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433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docx

《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docx

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

新贸易理论和古典贸易理论的

比较分析

摘要:

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一定时期内,是世界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为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活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从全面客观的角度审视西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不难发现,它们是一定历史时期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理论武器,充满了资本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而新贸易理论对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种种新现象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也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建议。

因此,文章对新贸易理论的一番述评,对于当前贸易理论的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新理论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

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评价

正文: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1.历史背景

18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西欧各国获得了空前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产业革命。

产业资产阶级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并从国外进口廉价的工业原料.他们迫切需要摆脱重商主义(mecantilism1国际贸易理论的束缚.反对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反对金银外流的禁令。

他们对货币金银本身已经不太感兴趣,而是对具体的物质财富(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更加重视。

为了适应产业资产阶级的历史需要,以AdamSm为代表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开始盛行。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AnInquiryintothNatureandCausesofWealthofNations》(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批评重商主义。

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

创立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在国际贸易方面。

他主张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强调国际贸易的双方互利性.从而提出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即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2.理论假设和主要观点绝对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有以下方面: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投人要素,即“2x21”模型。

投入的边际产量是固定的,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2)收入预算约束,消费受制于收入,不能借钱借债消费;(3)对外贸易方面。

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进出1:

3贸易值相等,即贸易是平衡的。

生产要素在一国内是自由流动的,但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

(4)市场是自由竞争的。

由此可见。

绝对优势理论是一个理想模型。

该理论认为。

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商品生产效率的不同即单位产品的绝对劳动时间消耗不同:

商品生产效率的不同是由于各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的不同造成的。

自然优势是指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等方面的优越性.普通人力无法控制如波兰的平原土壤条件好。

粮食生产效率高.单位粮食产品所消耗的绝对劳动时间就少.其小麦生产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获得性优势是指某国掌握的特殊商品的生产技术和技能。

技术熟练、技术水平高,生产效率就高。

单位产品生产的绝对劳动时间消耗就少。

(二)大卫·李嘉图(David·Richado)的比较优势理论

1.历史背景19世纪初期.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使当时英国成了“世界工厂”.但地主贵族阶级在政治生活中还起着重要作用。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地主贵族阶级的利益而修订了《谷物法》,引起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

地主贵族显着获利。

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却严重受损。

粮价昂贵迫使工人工资提高,商品成本提高,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

出于发展资本、提高利润的需要.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废除《谷物法》,与地主贵族阶级展开了激烈斗争。

Ricardo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PrineiPlesofPo1iticalEcon—omvandTaxation}中提出了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比较成本论”.这种更加一般化的国际贸易理论将自由贸易置于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奠定了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基石.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

2.基本观点和理论逻辑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Smith认为由于自然禀赋和后天有利条件不同.各国均有一种产品生产成本低于他国而具有绝对优势.按绝对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和交换,各国均可获益。

Ricardo发展了Smith的观点.认为决定两国能否进行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基础不是绝对成本的差别.而是比较成本的差别。

在“2~2~1”的国际环境中。

即使其中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成本劣势.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成本优势.两国照样可以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只要双方各自选择自己比较成本低的产品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尽力扩大生产、加强出口贸易,同样可以保证贸易双方的互惠互利。

Ricardo在“论对外贸易”一章中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

“如果两个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外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

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吗?

Ricardo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其理论前提假设是各国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从而也就暗含着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这才是形成比较成本优势的基础。

所谓比较成本.是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即不同国家的成本比率的比较。

只要成本的比率存在差异。

不同国家应按“两利取重。

两害取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这样两国之问就能够进行相互交换。

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二、全面客观地评价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该理论可以看成是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最早的理论.它第一次用劳动价值论说明国际贸易的利益和基础.为互惠互利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绝对优势理论倡导自由贸易,因此,它是反对重商主义的锐利武器,加速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该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说明国际贸易并不一定是“零和游戏”,折射出了国际交往活动中的“双赢”思想。

其主要理论缺陷是在确定从事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时.要将本国某种产品的成本与国外同样产品的成本直接进行比较,以成本的绝对高低来决定进出口。

这样的比较会使那些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无法参与国际贸易。

另外。

该理论未考虑需求因素.无法说明均衡价格如何确定。

因而就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收益分配问题。

2.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比较优势理论继承了绝对优势理论的科学成分。

如劳动价值论、专业化分工、自由贸易等,更为重要的是用比较成本概念代替了绝对成本概念。

使自由贸易政策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当时自由贸易政策取得最后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比较优势理论还解决了国际贸易中的两个最基本问题:

