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4014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

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2010·福建文综·T14)《朱子语类》云:

“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命题立意】本题借助历史文化名人朱熹之口,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三省六部制。

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规范解答】选B。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唐朝中央机构中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协作和相互牵制。

A、C、D的表述,正确体现了这种中央行政权力运作机制的性质、作用和实质,因其属于行政机制而非监察机制,故B理解有误。

2.(2010·北京文综·T12)图6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命题立意】本题以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图作为切入点,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

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

以图证史主要考查学生解读获取信息、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C。

通过仔细阅读图片可以看出,作为地方行政制度,只有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并且存在郡、国,所以本题应该选择C。

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西周是分封制。

3.(2010·江苏单科·T1)柳宗元《封建论》载:

“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

【命题立意】本题以柳宗元关于古代政治制度的观点为切入点,体现能力立意,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辨别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B。

根据题干中“时有叛国而无叛郡”,可知此“时”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并且此“时”出现了王国反叛中央的问题,由此判断B正确。

A、C、D三个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都不符合这两个史实。

4.(2010·江苏单科·T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命题立意】本题以诗人左思的诗句为切入点,体现能力立意,主要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C。

左思《咏史》诗的大概意思是说:

世家子弟(世胄)登上高位,而有才能的人(英俊)却沦为地位卑下的小官,这是由他们不同的地位权势引起的,这种现象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从古而来的。

该诗揭示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不合理现象。

由此判断,该制度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并且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由此可以判断C正确。

征辟制是汉代皇帝对某些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名人,不经官吏荐举,直接征召到朝廷为官的制度;察举制的主要标准是“孝廉”和“才能”,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所以A、B、D都不正确。

【类题拓展】解答分析原因类选择题的基本技巧

(1)注重时序:

时序性是历史发展的本质属性之一,认识历史事件,历史时间是关键。

所以学生要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足够敏感,记忆清晰,记住:

原因一定发生在结果之前!

(2)分清主次:

主要原因是指决定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一般说来,生产力方面的原因比生产关系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社会存在方面的原因比社会意识方面的原因更重要,内因比外因更重要,主观原因比客观原因更重要,经济基础比上层建筑更重要。

(3)开阔视野:

历史发展不是孤立的,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许多学生分析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往往仅从经济本身出发,忽视了政治、文化等其他因素的作用。

(4)史论结合: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的基本准则,分析历史观点的原因一定是从具体的史实中去寻找,做“分析历史观点原因”类试题时,把握观点是前提,掌握准确的史实是关键。

5.(2010·新课标全国卷·T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命题立意】本题以现代省份的简称来源切入,考查了学生对分封制的再认再现。

题目以史地结合的基本能力立意,难度不大,是近年试题常规题型命制的重点。

【规范解答】选C。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河南省的简称因古为豫州地而得名,河北省的简称因古为冀州地而得名;湖北省因旧时省会武昌古称鄂渚,隋以后以鄂州的治所而得名;湖南省的简称因湘江纵贯省境而得名;广东省的简称,因古为南粤辖地而得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简称因秦时置桂林郡于此而得名。

山东、山西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

【类题拓展】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它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2)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两者的结合凝聚宗族,促成了“国”和“家”的一体观念。

(3)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是分封制,但两者发展历程不同,分封制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也逐渐瓦解;宗法制在中国延续至今,宗法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6.(2010·新课标全国卷·T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命题立意】本题以柳宗元的《封建论》切入,考查郡县制度,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运用能力及对重要概念内涵的把握能力,运用新材料切入考查概念是高考命题的常见题型之一。

【规范解答】选D。

材料内涵有二:

首先是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意义和影响是郡县制度“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成为国家直接控制地区,意在突出管理地方人员由世袭贵族转变为皇帝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郡县制度下无封君,当然不存在百姓是不是封君的属民;更有利于皇帝集权突出的是专制而不是公天下;制度法令的统一是郡县制度的作用。

7.(2010·浙江文综·T19)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命题立意】本题从民族关系角度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现能力。

【规范解答】选D。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是在唐朝。

典客是在秦朝设置,为九卿之一,汉朝沿袭。

掌管王朝对少数民族之接待、交往等事务。

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置宣政院,兼管全国佛教事宜。

清朝开始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首领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以此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因此正确答案为D。

8.(2010·浙江文综·T1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命题立意】本题以唐朝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再现能力。

【规范解答】选C。

A以官举士反映的是汉朝的察举制,举荐孝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B、D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表现。

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至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朝科举制虽有所发展,但以进士科为主的分科取士的方法保持不变,因此正确答案是C。

【类题拓展】我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式的演变规律

(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到以学识才能为标准。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特别是科举制逐渐完善,其“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

9.(2010·山东文综·T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命题立意】本题以宋朝中枢决策机构的变化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本题仍以能力立意为主,符合课改地区的命题特色,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C。

本题通过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宋朝将相权一分为三,实际上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即君权对相权的制约,故选C。

