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材语文拓展模块教学设计故乡的榕树.docx
《中职教材语文拓展模块教学设计故乡的榕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教材语文拓展模块教学设计故乡的榕树.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职教材语文拓展模块教学设计故乡的榕树
故乡的榕树
第一部分课文解读
内容解读
《故乡的榕树》是作者通过回忆故乡榕树下的童年生活而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作者写此文时“已离乡千里万里外了”,而且时间已过了“三十年”,但故乡、故物、故人、故事时时在脑海中浮现,离乡愈远愈久,思念愈切愈深。
这是一种游子对于母亲的思念。
这种思念之情是真切浓郁的,是崇高纯粹的,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只有真情,并不一定会写出好文章。
《故乡的榕树》的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抒情技巧,笔酣墨饱地抒写了思乡的满腔真情。
正是这种真情打动了读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提高了文章的美学价值。
首先是缘物生情。
刘勰说: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意思是说物象用它的形貌来打动作家,作家心里产生情理来作为反应。
本文创作就是如此。
作者住所附近的两棵榕树,引起作者回忆故乡的两棵老榕树:
“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这传神的描绘反映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其次是绘景传情。
作者进入回忆的第一段,用概举的方法描绘了家乡榕树的四周景色:
“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的彩色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追逐欢笑的鸭子”,还有“洁白的石桥”、“刻字的石碑”、“小石狮子”。
怀念这些景物,是因为作者对它们充满了喜爱之情。
作者童年的岁月,正是在这样的景物、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再如描写夏日中午农人在榕树下纳凉的情景:
“每当中午,亚热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唯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一地荫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
”这里不仅写出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同情,也表达了对老榕树的感激之情。
再次是忆事抒情。
这篇散文回忆了几件与老榕树有关的童年趣事,通过“忆事”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使人读了心旌摇荡,浮想联翩。
如写“我”奉老祖母之命上树折枝的事,写得有声有色:
“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
”老祖母脸上的神情、走路的姿态、脚的形状、说话的特点,都在这寥寥数语中描绘出来了。
“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
”一个顽皮可爱的少年形象脱颖而出。
这里描绘出祖孙间其乐融融的亲情,是感人至深的。
最后是直吐深情。
作者在回忆故乡景物和故乡趣事时,有时按捺不住奔涌的激情,采取直接倾吐的方法说出来,情感逼人。
如对故乡的景物概括描写后,作者情不自禁地写着:
“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这分明告诉我们,童年的岁月一去不返,多么惋惜!
童年的记忆铭刻心头,多么珍贵!
这深沉的情感是动人心魄的。
文章的最后三段更是直抒胸臆,对故乡的怀念与眷恋之情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特别是临近结尾那几句用呼告手法直接抒情的句子:
“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
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这如泣如诉的语句,仿佛一张大网,把读者完全笼罩其中了。
结构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榕树的怀念。
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作者缓缓地把读者也带进了自己的回忆之中。
第二部分(第4~10段),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的人和事,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
这一部分是主体,共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4段)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
这是一个过渡段。
两个“我怀念”交代了榕树四周的环境:
溪畔的景物,桥上的景物。
这一段故乡景色的描写,清晰地烘托出榕树的背景:
小溪、鹅卵石、洗衣和汲水的少女、鸭子、石桥、石碑、栏杆上的小石狮子……写出了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为刻画榕树涂抹了一层底色。
第二层次(第5、6段)具体而细致地刻画榕树。
在着力渲染了榕树四周的环境之后,作者马上回到榕树,写“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略写,一棵详写。
细致描绘了那棵被称为“驼背”的老榕树,接着再叙儿时和小伙伴把老榕树当作船划的趣事,“船”驶进了五彩缤纷的梦中,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情思。
第6段,进一步叙述这棵老榕树的传说,给这榕树增添了美丽的神话色彩。
