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行业信息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9348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机械行业信息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工程机械行业信息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工程机械行业信息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工程机械行业信息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工程机械行业信息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机械行业信息报.docx

《工程机械行业信息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机械行业信息报.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机械行业信息报.docx

工程机械行业信息报

工程机械行业信息报

——“企业国际化”

【2008年第1期】

 

本期内容摘要:

一、观察:

看中联产业链扩张之下的并购历史

二、工程机械国际化之路: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

三、大而不强——中国工程机械常被美日“卡脖子”

四、中国工程机械立足国际市场的“五大必读”

五、如何实现企业国际化后的管理蜕变

 

 

编辑:

陈方超

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

观察:

看中联产业链扩张之下的并购历史

 2008-07-1408:

57:

00  来源:

慧聪工程机械网

  2008年6月25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湖南工程机械产业代表--长沙中联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弘毅投资、高盛公司和曼达林基金正式收购世界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CIFA100%股权。

中联再一次通过并购动作扩张了自己的产业链,一时间,相关行业人士对于中联重科的成长之路给予高度关注。

慧聪工程机械网编辑特整理中联历次并购事件,让我们从中找到中联重科成长之路的秘诀。

  科技产业化的成功典范

  中联重科的“母体”——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隶属建设部,是全国最大的建设机械综合型科研机构。

在计划经济时代,该院一直承担着我国建设机械产品开发和技术更新,全面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重任。

国家建筑与城建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部商品混凝土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建设机械协会所属13个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处均设于此。

其行业技术覆盖率曾高达75%,每年创造的社会效益超过200亿元。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才济济的建机院开始举步维艰,500多人仅仅靠着事业费拨款维持,陷入了“抱着金饭碗没饭吃”的困境。

1985年,该院被列为首批转制科研院所之一。

随着“事业费”逐步削减,全院500多人,被迫拆分成20多个承包单位,外出找米下锅。

  中联重科监事会主席龙国键回忆说:

“那时候,名为对外有偿转让科技成果,其实只是贩卖技术图纸。

图纸卖来卖去,价格越来越低;单位人心涣散,科研没有后劲。

几年下来,研究院属下所有的承包单位,全成了包袱。

”但得到长沙建机院技术支持的一些企业,却迅速崛起。

山东方圆机械厂花1万元引进他们的技术图纸,一年就赚了上千万元,这让时任副院长的詹纯新猛然惊醒:

“守着金饭碗讨饭吃,只怪自己不开窍。

  “我们必须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业,实现以产业养科技、以科技促产业的良性循环,才有出路。

”詹纯新说服另外7人,在众人疑虑的目光中,迈出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艰难的第一步,成立了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中联重科的雏形,开始了做产业的尝试。

找到了出路,并不意味着从此就走上坦途。

从背负亏空停产搞研发,从由中央直属下放地方到股份改造,从拆分多个专业化公司到“裂变”科研团队,中联重科在创业路途中跨越了诸多沟坎。

在詹纯新的带领下,长沙建机院将科研融入市场,其巨大能量以中联公司为平台得以充分释放。

他们在观念、体制、机制、管理、技术创新方面,在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上,走在了全国科研院所的前面。

  中联重科并购之路回顾

  中联重科上市促进了企业大联合、大重组,实现了跨越发展。

2000年,中联重科成功上市,募集资金6亿元,完成了从一个院办企业向现代化管理企业的过渡。

中联重科随后在资本市场纵横驰骋,完成了一系列漂亮的并购重组,壮大了企业实力。

  一、2001年,中联重科整体收购了英国保路捷公司,填补了非开挖设备在国内生产的空白,同时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双方签署了整体并购该公司的文件。

这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跨国并购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也为公司往后的全球化战略提供了实践经验;这次收购既为公司搭建了外向型发展的平台,也将我国在水平非开挖施工领域的技术水平一举提前了至少20年。

  二、2002年12月,中联重科以承债方式收购中国机床工具工业老牌国有企业——湖南机床厂。

并购完成之后,湖南机床厂正式成为中联重科锯床、锯带的重要研发基地与生产基地。

通过改制,湖机员工队伍在理顺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实行了竞争上岗、优化组合,第二年销售收入、产值同比增长就均超过了100%,迅速实现扭亏增盈。

三、2003年8月,中联重科成功重组并购浦沅,浦沅公司当时主要以生产工程起重机为主,产销量居国内前列。

中联此次动作创造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重组并购的最大手笔,奠定了中联重科在起重机械领域的全国优势地位。

