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复习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3981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复习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上海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复习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上海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复习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上海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复习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上海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复习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复习讲义.docx

《上海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复习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复习讲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复习讲义.docx

上海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复习讲义

上海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复习讲义

讲义编号12SH1YW—C2

学员编号:

CE年级:

初二课时数: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

语文学科教师:

学科组长签名及日期

剩余课时

课题

授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一、作者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

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3、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实词

1、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2)、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

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

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

由于)

(3)、古今异义

①所以古义:

用来;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②入古义:

在国内;今义:

进入。

③出古义:

在国外;今义:

出去。

④举于士(今义:

士兵古义:

狱官)

(4)、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②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③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2、疏通文意。

四、课文内容分析:

1、赏析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探究问题:

(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

展示六位圣贤的相关资料。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研读第二段

朗读第二段,(可自主朗读)探究问题: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

”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

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

文中在例举古代圣贤事例(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探究问题

(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

(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

(用于心、衡于虑)

(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

(色、声)

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

(生畅所欲言:

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

(生畅所欲言:

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

(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

(生齐答:

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

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

3、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1、文章中为了论证论点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你能沿着作者的思路在列举几例吗?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多次被炸伤发明炸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现了镭;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四国外语……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但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经历了许多磨练却没有成才,原因是什么?

谈谈你的看法。

经历艰苦磨难只是一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主观努力;经历了磨难又没成才,说明他主观努力不够。

3、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

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要不要有忧患意识?

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

我们该忧患些什么?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耽于安乐。

我们该忧患:

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结论(中心论点)

摆事实:

六位圣贤(排比)—→逆境出人才(客观条件)↘

生于忧患

讲道理:

个人—→处忧患能进取——正面论证(主观因素)↗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反面论证(主客观因素)—→死于安乐

练习:

1、本文作者是时期的,是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内容理解

①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②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定要经历许多磨难,其目的,用孟子的话说就是:

③上天用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用原文回答)

④文中描写承担“大任”者饱受磨难的具体情形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⑤文章开头连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作用是:

⑥“大任”是指什么?

“是人”指哪种人?

⑦第三段先说“人”,论述的道理,再说“国”,论述的道理。

总之,此段由人到国,从两方面论证了全文的论点:

⑧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文中语句回答)。

孔孟论学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论语·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论语·公冶长》)  

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论语·子罕》)

孟子曰: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  (《孟子·尽心下》)

译文:

  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受迷惑,五十岁能懂得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不用怎么想就能明白,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过规矩。

  孔子说: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孔子:

“孔圉凭什么借谥号为‘文’?

”孔子说:

“他勤奋好学,不以对身份低微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圉的谥号为‘文’。

  孔子说:

“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我自己要停止!

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继续,我自己要继续!

  孟子说:

“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是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再存活的了。

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萌发呢?

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得到收获。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着,却一心觉得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与另一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学得好。

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另一个人吗?

回答是:

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

“完全相信《尚书》的内容,就还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两三页罢了。

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征伐最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使许多血让木棒都漂浮起来了呢?

课文内容:

一、作者、作品简介

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2、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3、《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

《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

二、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一)生字:

论语lún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ɡdài奕之为数yì辟若掘井(pì)流杵也chǔ

(二)翻译课文。

《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受迷惑,五十岁能懂得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不用怎么想就能明白,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过规矩。

  孔子说: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孔子:

“孔圉凭什么借谥号为‘文’?

”孔子说:

“他勤奋好学,不以对身份低微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圉的谥号为‘文’。

  孔子说:

“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我自己要停止!

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继续,我自己要继续!

  孟子说:

“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是不可理解的。

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再存活的了。

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萌发呢?

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得到收获。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着,却一心觉得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与另一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学得好。

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另一个人吗?

回答是:

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

“完全相信《尚书》的内容,就还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两三页罢了。

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征伐最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使许多血让木棒都漂浮起来了呢?

三、文章内容:

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

第二则论述学习的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相得益彰。

第三则论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勤奋虚心地学习,不懂就问。

包括要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第四则:

论述学习的态度,不要止步不前,半途而废。

要自强不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终能成功。

第五则:

论学习态度:

学习不能一暴十寒,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专心致志。

第六则:

不要迷信书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四、写作特点

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

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

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

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

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

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

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

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

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

善于论辩,是孟子的特点。

《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

孟子的寓言,则多有民间故事色彩。

练习:

一、词语解释(15分)

1、五十而知天命知

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易生

3、今夫弈之为数为

4、进,吾往也进

二、句子解释(12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三、下列句中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而”字用法相同的是()(3分)

A、不学则殆B、吾退而寒之者至矣C、思援弓缴而射之D、七十而从心所欲

四、以下孔、孟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

(12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五、第一则中的有些词语,已成为年龄的别名。

如三十岁称,

四十岁称,五十岁称,六十岁,七十岁称;耄耋(maodie)则是指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18分)

六、从文中寻找和归纳出四个成语(12分)

1、2、3、4、5、

七、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的“书”后泛指为书籍、文章等因而这句话也可以写作“尽信书,不如无书”。

请举一两个事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来论证这句话。

(8分)

八、常识填空(20分)

孔子、孟子是怎样一个人?

