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的歌曲艺术特色和演唱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3471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4.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爱这土地》的歌曲艺术特色和演唱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爱这土地》的歌曲艺术特色和演唱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爱这土地》的歌曲艺术特色和演唱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爱这土地》的歌曲艺术特色和演唱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爱这土地》的歌曲艺术特色和演唱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爱这土地》的歌曲艺术特色和演唱研究.docx

《《我爱这土地》的歌曲艺术特色和演唱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爱这土地》的歌曲艺术特色和演唱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爱这土地》的歌曲艺术特色和演唱研究.docx

《我爱这土地》的歌曲艺术特色和演唱研究

密级:

学号: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我爱这土地》的艺术特色和演唱研究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申明

本人郑重申明:

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申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签字日期: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江西科技学院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指导老师签名(手写):

签字日期:

年月日签字日期:

年月日

目录

第1章艺术特色分析·····································································1

1.1歌词分析··············································································1

1.2音乐分析··············································································2

1.2.1调式、调性特点···························································2

1.2.2曲式结构特征······························································2

1.2.3歌曲伴奏特征······························································5

1.3艺术表现·············································································6

第2章演唱研究·············································································7

2.1字正腔圆··············································································7

2.2深情并茂··············································································7

2.3歌曲与伴奏的结合·································································8

结语···································································································9

参考文献··························································································10

附录··································································································11

致谢··································································································12

 

摘要

当代著名作曲家陆在易于2001年创作完成的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在2002年第二届中国音乐最高奖评奖中荣获“金钟奖”《我爱这土地》以真挚的情感、词曲完美的结合,旋律优美流畅获得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陆在易,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领域内辛勤耕耘,硕果累累,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

他的作品始终体现着对祖国的深沉爱恋,对民族的深情大爱,并力图表现和挖掘人性及人文思想。

真挚的情感、美好的意境、对祖国深深的爱都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本文拟从歌曲的歌词分析、调式调性的特点、曲式结构及创作征、歌曲的钢琴伴奏特征、演唱研究等方面浅析此歌曲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陆在易《我爱这土地》;艺术歌曲;重同名调;字正腔圆;深情并茂

Abstract

ContemporarycomposerLizaiyicomposer2001creationofartsong“Ilovethisland,In2002thesecondChinawonthe“goldenbell”awardforhighestprizeinmusicin“Ilovelandwithsincereemotion,andtheperfectcombination,beautifulmelondflowingwonunanimousfavorablecommentofexpertjudjes.LiuZaiyihaspersistentpursuitforart,inthefieldofChineseartsongcreationinhardword,thefruits,LiuZzaiyiartsongsisagondexampieofthefusionbetwee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Hisworksalwaysembodiesthedeeploveforhismotherlandandthenationisdeeplove,humanityandhumanisticthoughtoftryingtoperformanceandmining.Sncereaffection,beautifulartisticconceptiontothemotherlandthedeeploveisexpressedinhisworks.Thisarticlefromthechsracteristicsofthesonglyricsanalysis,mondaltonality,melondstructureandcreativefeaturrs,songpianoaccompaniment,singingtheartisticofthissongisanalysed.

KeyWords:

Luzaiyi“Ilovethisland”,artsong,Heavytonewiththesame,clearpuonunciationandmellowvoice,deepfeelingand

前言

陆在易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他在艺术歌曲领域的创作成就非凡。

如《祖国,慈祥的母祥的母亲》、《桥》、《家》、《盼》、《彩云与鲜花》、《我爱这土地》、《最后一个梦》等等。

其中,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是作曲家艺术歌曲创作成就的代表作之一,曾于2002年获第二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特殊荣誉。

同年由作曲家将此曲选入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中。

作曲家将这首艺术歌曲定为歌曲选集的总名,说明这首歌曲在同类作品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作曲家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深厚的依念之情,及作曲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我爱这土地》是标志着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高峰的代表作,论其篇幅之长、情感表现幅度之大、内涵之深、钢琴部分之考究、演唱处理和表现难度之高,为建国以来我国艺术歌曲所罕见。

艾青原诗总共才11行,但在激情奔流中涌动着强烈的悲剧意识,其情感容量和丰富变化远不能为艺术歌曲的常规写法与规模所能容纳,作曲家根据内容需要进行形式创造,参照歌剧咏叹调构思完成了这首感人至深的绝唱。

