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试题模块检测试题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173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试题模块检测试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度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试题模块检测试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度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试题模块检测试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度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试题模块检测试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度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试题模块检测试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试题模块检测试题语文.docx

《度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试题模块检测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试题模块检测试题语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度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试题模块检测试题语文.docx

度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试题模块检测试题语文

模块检测试题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孔子曾说:

“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凭藉,学习六艺等知识。

”孔子强调的是(  )

A.治国的策略B.对生活的热忱

C.个人的修养D.为人处世原则

解析:

C 材料中强调的是对人的要求,不是治国策略,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出是对生活的态度,B项错误;材料中孔子认为人应该以道为志向,强调人应该具备德、仁和六艺等素质和知识,体现的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故C项正确,D项错误。

2.冯天瑜主编的《中华文化史》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春秋战国学派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  )

A.墨家、儒家B.法家、道家

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

解析:

C 儒家提倡“仁”“仁政”,体现民本思潮;法家主张君主集权,体现专制主义,故C项正确。

3.“他是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建筑师,广采博纳,实现了对先秦诸子的综合,构建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为封建社会初期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材料评价的是(  )

解析:

B 孟子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并未实现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综合,A项错误;西汉董仲舒吸收了道家和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派的思想,创立了新儒学,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B项正确;唐代的韩愈主要是兴起了复兴儒学运动,推崇先秦时期的儒学,朱熹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两者均与材料中“对先秦诸子的综合”和“封建社会初期”不符,故C、D两项错误。

4.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

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

这反映出心学(  )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解析:

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知识分子作品描写的人物更多的是普通百姓,他们不局限于旧思想的禁锢,更加关注个体的想法,这实际上是在心学的影响下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中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敢于冲破世俗观念,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表现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A项;明朝时宋代理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并未被冲破,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民主观念在明朝中后期未形成,C项也与史实不符,应排除。

5.根据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

A.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

B.古代中国科技的实用性与稳缓性

C.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D.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

解析:

B 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具有实用性,服务于“贸易”说法错误,排除A;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具有实用性,战国司南指示南北,象牙罗盘是指南针的发展变体,多半为古代风水先生相宅、相地所用,具有稳缓性,故选项B正确;古代中国科技具有传统性,但不能说科技具有落后性,只能说科技应用不科学、不合理,故选项C错误;图片无法体现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故选项D错误。

6.敦煌壁画中,魏晋南北朝时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与无奈;隋唐时则,更多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时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说明了(  )

A.艺术内容的时代性B.中外艺术的交融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D.佛教的中国化

解析:

A 壁画艺术内容的演变,表现了当时时代的发展变化的状况,魏晋时期战乱频发,人们更多的寄希望于来世,作品体现现实的悲苦;隋唐统一繁盛,壁画风格为之一变,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世俗场景渗入壁画创作之中。

7.右图为明代画家的画作,该类画作的典型特征是(  )

A.追求个性、富有意境

B.生动表现了社会习俗

C.逼真摹写、气势雄壮

D.直接揭露了社会现实

解析:

A 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类画作属于文人画,文人画的典型特征是追求个性、富有意境,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故A项正确;文人画一般并不表现社会习俗,故B项错误;文人画也不追求逼真摹写,而是注重气韵,故C项错误;文人画富有意境,有文人情趣,一般也不会直接揭露社会现实,故D项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选A。

8.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被称为“国粹”,黄梅戏、越剧、豫剧、昆曲等百花齐放、斗艳舞台。

下列关于戏曲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黄梅戏《牛郎织女》的剧名体现了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经济的特征

B.杂剧《窦娥冤》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

C.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电影可以体会京剧唱腔艺术的魅力

D.京剧“样板戏”一度独霸舞台主要是因其国粹魅力吸引广大观众

解析:

A 《牛郎织女》反映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A项正确;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转型时期是指明清时期,而《窦娥冤》写于元朝,B项错误;《定军山》是默片,无法领略唱腔艺术,C项错误;“样板戏”独霸舞台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D项错误。

9.历史学家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能够了解到商代社会的一些情况;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也能够了解到北宋年间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的繁荣景象。

由此可见,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总结的主要依据是(  )

A.历史学家的分析和思考B.各种历史文物

C.各种历史教科书D.当时的客观事物

解析:

B 从材料中“甲骨文”“《清明上河图》”等信息来看,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总结的主要依据是各种历史文物,A、C、D三项内容材料中没有反映,所以选B项。

10.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C.“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解析:

C 材料说明中国人受到鸦片战争中败于西方列强的刺激,开始向西方学习,产生了最早的向西方学习的运动——洋务运动。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而不涉及制度层面。

A项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这一观点产生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故A项错误;C项材料主张向西方学习战舰、火器和练兵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观点,故C项正确;B项材料选自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主张学习俄国的经验,传播马克思主义,与洋务运动无关,故B项错误;D项材料是孙中山的讲话,号召建立民主共和国,与洋务运动无关,故D项错误。

11.有人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维新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

B.清王朝的合法性受到维新派的怀疑

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D.维新变法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

解析:

A 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说明其客观上为革命思想的萌发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否定清王朝的合法性,B项错误;维新变法是一场改良运动,而非社会革命,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12.1896年孙中山先生在伦敦被清政府诱捕,后得英人康德黎帮助而获释,获释后孙中山在英国停了九个月,他目睹了诸多工业化国家日渐增长的社会改革与革命的趋势。

这九个月的经历最有可能刺激孙中山萌生的思想主张是(  )

A.社会改良思想B.民族革命思想

C.政治革命思想D.社会革命思想

解析:

D 材料表明孙中山目睹“工业化国家日渐增长的社会改革与革命的趋势”,所以其萌生的思想主张最有可能是社会革命思想。

13.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拐点

B.折射出全体国人均要求改革的社会思潮

C.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D.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解析:

B 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推动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次深入到制度层次,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康有为、孙中山、张謇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无法说明“全体国人均要求改革”,B项错误,符合题意;康有为、孙中山、张謇等人的主张都围绕一个主题,即“救亡图存”,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变法”“革命”“实业”等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4.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指出:

“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独夫取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

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益,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

”在此,孙中山阐释了(  )

A.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B.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C.民主革命的最终理想D.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

解析:

B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阐释了民众才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即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材料涉及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而非主要对象和最终理想,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故本题应选B。

15.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

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年1月开始反超“共和”。

上述变化反映(  )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解析:

D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力图实行有效的宪政,但随着反袁、护国、护法斗争的相继失败,在北洋军阀的黑暗专制统治下,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极度失望,因此1919年1月“民主”的使用次数开始反超“共和”。

1915年新文化运动之后,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深入人心,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均发生于1919年5月之后,故A、B、C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为D项。

16.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对它们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解析:

C 结合所学可知,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即反映了某一时期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但有可能同时存在几种思潮。

A、B、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

17.普罗塔哥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

“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

”结果其著作被公焚。

公元前399年,检察官阿尼图斯、悲剧诗人美勒托和修辞学者吕孔控诉苏格拉底不敬城邦认可的神、另立新神和腐蚀青年而判处死刑。

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B.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

C.城邦政治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D.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