2004年,重组并购后第1年,浦沅有限公司和浦沅集团公司销售利润达到2.05亿元,是上年的21.28倍,超过重组并购前15年利润的总和。

  四、2003年9月,中联重科收购中标实业有限公司经营性资产,从而占据了国内城市环卫机械市场的龙头地位。

此次收购完成后,有助于中联重科迅速进入环卫、环保及道路养护机械设备领域,该公司的业务结构将更加合理,工程机械的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提高中联重科的整体核心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并购保路捷、浦沅、中标等公司之后,中联开始了长达4年的沉寂和聚能。

  五、2008年3月25日,中联重科以3400万元收购工程机械厂陕西新黄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

陕西新黄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最成立于1968年,主要产品为推土机、挖掘机和履带式装载机。

中联重科认为,本次收购将有利于公司快速进入土方机械行业,扩展公司产品链,进一步做大做强。

  六、2008年4月6日,中联重科宣布于日前与湖南省津市市人民政府、东风汽车公司签订有关意向书,将收购东风汽车旗下湖南汽车车桥厂。

中联重科表示,改制重组后,新公司将紧紧围绕汽车车桥主业发展,在现有车桥产品系列和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大技术改造和研发力度,使新公司成为汽车车桥专业生产制造基地,继续为东风汽车等公司做好配套服务,同时整合中联重科体系内的工程机械专用车桥生产资源,打造工程机械专用车桥的制造基地。

  七、2008年6月23日,令社会公众和投资者持续关注两个多月的中国工程机械迄今最大境外并购案——“中联重科”迎娶意大利“名媛”CIFA,终于尘埃落定。

此举标志一直以本国及世界二、三线市场为主攻方向的中国工程机械,首次握以自有世界品牌迈进顶级市场门槛。

行业资深人士认为,中联重科整机制造能力与产品系列超过CIFA,双方在混凝土机械制造领域的产能却同处年产千台的数量级,CIFA产品受宠于欧洲市场,中联重科则主要服役于高速增长中国市场,与国际品牌在家门口捉对厮杀。

  中联重科发展史上的七起并购,亮点纷呈,拓宽产业链是中联重科并购的关键所在,这与国内外工程机械巨头成长的历程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经过此次并购CIFA,中联重科企业实力必将成为其发展历史的转折点。

工程机械国际化之路: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

 2008-07-1410:

35:

00  来源:

新华网

  长沙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联重科)4月9日对外发布公告,称拟收购意大利工程机械制造商CIFA公司。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自信地说:

“通过收购CIFA这样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我们要把中联的拳头产品混凝土机械做成世界第一。

  受国内市场需求的限制,我国工程机械企业走出去、国际化,已经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像中联重科一样,业内规模以上企业正在向国际市场布局。

数据表明,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拓展世界市场的空间很大:

2007年全行业出口额87亿美元,占世界销售额的5.4%,占行业销售总额的28.6%,而这一比例在韩国是60%、美国是51%、欧盟为30%。

  记者在走访柳工、中联重科、三一、山河智能、杭叉、合力、徐工、山推八家企业时了解到,近年来,他们把自己的龙头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销往世界各地,并开始通过海外并购、国外建厂开拓国际市场。

他们正在把在国内市场上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品牌的成功模式复制到国际市场中,开始用品牌价值去争取国际市场份额。

  一、战略:

从“产品输出”到“品牌输出”

  “出口的带动作用已经成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近年来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韩学松说,这个行业即便在遇到国家宏观调控,国内市场萎缩时,仍能保持高增长,主要是依靠大量产品出口的拉动作用。

  据统计,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出口额从1998年的2.2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87亿美元,10年间翻了37倍,近五年出口以年均约63%的速度增长。

  记者在安徽合肥的合力工业园,看到一排约3米高的红色电瓶叉车,通过支架的上下移动,在工厂、超市、港口等搬运、装卸小件货物。

这就是在物流搬运中经常使用的工业车辆,它是工程机械类产品中出口量最大的车种,约占全行业出口的25%。

拥有这种红色电瓶叉车的安徽叉车集团公司(简称合力),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工业车辆叉车科研、生产、出口基地,其主营产品叉车已出口到127个国家和地区。

  “合力现在并不盲目追求出口量的增长,我们的国际化战略是先做强、做好,再做大,出口。

”合力股份的董事长张德进说,要靠品牌带动市场,把品牌营销和销售网点的维修服务体系健全后,产品再逐渐打入国际市场。

  合力根据工业车辆的使用特点,主打“高端牌”,以欧洲市场带动全球市场。

张德进告诉记者,合力严格把守出口产品的质量关,把最高端的产品出口到欧洲,中端产品出口到南美,以此维持合力品牌在世界同行里中高端的地位。

目前,合力销往欧美的叉车占合力出口总量的80%,其在南美国家的市场份额甚至超过了合力在国内的市场份额。

  在国际市场上塑造品牌的同时,弹性使用本土成本优势,也成为维护品牌的有效手段。

记者在三一集团了解到,其国际化品牌之路,是靠“树标杆”的形式进行的。

三一给每类产品找到一个国际上顶级的目标企业,如混凝土机械是德国的利勃海尔,挖掘机是美国的卡特彼勒。

在开拓国际市场上,三一不但根据标杆设置自身产品出口质量,价格也是参照标杆,按照市场策略的不同,浮动制定。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易小刚说,“三一绝不在国际市场上低价贱卖自己的产品,我们靠核心技术、靠新品和优质,占领国际市场,让品牌一进入国际市场,就是中高档的代表。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三一混凝土泵的价格已经接近世界一线企业大象公司,超过意大利CIFA公司。