作曲家根据歌词复杂多变的情绪结构和豪放不羁的句式结构,将钢琴织体置于无止息的涌动之中,通过不断变化着的和声、几处关键部位上的变和弦、波涛翻卷式的弦力度间奏及一处使全曲得到升华的漂亮转调来加强音乐的推进性和表现容量;贯穿全曲的混合节拍,时时以不规则的律动改变着音乐抒发的各种张力结构;声乐旋律在充满歌唱性和激情充溢的整体格调中,适时地引进朗诵性音调,运用张与弛、徐与疾、强与弱、断与连、浓与淡、动与静之间的转换与对比,形成宣叙性与歌唱性、抒情性与戏剧性的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舒展了歌词的意蕴,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下面,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此首歌曲的艺术创作特色和演唱研究。

 

 

第一章艺术特色分析

1.1 歌词分析

  1.1.1《我爱这土地》歌词是由著名作曲家陆在易在2001年根据诗人艾青的诗(写于1938年)作曲而成。

诗如下: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的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啊,

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

最高―—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原诗共11行,诗的情绪复杂多变,委婉抒情与深沉忧郁皆有。

这首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明显带有当时时代的悲剧因素。

句式结构上灵活多样,根据情感流淌,采用长短句结合的形式。

发自内心的炽热情感自然流畅的迸发而出。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它深深的打动了作曲家陆在易,心系祖国的他,带着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创作了这首歌曲。

通过作曲家精心构思预制,寻找最贴切和适合的音乐语言和与之相适应的音乐风格,最终使这首歌曲成为艺术歌曲中的名作。

其实,早在1999年,作曲家就已经在开始构思这首作品了,初步设想是写一首合唱作品。

但随着情感的流露与发展以及多次修改,最终定版为艺术歌曲的形式来表现。

其间经历了4年多时间,直至2003年才最后确定完稿。

可见,作曲家在创作上的严谨态度,追求真善美的艺术作风。

1.1.2此首歌曲细腻、流畅而又深刻的情感,在乐思流动中得到自然的释怀,感人至深。

曲中所表现的两种情感对比刻画丝丝入扣,相互映衬。

对祖国的深切关注与真挚情感流露于“温柔的黎明”、“爱的深沉”中,而对比性的刻画则寄托于“激怒的风”、“暴风雨”、“悲惯的河流中”,这种深沉的爱与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互相交织融汇,使音乐显现出柔美与刚烈、深邃与浅出之美,令人听之则无不心潮澎湃、为之动心而不能忘怀。

1.2 音乐分析

1.2.1调式、调性特点

(1)通观全曲,从表面上看,作曲家实际上采用的调式调性并不复杂,主要采用了大调式创作。

但其调式调性安排却很有“现代”特点。

从第1小节到50小节作曲家采用了bG大调,然后从51小节开始一直到57小节,安排了G大调,58小节又回到原调bG大调上。

在63小节又由bG大调到了A大调,一直持续到69小节。

70小节又回到了原调bG上,直至全曲结束。

整个调性布局情况,列表如下:

   表1.1

起止小节数(1-50﹚﹙51-57﹚﹙58-62﹚﹙63-69﹚﹙70-118﹚

调式调性  bG   G    bG    A    bG

(2)从表上来看,整个调性的布局呈现出一种极有意思的对称关系。

其中,前三个调性之间bG--G--bG呈现出以G为中心的调性对称,而后三个调性之间bG--A--bG也呈现出以A为调性中心的对称关系。

整个调性布局是在主调bG大调上,插入了G大调和A大调,从而使全曲获得了调性色彩的对比,同时又具有对称的美感。

除此之外,从调性上看,这里面还有一个深层次的调性布局问题,那就是作曲家对重同名调的运用。

所谓重同名调,顾名思义,指的是同名调之同名调。

换句话讲,就是比主调(原调)高半音和低半音的同调式调。

譬如bG大调的重同名调是G大调和bbG大调。

这一具有现代调性扩张特点的概念,在我国首先是由武汉音乐学院童忠良教授在1979年在武昌湖北艺术学院举办的全国性的“合声学学术报告会”①上公开发表的。

这个概念解决了在许多音乐作品中不能用传统和声功能概念来解释的现象,从而使和声理论与音乐创作以及和声听觉统一起来。

从此曲的调性特点来看,作曲家使用了bG大调的重同名调G大调来与主调形成调性色彩上的对比。

而bG到A是一个增二度的调性关系,也具有很强的调性色彩对比。

1.2.2曲式结构特征

(1)本曲为复二部曲式结构,即主要由A B型结构构成,其后是基本结构的重复,最后再加了一个结尾。

每一个大的部分都由并列二部曲式构成。

全曲曲式结构大体如下表所示。

列表如下:

