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振动和波动光学详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085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振动和波动光学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5振动和波动光学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5振动和波动光学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5振动和波动光学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5振动和波动光学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振动和波动光学详解.docx

《15振动和波动光学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振动和波动光学详解.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振动和波动光学详解.docx

15振动和波动光学详解

课时作业15 振动和波动 光学

时间:

4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图(a)是点燃的酒精灯(在灯芯上洒些盐),图(b)是竖立的附着一层肥皂液薄膜的金属丝圈.将金属丝圈在其所在的竖直平面内缓慢旋转,观察到的现象是(  )

A.当金属丝圈旋转3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

B.当金属丝圈旋转45°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90°

C.当金属丝圈旋转6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

D.干涉条纹保持原来状态不变

解析:

金属丝圈的转动,改变不了肥皂液膜的上薄下厚的形状,由干涉原理可知干涉条纹与金属丝圈在该竖直平面内的转动无关,仍然是水平的干涉条纹,A、B、C错误,D正确.

答案:

D

2.(2015·四川卷)平静湖面传播着一列水面波(横波),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有相距3m的甲、乙两小木块随波上下运动,测得两小木块每分钟都上下30次,甲在波谷时,乙在波峰,且两木块之间有一个波峰.这列水面波(  )

A.频率是30Hz       B.波长是3m

C.波速是1m/sD.周期是0.1s

解析:

据题意知,f=0.5Hz,λ=2m,则v=λf=1m/s,T=2s,C项正确.

答案:

C

3.(2015·四川卷)直线P1P2过均匀玻璃球球心O,细光束a、b平行且关于P1P2对称,由空气射入玻璃球的光路如图.a、b光相比(  )

A.玻璃对a光的折射率较大

B.玻璃对a光的临界角较小

C.b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较小

D.b光在玻璃中的传播时间较短

解析:

由题图可知naCb,故B错误;由n=知va>vb,故C正确;a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距离比b光小,由t=知ta

答案:

C

二、多项选择题

4.某弹簧振子在水平方向上做简谐运动,其位移x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为x=Asinωt,振动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在第1s末与第3s末的长度相同

B.简谐运动的圆频率是rad/s

C.第3s末振子的位移大小为A

D.从第3s末到第5s末,振子的速度方向发生变化

解析:

由振动图象可知,弹簧在第1s末与第3s末的位移相同,弹簧长度相同,选项A正确;由振动图象可知,振动周期为8s,简谐运动的圆频率是ω==rad/s,选项B正确;第3s末振子的位移大小为x=Asinωt=Asin(·3)=A,选项C正确;从第3s末到第5s末,振子的速度方向不发生变化,选项D错误.

答案:

ABC

5.固定的半圆形玻璃砖的横截面如图,O点为圆心,OO′为直径MN的垂线.足够大的光屏PQ紧靠玻璃砖右侧且垂直于MN.由A、B两种单色光组成的一束光沿半径方向射向O点,入射光线与OO′夹角θ较小时,光屏NQ区域出现两个光斑,逐渐增大θ角,当θ=α时,光屏NQ区域A光的光斑消失,继续增大θ角,当θ=β时,光屏NQ区域B光的光斑消失,则(  )

A.玻璃砖对A光的折射率比对B光的大

B.A光在玻璃砖中传播速度比B光的大

C.α<θ<β时,光屏上只有1个光斑

D.β<θ<时,光屏上只有1个光斑

解析:

当θ较小时,屏上NQ区域有两个光斑,这是两种单色光折射后折射程度不同的结果,当θ=α时NQ区域A光消失,说明A光发生了全反射,A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α,同理,B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β,由于β>α,由n=可知,B光的折射率小,A项正确;由v=可知,B光在半圆形玻璃砖中传播速度较大,B项错误;α<θ<β时,NQ区域只有一个光斑,而由于光的反射,在NP区域还有一个光斑,β<θ<时,两种单色光全部发生全反射,在NQ区域没有光斑,在NP区域有一个由全反射形成的光斑,D项正确.

答案:

AD

6.以下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在同一装置上做干涉实验,相邻红光干涉条纹间距小于相邻紫光干涉条纹间距

B.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是光的衍射现象

C.水面油膜呈现彩色条纹是光的干涉现象

D.医学上用光导纤维制成内窥镜,用来检查人体内脏器官的内部.它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

解析:

根据Δx=λ,因红光波长较长,故相邻红光条纹间距大,A错;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是光的折射和色散综合的结果,B错;水面油膜呈现彩色条纹是白光在油膜前后两表面的反射光相遇叠加的结果,属于干涉,故C正确;医学上用光导纤维制成内窥镜,应用的是全反射原理,D正确.

答案:

CD

三、五选三型选择题

7.光射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分析其后的传播情形可知________.