A与材料的意思相反。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应是军机处的设立。

D材料中并未体现。

【类题拓展】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认识

(1)始终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核心,高度集中权力。

中间贯穿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其趋势是:

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同时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2)整个中国古代这种制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源流分明,具备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并受宗法关系的影响极大,以儒家经典理论为基础。

也正是这一制度,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10.(2010·江苏单科·T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命题立意】本题以一段史料切入,体现能力立意,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A。

材料提供了几个关键信息:

“元起朔方”和“郡县土番之地”,即元朝加强了对土蕃(西藏)地区的管理。

元朝在中书省和行省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由此判断A正确。

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机构,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的机构,行中书省不负责管理西藏,B、C、D都不正确。

11.(2010•广东文综·T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命题立意】本题以忠孝观念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以能力立意为主,难度较小。

【规范解答】选A。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家国一体”,忠孝观念浓厚,这些都源自宗法制。

【类题拓展】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3)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血缘宗族色彩。

12.(2010•广东文综·T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命题立意】本题通过中国谏官的职责变化来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规范解答】选D。

由唐宋谏官产生的方式和职责的区别,我们可以知道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类题拓展】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如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来加强皇权。

(2)加强对地方控制,如秦代设立郡县制,元代实行行省制。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如秦代设置御史大夫,汉代设置刺史来监察官员。

(4)注重官吏的选拔,如秦代官吏由皇帝任免,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

(5)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13.(2010·海南单科·T2)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

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

【命题立意】本题以主要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D。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

秦朝的建立是通过兼并战争而建立的全国性政权,故排除A;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故排除B;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故C也不符合题意,排除。

而明朝是在元末农民战争的基础上,由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的,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D。

14.(2010·海南单科·T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命题立意】本题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B。

注意本题的关键词“主要目的”。

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从而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故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

【类题拓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思想长期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

(5)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二、非选择题

15.(2010•上海单科·T33)曹墓之争

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此引发了各界热议。

材料一  材料二

学者持有的另一种意见

此项研究在众多证据的支持下公布学术成果,似乎并无不妥,之所以招来众多质疑,是因为学界存在着抄袭造假的现象,影响了公众对学术成果的信任度。

学者质疑的主要理由

√刻有“魏武王”的石枕是从盗墓者手中缴获的;

√曹操生前常把自用的石枕等赐予近臣;

√文献中对曹墓方位的记载十分复杂,与该墓所处的地貌、地形不太相符。

 

问题:

(10分)

(1)此事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墓主曹操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请你列举两项与曹操有关的史实。

(2分)

(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

(4分,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

(4分)

【命题立意】本题密切结合了当前考古学热点——曹操安阳墓的发掘,也是社会热门话题之一——曹墓之争,考查学生对史学方法“二重证据法”和“史德”的认识。

这是老课程省市和很多新课程省市都没有涉及或没有系统涉及的内容。

【规范解答】本题主要考查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

(1)基于历史事实的回答很简单。

(2)了解获取材料的各种途径(如考古发现、文献阅读、调查访问等)及判断材料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

(3)中国史学的发展,史学家应具备怎样的素质,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史德素质,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答案】

(1)答案1:

基于历史事实的回答。

(2分)

•赤壁之战、屯田

其他答案:

出自小说等的虚构情节。

(0分)

(2)对史料性质的分析。

(2分)

答案1:

区分了证据的来源或判断证据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

(2分)

•石枕等都不是直接证据,是二手材料

•考古上还未找到直接可以确认曹操身份的资料

答案2:

基本抄材料。

(1分)

其他答案。

(0分)对考证方法的分析。

(2分)

答案1:

从文献与考古一致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2分)

•没有达到两重证据的印证

•文献记载复杂,与考古地点不吻合

答案2:

缺少相互印证或一致性的含义。

(1分)

•文献记载复杂

其他答案。

(0分)

(3)知识能力层面。

(2分)

答案1:

完整回答文献“三长”。

(2分)

•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

答案2:

回答不完整。

(1分)

•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识

其他答案:

笼统回答。

(0分)

•史学家应具备科学方法、理论

道德品行层面。

(2分)

答案1:

准确写出“史德”这一关键词。

(2分)

其他答案:

笼统回答。

(0分)

•史学工作者应具有职业道德。

17.(2010•上海单科·T34)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

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

(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6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4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以秦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为线索,重点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度、清朝军机处。

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规范解答】第

(1)题抓住题干中“汉、唐、明、清”和“中枢”这些关键词,应很容易想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度、清朝军机处。

(2)题难度较大。

命题者的意图是要强调“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的“历史阐释”能力,本题彰显了海派特色。

【参考答案】

(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

(6分)

其他答案:

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

(0分)

•三公九卿制

•丞相(中朝)

(2)答案1:

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

(4分)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

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

(2分)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其他答案。

(0分)

【类题拓展】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先是封国并存,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朝:

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收兵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收财权归中央,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缘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