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毛概邓论原理要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1824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毛概邓论原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马克思毛概邓论原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马克思毛概邓论原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马克思毛概邓论原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马克思毛概邓论原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毛概邓论原理要点.docx

《马克思毛概邓论原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毛概邓论原理要点.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毛概邓论原理要点.docx

马克思毛概邓论原理要点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标志、政治条件、自然科学基础及完整定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他分别吸收和抛弃了什么?

3.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和三个组成部分。

4.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5.世界观,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和意义。

6.唯物主义及基本形态,唯心主义及基本形式和代表人物。

7.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8.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意义。

9.物质的唯一特性。

意识的含义、起源、本质、能动作用,它的形式和内容。

10.运动的哲学含义,它与物质的关系,割裂二者统一的错误观点。

11.静止的含义及表现,它与运动的关系,割裂二者统一的错误观点。

12.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特性,二者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1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

14.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社会物质性的依据。

“半截子”唯物主义。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基本形式。

16.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7.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多样性。

系统及特征。

运动的基本形式。

18.发展的含义及实质。

新、旧事物的各自含义及区别的标志,新生事物的

不可战胜性。

1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内容,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0.矛盾及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各自含义、在事物发展

中的不同作用,二者的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内因和外因及其辩证关

系和意义。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和意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

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问题的精髓。

2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内容。

质、量、度。

质和量与事物的关系。

23.量变和质变及辩证关系,二者的区别点,割裂二者统一的错误。

24.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内容。

肯定和否定及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形

而上学的否定观。

事物发展周期的三个阶段两次否定。

25.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割裂二者统一的错误。

26.三大规律的各自方法论意义。

27.因果联系揭示的内容。

原因和结果及辩证关系。

此对范畴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意义。

28必然性和偶然性及辩证关系和意义。

此对范畴揭示的内容及与因果联系

的关系。

29.可能性和现实性。

内容和形式。

本质和现象及辩证关系。

30.归纳和演绎及辩证关系。

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

现代

科学思维方法。

31.规律的含义、表现、显著特征,它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32.什么是主体和客体?

二者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3.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及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两个显著特点及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34.感性认识的含义、形式、特征。

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特征。

二者的

辩证关系。

错误观点。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35.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条件。

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及总规律。

36.真理及客观性。

真理没有阶段性。

“有用即真理”的错误。

绝对真理和

相对真理及其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37.什么是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的表现。

3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是确定和不确定的统一。

39.价值的哲学含义,评价价值的最高尺度和最终标准。

真理原则与价值

原则。

40.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必然和自由、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42.历史唯物主义的五大原理,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及创立的意义,

唯心史观及缺陷。

历史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43.社会存在及要素,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要条件,生

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意识及要素,社会意识的一般特

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44.生产力及要素、生产关系及要素。

二者的辩证关系。

生产方式。

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的表现,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表现。

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辩证关系。

二者相互作用的表现。

社会形态。

家的起源、本质、职能。

国体、政体。

二者作用的规律及意义。

46.社会基本矛盾及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作用力量。

阶级的起源、含

义及划分的依据。

阶级斗争及对社会的直接动力作用。

47.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及区别和联系。

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目的、

标准。

48.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杠杆。

“全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49.英雄史观及表现,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的含义及创造历史的表现。

无产

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伟大人物的产生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50.资本原始积累。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商品及二因素。

使用价值

和价值及二者的关系。

交换价值。

劳动二重性及与商品的二因素。

5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三者与价值量

的关系。

价值规律的含义、表现形式、作用以及消极后果。

52.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

货币的含义、本质、职能。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5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简单商品经济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54.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5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的统一。

价值形成过程,价值

增殖过程。

56.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

57.资本及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二者的依据和意义。

剩余价值

率及计算方法。

58.绝对剩余价值及前提,相对剩余价值及前提。

超额剩余价值。

59.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来源。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

济规律。

60.资本积累及实质。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有机构成及提高的

标志。

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

61.资本循环及三个阶段、三种职能形式、三种职能作用、顺利进行的条件。

62.资本周转,周转时间、次数及计算方法。

6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及划分依据,预付资本总周转

的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加快资本周转的意义。

64.社会总资本、社会总产品,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两个理论前提。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实现条件。

