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4739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ocx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docx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课改新理念要与教师教学行为达到最佳配置,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突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

一、组织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一种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组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的重点方式。

要讲好一堂课,必须严密组织各教学步骤之间的过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㈠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 

正确的教学组织应当从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知识和现象开始,而不是从不熟悉的知识和现象开始。

首先要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从熟悉的知识空间、知识领域进行引导,架设好到未知领域的桥梁,向未知的领域过渡。

因而,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熟悉的知识要求,提供一定背景资料,为学生掌握本堂课教学内容作好准备。

"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代替了它的涵义,但并没有理解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而我们的数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

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一年级第二册数学"统计"一课,本来"统计"知识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是很抽象的,但这位教师从小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课始首先设计让学生统计各种熟悉的几何图形的个数,要求一个同学拿图片,一个同学作纪录,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下各种图形的个数。

课中让学生分四组统计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个数,统计收集来的一个月的天气情况,每一项统计活动学生都积极地投入,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统计任务。

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统计思想的熏陶。

经过小组汇报交流,又使得统计中对数据的整理与归类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

整个统计过程学生好像置身于亲切自然的游戏环境中,学得轻松愉快。

象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的例子,不胜枚举,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㈡采取先进教学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凸显其形式多样,高度交互,信息量大,再现力强,生动形象等优势,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大量信息,将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过程,以生动、逼真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激活和优化数学课堂,更好地创设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课时,首先借助多媒体,用动画形式再现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接着老师问:

“我们以前是怎样来推导这些面积公式的?

运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后,屏幕上闪烁出拼合———转化———已知图形。

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再一次亲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并且存储了转化的方法,可以通过割补、拼合等手段转化成已知图形来求,认知被感化后,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求圆的面积上来。

于是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验证以上方法的可行性。

最后老师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把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后拼合起来的类似长方形“,让学生比较、想象,并得出如果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时,拼合起来的就越是一个长方形了,到此学生顺理成章地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亲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

同时学生在操作探究中还发现:

如将等分成的几份或全部份数拼接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同样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随着学生不断的探究发现,电脑适时配以形象化的演示和验证。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引导学生优化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探究。

不但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使学生感到形象生动、过程清晰、耳目一新,从而化解了难点,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不论教材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述得多么明白,要理解和掌握科学理论与原理,还必须靠学生自己来体会这些知识的涵义。

一般来说,科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是:

事实--体验--论证--文字(或符号),在教学中,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对事实现象进行搜集、筛选和分类,或观察与实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新的知识与原来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并坚持要求学生清晰地表现思想,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锻炼思维的逻辑性,培养语言的表达能力。

以往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

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当教学到"一元钱可以买哪几样东西"这一环节时,教师没有"以本为本",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这一环节设计为一个数学活动情境:

教师准备了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模拟小商店,有的叫唐老鸭商店,有的叫米老鼠商店等。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元钱,到"商店"购物,真买真卖,好似在超市购物一样。

然后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购物的情况。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争先恐后,亲切感受到人民币的价值以及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和理解。

㈣发挥非语言行为在教学中的作用 

从教学信息交流的情况来看,单凭语言还是不够的,因为有些信息无法用语言准确、恰当地表达和传递,还必须籍以身势、情感等非语言行为来表达。

通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时无声胜有声”、“言传身教”等都是非语言行为在教学中的具体概括。

如身势是传递信息、表露情感的重要手段和方式,都是恰当利用身体、运用手势,眼神和微笑可以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的共鸣,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提高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

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

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群体环境。

在教学中,老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建立和维持有效的积极的课堂群体,通过有意创设诱人的知识情景和创造悬念,通过问难设疑,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答疑等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接受和创造,并运用问题解决方法和集体讨论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求,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地发挥主体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泼状态,能有效诱发学习动机,激起思维的积极性。

因而,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师生交流显得格外重要。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理念,更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促使学生表现出这种学习的"自主性"。

笔者在调研听课中感受到,课改班的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先"。

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好知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在教学"认识乘法"一课时,一位教师让学生先观察图画,在小组内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问题提出后,不限制学生先看什么,再看什么,而是让他们随意观察,然后汇报。

这样学生可以展开想象,自主学习。

又如在教学"一共有多少朵花"这一题时,有的学生横向观察,列出了5+5+5这道算式,有的学生纵向观察列出了3+3+3+3+3这样的算式,还有的学生斜着看也列出了3+3+3+3+3这道算式,教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表扬了他们的创造性。

这样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他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实践中去,并充分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科教学的主要形式。

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是杜绝课外加班加点补课,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保证。

㈠给学生一个安全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校学习,特别是在课堂上,往往表现的畏手畏尾,这是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是安全需要等。

而这种安全来自于二个方面,一是多角度评价学生,注重思维创新,淡化答必所问,注重答其所思。

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二是注重师生互动,民主教学,尊重学生人格,多鼓励,不挖苦。

教师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从学生嘴里说出标准答案,而在于激发学生大胆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倘若教师对学生回答动辄就以“错”、“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对”这样的语言来刺伤学生,学生又怎么敢把自己积极的见解表述出来呢?

