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4055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docx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docx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3课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正确书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方法,训练正确的书写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知道写钢笔字和毛笔字正确的方法,逐步养成乐于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基本要求

2.激发学生学好毛笔字和钢笔字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买钢笔、毛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良好的书写钢笔字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过去两年的学习中,我们结识了许多学习伙伴,两年中我们有一个伙伴,它总是伴随我们,它就是铅笔。

今年我们要结识一个新的伙伴,它将取代铅笔,时刻伴随我们经历小学、初中、大学……,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

“钢笔”。

大家拿出自己的这个伙伴,我们来看看它。

(教师讲解钢笔的组成。

二、引导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教师过渡:

认识了钢笔,你们知道怎样使用它么?

1.观察第一页插图。

小学生上课时是怎样写钢笔字的?

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同学们的坐姿,拿笔的样子。

学生自己模仿,握笔坐姿,教师观察。

以插图为范本指导纠正。

教师过渡:

大家姿势都很端正,有信心写好钢笔字吗?

我们来看看其他小朋友写的钢笔字。

2.看二页插图,欣赏钢笔作品,你觉得哪里写得好?

学生学着自己写写,比较书上作品后,说说自己满意的地方,和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过渡:

我们这个小伙伴,大家喜欢吗?

怎样照顾它呢?

3.看第三页六幅小图

你对钢笔的保护了解了什么?

3、总结

你们对这个小伙伴想说点什么吗?

4、练习

1.学生拿出钢笔和一张方格纸练习用钢笔写字。

2.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五

认真写钢笔字

一寸一拳一尺

肯专心有恒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认真完成作业的要领,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认真完成作业的与惯也非常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巩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所以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完成作业,提高语文索养。

二、明确要求

1.认真完成作业的要求:

首先要看清作业的要求,认真朗读或书写。

朗读有感情,书写要端止。

其次不懂就问,善于跟同学一起探讨,学会利用网络完成作业。

2.看教学挂图,图上的同学表现得怎样?

(课堂同学)

姿势端正,认真书写,把作业的要求记在心间。

3.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也来做一个练习。

要求:

把《让我们荡起双浆》的生字新词抄写两遍。

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4.作业比赛。

(1)看图上的作业对你有什么启发?

(2)比比自己的作业,需要修改吗?

(3)小结:

认真完成作业,不仅要书写正确,而且要字迹工整。

三、形式多样

1.作业的形式可多了,都有哪些?

请看第二、三两页上的图。

有书写作业,有朗读作业,有听录音看书作业,还有合作完成剪贴报作业等。

作业原来并不枯燥。

2.开展趣味作业展览。

1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练习说话。

4.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情感,并练习说话。

教学准备:

 歌曲、PPT。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3.能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引言: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本来是一首歌词,请大家跟着老师来写课题。

齐读课题,读出“荡”的悠然和自在。

2.简介乔羽后告诉孩子们歌词描写的是小朋友在北海公园荡舟游玩的欢乐情景。

介绍北海,欣赏图片,特别突出“白塔”,感受景色之美。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自己喜欢的词句用“!

”标记、不理解或有疑问的用“?

”标记、觉得很重要的“△”标记。

2.划分小节,引导学生关注小节的划分提示,最后一句话反复出现了三次,这就是“反复”。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音。

白塔倒映四周环绕绿树

红墙轻轻洒水悄悄愉快

安排推开凉爽飘荡亲爱

(2)结合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意思。

(3)学生交流,识记生字。

(4)练写生字,书上描红,评价。

鼓励孩子用钢笔写字。

4.指导看图。

(1)水面上有哪些人?

哪些景物?

他们在干什么?

四周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2)教师引导孩子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小组交流。

5.朗读课文。

(1)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其他同学齐读每节的最后一句话,感受歌词的韵律美。

(2)说说每个小节讲的是什么。

6.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和生活经验感受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四、作业

1.描红。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齐读反复句,再次感受歌词的韵律美。

二、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思考这里描写了哪些景物?