65.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及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

意义。

66.资本主义工资及本质、基本形式,“血汗工资制”,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67.成本价格,利润,利润率及影响因素。

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

68.商业资本、商业利润及来源,借贷资本、利息和利息率,银行资本和银

行利润,股票价格的计算方法,地租及基本形式、土地价格的计算方法。

69.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经济危机及实质、根源、可能性,周期性的4个阶段。

70.资本主义国家的含义、本质和职能。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及评价。

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71.垄断及形成,垄断组织及形式,垄断的实质,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7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银行的新作用,参与制。

垄断利润及来源,垄断

价格及表现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及实质。

73.资本输出的3种基本形式,国际垄断同盟、跨国公司。

帝国主义的五大

经济特征及经济实质。

74.经济全球化及表现形式。

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动因、表现形式及评价。

本主义的历地位及发展趋势。

75.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及代表作,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三个代表人物、功

绩及缺陷。

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标志是什么?

76.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及阐明的原理。

多国胜利论和一国胜利论。

77.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它的功与过。

78.社会主义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设想。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79.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和改革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及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80.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

一、判断

1、〈〈资本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3、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

4、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

5、思维(意识、精神)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7、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8、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

9、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

10、“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

”(∨)

11、凡是唯物的必定是辩证的,凡是辩证的必定是唯物的。

(×)

12、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13、世界统一于存在。

(×)

14、一维性是时间和空间的共同特性。

(×)

15、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

16、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

17、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

18、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19、人们引水上山是改造规律的结果。

(×)

20、一切以条件、地点、时间为转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

2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观点。

(∨)

22、“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

2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

24、事物的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

25、量和事物的存在具有直接同一性。

(×)

26、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会陷入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错误。

(∨)

27、割裂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会陷入循环论和直线论的

错误。

(∨)

28、“扬弃”就是全盘否定,完全抛弃。

(×)

29、新生事物就是新产生的事物。

(×)

30、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

31、发展就是运动和变化。

(×)

32、在时间上具有先后相继的现象不都是因果联系。

(∨)

33、凡是在时间上有先后相继的现象,就是因果联系。

(×)

34、原因是指在某一现象之前的现象,结果是指在某一现象之后的现象。

(×)

35、假象与真象不同,假象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

3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37、“人生而知之”是唯心主义先验论。

(∨)

38、“大海捞针”属于抽象的可能性。

(∨)

39、假象和错觉一样都是客观的。

(×)

40、“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

41、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

(∨)

42、真理是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4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44、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

45、有用就是真理。

(×)

46、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属于演绎法。

(×)

4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48、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

49、唯意志论和宿命论是英雄史观的两种表现形式。

(∨)

50、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

51、阶级斗争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5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

5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

5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

(×)

55、历史是有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

(×)

56、阶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

57、人的本质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

(×)

58、人的本质是由人的世界观决定的。

(×)

59、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现存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

(×)

60、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61、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扩大资本的一种方式。

(×)

6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

6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

64、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

65、有价值的物品必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也必定有价值。

(×)

66、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

67、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

(×)

68、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69、金银天然是货币。

(×)

70、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

71、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

(×)

7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

73、工资是工人劳动的价格。

(×)

74、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

75、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正比。

(×)

76、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

77、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

78、社会资本再生产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

79、商业利润是商业工人在流通领域创造出来的。

(×)

80、资本积累是资本家为了社会进步而省吃俭用的结果。

(×)

81、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

82、商业利润往往高于平均利润率。

(×)

83、银行利润往往低于平均利润率。

(×)

84、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

85、地租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

8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

8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绝对过剩。

(×)

8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

89、自由竞争引起垄断,垄断可以消除自由竞争。

(×)

90、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

91、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

92、获取垄断利润是垄断的实质。

(∨)

93、帝国主义时期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

94、帝国主义时期的银行,仍然充当的是货币借贷关系的中介人。

(×)

95、工人拥有股票,是工人经济地位变化的标志。

(×)

96、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标志。

(∨)

97、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根本途径。

(∨)