这无疑在扼杀学生的创新。

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能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我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

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会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在教学中,常用鼓励性的语言“你真聪明、真能干”、“你说得太棒了”、“这朵小红花是你的”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愉快地接受课堂教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㈡让学生有情感体悟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使之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

课堂教学法要突破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确立五个观念:

①由教师权威转变为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②由强调苦学转变为乐学、激发学生兴趣;③由单纯的说教转变为多向情感交流;④由一味批评学生转变为让学生品尝成功;⑤由害怕学生在课堂上出错转变为允许学生出错,增强学生的自信,鼓励其大胆发表意见。

情境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学习一开始就处于乐学、愿学的状态之中。

如教学一册数学43页“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时,我安排了一个故事情境:

“同学们,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再动物王国举行的第二次龟兔赛跑中,由于小白兔不骄傲自满,终于赢了小乌龟,今天老师把小白兔请来了(张贴小白兔图片),小白兔悄悄告诉老师,它想邀请你们到森林王国去玩。

同学们,你们想去吗?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特别感兴趣,这样,我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我的新课教学之中。

㈢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现代教育论指出:

学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

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地探究知识,唤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

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疾呼的“砸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小孩的头脑”,“解放小孩的眼睛”,“解放小孩的双手”,“解放小孩的嘴”,“解放小孩的空间”,“解放小孩的时间”,真正实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要真正实现师生教学相长,我们首先必须确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独立人格价值的人。

在这样的观念下,去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所谓交流,就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合作,作为一种现代教学理论所倡导的新型的教学关系,既是教学法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

实践表明,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合作,能使学生养成与人相处、善待他人的良好的性格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形成并释放整个班级师生共同的智慧,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陶行知说过,“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传统的教学由于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要改变这种状况,营造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师首先要在备课中充分挖掘教材,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揉合教师自己的个性思维。

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主动预习,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对课本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内容开放。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样和复杂。

再次,教学评价要开放,即克服单一化,体现多元化,从学生的思维角度、能力发展、个性的展示等多位评价。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如教学五册数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例题408÷2出示,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试一试”,让学生在尝试中自己总结商中间有0的除法法则及简便写法。

又如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题中谁是单位“1”的量,谁是比较量,动员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线段示意图,让学生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自己去区别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异同点,明确什么样的情况用乘法计算,什么样的情况下用除法计算。

还常用“议一议、比一比”等活动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力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㈣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疑问”能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创新。

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前提,而且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

但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问题意识的增强和提高需要培养和激发。

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都处在潜在而缺乏动态表现的状态。

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

试问这样的学习又怎么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呢?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通过周边环境已学过的并掌握的知识去引发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产生兴趣,进而发生疑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老师应欢迎学生提出疑问。

当然,教学中“质疑”往往并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而教师要时时有这么一种意识,即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立即提出探讨的习惯。

如在教学“体积相等”这一类型应用题时,我引用“乌鸦喝水”的故事质疑:

“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

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呀。

”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一块被激活,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因为石子有长度,还有的说因为有面积、有厚度等。

正当学生苦思不得其解这到底跟什么有关系时,我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种现象。

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教学过程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师要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生保持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努力培育适宜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现代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探求问题的启发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创造思维的激活者,而不再是带着问题进课堂,留下答案出教室的灌输者。

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古人云:

“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教知识,考试考知识,教学研究如何传授知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下,掌握学习方法,领悟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按什么方法学。

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主动学习的能力。

老师应把获取知识的能力交给学生。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获取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终身受益。

在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包括观察、分类、推理、处理数据等方法。

现在教育观认为:

学生是活动的能动体,是活生生的有主体意识的人,是有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动力机能,而不是装知识的口袋,也不是任意灌注的容器,更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

改进教学方法,不仅要研究教师怎样教,更要研究学生如何学。

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唤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

这也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体现。

讲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第五册第30、31页口算除法时,选用学生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

讲解例1:

60÷3=20时,先让学生分一分小棒,从中领悟到:

60根小棒每10根1捆,共6捆,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就是20根。

根据上述操作过程理解60除以3,可以把60看作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就是20。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概括: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结果就是多少个十。

教学例2:

69÷3时,让学生摆出6捆(每捆10根)、9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3份,边分教师边提示:

先把什么平均分成3份,再把什么平均分成3份,合起来是多少?

分完后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教师示范。

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

刚才计算60÷3时先把60根小棒看作6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捆,就是20根。

现在计算69÷3,有6捆零9根,也先分整捆的,每份有2捆,再分单根的,每份有3根,这样每一份里都有2捆和3根,就是23根。

最后说明69÷3的口算过程,先把69分成6个十和9个一,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9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3个一,把2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23,就是所求的商。

这样教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操作给儿童建立表象和激发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对法则的理解。

学生包括中差生掌握口算方法的效果相当好。

三、改进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因其独特的优越性长期被人们所普遍采用,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过程。

反思我们的教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下一些现象:

数学内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台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学生越听越累;教师强调再强调,学生错误还是改不掉;学生听听都懂,题目做做不会;例子充满课堂,学生不知盲然;课堂提问很多,思维价值太少;多媒体的使用价值开发不够,成了电子小黑板;问题多、例子多,就是高密度、高容量。

针对存在的以上的现象,在数学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认真学习、全面领会《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转变数学教育观念,以学定教。

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生动、活泼、有效的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在“做数学”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各种新颖、富有思考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认知冲突。

课堂教学形式、数学活动组织要注意灵活多样。

3.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教师要真正地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活动经验出发,为学生进行有效的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反思、创新搭建活动平台,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要切实转变课堂教学中学生机械记忆与单纯模仿的被动局面。

4.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为有更多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5.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量生动、具体的表象,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具,制作模型,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的思考有依托,并注意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6.课堂教学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全程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要真正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注重培养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学会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7.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所教学生学情与特点,合理组织教学素材,恰当灵活地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真正做到“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8.教学中要切实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学会聆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在沟通与理解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场所、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重要历程。

9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自信心、合作意识、表达交流、反思调节,激励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