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三五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模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0025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十三五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河南省十三五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河南省十三五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河南省十三五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河南省十三五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十三五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模板.docx

《河南省十三五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十三五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模板.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十三五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模板.docx

河南省十三五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模板

 

河南省“十三五”农村公路

建设标准指导意见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

前言

农村公路是服务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是我省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豫发〔2016〕5号)文件精神,在全面完成我省脱贫攻坚任务中做好交通先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交通运输脱贫专项方案》(豫政办〔2016〕120号),省交通运输厅又联合发改、财政部门印发了《河南省农村公路交通脱贫实施方案(2016―2019年)》(豫交文〔2016〕468号)。

为科学指导我省“十三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设计、施工及管理水平,使农村公路建设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依据交通运输部有关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文件及相关设计、施工技术规范,结合我省实际,我厅组织编制了《河南省“十三五”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适用于“十三五”期间实施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主要包括:

行政村通班车路线改造或加宽;对路况差的通行政村道路恢复重建;具备条件的山区20户以上、平原区5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具有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性质的县乡公路改造;交通运输部公路养护统计年报内的县乡道危桥、村道大中危桥改造以及索改桥、渡改桥民生工程;县乡道和村道上的临水临崖、急弯陡坡等重点隐患路段治理。

《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五部分:

第一部分总则;第二部分建设标准;第三部分建设标准说明;第四部分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第五部分标准化管理。

请各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及时将有关意见函告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

主编单位: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

参与编制及审核的领导、专家及工作人员主要有:

蒋晓明温胜强牛永亮武景顺靳明韩军强马奎杰昌宏哲宋元华任海林余彦军张道伟张传银赵孝峰张凌风单飞杜红静郭晶袁洋张腾飞高翔王鲲

一、总则1

二、建设标准1

(一)路线1

(二)路基路面1

(三)路面结构3

(四)桥梁涵洞4

(五)附属工程4

(六)排水设施5

(七)安防设施5

三、建设标准说明11

(一)路线11

(二)路基路面13

(三)桥梁涵洞14

(四)附属工程15

(五)排水设施16

(六)安防设施17

四、施工质量控制要点17

(一)路基工程质量控制要点17

(二)路面工程质量控制要点19

(三)桥涵工程质量控制要点21

五、标准化管理22

(一)路基、路面、桥梁施工管理22

(二)建设单位管理22

(三)试验检测22

(四)安全生产22

(五)文明施工22

(六)施工保通25

(七)“七公开”制度25

 

一、总则

(一)为加强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指导,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结合我省农村公路建设实际,依据交通运输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河南省交通运输脱贫专项方案》(豫政办〔2016〕120号)、《河南省农村公路交通脱贫实施方案(2016-2019年)》(豫交文[2016]468号)及相关设计、施工技术规范,制定我省“十三五”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

(二)本指导意见适用于我省农村公路新建和改建工程。

(三)农村公路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证质量、注重安全”的原则,逐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服务水平。

过村镇路段应结合村镇综合整治的需要,改善农村交通和生产生活环境。

二、建设标准

各地应根据区域公路网规划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公路的使用功能和预测年限的设计交通量合理确定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

我省农村公路一般采用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标准。

县通乡公路一般采用二级公路;乡际公路一般采用三级或三级以上公路;乡通行政村及行政村之间连通公路一般采用四级或四级以上公路;行政村通自然村、自然村之间不具备条件时可因地制宜确定修建标准。

(一)路线

1、农村公路选线,应贯彻节约用地原则,尽量少拆迁,避免大填大挖,尽量利用老路。

2、农村公路选线应综合考虑平、纵、横要素,其圆曲线最小半径、竖曲线最小半径、纵坡应满足规范要求。

(二)路基路面

各等级公路的路基路面宽度和设计速度应不低于以下规定。

平原区应结合实际交通需求适当提高标准。

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复杂的部分山区路段,经论证可适当降低设计速度。

1.二级公路:

设计速度一般采用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不小于8.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7.5米。

图1-1二级公路标准断面示意图(单位:

厘米)

2.三级公路:

设计速度一般采用3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不小于7.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6.5米。

图1-2三级公路标准断面示意图(单位:

厘米)

3.四级公路(乡道):

设计速度一般采用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不小于6.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5.0米。

图1-3四级公路(乡道)标准断面示意图(单位:

厘米)