98、列宁“一国胜利论”的依据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

9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100、改革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有效途径。

(∨)

二、单选

1、哲学是(C)

A、即世界观B、自然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C)

A、世界有无同一性B、世界能否认识

C、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第一性D、世界是否联系的问题

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D)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风吹幡动,惠能却说: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其寓意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5、世界的物质性是指它的(A)

A、本原B、过程C、状态D、形式

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指的是(B)

A、无限性B、一维性C、相对性D、绝对性

7、空间的显著特点是(B)

A、一维性B、三维性C、顺序性D、持续性

8、“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

”这是(B)

A、主张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B、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D、实用主义真理观的表现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

A、对立统一的观点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彻底革命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10、承认事物存在条件的客观性,同时又承认条件的可变性,是(C)

A、虚无主义的观点B、唯意志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1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说明(A)

A、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B、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D、物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12、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属于(A)

A、形而上学B、辩证法C、唯心主义D、主观主义

13、“一切以条件、地点、时间为转移”的观点属于(D)

A、机械决定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外因论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哲学上讲就是要承认(C)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个性D、矛盾的同一性

15、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

A、充分调动人的潜在能力B、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

C、发挥集体的智慧D、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16、科学证明,人脑是(C)

A、思维的源泉B、思维的产物C、思维的器官D、思维的对象

1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矛盾的(B)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问题D、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1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论断是(D)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相对主义或诡辩论D、辩证法

19、构成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的是(B)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能量守恒与转化规律

20、“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表明(B)

A、质变量变相互渗透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C、质变优于量变D、事物只有量变

21、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B)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B、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变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22、“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C)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

23、“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一种(D)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24、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事物是否(A)

A、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出现了新情况C、时间靠后D、强大

2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A)

A、源泉和动力D、状态和形式C、方向和道路D、可能和现实

2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B)

A、源泉和动力D、状态和形式C、方向和道路D、可能和现实

2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C)

A、源泉和动力D、状态和形式C、方向和道路D、可能和现实

28、“从物——感觉——思想”形成的认识路线是(D)

A、理性主义B、教条主义B、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

29、“从感觉和思想——物”形成的认识路线是(C)

A、理性主义B、教条主义B、唯心主义D、唯物主义

30、“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种说法的实质是(A)

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B、否认真理是发展的

C、主张真理是绝对的D、主张真理都是具体的

31、庄周曰: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D)

A.绝对主义观点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32、在哲学发展史上,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C)

A、柏拉图和苏格拉底B、马赫和贝克莱

C、休谟和康德D、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33、“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

这一观点是(D)

A、形而上学B、诡辩论C、折衷主义D、唯物辩证法

3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指(A)

A、对旧事物的“扬弃”B、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C、对旧事物的完全抛弃D、割断与旧事物的一切联系

35、归纳推理是从(A)

A、由个别到一般B、由一般到个别

C、由绝对到相对D、由相对到绝对

36、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D)

A、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C、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复合D、物是理念的影子

3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D、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

38、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B)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掌握事物的度

C、做到胸中有数D、确定事物的性质

39、“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一个(B)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4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辩证法原理是(C)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41、在认识的主体能否反映客体的问题上,唯物主义坚持(A)

A、反映论B、不可知论C、先验论D、人性论

42、在认识的主体能否反映客体的问题上,唯心主义坚持(C)

A、反映论B、不可知论C、先验论D、人性论

43、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是(D)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C、可能和现实的关系D、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的关系

4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C)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可知论的认识观点

45、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一切“左”倾和右倾错误,其认识论根源在于(C)

A、唯心主义的认识论B、缺乏理性认识

C、理论和实践相脱离D、否定可知论和反映论

46、持“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47、在真理观上,绝对主义的错误在于否认(B)

A、真理的绝对性B、真理的相对性

C、真理的客观性D、真理的普遍性

48、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D)

A、客观事物本身B、大多数人的意志

C、正确理论D、社会实践

4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否承认(C)

A、个人的历史作用B、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个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50、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C)

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D、阶级斗争

51、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B)

A、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B、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C、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D、适量的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52、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能是(C)

A、人民群众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D、人类理性

53、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C)

A、科学发展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