因为是村中最老的老人说的,小时的作者深信不疑,字里行间露出稚拙的童真,也唤起了读者的亲切感。
第三层次(第7、8、9段)写有关榕树的人和事。
对故乡榕树的怀念,其实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
第7段写母亲用榕树汁为“我”治癣和“我”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的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对榕树的记忆联系着对亲人的记忆。
祖母的形象着墨不多却生动感人。
那蹑着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唠唠叨叨”的神态,慈爱善良,使人难以忘怀。
第8段,写榕树给农人带来的好处。
第9段,作者缘物生情,直接抒怀,通过拟人的手法赞颂榕树的崇高品格。
对榕树的赞美,其实表达了作者对劳苦而纯朴的乡亲们的关切之情。
第四层次(第10段)写自己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
这一段描写富有生活情趣。
那简陋的卧具、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似梦似仙的月夜景色,沉入梦乡那美妙的感觉……都着意铺陈,创造出一个轻盈、静谧的意境。
儿时的夏夜如此美丽、迷人,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
第三部分(第11~13段)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念之情。
第11段写从美好的回忆中回到现实中来,“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暗示离童年生活已过了三十载。
作者身在异乡,仍挂念着故乡榕树的遭遇,惦念着把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
第12段,呼应开头。
小儿子的话打断沉思,再写叶笛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把听觉感受到的当作视觉感受到的,更为形象。
最后以设问结尾,把思乡之情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表达了作者永远不忘故乡养育之恩,永做故乡儿子的一片诚挚之心,以“故乡的榕树啊……”几个字独立成段作结,寓含了不尽的情思。
语言特色
《故乡的榕树》语言使用颇具特色,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语言的超常搭配,即超出语法和逻辑意义上的词语搭配现象。
它往往是不同辞格的具体运用,有着其独特的修辞功用。
文章中有几处语言的超常搭配,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例如:
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
其中,“青翠”是形容榕树叶颜色和质地的,在这里充当动词“摇曳”的宾语,偏离了通常的话语组合。
“摇曳”的本是“榕树叶”,正常语句应是“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的树叶”,但这样写就一般化了,难给人留下隽永的记忆和韵味。
课文是用借代辞格来超常搭配的,借“青翠”指代“青翠的榕树叶”,创出了一种新奇的语言表达效果,通过加强“榕树叶”的“青翠”特征,与“水泥楼房”的“铅灰色”形成强烈的反差,激起读者的审美联想。
“清凉”也是一种从心理、生理出发的感受,是抽象的、无形的东西,用动词“注”和数量词“一潭”来变异搭配,就增添了“清凉”的形象色彩,让“清凉”像有形的事物一样具体可感,“清凉”的再也不单纯是榕树绿荫了,而是像一潭凉丝丝的清泉,沁人心脾。
课文中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
——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
——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
——洒落一地荫凉。
课文里还有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构成一种异常的修饰和被修饰关系,也营造出某种特有的语言艺术氛围。
例如:
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
“苦涩”本是故乡人那段痛苦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用来描写本没有感情色彩的“日子”,是移情的修辞手法,寓情于物,暗含了作者对劳苦而纯朴的乡亲们的关切之情。
再如:
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
用“生命”来修饰“船”,有悖于逻辑的理解,其意并不在给“船”赋予生命的活力。
“生命的船”是运用了修饰喻(又称缩喻)的修辞方式,“船”是喻体,作中心语;“生命”是本体,作修饰语,构成偏正结构的形式,可以理解为“生命像船一样”这样的明喻。
它表面上形成语言的超常修饰,其实是在简洁凝练的比喻中,把作者自己漂泊在外的无奈和对故乡深深的眷念之情化为可感的物象,形成形象思维所需要的表象,让人回味。
第二部分教案示例
(教读式)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故乡和乡亲们的真挚眷念的感情。
2.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结点,掌握文章触景生情、寄情于物的间接抒情的写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情以物兴、寄情于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诗意的语言创造出的诗般的意境。
课时安排
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仙”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大家知道是哪一首吗?
明确:
《静夜思》。
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注意读出思乡的感情。
很好,大家吟诵得很有感情。
那么大家想想是什么引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的?