(2)理解诗句表达的意思,用朗读表达感受到的色彩美、景色美。

“让我们荡起双桨”,开头这样写,表示什么意思?

(开头点题,表示“我们”正在划船)

“推开”本来是人的动作,课文写船儿推开是什么意思?

(课文这样写既表明船儿慢慢地行进在平静的水面上,又体现了文中小朋友轻轻荡舟的欢快情趣。

第一、二行写出了怎样的情景?

(第一、二行写了一个晴朗的早晨,小朋友们在北海公园平静的水面上荡舟游玩的欢快情景)

孩子们们在水面上荡舟看到了什么?

(指名读第三、四行)

“湖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

(这两句话描写了北海公园的湖面、塔、树、墙,这些景物有的白,有的绿,有的红)

“四周”是什么地方的四周?

为什么用“环绕”?

(四周是湖面的周围,因为绿树红墙在湖面的周围,所以用“环绕”)

引导学生对照图画,读读诗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3)指名读第五、第六行。

正当小朋友们欣赏美景之时,小船是什么样的呢?

(小船儿轻轻飘荡)

指名学生回答,边用手势演示,边比较“轻轻飘荡”与上文的“推开波浪”有什么不同?

(“推开波浪”表明小朋友们在划桨,小船儿在行进;“轻轻飘荡”表明小朋友们停止划桨,任小船儿在水面上慢慢飘动)

小朋友们为什么停止划桨呢?

(因为小朋友们被湖面的美景迷住了)

2.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第二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这两行中的“红领巾”指什么?

(“红领巾”指少先队员,因为它是少先队员的标志)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什么?

(人们常用“太阳”来比喻中国共产党)

“红领巾迎着太阳”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少先队员心向着共产党)

“阳光洒在海面上”仅仅是洒在海面上吗?

(也洒在少先队员身上)

“阳光洒在海面上”,洒在少先队员身上是什么感觉?

(洒在海面上,一片光亮,洒在少先队员身上,他们感觉到温暖)

诗中“太阳”比喻中国共产党,体会一下这一句又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

(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正哺育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3)“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的听我们愉快唱歌。

”鱼儿真的在望着小朋友,听他们唱歌吗?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感觉?

(鱼儿不会真的望着他们,听他们唱歌,而是他们感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哺育下无比快乐,无比幸福,就觉得鱼儿都在羡慕他们)训练拟人句。

(4)指导朗读。

小朋友们心情怎样?

(高兴,自豪)

我们应该怎样读?

(应该以欢快的语调,读出自豪的感情)

3.学习第三小节。

(1)指名读第三小节。

(2)理解诗句意思。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

”“尽情欢乐”是怎样的欢乐?

(很尽兴地玩耍观赏,或者说想怎样乐就怎样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

”这里的“谁”指什么?

(祖国、父母、老师......)

(3)交流感激之情如何回报?

结合生活经验展开,引向平时的待人接物、礼仪教育。

(4)读第一、二行时要用陈述语气,读出欢快的情感。

教师提醒孩子读第三、四行时,语调要突然、轻,好像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似的,提醒伙伴注意。

“谁”要重读,“幸福生活”语调要上扬。

4.默读课文,明确默读要求:

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

谈谈学文感受。

5.总结全文,激发孩子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指导背诵

1.根据挂图,指导背诵。

第一小节:

"倒映"、"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2.第二小节"迎、洒、望、听"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3.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4.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五、作业:

1.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桨》。

2.朗读课文,做到流利、有感情。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认识二会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会用“家家户户”造句。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古诗,初步了解古诗意思。

2.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谈话: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2.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

“佳节”)边写边讲解,齐读。

3.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高兴),为什么?

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

4.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完成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5.读题目。

6.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

二、初解古诗

1.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一读诗:

(1)让我们来读读这首诗吧!

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指名读

(3)齐读

3.二读诗:

(1)请你再次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你读不懂的又是什么?

