大林体制随着时代变化,弊端越发明显,政策上的许多错误长期无法纠正,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为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

二战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导致的问题积重难返。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导致了苏联解体。

综上所述,从长时段来看,沙俄

历史传统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从中时段来看,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是苏联解体的历史性因素,二战后的改革结果影响了苏联解体;从短时段来看,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解析】

【详解】根据布罗代尔的“时段论”,以古代希腊为例,根据材料“地理格局、气候变迁、社会组织、思维模式和文化心态”“涉及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具体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从古代希腊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阐述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根据材料“比如地理格局、气候变迁、社会组织、思维模式和文化心态”“所谓中时段,是指时限为几十年或者几百年的某些历史因素”以苏联为例结合所学从历史传统、现实过程因素分析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史论结合即可。

(二)选考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1年俄历2月19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批准了改革法令。

法令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农奴人身得到解放。

他们可以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

有权拥有动产和不动产,可以自由转换职业,从事工商业活动,并以自己的名字签订契约等。

同时,农奴可赎取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农民有永久使用权(在法律上仍属地主的财产)。

在订立赎地契约前,农民对地主仍有“暂时义务”,交租和服役依旧。

赎金数额比当时的地价还高,实际上包括了人身自由的赎金。

农民在禁地时一次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由国家银行垫付。

另外,为加强对农村统治和管理,在俄罗斯各州(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除外)保留了村社,政府把农民组织在村社中实行连环保。

地主有权否定村社的决议,甚至把农民开除出村社。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1861年产生了1905年。

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农民遭到了无限恶劣的和痛苦的折磨,但是它改变不了发展的方向,防止不了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摘编自《列宁全集》第二十卷《“农民革命”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列宁的结论?

并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俄国近代化的特点。

【答案】

(1)内容: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土地仍然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份地;农民要支付高额赎金;解放后的农奴受到村社的管理。

(2)原因:

1861年改革保留了沙皇专制统治(封建残余);严重阻碍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特点:

俄国近代化具有任务的艰巨性、道路的多样化和曲折性的特点。

(如答复杂性、缓慢性也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包括农奴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权利和自由,即农奴荻得人身自由、农民可以赎买份地、农民要支付高额赎金、解放后的农奴受到村社的管理;另一方面,是指出土地仍然属于地主所有。

(2)材料二中列宁说“1861年产生了1905年”,指

是1861年改革为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这主要从1861年改革的弊端和农奴制封建残余角度分析。

具体来说,1861年的改革保留了沙皇专制统治(封建残余),而这严重阻碍了俄国近代化进程,所以资产阶级发动了1905年革命通过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结果及1905年改革的背景和结果来分析可得,俄国近代化具有任务的艰巨性、道路的多样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中国作出较大贡献,但不幸的是,自身利益在参战前就已被协约国出卖,英、法、俄与日本的秘密协定使中国不可能实现参战的直接目的。

巴黎和会一开始,主要战胜国便陷入激烈的争吵之中,有时甚至达到互以退会相威胁的程度。

它们争论问题之一是中国山东问题。

中国作为战胜国,当然有权收回德国在山东侵占的一切非法权益。

但是英、法、意始终支持日本关于接管德国在山东权益的无理要求,而美国最后也向日本让步,结果和会完全满足了日本的欲望。

——摘编自李泉《中国选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曲折历程及其影响》(《光明日报》2014年8月27日)

材料二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坚持了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的方略,在强调自身在远东国际均势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参与缔结国际条约体系,基本上达到了以国际法制衡列强在华势力、维护国家权益的与会目标。

1922年2月4日,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规定日本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日军撤出山东;日本同意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原来旨在把中国变为日本保护国的第五号,并放弃了某些特惠权利。

——摘编自金卫星《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华盛顿会议获得成功,基本达到“与会目标”的原因。

【答案】

(1)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矛盾(对中国的态度上矛盾不一);中国国力的贫弱;日本对华态度强硬;中国外交策略的失误(没有充分利用国际支持或主要战胜国矛盾)。

(2)欧美列强限制日本扩张,贯彻“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华原则(或利用欧美与日本的在亚太地区的矛盾);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推进;中国推行了灵活务实的外交方略。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英、法、意始终支持日本关于接管德国在山东权益的无理要求,而美国最后也向日本让步”得出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矛盾;根据“中国不可能实现参战的直接目的”,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国力的贫弱;还可从日本对华态度强硬、中国外交策略的失误等分析总结。

(2)根据“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坚持了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的方略”得出中国推行了灵活务实的外交方略;根据所学,还可从欧美列强限制日本扩张,贯彻“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华原则;中国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推进等分析总结。

【点睛】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是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党的决策人物之一。

南京政府成立后张謇任实业总长,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1895年,张之洞授意张謇在通海一带创办纱厂。

“大生”取自《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大生”二字也寄托了他的理想:

服务社会,造福民生。

1926年,张謇去世时给南通留下的是一个拥有50多家企业、2400多万两白银、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

还有由400多所各类学校、场馆组成的教育文化体系,以及一套完整的水利、交通、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和一系列公益慈善事业,缔造了一个近代南通模式的“理想国”。

——摘编自章开沅《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张謇致力于实业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謇的历史功绩。

【答案】

(1)民族危机深重;深受传统儒学的影响,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