明确:
月亮(光)。
俗话说,“月是故乡明”。
所以,在异乡看到月亮,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故乡的月亮,甚至家乡的夜晚,在家乡度过的日子,以及家乡的人和事,等等。
这里由月亮引起诗人的思乡之情,于是诗人便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有着浓浓乡情的优美的散文,看看作者黄河浪是如何抒发他心中对故乡的深厚真挚的感情。
二、作者简介
黄河浪,原名黄世连,福建福州市长乐区人。
曾用笔名洪荒等,酷爱文艺,擅长丹青。
1960年考入福建师院中文系,便从诗歌起步,走上文学道路。
1975年9月黄河浪赴港定居,从事绘画工作,坚持业余创作,在许多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歌和散文,还有一些反映香港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如《失落的珍珠》等。
有诗集《海外浪花》、《大地诗情》。
1979年,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
《故乡的榕树》获奖后,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三、感知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写了作者故乡的几棵榕树,具体写了有关故乡的哪些事情,并用简洁的词组或句子概括出来。
(讨论)
板书:
故1.划船小伙伴——天真无邪的友情
乡2.榕树被烧的传说老人——世代相传
的3.烧纸钱祈福女人——人们对榕树的敬重
榕4.治癣母亲——细腻深厚的亲情
树5.折树枝祖母——同上
6.乘凉农人们——淳朴悠闲的乡情
7.度夏夜我——纯真浪漫的童趣
物——事—————————人————情
借物抒情(寄情于物、托物抒情)
作者描写榕树时,把感情寄托于对榕树的眷爱之中,借榕树的形象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感情。
2.本文通过榕树写了故乡的风土人情,榕树就成了作者回忆友情、亲情、乡情的载体。
那么,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为什么榕树会引起作者的思乡之情呢?
(2)是哪里的榕树引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3)引起思乡之情的触发点是什么?
快速阅读课文1至3段,回答以上问题。
明确:
(1)榕树下有作者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亲切感。
(2)香港住所左边土坡上的两棵老榕树。
(3)作者是触景生情的。
作者平常就很喜欢带小儿子到榕树下散步,因为那里周围的景色构成了一个小小的儿童世界,与作者自己小时候在榕树下玩耍的环境相似。
更重要的引发作者回忆童年事情的原因是——“我”卷制成的小哨笛的熟悉的哨笛声,使“我”的心像小鸟一样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
所以说,文中作者首先是触景生情,于是寄情于景,托物抒情,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这种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关键是要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引起共鸣的地方,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幻灯片)
3.想想说说,假如你离开了家乡,哪些事情、哪些景物会让你深深怀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读一读,品味文章诗意的语言(小组讨论形式)
作者是诗人,擅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摹事物、抒发感情。
本文在描写景物时,绘声绘色,饱含感情,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
(一)找出你最欣赏的语段,说明原因,并带着感情读一读,试读出感情。
【示例1】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
“青翠”是形容榕树叶颜色和质地的,在这里充当动词“摇曳”的宾语,偏离了通常的话语组合。
“摇曳”的本是“榕树叶”,正常语句应是“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的树叶”,但这样写就一般化了,难给人留下隽永的记忆和韵味。
课文是用借代辞格来超常搭配的,借“青翠”指代“青翠的榕树叶”,创出了一种新奇的语言表达效果,通过加强“榕树叶”的“青翠”特征,与“水泥楼房”的“铅灰色”形成强烈的反差,激起读者的审美联想。
“清凉”也是一种从心理、生理出发的感受,是抽象的,无形的东西,用动词“注”和数量词“一潭”来变异搭配,就增添了“清凉”的形象色彩,让“清凉”像有形的事物一样具体可感,“清凉”的再也不单纯是榕树绿荫了,而是像一潭凉丝丝的清泉,沁人心脾。
再如,课文中的下列语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
③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
④洒落一地阴凉。
课文里还有一些语言的超常搭配,构成一种异常的修饰和被修饰关系,也营造出某种特有的语言艺术氛围。
如:
⑤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和满足。
第8段最后一句(可不讲)“苦涩”本是故乡人那段痛苦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用来描写本没有感情色彩的“日子”,是借移用兼移情的修辞手法,寓情于物,暗含了作者对劳苦而纯朴的乡亲们的关切之情。
⑥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
用“生命”来修饰“船”,有悖于逻辑的理解,其意并不在给“船”赋予生命的活力。
“生命的船”是运用了修饰喻(又称缩喻)的修辞方式,“船”是喻体,作中心语;“生命”是本体,作修饰语,构成偏正结构的形式,可以理解为“生命像船一样”这样的明喻。
它表面上形成语言的超常修饰,其实是在简洁凝练的比喻中,把作者自己漂泊在外的无奈和对故乡深深的眷念之情化为可感的物象,形成形象思维所需要的表象,让人回味。
【示例2】第3段:
“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
分析:
这一段是由眼前景象到回忆的过渡。
“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小鸟”之喻,充分表现了心情的轻快、愉悦和联想的迅捷。
“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照应自己千里万里远离故乡的实际,并借助飞鸟的“飞”与“停”,巧妙地引出了故乡的榕树,文笔自然,不露痕迹。
这里是故乡榕树的一个特写镜头。
这一节里“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表明他现在距故乡很遥远,但,再远也挡不住思乡的视线,割不断思乡的情感。
你瞧,他对榕树叶子的记忆多么细腻真切!