(2)指名交流。

(3)解决:

“佳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

“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

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不懂处:

你很会读书,很爱思考。

大家都很会读书,那让我们一起带上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一定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4.过渡:

在全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感叹,让我们下节课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

三、学写生字

四、作业

1.描红。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

课文就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

(思亲)板书:

思念亲人             

3.师过渡:

为什么王维此时思念起家乡的亲人?

他思念的是谁呢?

)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明确要求。

2.出示词语,朗读正音。

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远眺欢聚佳节

独在异乡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思念倍思亲

三、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问题:

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

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  

2.出示:

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第一段。

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

你离开过你的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吗?

你的心情如何呢?

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

(“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齐读。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师引读:

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重阳节是个怎样的景象呢:

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重阳节景象的句子。

指名读。

边出示句子。

2.大家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样一个节日吗?

生说(师适当补充:

人们会登高、赏菊、吃重阳糕、吃团圆饭、插茱萸等)课件演示。

其间配上欢快热烈的中国民族音乐。

3.师:

我们可以感觉到重阳节是一个欢乐、美好、团圆的节日,难怪大家要称重阳节这样的节日为“佳节”了。

  

4.你能读出这种热闹的情景吗?

出示句子,指名读。

齐读。

通过你们的朗读,让大家都仿佛沉浸在这热闹的“佳节”气氛中了。

5.是啊!

到了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兴高采烈的,非常高兴。

出示“兴高采烈”

指名解释“兴高采烈”的意思。

读文中句子。

出示例句:

重阳节到了,小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划船(做游戏)。

根据提示造句:

(谁)兴高采烈地(做什么)。

(谁)玩(什么)玩得兴高采烈。

指名造句。

6.但就在大家在大街感受热闹的节日气氛的同时,一位少年,孤独一个人,站在这热闹的街市中,他便是15岁就离开家乡和父母的王维。

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自由读,体会王维此刻的心情。

7.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进行说话。

出示:

在热闹非凡的长安街上,王维却孤身一人,所以他——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王维却孤立街头,所以他——

在家家户户合家团聚之时,王维却形单影只,所以他——

这正是,师引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

8.出示: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9.预设(根据时间安排):

出示卡片:

(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   

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10.指导感情朗读。

齐读段二(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过渡:

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他会想起谁?

想起哪些事呢?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出示。

2.自由读,同桌讨论问题:

王维想起了哪些人?

哪些事?

指名说。

教师讲述(出示)茱萸:

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假如此时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想对远方求学的王维说什么呢?

3.师:

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

王维还会想些什么?

指名说说看。

师扮演王维引导学生说:

我不由得想起了每逢重阳节——母亲要给我们做香甜可口的桂花糕

每逢重阳节——兄弟们要给爷爷奶奶送寿桃

每逢重阳节——小伙伴们要结伴出去赏菊、游玩

王维还想到,师引读: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这就是:

师引读出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齐读第三段。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  

1.此时王维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用书上的哪个词表达?

(板书:

思绪万千)   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文诗对照,引导后或小组讨论后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3.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

师小结:

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4.你们愿意把这首诗送给远方的亲人,古筝音乐起,课件出示古诗,全班齐读。

                

四、拓展诗句,感情升华。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

课件出示:

看,

思念,在李白笔下,就是那: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在张籍的眼中,又是那: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思念,在王安石的笔下,又是那: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思念,在苏轼的笔下,又是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齐读诗句。

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那么,它在我们同学的眼中又是什么呢?

好好酝酿酝酿,给你最想念的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吧!

五、解疑质疑。

本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师擦去黑板上问号。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交流。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选做题:

给你最想念的远方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

 

3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认识二会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童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童趣。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3.抓住“偷”、“不解”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多媒体出示荷塘及荷花图片)

1.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有的已经露出了绿色的莲蓬,又让我们想起《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师相机介绍“采莲”:

碧绿的莲蓬中有很多莲子,轻轻一剥,露出乳白色的连、莲肉,嫩嫩的、甜甜的,是孩子们夏季难得的美味,既好吃又好玩。

2.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

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3.出示古诗,了解作者

(1)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关于作者的资料。

(2)教师补充介绍资料: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个别读,正音。

(2)认读学习生字。

(3)对浮萍还有更多的了解吗?