A.折射现象的出现不能说明光是纵波

B.光总会分为反射光和折射光

C.折射光与入射光的传播方向可能是相同的

D.发生折射是因为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E.光的反射光线、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不可能同线

解析:

光属于电磁波,是一种横波,另外光的折射现象的出现不能说明光是纵波,故A选项正确;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且入射角足够大时,会在分界面处发生全反射现象,此时只有反射光线而折射光线消失,故B选项错误;当光垂直射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是相同的,光的反射光线、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同线,故C选项正确、E选项错误;当光射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这是因为不同介质对光的(绝对)折射率n=不同,即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D选项正确.

答案:

ACD

8.下列选项与多普勒效应有关的是________.

A.科学家用激光测量月球与地球间的距离

B.医生利用超声波探测病人血管中血液的流速

C.技术人员用超声波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中是否有气泡

D.交通警察向车辆发射超声波并通过测量反射波的频率确定车辆行进的速度

E.科学家通过比较星球与地球上同种元素发出光的频率来计算星球远离地球的速度

解析:

多普勒效应是指波源或观察者发生移动,而使两者间的位置发生变化,使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了变化,根据此定义可判断选项B、D、E符合要求.

答案:

BDE

四、计算题

9.用圆弧状玻璃砖做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时,先在白纸上放好圆弧状玻璃砖,在玻璃砖的一侧竖直插上两枚大头针P1、P2,然后在玻璃砖的另一侧观察,调整视线使P1的像被P2的像挡住,接着在眼睛所在的一侧插两枚大头针P3和P4,使P3挡住P1和P2的像,P4挡住P3以及P1和P2的像,在纸上标出大头针位置和圆弧状玻璃砖轮廓,如图甲所示,其中O为两圆弧圆心,图中已画出经过P1、P2点的入射光线.

(1)在图上补画出所需的光路.

(2)为了测出玻璃的折射率,需要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请在图中的AB分界面上画出这两个角.

(3)用所测物理量计算折射率的公式为n=________.

(4)为了保证在弧面CD得到出射光线,实验过程中,光线在弧面AB的入射角应适当________(填“小一些”、“无所谓”或“大一些”).

(5)多次改变入射角,测得几组入射角和折射角,根据测得的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画出了如图乙所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玻璃的折射率n=________.

解析:

(1)连接P3、P4与弧CD交于一点,此交点即为光线从玻璃砖中射出的位置,由于P1、P2的连线与弧AB的交点即为光线进入玻璃砖的位置,连接两交点即可作出玻璃砖中的光路,如图所示.

(2)连接O点与光线在AB面上的入射点即为法线,作出入射角和折射角如图中i、r所示.

(3)由折射定律可得n=.

(4)为了保证能在弧面CD上有出射光线,实验过程中,光线在弧面AB上的入射角应适当小一些,才不会使光线在CD面上发生全反射.

(5)图象的斜率k==n,由题图乙可知斜率为1.5,即该玻璃的折射率为1.5.

答案:

(1)见解析图 

(2)见解析图

(3) (4)小一些 (5)1.5

10.(2015·山东卷)半径为R、介质折射率为n的透明圆柱体,过其轴线OO′的截面如图所示.位于截面所在平面内的一细束光线,以角i0由O点入射,折射光线由上边界的A点射出.当光线在O点的入射角减小至某一值时,折射光线在上边界的B点恰好发生全反射.求A、B两点间的距离.

解析:

当光线在O点的入射角为i0时,设折射角为r0,由折射定律得

=n①

设A点与左端面的距离为dA,由几何关系得

sinr0=②

若折射光线恰好发生全反射,则在B点的入射角恰好为临界角C,设B点与左端面的距离为dB,由折射定律得

sinC=③

由几何关系得

sinC=④

设A、B两点间的距离为d,可得

d=dB-dA⑤

联立①②③④⑤式得

d=(-)R⑥

答案:

(-)R

1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平衡位置位于原点O的波源发出的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沿水平x轴传播,P、Q为x轴上的两个点(均位于x轴正向),P与O的距离为35cm,此距离介于一倍波长与二倍波长之间.已知波源自t=0时由平衡位置开始向上振动,周期T=1s,振幅A=5cm.当波传到P点时,波源恰好处于波峰位置;此后再经过5s,平衡位置在Q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求:

(1)P、Q间的距离;

(2)从t=0开始到平衡位置在Q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时,波源在振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

解析:

(1)由题意,O、P两点间的距离与波长λ之间满足

OP=λ①

波速v与波长的关系为v=②

在t=5s的时间间隔内,波传播的路程为vt.由题意有

vt=PQ+③

式中,PQ为P、Q间的距离.由①②③式和题给数据,得

PQ=133cm.④

(2)Q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时,波源运动的时间为

t1=t+T⑤

波源从平衡位置开始运动,每经过,波源运动的路程为A.由题给条件得t1=25×⑥

故t1时间内,波源运动的路程为s=25A=125cm.⑦

答案:

(1)133cm 

(2)125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