“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通过拟人的手法,紧紧抓住了故乡榕树的主要特征,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之情,“浓得化不开”给人以“凝碧”之感。
如果说这个分句主要写榕树的形的话,“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以“碧玉”形容树叶色泽鲜亮,以“晃动如耳坠”形容树叶形状优美,绘色绘声地展现了榕树的美。
(两个“看到”有什么不一样?
)前一个“看到”是从整体着眼,用粗线条勾勒;后一个“看到”是从局部着眼,用工笔描摹。
这一段文字虽短,却渗透着浓烈的乡情,奠定了全文基调。
【示例3】第4段写了故乡榕树周围的景色,尽情铺叙故乡的景象,选取感情色彩浓郁、形象优美、能牵动情思的事物写景抒情,景物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真修辞,其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
“我怀念(从故乡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即使不用括号里的定语成分,句子也是通顺的,那么为什么要用这些定语呢?
具体、形象、生动的语言,有声有色,是景语,又是情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可以唤起读者的共鸣和联想。
【示例4】第7段写母亲用榕树汁为孩子治癣和“我”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的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对榕树的记忆联系着对亲人的记忆。
祖母的形象着墨不多却生动感人。
那蹑着小脚“笃笃笃”地走到石桥,“唠唠叨叨”的神态,慈爱善良,使人难以忘怀。
【示例5】第9段,作者缘物生情,直接抒怀,通过拟人的手法,赞颂榕树的崇高品格。
对榕树的赞美,其实是表达了作者对劳苦而纯朴的乡亲们的关切之情。
【示例6】第10段,“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
……搁浅在乱石滩上……”这一段写作者自己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夏夜,描写富于生活情趣。
从卧具来说极为简单:
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
仰望黑黝黝的树影,“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没有烦恼,没有苦痛,身心愉快。
写那睡意蒙眬的感情,尤为精彩:
月色朦胧之中,睡意蒙眬之时,嫦娥悄然飞过,桂香的清香轻轻飘洒,流水静静唱着摇篮曲,催人沉入梦乡。
这种诗情画意般的描绘,意境优美,想象丰富,刻画细腻,美丽迷人,正是一首对故乡风情永难忘怀的乡恋之歌。
“早上醒来”才发觉枕头不见了,“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这些文字里不见任何懊恼,相反情趣盎然,令人忍俊不禁,特有的故乡风情尽在其中。
“在睡意蒙眬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
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句中的叠字,如“悄悄”“轻轻”等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
“悄悄”“轻轻”“静静”“慢慢”等形容词的叠用,能表现出音韵美;同时把动作表现得轻柔,衬托出环境的静谧,准确地刻画出“似仙境”“似梦境”的境界。
【示例7】第6段中“这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说的,他像老榕树一样垂着长长的胡子。
我们相信他的年纪和榕树一样苍老,所以我们也相信他的话”,这是作者稚拙的童真之情的流露,也表现出作者对榕树爱得真、爱得深,以至爱树及人。
【示例8】第12段,呼应开头。
小儿子的话打断沉思,再写哨笛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把听觉感受到的当作视觉感受到的,更为形象。
最后以设问结尾,把思乡之情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表达了作者永远不忘故乡养育之恩,永做故乡儿子的一片诚挚之心,以“故乡的榕树呀……”几个字独立成段作结,蕴含了不尽的情思。
三、仿写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语句
四、小结
散文贵“形散神不散”。
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材料,写出如此丰富的文章,是运用了联想。
通过联想把与榕树有关的人、事、物,以及传说、梦幻都粘系在榕树的周围,才构成了有着榕树标志的故乡的绚丽多彩的风景画面和生活画面,也只有这样,才足以表现作者浓郁、真挚的乡情。