“浮萍”是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生植物,看,这就是浮萍。

(出示浮萍图片)

3.齐读古诗。

师生合作读。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相机品读:

(1)在我们的印象中,“偷”是不光彩的,人人都讨厌。

这里的“偷”又该怎么理解呢?

老师摘录了“偷”在字典中的三种解释。

(出示:

一是偷盗;二是瞒着别人、悄悄地;三是抽出(时间),)

你觉得这儿的“偷”该选哪一个?

(2)你有没有小时候偷偷瞒着大人做一些事,即使被大人发现了也不会责怪你?

(3)猜想一下,此时小娃的心情是怎样的?

(4)那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二)后两行

1.这个小孩偷采莲蓬,真的没有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个别读,齐读。

(三)猜诗人、悟情感

1.诗中不仅藏着一幅美丽的荷塘图,藏着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趣事,还藏着一个人呢?

猜,他是谁?

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

(窥视、偷笑)

我来采访一下:

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

2.这首诗里不仅藏着一个人,还藏着一份情呢。

你知道吗?

(白居易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对童年的留恋。

(板书“喜爱”)让我们带着这份情、这份趣来读一读。

生个别读、齐读整首诗。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童年是一段美好、快乐的时光。

古代的儿童和你们一样,一年四季,寒来暑往,除了读书之外,也有许多充满情趣的事情。

瞧,春天去放风筝——《村居》;夏天,可以去偷采白莲——《池上》;秋天,当然要去逮蟋蟀了——《夜书所见》;冬天,还可以玩冰雪呢——《稚子弄冰》

自己读读,你喜欢哪句诗中的孩童?

你又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和你的同伴分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古诗。

3.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夏季的特点,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来学习另一首也是描写夏天,也是描写孩童趣事的古诗。

2.板书课题,生齐读。

见是什么意思?

(看见)

所见就是?

——所看见的东西。

是谁看见呢?

3.介绍作者:

袁枚。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4.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

今天我们继续用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2.给古诗划分节奏。

3.指名朗读,齐读。

4.学习生字,认读描红。

5.诗人袁枚看到了什么呢?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要求说具体、说生动。

6.我们常说诗中有画,一首诗就像是一幅优美的图画。

让我们看看作者在诗中画了什么?

圈出这些事物(牧童、黄牛、林樾、鸣蝉)。

预设学生没有说到“林樾”。

师:

观察插图,图上还有什么呢?

(生:

树)找找诗中哪个词有树的意思。

(生:

林樾)对,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木”,说明与“树木”有关。

一棵树叫林吗?

密密麻麻的树,一棵挨着一棵,形成了绿色的树荫,这就是“林樾”。

7.其实,除了这些看到的景物,诗人袁枚耳中也享受着美妙的声音,都有哪些声音呢?

(歌声、蝉鸣)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过渡:

让我们再去细细地品读古诗,走入诗人袁枚眼中的世界。

1.出示第一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指名读,思考:

袁枚所见的是一个怎样的孩童?

(2)想一想:

牧童的心情怎样?

你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2.走着走着,小牧童为什么停了下来?

出示第二句: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指名读,提问:

小牧童为什么不走了?

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吗?

(相机理解“欲”“忽然”的意思。

(2)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3)想象:

牧童捉到蝉了吗?

3.感情朗读古诗。

4.感悟诗情。

袁枚在写这首诗时,已经是62岁的高龄了,当他看到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走在林间的小道上,看到小牧童捕捉鸣蝉时那种专注的神情,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那么,诗人在诗中又表达了自己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四、练习背诵。

1.自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2.配乐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抄写并背诵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