二、模式:

从“游击战”到“阵地战”

  3月11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2008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上,广西柳工集团公司(简称柳工)总裁曾光安忙得不亦乐乎,来自世界各国的经销商频繁找他商谈代理柳工产品的事宜。

  因为中国工程机械产品近年来质量的大幅提高,而价格成本上的明显优势,给国外经销商很大的利润空间,在世界行业展销会商上,经销商争先抢夺代理中国产品的例子比比皆是。

  韩学松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出口,已经从‘游击战’,转为‘阵地战’。

  据了解,工程机械行业以前的出口方式是由出口公司代办,出口国家上百个,但一个国家只有一两台机器。

现在出口转向由企业直接出口为主,并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当地化的销售代理体制,这样也提高了跨国服务水平。

  记者在采访发现,随着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在国际市场销售方式向“阵地战”的转移,企业越来越慎重地选择国外代理商,十分重视与代理商间的合作。

  “柳工在国外不随便找代理人,要找就找有实力的,并对他们进行培养。

”曾光安说,无论在销售业绩、营销网络建立、分销人员销售和技术方面都提出了要求,这样当客户遇到困难的时候,代理商可以代表柳工去解决,柳工支持代理商,代理商也支持柳工,双方达成共赢。

  这样做的还有合力集团,除了对代理商进行技术培训,他们还注重对终端客户进行培训,要求代理商不只卖主机,也要储备一定量的零部件,以便客户在售后维修中得到更好更快捷的服务。

 三、突破点:

从低价竞争到优势对接

  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副主任艾丰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在市场开拓中比较好地处理了“制造”和“品牌”的关系。

  艾丰认为,性价比是中国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普遍优势,但一味埋头追求技术工艺,缺少品牌意识,这是中国制造企业的通病。

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应补足品牌弱项,在提高产品制造质量的同时,重要的是树立品牌意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国际化之路,正在从单纯的低价竞争,走向优势对接的道路。

  所谓优势对接,是指用中方劳动力、市场的优势,与国外技术、管理、资本的优势进行对接。

中国企业在打造国际品牌时,要尽量实现与国外企业的优势对接,互相利用各自渠道,达到双方共赢。

  詹纯新把他并购意大利CIFA公司的想法比作“借船出海”:

就是欲通过国际上位列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掌握其技术、管理及营销网络,再利用国内相对低的人力成本优势,把主营产品混凝土机械送出海外,把这项业务做到全球第一。

整合双方的优势,从裂变到聚变,变成跨国公司。

  艾丰认为,“优势对接”应该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战略思路,任何一个行业的国际化之路都要选择自己的强点进行突破,而对于工程机械行业来说,技术的自主创新和产品的低成本就是最好的突破点。

  小词典  何谓工程机械?

  工程机械是机械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交通运输建设(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管道输送等),能源工业建设和生产(煤炭、石油、火电、水电、核电等)、原材料工业建设和生产(黑色矿山、有色矿山、建材矿山、化工原料矿山等)、农林水利建设(农田土壤改良、农村筑路、农田水利、农村建设和改造、林区筑路和维护、储木场建设、育材、采伐、树根和树枝收集、江河堤坝建设和维护、湖河管理、河道清淤、防洪堵漏等)、工业民用建筑(各种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城市建设和改造、环境保护工程等)以及国防工程建设诸领域的发展息息相关,与这些领域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非常密切。

  概括地说,凡土方工程、石方工程、流动式起重装卸工程(即非固定作业地点起重装卸工程)和各种建筑工程,综合机械化施工以及同上述工程相关的工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作业所必需的机械设备,称为工程机械。

 

大而不强中国工程机械常被美日“卡脖子”

 2008-07-1409:

56:

00  来源:

今日五金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柳工)是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柳工集团的核心企业,被誉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

目前这家公司主导产品轮式装载机受到海外客户青睐,产品远销印度、中东及南美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程机械行业快速发展壮大。

中国已成为工程机械行业生产大国。

但由于受到企业规模、国际化程度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等影响,中国并不是工程机械行业的强国。

