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八下历史复习资料整理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128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八下历史复习资料整理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师大八下历史复习资料整理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北师大八下历史复习资料整理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北师大八下历史复习资料整理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北师大八下历史复习资料整理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八下历史复习资料整理好.docx

《北师大八下历史复习资料整理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八下历史复习资料整理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八下历史复习资料整理好.docx

北师大八下历史复习资料整理好

中国现代史

探索与建设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到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第一题: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4课)

一、新中国成立

(一)筹建工作:

第一届政协会议(新政协)

(1)时间:

1949年9月 地点:

北平

(2)内容:

1、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1949-1954)

新中国的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

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3)作用:

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1)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1949,10.1下午2时)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2)大典盛况

1、时间:

1949年10月1日

2、毛泽东宣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结束;标志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底)

指导路线: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提出,简称一化三改造):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建立措施: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改造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及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

第二题、建国初期巩固政权的斗争(第1、2课)

三、土地改革

1、时间:

1950--1952年底   

2、开始标志:

《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3、作用(意义):

彻底废除了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四、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

新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

目的:

保家卫国

2、总司令:

彭德怀   英雄人物:

黄继光  邱少云

3、结束: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

4.意义: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年到1976年)(56——66,是曲折探索的十年,66——76是文革的十年)

第三题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所犯的“左”倾错误(第6、7课)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路线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到1962年):

失误的原因: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根本原因)、党缺乏大规模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对我国国情分析不够、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主要标志:

盲目求快----工业全民大炼钢铁、农业虚报浮夸竞放“卫星”、大办公共食堂

性质:

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产生的严重失误。

主要表现:

浮夸风、“共产风”、高指标、瞎指挥

危害:

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经验教训(启示):

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立足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要生产力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1966年到1976年):

(1)发动:

1、文革发动的根源:

“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2导火线:

上海《文汇报》发表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3、开始标志:

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

(2)发展;1)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2)八届十一中全会后,红卫兵,造反派蜂拥而起3)1967年1月开始夺权,全面内乱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国家最高领导权4)、最大冤案:

刘少奇案。

(3)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9月毛泽东逝世

(4)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976年4月5日,’’四五运动”奠定了粉碎“四人帮”的群众基础.

结束标志性事件: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文革结束.

(5)、评价

1、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危害:

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6):

文革中汲取的启示:

1)没有监督的权力导致腐败,必须建立与完善领导监督机制;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国家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3)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4)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要积极推进社会从人治走向法制;5)要以史为鉴.

(3)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以后)

第四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第11、14课)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北京)-----改革开放的开始(历史的转折点)

(1)、内容: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本质:

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创立地点: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形式:

“包产到户”

内容: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

(国家有所有权,农民有使用权)

特点:

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

方向:

促使农业经济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意义: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注意: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乡镇企业的崛起改变了农村单一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B、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时间: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成为重点。

2.方向: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改革典型:

邯郸钢铁公司

3.内容:

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了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市场,朝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目标迈进。

4.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效果: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5改革后的社会变化:

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实行公平竞争。

6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

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社会救济。

逐步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适应改革的需要,编织社会安全网,维护公民的社会保障能力,保障公民的基本利益,以此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对外开放(点线面结合)

1、经济特区(广东、福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省(1985年,全省作为经济特区);(汕珠厦深海)

2、沿海开放城市:

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连(云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宁波三州(广州、温州、福州)。

3、经济开放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4、经济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开放区-----内陆这是一个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由沿海到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5、对外开放目的:

引进外资、先进科技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对外开放领域:

科技、经济

对外开放的作用:

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五题祖国统一大业(13课)

1、回顾历史

1、香港原英国的殖民地1842年《南京条约》香港岛

1860年《北京条约》九龙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

2、澳门原葡萄牙殖民地1553年被葡萄牙人所站侵占

香港、澳门是历史遗留问题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的产物。

历史:

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去“夷洲”(台湾)隋炀帝时,三次派人去“流求”(台湾)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台湾)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

三次分离和两次回归:

1624年,荷兰侵略者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收回台湾。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导致现今两岸分离,祖国不能统一。

二战中明确规定台湾必须归还中国的国际文献:

《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

2、解决方案:

一国两制(邓小平1982年提出)(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无论有没有邓小平的一国两制,香港澳门都会回归,因为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但是邓小平的一国两制,促进了更好的解决问题,加快了回归的步伐。

1.背景:

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2、出发点:

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地位:

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4、实行前提和立场变化:

一个中国原则;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认放弃武力

5.内容:

在一个中国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是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6.特色:

在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三、解决进展程度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主要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A香港:

①1982年,我国政府做出收回香港的决策

②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③1997年6月30日晚21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的先头部队开进香港,是中国队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

④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政权交接仪式。

(“一国两制”针对台湾问题提出,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B澳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