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5313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原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伤寒论原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伤寒论原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伤寒论原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伤寒论原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原文.docx

《伤寒论原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原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原文.docx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

辨太陽病脈証并治(上)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悪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悪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悪寒,体痛,嘔逆,脈陰陽倶緊者,名為傷寒。

(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静者,為不伝。

頗欲吐,若躁煩,脈数急者,為伝也。

(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証不見者,為不伝也。

(6)太陽病,發熱而渇,不悪寒者,為温病。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温。

風温為病,脈陰陽倶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火者,微發黄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薫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發熱悪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悪寒者,發於陰也。

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数七、陰数六故也。

(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経尽故也。

若欲作再経者,針足陽明,使経不伝則愈。

(9)太陽病,欲解時,従巳至未上。

(10)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髄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髄也。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悪寒,淅淅悪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悪風,桂枝湯主之。

(14)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悪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15)太陽病,下之後,其気上衝者,可与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与之。

(16)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温針,仍不解者,此為壊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観其脈証,知犯何逆,随証治之。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悪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1)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満者,桂枝去芍薬湯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薬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状,發熱悪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悪寒者,此陰陽倶虚,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黄各半湯。

(24)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却与桂枝湯則愈。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与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渇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悪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28)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満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29)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煩,微悪寒,脚攣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姜湯与之,以復其陽。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薬甘草湯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気不和,譫語者,少与調胃承気湯。

若重發汗,復加焼針者,四逆湯主之。

(30)問曰:

証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増劇,厥逆,咽中乾,両脛拘急而譫語。

師曰:

言夜半手足当温,両脚当伸後如師言。

何以知此?

 答曰: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虚,風則生微熱,虚則両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間,増桂令汗出,附子温経,亡陽故也。

厥逆,咽中乾,煩躁,陽陰内結,譫語,煩乱,更飲甘草乾姜湯,夜半陽気還,両足当熱,脛尚微拘急,重与芍薬甘草湯,爾乃脛伸。

以承気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辨太陽病脈証并治(中)

(31)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悪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与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与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証,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悪風,無汗而喘者,麻黄湯主之。

(36)太陽与陽明合病,喘而胸満者,不可下,宜麻黄湯。

(37)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満脅痛者,与小柴胡湯;脈但浮者,与麻黄湯。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悪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竜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悪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軽時,無少陰証者,大青竜湯發之。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気,乾嘔,發熱而咳,或渇,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満,或喘者,小青竜湯主之。

(41)傷寒,心下有水気,咳而微喘,發熱不渇;服湯已,渇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竜湯主之。

(42)太陽病,外証未解,脈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湯。

(43)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44)太陽病,外証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45)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脈浮,故在外,当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46)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証仍在,此当發其汗。

服薬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気重故也。

麻黄湯主之。

(47)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48)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転属陽明,続自微汗出,不悪寒。

若太陽病証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

設面色縁縁正赤者,陽気怫鬱在表,当解之、熏之。

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気怫鬱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処,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気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

何以知汗出不徹?

以脈渋故知也。

(49)脈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虚。

須表裏実,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脈浮緊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仮令尺中遅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

以栄気不足,血少故也。

(51)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黄湯。

(52)脈浮而数者,可發汗,宜麻黄湯。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栄気和,栄気和者,外不諧,以衛気不共栄気諧和故爾。

以栄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栄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54)病人蔵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気不和也。

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55)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黄湯主之。

(56)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与承気湯。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当須發汗。

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57)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数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58)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59)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少便利,必自愈。

(60)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

所以然者,以内外倶虚故也。

(61)下之後,復發汗,昼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嘔、不渇、無表証,脈沈微,身無大熱者,乾姜附子湯主之。

(62)發汗後,身疼痛,脈沈遅者,桂枝加芍薬生姜各一両,人参三両新加湯主之。

(63)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

(64)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65)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66)發汗後,腹脹満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湯主之。

(67)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満,気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沈緊,發汗則動経,身為振振揺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68)發汗,病不解,反悪寒者,虚故也。

芍薬甘草附子湯主之。

(69)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70)發汗後,悪寒者,虚故也。

不悪寒,但熱者,実也。

当和胃気,与調胃承気湯。

(7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与飲之,令胃気和則愈。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渇者,五苓散主之。

(72)發汗已,脈浮数,煩渇者,五苓散主之。

(73)傷寒,汗出而渇者,五苓散主之;不渇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証,渇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5)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

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両耳聾無聞也。

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虚故如此。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76)發汗後,水薬不得入口為逆。

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發汗吐下後,虚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

若少気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77)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7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

梔子豉湯主之。

(79)傷寒下後,心煩,腹満,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80)傷寒,医以丸薬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姜湯主之。

(81)凡用梔子湯,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83)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84)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85)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86)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陥,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87)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88)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陰疼,与禹余糧丸。

(89)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蛕。

(90)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

若先發汗,治不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

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91)傷寒,医下之,続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当救表。

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92)病發熱,頭痛,脈反沈,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裏,宜四逆湯。

(93)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裏倶虚,其人因致冒。

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

裏未和,然後復下之。

(94)太陽病未解,脈陰陽倶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気湯。

(95)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栄弱衛強,故使汗出。

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96)傷寒五六日,中風,往来寒熱,胸脇苦満,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渇,或腹中痛,或脇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渇、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97)血弱気尽,腠理開,邪気因入,与正気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蔵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服柴胡湯已,渇者属陽明,以法治之。

(98)得病六七日,脈遅浮弱,悪風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満痛,面目及身黄,頚項強,小便難者,与柴胡湯,後必下重。

本渇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与也,食穀者噦。

(99)傷寒四五日,身熱,悪風,頚項強,脅下満,手足温而渇者,小柴胡湯主之。

(100)傷寒,陽脈渋,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