表1.2

                        一级曲式结构          A

  二级曲式结构 引子   A   B   补充  间奏

     起止小节数 ﹙1-9﹚﹙10-19﹚﹙19-40﹚﹙41-50﹚﹙51-62﹚

三级曲式结构      aa1  bcc   d

   小节数    9   10    21   10    12

   调式调性    bG   bG    bG   bG   GbG

表1.3

一级曲式结构          B

二级曲式结构  C    B   尾声ⅠⅡ   尾奏

起止小节数 (63-72﹚﹙72-95﹚﹙96-115﹚﹙115-118﹚

三级曲式结构 a2a3  bcc   d1

小节数     9    23    19    4

调式调性   A bG   bG    bG     bG

(2)前奏:

歌曲开始从主调bG大调开始从第1小节到第9小节,是全曲的前奏,起着奠定全曲基调和气氛的作用。

歌曲一开始从主和弦高亢而明亮的音响出发,左手伴奏织体从第2小节引入,采用六连音织体形态,与右手高音旋律形成上疏下密的对比。

然后第4、5小节是前两小节的变化重复,在第4小节进入bG大调的下属和弦,其后半的旋律音以八分音符一直向下缓慢滑行,情绪也随之慢慢下落,结束在主调的属功能和弦上。

(见谱例1﹚

           谱例1《我爱这土地》4-5小节

第一段:

第10小节进入二部曲式的第一段,一直到19小节结束。

这一段具有呈示性的特点,音乐情绪较稳定,音域也主要控制在中音区。

它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句停在主调的半终止上,第二乐句以属主的全终止收束,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为5+5的平行结构规整性乐段,以便与相同的两句歌词相映衬和统一。

从钢琴伴奏织体来看,作曲家在这一段以及第二段基本上只使用了一种织体形态即六连音织体,但它所营造的音响效果,我们并没有感到单调和乏味,原因在于高音旋律的变化以及歌词的变化甚至还有和弦的变换和和声流动恰是它们相得益彰,互相补充。

从和弦材料使用上看,作曲家主要使用了平时常见的传统和弦,但简单的和弦却表达了不简单的歌曲韵味和和声音响。

(见谱例2﹚

谱例2《我爱这土地》10-14小节

第二段:

从19小节最后一拍弱起进入第二段。

这一段在情绪上有所上升,主要由三个大的分句构成。

第一分句又由两个小分句3+4构成,为变化重复关系,停在Ⅵ级的副属和弦上,产生情感上的推动,使第二分句有更大的情绪发展。

第二分句由4+2构成,呈对比变化关系,全终止结束在主调的主和弦上,但是停顿在主和弦的三音旋律位置上。

第三分句是由4+3构成,与第二句为重复关系。

随后是1小节的过渡。

很明显,三句间呈强烈的上升推动情绪关系。

每句开始处的旋律体现为模进关系。

(见谱例3﹚

谱例3《我爱这土地》

 

谱3《我爱这土地》

补充段:

第41小节开始是歌曲的补充段。

本段音乐情绪发生变化,由前段的激动昂扬变为低沉,其后又变为紧凑而果断,似乎做出了坚定的决定。

然后在50小节以稳定的属-主进行全终止在主调性上。

在速度上也变得稍慢,稍自由,便于更好的抒发内心情感。

音乐织体也发生了改变,主要通过柱式和弦来表现。

(见谱例4﹚

谱例4《我爱这土地》

间奏:

从51小节开始到62小节共12小节是间奏华彩部分。

这一部分尽管没有歌词,但是是前面三个段落情绪上的继续发展,感觉情绪似乎越来越激动,思潮澎湃而一发不可收拾。

这一部分为后面全曲音乐情绪基调的奠定和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调性上变化也很大,使用了前面讲到的重同名调,间奏一开始就从G大调开始,通过柱式和弦和九连音织体以及少量和声上的复合音响,在58小节又回到主调bG上。

复二部曲式第二部分。

从63小节到95小节是前面整个AB型结构的变化重复。

在这部分里面,钢琴织体形式有所变化。

除了六连音以外,还有三连音、五连音、七连音等织体形式。

和声上也使用了副三和弦和离调进行来加强和声音响上的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63小节重复前面第一段时,改变了调性,从A大调开始,以形成一定的色彩变化和情绪幻想的需要。

在后半乐句又回到了主调。

速度表现上也由原来的每拍70变为74。

尾声:

从96小节开始到115小节是全曲的尾声。

带有高潮的意味,最高音到了bB音上。

是由两个段落9+10构成。

似乎是达到了全曲的最高潮,情绪又变得高亢和热烈起来。

最后强后即弱以及强力度的演唱处理技巧,都是极难的,它需要演唱者深厚的气息支持与过硬的演唱功底与水平。

(见谱例5﹚

谱例5《我爱这土地》

最后是4小节的尾奏。

1.2.3歌曲伴奏特征

  《我爱这土地》中作曲家通过使用重复诗词和加衬词“啊”的手法,将只有10句的原诗发展为有前奏、间奏、尾声和尾奏的再现复二部曲式结构,其中每一部分都是并列关系的单二部曲式。