第一,指出了国际贸易的广泛基础.即任何类型的国家都有参与国际贸易的可能性.这也是比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进步的地方。

第二,提出了国际交换的特殊原则。

比较成本是一种独特的比较选择方式.不是将本国某种商品的成本与国外同样商品成本进行直接的比较.而是将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进行比较。

比较优势理论同样具有明显缺陷。

第一。

它只把劳动作为唯一的生产要素.忽略了资金、自然资源、技术等要素对产出的影响;第二,它只是简单地把两种商品的相对成本进行比较。

从而确定比较优势,但如果商品数量增多,比较优势就难以确定;第三,比较优势理论不仅把劳动生产率的国别差异看成是外生的.而且没有能够探寻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与绝对优势理论相比.比较优势理论同样没有考虑需求因索。

无法确定国际均衡价格和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

总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国家间经济交往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规律.对于扩大一定历史时期内国家间的经济交流合作.促进社会财富的创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该理论过于强调商品的流通环节。

忽视了生产环节。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均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他们代表着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因此该理论带有强烈的阶级性.不仅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而且为一定时期内的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提供了借口。

三、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内涵、产生、发展及特点

(一)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内涵新贸易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它涵盖了Paul·Krugman等人创立的新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制度经济学对国际贸易的变量关系、环境问题与公共物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

狭义上看,仅指以Paul·Krugman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

克鲁格曼曾形象地概括说,如果要举一个什么是新贸易理论的具体事例的话,就可能是传统贸易理论将世界贸易看成是完全发生在像小麦这样的商品上,而新贸易理论则将世界贸易看成完全发生在像飞机这样的商品上。

(二)新理论的产生及发展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

1.工业发达国际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2.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

3.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4.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迅速取得国际竞争优势。

当国际贸易实践中出现如上所列等新现象后,人们首先往往希望能够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加以解释和说明。

当贸易理论家们将这些新情况与传统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加以对照时,发现这些理论不能或者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因此,也必然会引起贸易理论家们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局限性进行重新思考并进行现实修正。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保罗·克鲁格曼、迪克西特、诺曼、兰开斯特、赫尔普曼、埃西尔、布兰德(Brander)、斯潘塞、伊顿和格罗斯曼等等。

17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发表了《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多样化》一文。

该文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者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D—S模型)。

D—S模型的假设前提是,生产中存在无止境的规模经济,而消费者则具有多样化的消费偏好。

这二者实际上存在着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两难冲突。

而从这一角度考察的结论就是,即便不存在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对规模经济和差别产品的需求也可以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

D—S模型为国际贸易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70年代末期,Paul·Krugaan首先将D—S模型应用于国际贸易的分析中并大有所获。

克鲁格曼借用了D—S模型的分析方法并做了少许修改。

首先较为系统地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嫁接人国际贸易中针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等假设条件,运用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差别产品等范畴来构筑新的贸易理论模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克鲁格曼在“以进口保护促进口”一文中证明,在寡头垄断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采取较高的进口关税这种战略性政策来保护本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幼稚产业,当本国市场容量足够大,将会使其获得静态规模经济效益,降低边际生产成本,在此基础上提高其出口竞争能力,从而促进出口。

这就是影响广泛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

几乎与此同时,另外一大批经济学家也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着,这些论着都大大丰富了新贸易理论,使其实用性进一步增强,在贸易理论界引起了广泛深远的关注和影响。

(三)新贸易理论的若干创新特征

1.理论假设前提:

逼近现实。

首先,市场结构的假设由完全竞争转为不完全竞争,同时放弃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承认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

按克鲁格曼的话说,“这种不完全是经济学家认识的不完全,而不是真实世界的不完全。

”其次,将分工模式由高度抽象的2x2X2模式,回归到现实中,大胆地探索了J×N×M模式下的贸易结构和贸易利益格局。

2.全新的结论。

国际贸易纯理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三个方面,即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贸易的构成和国际贸易的结果。

在以上理论假设前提下,我们来看新贸易理论给出的结论:

首先,贸易原因。

新理论从供给和需求的互动关系角度进行了解释。

强调需求因素对贸易的产生和结构的影响是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填补了贸易动因研究视角上的空白。

林德尔的“重叠需求理论”运用“人均收入水平”这一概念,论述了需求偏好相似对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