4.四级公路(通行政村村道):

设计速度一般采用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不小于5.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4.5米;

图1-4四级公路(通行政村村道)标准断面示意图(单位:

厘米)

四级公路(通行政村村道)受征地拆迁、地形复杂等条件限制的特殊路段路基宽度不小于4.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3.5米,并在合适位置设置错车道。

图1-5四级公路(通行政村村道)受限段标准断面示意图(单位:

厘米)

5.通自然村道路:

在不具备条件时,路基宽度不小于3.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3.0米。

图1-6通自然村道路标准断面示意图(单位:

厘米)

路基防护:

应采取工程防护与植物防护相结合的防护措施,并与景观相协调。

路肩宽度符合要求,高度应略低于路面,培护要平整、密实,防冲刷,并设置3%向外倾斜的横坡。

(三)路面结构

路面结构采用水泥混凝土或者沥青混凝土路面,村道及自然村道路应修建水泥混凝土路面。

具体路面结构经设计计算确定。

1.沥青混凝土路面

面层:

二级公路不小于6厘米,三级公路不小于5厘米,四级公路(乡道)不小于4厘米,面层与基层间必须设置沥青下封层。

基层:

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或砂砾);其中二级公路不小于18厘米,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乡道)不小于16厘米。

底基层:

采用石灰稳定土、级配碎石、级配砂砾或水泥就地冷再生结构,厚度不小于16厘米。

原路状况较好的,对其病害进行彻底处置,经弯沉检测符合技术要求后,可直接加铺基层。

2.水泥混凝土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强度以28天龄期的弯拉强度为控制指标,弯拉强度标准值一般不低于4.5MPa,交通量较小的不低于4.0MPa。

对重型车辆行驶较多路段,应根据实际荷载情况确定路面设计标准和弯拉强度标准值。

面层:

二级公路不小于24厘米,三级公路不小于22厘米,四级公路(乡道)不小于20厘米,村道四级公路不小于18厘米。

基层: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乡道)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或砂砾),村道四级路还可采用石灰稳定土、级配碎石、级配砂砾或水泥就地冷再生等结构,其中二级公路不小于18厘米,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不小于16厘米。

底基层:

采用石灰稳定土、级配碎石、级配砂砾或水泥就地冷再生等结构,厚度不小于16厘米;村道四级公路可不设底基层。

原路状况较好的,对老路病害进行彻底处置,经弯沉检测符合技术要求后,可直接加铺基层。

自然村道路,路面应采用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一般采用18厘米,对于基础条件好、交通量小的面层厚度不小于15厘米,基础处理因地制宜采取相应处置措施,确保结构安全。

(四)桥梁涵洞 

桥涵设计的汽车荷载等级一般采用公路—Ⅱ级。

二级公路交通量大且重型车辆较多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Ⅰ级汽车荷载。

对于大桥、特大桥建议采用公路—I级荷载标准。

四级公路重型车辆少时,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Ⅱ级车道荷载效应的0.8倍,车辆荷载效应可采用0.7倍。

桥梁应与路基同宽。

村镇行人密集区桥梁宜设置人行道,宽度不宜小于2×0.75米。

(五)附属工程

附属工程包括标志标牌、标线、交叉口加铺转角等。

标志标牌、标线:

其设置应遵循《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规定,可采用一类或二类反光膜,混凝土基础;二、三级公路标线可采用普通标线漆。

公路平面交叉口加铺转角:

四级与四级公路交叉转角半径不小于5米;四级与三级公路交叉转角半径不小于10米;其余情况的公路交叉转角半径不小于15米。

(六)排水设施

农村公路应设置必要的排水设施,并与沿线桥涵形成通畅的排水系统,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水源。

非村镇路段应设置土质排水边沟,排水沟一般不小于“五五八”(即沟底宽50厘米,沟深50厘米,沟顶宽80厘米)土水沟。

山区石质边坡路段边沟形式、尺寸结合实际确定。

过村镇路段宜设置排水暗沟,县乡道过村路段排水沟尺寸不小于净40厘米×40厘米,村道过村路段排水沟不小于净30厘米×30厘米,采用砖砌或浆砌片石、现浇(预制)混凝土等结构型式。

(七)安防设施

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应与公路主体工程同步实施。

依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技术指南(试行)》(交办公路〔2015〕26)进行设计、施工及工程验收与评估。