《论语》、《孟子》是怎样一部书?

请各用一句话加以介绍。

孔子:

孟子:

《论语》:

《孟子》:

黄生借书说

原文: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之)以书而告之曰:

(冒号有提示下文的作用)”

生:

对读书人的称呼  授:

交给、授予随园主人:

袁枚自称

译: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

随园主人(我)把书借给他并且告诉他说:

原文:

“书非借不能读也(双重否定句)。

子不闻藏书者乎?

(设问句)” 

译: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

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

原文: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反问句)”

七略:

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书略、方技略七部。

 四库:

有经、史、子、集四库   然:

但是、然而(表转折)

译:

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又有几个?

原文: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反问句)”

汗牛塞屋:

搬运起来累得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

这里形容藏书很多。

塞:

充满、塞满  汗:

使……流汗

译:

搬运起来累得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呢?

原文: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祖父:

祖父和父亲子孙:

儿子、孙子 无论:

不用说,不必说

译:

其余像祖父、父亲积藏下来的许多书,儿子、孙子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原文: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独:

不仅仅,不只  然:

这样(代词)指“非借不能读”

译:

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

原文:

“非夫(fú)人之物而强假(qiǎngjiǎ)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zhuì)焉摩玩之不已,”

夫人:

那人 强:

勉强 假:

借 虑:

担忧、顾虑  取:

索取

惴惴焉:

忧惧的样子   摩玩:

摩挲抚弄 已:

停止

译:

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向别人借来。

(他)必定担心人家催着索要回去,因而忧惧的样子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

原文:

曰:

“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去:

离开

译:

说:

“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离开我,我不能再看到它了。

原文: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guǐ )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业:

已经 庋:

搁起来   姑:

姑且、暂且   俟:

等待

异:

另外的、别的   云:

句首、句中、句末语气词

译:

如果已经被我拥有,必定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搁起来收藏在那里,说“暂且等待他日再看吧”如此而已。

原文: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

余:

我 好:

喜欢 难:

不容易、困难 致:

得到

译:

我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

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

原文: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故有所览辄省(xǐng)记。

归:

返回、归来形:

表现、表露 诸:

之于。

切:

迫切。

辄:

就、总是 省:

译:

我去借书,他不借给我,回来在梦中还出现这种情形。

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

因此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记住了。

原文: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yín)灰丝时蒙卷轴。

通籍:

做官去:

离开,这指花掉落落:

堆积的样子素蟫灰丝:

蠹虫丝迹

素蟫:

指蛀蚀书籍的银白色蠹虫灰丝:

指虫丝素:

白的、白色的卷轴:

书册

译:

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屋子,白的蠹虫的丝迹,时常蒙着书册。

原文: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然后:

这样以后  专:

专一、专心  为:

是  可惜:

值得珍惜

译:

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原文: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类:

类似、像 予:

我  惟:

只是 公书:

把书公开,慷慨出借。

公,让……与别人公用

译:

现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当年的我;只是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借给别人好像不相同,

原文: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固:

本来、原来

译:

既然这样,那么我是本来不幸遇到姓张的,姓黄的年轻人是本来幸运遇到我吧?

原文: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知:

知道、懂得 归:

归还

译:

(一个人)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黄生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迅速。

原文:

“为一说,使(之)与书俱。

为:

写说:

一种文体,这指《黄生借书说》  使:

让  俱:

一起(交给黄生)

译:

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与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一、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

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

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奢华。

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

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二、背景介绍:

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

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

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

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三、解题:

黄生,姓黄的读书人,他的名字叫允修。

“说”是古代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四、正音正字:

摩mó  俟sì  辄zhé  俸fèng  庋guǐ  惴zhuì

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第1段,是这一部分的总领,说明以下的话是专对黄生而言。

第2段,用藏书者不读、借书者快读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书非借不能读”。

第二部分(第3段),用自己切身的经历作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借书读必专”,再次证明“书非借不能读”。

第三部分(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勉励黄生把握机遇,勤奋读书。

“公书”与“吝书”、“幸”与“不幸”对比,很有说服力。

第四部分(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再次表明对黄生的期望。

 )

八、课文理解与分析

(一)朗读课文:

(二)探讨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书非借不能读也。

”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列举哪三种藏书者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