在这个意义上讲,无联想就无文章。
至于那些琐屑的生活掠影,并不使人感到冗杂,而是令人倍感清新入胜,这是“神统其首”的结果。
“神”就是作者久居异乡而积郁于心的对故乡的爱恋。
这爱恋之“神”,统率着那些琐碎、零散的材料,把爱恋之情注入每个材料,使材料皆着“神”的感情染色,使文章达到了“形散神不散”,因而文章材料虽多,但并不觉得散乱。
正因为这些材料“皆着神的感情染色”,所以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一人一事,以及风土民情都变得多彩、多情。
那清澈的小溪,彩色的卵石,汲水的少女,欢笑的鸭子;那苍老魁梧的古榕,那鲜嫩、透明的碧叶,以至那怪诞的传说,迷信的遗风,神奇的梦幻,等等,是那样古朴纯真,又那样可亲可爱,都是作者的笔满蘸着“情”写出来的,使文章达到了“情景交融”。
另外,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景叙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是本文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表现方法(板书):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篇章结构(板书):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第三部分教学建议
一、散文最重要的特点“形散而神聚”,在教学中要将这一特点向学生渗透。
散文材料很多,但又要围绕一个思想、一个感情来写,即“形散”但要“神不散”,这就要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么写,用什么作线索等。
二、引导学生感受“景与情”的关系。
抒情散文中的写景绝不仅仅为了写景,而是为了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抒情性散文必须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
知道这些注意点后,更要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激发同学用情去朗读,用心来鉴赏,教会同学从文眼、线索、结构、立意与语言等入手来欣赏。
第四部分练习参考答案
文本赏读
1.阅读全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完成下面的题目。
(1)补充完整下列结构框架图。
(2)文中描写了记忆里的故事有:
儿时在“驼背”之船上做着天真无邪的远行的梦。
有关“驼背”的古老传说。
烧纸钱祈求树神,用榕树汁治儿童皮癣。
老祖母叫我折榕树枝祭祀祖先神灵。
夏日里农人们在榕树下纳荫乘凉。
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夏夜生活。
2.
(1)既有简笔勾勒,又有工笔描摹,以精巧的比喻、诗意的语言写出了故乡榕树的美。
(2)画面景物色彩绚丽,远近高低虚实相生。
多层次的构图,使人获得了立体化的空间感,有咫尺之内千里之遥的效果。
(3)“悄悄”“轻轻”“静静”“慢慢”这些叠词表现了动作的轻盈、环境的静谧、心情的平静,生动形象地营造了神秘而恬静的气氛。
3.【提示】注意借鉴原文“我怀念……;我怀念……”句式以及形象生动的语言。
探究拓展
1.本文不以《故乡的怀念》或《忆故乡》为题,而以《故乡的榕树》为题,其妙处在于:
(1)从内容上看,课文写的是故乡的两棵大榕树,榕树边的景物,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故乡的榕树是文章的线索。
因此,用“故乡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
(2)从表情达意上看,寄情于物,“榕树”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对榕树的描写、抒情,字字蕴真情,句句含深意,比起泛泛地写故乡,显得更集中,情感也更强烈而亲切。
(3)从结构上看,“故乡的榕树”在结构上起线索作用,串起了一系列生动的场景。
(4)从标题的艺术性看,以“故乡的榕树”为题,含蓄、生动、醒目,富有感染力,更能吸引读者。
若以“忆故乡”或“怀念故乡”为题,就显得平淡直白,缺乏魅力。
2.有关思乡的经典古诗词如下: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思江南
方 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渡桑乾
贾 岛
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渡江汉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菩萨蛮
韦 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欲断肠。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