调性以bG大调为主线,间奏游移在bG大调上,为第二部分旋律转向A大调上再现做了准备。

歌曲的创作构思受歌词不规整句式结构影响,音乐中存在很多明显的对比因素,如极富流动性的大波浪型多连音密集音型与气息宽广的抒情旋律,纵情歌唱的中板与自由进行的慢板,抒情旋律与宣叙性旋律,力度的强与弱,半音之间进行巧妙转换的调性,多种节拍的交替进行等等。

这些动静虚实、张弛有度的音乐元素恰如其分地融汇在一起,使音乐的歌唱性与宣叙性、抒情性与戏剧性在作品中得到完美结合。

在调式调性的安排布局上,作曲家主要采用了大调式创作。

整个调性布局呈现出一种特别的对称关系:

bG—G—bG—A—bG。

其中前三个调性之间bG—G—bG呈现出以G为中心的调性对称,而后三个调性之间bG—A—bG也呈现出以A为调性中心的对称关系。

整个调性布局是在主调bG大调上,插入了G大调和A大调,从而使全曲获得了很强的调性色彩对比。

1.3 艺术表现

《我爱这土地》的成功创作,因为诗歌本身的内涵丰富,加上作曲家用最贴切,最合适的音乐语言和写作手法,就表现出了最丰富的情感世界。

演唱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很容易被歌曲中的情感力量所震撼,而听众也同样因为歌曲本身富含的情感和歌者饱含深情的演绎所深深打动,这不能不说是情感的审美效应。

艾青原诗总共才11行,但在激情奔流中涌动着强烈的悲剧意识,其情感容量和丰富变化远不能为艺术歌曲的常规写法与规模所能容纳,作曲家根据内容需要进行形式创造,参照歌剧咏叹调构思完成了这首感人至深的绝唱。

作曲家根据歌词复杂多变的情绪结构和豪放不羁的句式结构,将钢琴织体置于无止息的涌动之中,通过不断变化着的和声、几处关键部位上的变和弦、波涛翻卷式的弦力度间奏及一处使全曲得到升华的漂亮转调来加强音乐的推进性和表现容量;贯穿全曲的混合节拍,时时以不规则的律动改变着音乐抒发的各种张力结构;声乐旋律在充满歌唱性和激情充溢的整体格调中,适时地引进朗诵性音调,运用张与弛、徐与疾、强与弱、断与连、浓与淡、动与静之间的转换与对比,形成宣叙性与歌唱性、抒情性与戏剧性的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舒展了歌词的意蕴,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我爱这土地》歌词中包含着“大我”之情的崇高美。

“大我”之情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大多是同千百万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一些重大主题,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等。

表现“大我”之情的歌曲,一般具有重大的思想主题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它能把握住历史的脉搏,反映民众的心声,唱出时代的主旋律。

 

   第二章 演唱研究

2.1字正腔圆

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是艺术表演追求的最高目的。

在声乐艺术方面主张“字正腔圆,深情并茂”的表演原则,赋予声音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歌曲演唱除了要注重声乐基本功的训练外,还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感情的运用。

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是一首难度较大的作品,音乐的歌唱性与宣叙性,抒情性与戏剧性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我认为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应结合其艺术风格从诗词的歌唱性、人声旋律与钢琴伴奏的高度融合、情感的表现力三个方面把握。

歌唱是人声表现音乐与情感的艺术,因此在演唱作品时,应先深入到歌词的意境中,细致的研究,去探究是什么触动了作曲家内心的创作欲望,使他达到了诗与音乐完美的结合。

陆在易的《我爱这土地》中唱到“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得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诗人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儿”,孜孜不倦的在天空中飞翔,将现实比作暴风雨、激怒的风和温柔的黎明,特别是最后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陆在易充分发挥了自己对祖国中华民族真挚的情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把诗人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

因此演唱这部作品时应该把自己比作那只永不停息飞翔的“鸟儿”,将歌词中表露出来的“大我”之情的崇高的美和诗人把个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真挚情感表现出来。

艺术歌曲的歌词大多是由抒情诗的语言写作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浓厚的诗情画意,在练唱前,富有情感的反复地做歌词朗诵练习就能体会到它的诗的意境创造出来的美。

2.2 深情并茂

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说过:

“歌唱是用人声表现音乐与情感的艺术,因此,在表现作品时,首先是心灵的投入”。

②歌唱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