在高路堤、急弯、陡坡、临崖、临水临河、视距不良、长纵坡等影响行车安全的路段,应在路侧设置限速、警示、警告标志和护栏等交通安全设施。

位于临崖、临河或高路堤等路段的公路要设置路侧防撞护栏,护栏可采用波形梁钢护栏或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也可采用其它能够满足强度要求、经济适用的护栏形式,护拦根据需要单侧或双侧设置。

附表一:

河南省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二级公路

附表二:

河南省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三级公路

附表三:

河南省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四级公路(乡道)

附表四:

河南省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四级公路(通行政村村道)

 

附表一:

河南省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二级公路

公路等级

二级公路

设计速度(公里/小时)

60

路基宽度(米)

不小于8.5

路面宽度(米)

不小于7.5

路面结构形式

沥青混凝土

面层

不小于6厘米

基层及底基层

基层:

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或砂砾),厚度不小于18厘米

底基层:

采用石灰稳定土、级配碎石、级配砂砾或水泥冷再生结构,厚度不小于16厘米

水泥混凝土

面层

不小于24厘米

基层及底基层

基层:

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或砂砾),厚度不小于18厘米

底基层:

采用石灰稳定土、级配碎石、级配砂砾或水泥冷再生结构,厚度不小于16厘米

附属工程

标线、标志标牌、平面交叉加铺转角

路肩

培护要平整、密实,防冲刷,并设置3%向外倾斜的横坡。

安防工程

工程内容

防护设施、视线诱导及警示设施、减速丘及减速路面、避险车道等

排水工程

工程内容

过村镇路段排水沟尺寸不小于净40厘米×40厘米

桥梁工程

宽度(米)

不小于8.5

附表二:

河南省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三级公路

公路等级

三级公路

设计速度(公里/小时)

30

路基宽度(米)

不小于7.5

路面宽度(米)

不小于6.5

路面结构形式

沥青混凝土

面层

不小于5厘米

基层及底基层

基层:

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或砂砾),厚度不小于16厘米

底基层:

采用石灰稳定土、级配碎石、级配砂砾或水泥冷再生结构,厚度不小于16厘米

水泥混凝土

面层

不小于22厘米

基层及底基层

基层:

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或砂砾),厚度不小于16厘米

底基层:

采用石灰稳定土、级配碎石、级配砂砾或水泥冷再生结构,厚度不小于16厘米

附属工程

标线、标志标牌、平面交叉加铺转角

路肩

培护要平整、密实,防冲刷,并设置3%向外倾斜的横坡。

安防工程

工程内容

防护设施、视线诱导及警示设施、减速丘及减速路面、避险车道等

排水工程

工程内容

过村镇路段排水沟尺寸不小于净40厘米×40厘米

桥梁工程

宽度(米)

不小于7.5

附表三:

河南省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四级公路(乡道)

公路等级

四级公路(乡道)

设计速度(公里/小时)

20

路基宽度(米)

不小于6.5

路面宽度(米)

不小于5

路面结构形式

沥青混凝土

面层

不小于4厘米

基层及底基层

基层:

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或砂砾),厚度不小于16厘米

底基层:

采用石灰稳定土、级配碎石、级配砂砾或水泥冷再生结构,厚度不小于16厘米

水泥混凝土

面层

不小于20厘米

基层及底基层

基层:

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或砂砾),厚度不小于16厘米

底基层:

采用石灰稳定土、级配碎石、级配砂砾或水泥冷再生结构,厚度不小于16厘米

附属工程

标线、标志标牌、平面交叉加铺转角

路肩

培护要平整、密实,防冲刷,并设置3%向外倾斜的横坡。

安防工程

工程内容

防护设施、视线诱导及警示设施、减速丘及减速路面、避险车道等

排水工程

工程内容

过村路段排水沟尺寸不小于净40厘米×40厘米

桥梁工程

宽度(米)

不小于6.5

附表四:

河南省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四级公路(通行政村村道)

公路等级

四级公路(村道)

设计速度(公里/小时)

20

路基宽度(米)

不小于5.5

路面宽度(米)

不小于4.5

路面结构形式

沥青混凝土

面层

 

基层及底基层

 

水泥混凝土

面层

不小于18厘米

基层及底基层

基层:

采用石灰稳定土、级配碎石、级配砂砾或水泥冷再生结构,厚度不小于16厘米

附属工程

标线、标志标牌、平面交叉加铺转角

路肩

培护要平整、密实,防冲刷,并设置3%向外倾斜的横坡。

安防工程

工程内容

防护设施、视线诱导及警示设施、减速丘及减速路面等

排水工程

工程内容

过村路段排水沟不小于净30厘米×30厘米

桥梁工程

宽度(米)

不小于6.5

备注:

四级公路(通行政村村道)受地形等条件限制的特殊路段路基宽度不小于4.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3.5米。

 

三、建设标准说明

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及技术指标的选择,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对于受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的路段,可结合当地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经设计审批部门批准采用适当的技术标准。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出行需要,一条农村公路可视情况分段采用不同技术等级,但不同技术等级或不同设计速度变更点应选择在驾驶员容易判断路况变化的地形变化处或路线交叉地点,并设置警示标志。

农村公路过村镇路段应考虑村镇的特殊需求,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路基、路面宽度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加宽。

(一)路线

1.路线选线应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注意与沿线环境和景观的协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方便群众出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城镇化。

对于利用原路改建的应充分利用旧路资源,在满足公路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将对公路沿线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

2.选线时应注意尽量少拆房屋、少动迁公用事业管线;尽量利用老路、原有桥梁和隧道,避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防止诱发新的地质病害;尽量避免穿越滑坡、泥石流、软土、沼泽、断层等地质不良地段。

3.路线设计应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根据使用功能、工程投资和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路线方案比选及技术经济论证,综合考虑平、纵、横要素,合理选用技术指标,保持线形连续、均衡,满足行车安全需要。

农村公路平曲线半径应满足表2-1的规定。

表2-1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公里/小时)

60

40

30

20

一般值(米)

200

100

65

30

极限值(米)

125

60

30

15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米)

路拱≤2%

1500

600

350

150

路拱≥2%

1900

800

450

200

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在条件受限时设置回头曲线,相关技术指标应满足现行技术标准的要求。

4.公路纵坡变更处应设竖曲线,竖曲线最小半径、最小长度和最小坡长应符合表2-2规定;不同纵坡坡度的最大坡长应符合表2-3的规定。

表2-2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设计速度(公里/小时)

60

40

30

20

凸形竖曲线半径(米)

一般值

2000

700

400

200

极限值

1400

450

250

100

凹形竖曲线半径(米)

一般值

1500

700

400

200

极限值

1000

450

250

100

竖曲线最小长度(米)

50

35

25

20

最小坡长(米)

150

120

100

60

通常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列一般值,条件允许时应尽量取大值,当受地形条件及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方可采用表列极限值。

表2-3不同纵坡坡度的最大坡长

纵坡坡度(%)

6

7

8

9

最大坡长(米)

600

500

300

200

农村公路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米时,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米时,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

任意连续3公里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

当平均纵坡达不到以上要求时,必须设置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

 

农村公路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高与纵坡的合成坡度值不应大于10%;在积雪冰冻地区和自然横坡较陡峻的傍山路段,合成坡度值不应大于8%。

 

5.停车视距应满足表2-4规定

表2-4停车视距

设计速度(公里/小时)

60

40

30

20

停车视距(米)

75

40

30

20

对于大型车比例高的二级公路、三级公路的下坡路段应根据规范要求采用下坡段货车停车视距对相关路段进行检验。

(二)路基路面

1.二级公路:

平原区一般应采用路基宽10米,路面8.5米;具备条件的地区设计速度可采用80公里/小时,路基宽12米,路面10.5米。

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复杂的部分山区路段,经论证,设计速度可采用40公里/小时,路基宽8.5米,路面7米。

2.三级公路:

平原区一般应采用设计速度40公里/小时,路基宽8.5米,路面7米。

3.四级公路(通行政村村道),一般应采用路基宽5.5米,路面4.5米。

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复杂的部分路段,经批准后可采用路基宽4.5米,路面3.5米。

4.行政村通班车路线,对于路面宽度小于4.5米的,具备条件的改造或加宽至不低于4.5米,不具备条件的设错车道;通行政村道路,对于路况差的,具备条件的按路面宽度不小于4.5米恢复重建,不具备条件的改造时设错车道;错车道有效长度一般不小于20米,错车道处路基宽度一般不小于5.5米,错车道应硬化,间距可结合地形、交通量大小、视距等条件确定。

(不具备条件一般指:

地形复杂、对生态环境破坏大、征地拆迁困难等)

5.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二级公路为1/50、三级公路为1/25、四级公路可视具体情况确定。

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设计标高,应高出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米的安全高度。

6.路基路面设计应符合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

根据使用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地形、地质、材料和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尤其应重视排水与防护设施设计,以确保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7.路基填筑宜采用水稳性好的材料,严格控制路基压实,确保满足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要求。

路基强度、稳定性和压实度达不到要求的路段不得铺筑沥青或水泥路面。

8.应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合理进行路面结构设计,各结构层厚度,有条件时应按规范进行计算确定。

各地可根据道路实际情况,依据交通量发展前景以及路面使用年限,按照建设标准要求,选择合理的路面结构组合方案。

9.对于旧路改造,要对原有路基路面进行分析研究处理,充分考虑原有路基路面的材料结构,使之符合路基路面的标准要求。

10.老路需拓宽时,拓宽部分应按新建公路进行设计,新老路基搭接时,应从老路堤坡脚向上按设计要求开挖台阶,严禁将边坡清挖物作为新路基填料。

11.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农村公路,重载车辆较多的矿区公路等应结合实际交通量及交通组成情况进行专项设计。

12.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路段的路基,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专项设计,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13.通客运班车的村镇公路,应按照“路站运一体化”要求,适当加宽站点位置路基路面,并设置固定客运班车站点及标志。

14.农村公路应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植被及退耕还林植草情况,采取有效的工程或植物防护措施,防止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

路基防护应针对不稳定的高边坡、易受冲刷的沿河路段等工点,采用设置挡土墙、护坡、护岸等工程防护或与种植灌木等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

(三)桥梁涵洞

1.桥涵设计洪水频率应符合表2-5规定。

公路等级

设计洪水频率

特大桥

大桥

中桥

小桥

涵洞及小型排水构造为

二级公路

1/300

1/100

1/100

1/50

1/50

三级公路

1/100

1/50

1/50

1/25

1/25

四级公路

1/100

1/50

1/50

1/25

不作规定

二级公路的特大桥以及三级、四级公路的大桥,在水势猛急、河床易于冲刷的情况下,可提高一级设计洪水频率验算基础冲刷深度。

2.桥涵设计应根据使用功能、通行能力和行洪要求,按照“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的指导思想,遵循“安全、实用”的原则进行。

3.新建和改建桥涵宜采用标准跨径、技术成熟、施工方便、经济适用的桥涵型式。

季节性的宽浅河流或泥石流流通区可修建漫水桥或过水路面,并应设置护栏或安全带。

4.新建和改建桥梁应根据安全要求设置防护设施,大中桥应设置墙式护栏,小桥可设置安全带(或栏杆、缘石)。

5.桥梁及其引道的平、纵、横技术指标应与路线总体布设相协调。

6.旧桥应着重考虑使用安全,做好检测鉴定。

大中桥应进行专业技术鉴定,达不到荷载等级的,可采取加固、部分利用、限载或拆除重建等方案;小桥应对其行车的安全性进行论证,确定是否加固利用或拆除重建。

7.对窄桥加宽应采用与原有桥梁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型式和跨径,桥梁加宽与加固应同步进行。

桥梁加宽、加固后应进行检测,确保达到荷载等级要求;对于使用状况良好,因经济条件暂不加宽的桥梁,其两端应设置路基过渡段和窄桥标志及其它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

8.涵洞设置应充分考虑农田排灌以及道路排水需要,便于养护。

涵洞宜采用圆管涵、板涵和拱涵等经济实用的型式。

涵顶填土应满足最小厚度要求。

(四)附属工程

1.农村公路交叉设计应考虑地形、通视条件和交通环境等因素,确保行车(人)安全。

2.农村公路建设提倡沿线绿化与主体工程同步实行,改善行车环境。

绿化应满足行车视距要求,保证行车安全。

图2-1平面交叉加铺转角示意图

3.有路面公路与无路面公路交叉时,无路面公路距交叉口一定范围内应铺路面,以保持路面整洁。

4.过村镇的路段应加强公路用地建筑红线控制,严格控制非法建筑,不得占用公路作为集贸市场,以保证公路畅通和行车(人)安全。

5.农村公路沿线的电讯线、电力线、电缆、管道等管线均不得在公路桥梁建筑限界内架设.以免妨碍公路交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