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提升练习理解情感答案不全.docx
《中考语文阅读提升练习理解情感答案不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阅读提升练习理解情感答案不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阅读提升练习理解情感答案不全
考点01理解情感
【考点说明】: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领域里的一朵奇葩,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课标》对古诗词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
1.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并能理解运用。
2.阅读古诗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3.领悟并感受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
4.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5.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的赏析就是对其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的评价、鉴别和赏析。
其重点是:
1.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其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谢;
2.会赏析其语言,如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3.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的比较中,从用韵、节奏、音调三个方面去品味其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近两年来,各地古诗词考查与《课标》对接日趋紧密,发生了三个变化:
一是考查范围由课内逐渐向课外延伸;
二是由对一般性识记和理解的考查转向以欣赏能力为重点的考查;
三是由单一的客观性选择题转向以主观性表述题为主的多类型考查。
特别指出的是,对古诗词的赏析,要注意创新题型的解答。
中考创新题型一般有:
深层感悟型、自主分析型、延伸综合型、比较赏析型等。
具体解答时,应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从关键词语、诗句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仔细品读、辨明题旨(试题重点)、纵横联系(课内外知识)、前后比较(语体风格)、结合要求(试题问题)、多向思维(逆向、发散)、选准角度(准、新、小、巧)、审慎作答(满足试题各项条件),反复检查,订正修改。
【考点突破一】:
品味情感
(一)考点概述:
常见考查方式:
结合关键词句分析作者情感;与其他诗词比较分析作者情感的异同。
变式提问: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18盐城)
2.诗歌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17盐城)
3.第三联多角度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2015盐城)
4.“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013盐城)
(二)知识梳理:
常见诗歌情感类型
<一>诗歌按思想内容分为哪几类?
按内容分类:
怀人思乡诗、忧国伤时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闲适隐逸诗、借物寓理诗、赠友送别诗······
<二>常见的思想感情:
【怀人思乡诗(含羁旅行役诗)】
1.“怀人思乡诗”一般与三类人相关:
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
2.“怀人思乡诗”特有的一些意象:
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
3.“怀人思乡诗”抒写的主要情感:
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
4.“怀人思乡诗”抒写情感的方式:
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赠友送别诗】
1.文字特征:
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2.意象:
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劳歌”、“长亭”等词语;
3.情感:
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的孤寂和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豁达乐观的胸襟等。
4.手法:
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
【边塞征战诗】
1.意象:
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月”、“大漠”“胡琴”、“孤城”等词语;
2.情感:
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
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对统治者的抨击,希望朝廷恩惠早日到达边关。
3.手法:
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
合、虚实相生。
【田园山水诗】
1.意象:
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
2.情感:
或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是对乡村人民热情好客,朴实民风的赞美、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
3.手法:
或融情于景,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白描,或渲染,或动静结
合,或远近结合,或视听结合。
【咏史怀古诗】
1.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意象:
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
3.内容:
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4.手法:
古今(今昔)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
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思想感情:
感慨时光易逝,盛衰无常的感慨;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风格: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忧国伤时诗】
1.意象:
秋风、杜鹃、烟雾、云山、冬雪、残红、菊花、落叶、江流、夕阳、
风雨、雁、酒、泪等。
2.思想感情: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
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⑤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⑥年
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3.手法:
借景抒情,借事抒怀,对比映衬,虚实结合,渲染烘托,比喻象征,
用典等。
【生活杂感诗】
1.内容:
①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再的伤感(如:
晏殊的《浣溪沙》),
②对仕途失意、知音难觅的苦闷(如:
李白的《行路难》,
③对告慰平生、欢愉人生的喜悦(如:
杜甫《春夜喜雨》、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④对忠贞爱情、诚挚友谊的赞美(如:
李商隐的《无题》)等。
2.手法:
借景抒情。
【闲适隐逸诗】
1.内容:
主要是指因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和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而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2.意象:
田野山林、清风明月、松竹梅兰、蓬门柴户、榆柳桑麻等。
3.情感:
平和安宁的氛围,悠闲详和的心态;美丽的乡村风光,浓郁的生活情趣;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热爱。
(三)方法指导:
把握诗歌情感的具体方法
(一)看标题,抓题眼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
①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
②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③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如《春夜喜雨》。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些是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那是在降低你阅读的难度。
(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
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感关键字”。
阅读时准确抓住情感关键字,无疑对正确理解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重要的作用。
如《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
……
又如《钱塘湖春行》:
最爱湖东行不足,……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意象与情感
月亮:
思乡、思亲;人生的圆满、缺憾;幽静、美好
杨柳:
离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菊花:
高洁、隐逸
梧桐:
凄凉悲伤
浮云:
漂泊
杜鹃:
凄凉、哀伤
鹧鸪:
悲凉
鸿雁:
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指代书信
【典型题例】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
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2分)
2.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漂泊游子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情感。
或:
漂泊游子的客愁与乡思。
(3分)
【解析】理解本诗的情感需在理解诗歌大意之后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秋思”“断肠人”来品评作者的思乡漂泊之愁,也可通过品评诗中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特点,感受诗人内心的孤寂思乡的愁苦之情。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案】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解析】理解词人情感需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品评关键词“家万里”“归无计”理解词人思乡难归之情,结合“燕然未勒”相关典故:
汉代大将窦宪大破敌军,于燕然山上刻石记事的历史理解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功业未成的复杂情感。
【课堂反馈】
(一)宿新市徐公店
【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2.品读全诗,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晓过鸳湖
【清】查慎行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
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
【注释】①查慎行(1650—1727),海宁人。
鸳湖:
嘉兴南湖。
②芜:
丛生的草。
③长水塘:
原嘉兴城外的一条河道,通南湖。
④秀州:
即嘉兴。
1.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甲】使至塞上【乙】战城南
王维杨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寸心明白日①,千里暗黄尘。
【注】①白日:
喻指君主。
典出宋玉《九辩》:
“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了内心的忧郁和激愤。
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十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
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
2.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四)乙卯重五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乙卯:
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
重五: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
棕包分两髻:
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
艾束著危冠:
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
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
(2分)
(五)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1.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3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
(3分)
(六)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1.烟、雨、落花、鹧鸪组合在一起,除了点明暮春时节之外,还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作答。
2.下面哪一个选项的诗句最能表达词中“远客”的心境?
()
A.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B.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七)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①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注】①贾至曾调守到此。
1.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八)清白堂
【南宋】王十朋
钱清地古思刘宠①,泉白堂虚忆范公。
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
【注释】①钱清:
在绍兴市西北。
刘宠:
东汉时期任会稽太守,整治官吏,抚恤百姓,政绩卓著。
1.结合全诗内容,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
【课后练习】
(一)潭上作
[唐]张养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
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徐祯卿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1)徐祯卿的诗“熔炼精警”,请以诗歌第一联或第二联为例,作简要分析。
(3分)
(2)诗人为什么要问大雁“何事乐长征”?
说说你的理解。
(3分)
(三)春光好
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注释】:
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
(3分)
2.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
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分)
(四)同州①端午
【唐】殷尧藩②
鹤发③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注释】①同州:
今陕西省大荔县。
②殷尧藩:
浙江嘉兴人。
③鹤发:
白发。
1.诗中“鹤发”与“儿童”前后对应,耐人寻味。
结合全诗,从这个角度揣摩诗人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东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
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②荦(luò)确:
山多大石的样子。
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分)
2.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分)
(六)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6分)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
答: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