  ■开始打造工程机械航母

  来自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的信息显示,到2007年全国已有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及科研单位2000多家;全行业固定资产净值270多亿元。

“然而,世界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2006年的销售额已经超过400亿美元。

就是说我国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加起来比不上一个卡特彼勒。

”即使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其销售额也只是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7%左右。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江琳说。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综合部主任、高级工程师王金星说,尽管如此,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有了打造工程机械航母的基础。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市场发展部冯宝珊介绍,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已经形成了一些以区域划分的产业基地,如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为代表的湖南工程机械;以徐工、常林、镇江为代表的江苏基地;以广西柳工、玉柴、柳建为代表的广西工程机械;以合力叉车、星马、江淮为代表的安徽工程机械;以山推、山工为代表的山东工程机械基地等。

  北京大学教授张国有认为,区域基地内的企业组合往往是成就区域品牌的重要基础。

■国际化是品牌成长必经之路

  培育世界级的品牌,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就开始了探索。

  中国工程建设机械的骨干企业大多有与外企合资、合作的经历。

徐工先后与卡特彼勒在挖掘机方面、与利勃海尔在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方面,与川崎在装载机方面等10多家外资企业有过合资合作;柳工与卡特彼勒在装载机,与凯斯在挖掘装载机方面有过合资合作;山推与小松在推土机、挖掘机方面有过合资合作;三一重工与迪尔(销售)等也有过合作。

  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詹纯新分析,在那些与外企的合作中,大部分企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这些合资合作企业的产品也大都销往国际市场。

  中国国际名牌协会会长解艾兰说,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仅要看企业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比重是多少,还要看企业拥有的跨国人才数量、有没有国际化的企业管理方式等。

  在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现场,记者看到这被外界认为是柳工“人才国际化”的例子:

柳工股份“老外”副总裁大卫?

闭同葆正在对周围人交代工作。

这位柳工股份的副总裁来自国外一家着名工程机械企业,他在柳工生产经营中已经发挥重要作用。

  ■发挥合力,防止“卡脖子”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很快,在国内市场已占主体地位,从产量上看中国也已是工程机械大国。

然而,行业要壮大,必须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产品向高水平、机电液一体化和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综合部主任王金星说,在工程机械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本土配套关键零部件发展与主机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不同步,严重制约了整机水平的提升,“提高国内基础零部件的生产制造水平,已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发展的关键因素。

  记者在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先后看到因为液压器件缺货被迫重新调整的生产进度和生产计划。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易小刚说,工程机械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产业,其基础零部件依赖进口,不利于产业安全。

对企业来说,不但增加了制造成本,其正常生产也受到限制。

  针对几家工程机械企业不同程度遇到的液压件、发动机、变速箱卡脖子问题,中国工程机械协会副秘书长茅仲文坦言,缺少核心零部件和重要零部件支撑的自主创新是难以为继的。

日本小松、美国卡特彼勒等世界级工程机械企业都是自己生产发动机、液压元器件、控制元器件等基础零部件。

  易小刚等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在全行业统一规划,以行业为依托联合高校等科研力量,重点突破中高端液压元器件、发动机等瓶颈问题,通过资产重组或并购组建数家大型基础零部件龙头企业,增强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关键、紧缺配套件研发中,互相合作,比如采取“国家支持一些、主机企业投入一些”等做法。

中国工程机械立足国际市场的“五大必读”

 2008-07-1410:

28:

00  来源:

中国工程机械银网

  中国工程机械在国际市场的多点增长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转暖,世界工程机械市场出现快速增长,为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表现在:

国际品牌在中国生产的工程机械进入到其全球销售网络;中国品牌工程机械产品通过认证(CE)和代理进入到发达国家;零部件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OEM市场;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出口重要的增长点。

  此外,中国对外工程总承包项目也成为中国工程机械出口重要的增长点。

2006年,在全球工程总承包项目(包括非工业性和工业性项目)中,我国完成对外承包工程300亿美元,新签合同660亿美元。

项目规模发展迅猛、档次提升。

目前在进行的项目包括火力发电厂、水电站、高速公路、铁路、水泥厂和各类民生项目等有力地带动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

  中国工程机械立足国际市场的“五大必读”

  一、保证出口产品的后续服务是关键

  工程机械产品出口是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战略转型重要内容,为确保用户能高效使用产品,保证目标市场有效开发,实行当地代理商制度和确保服务体系是最重要的环节。

问题是部分企业无视代理和服务环节,出口产品“一把一利索”,不能保证用户产品维护和正常使用,对中国工程机械出口将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

为保证工程机械出口的可持续增长,无论是制造企业、综合性进出口企业,还是工程总承包企业都必须保证出口产品的后续服务。

  二、中国工程机械产业要科学整合

  中国工程机械产业“走出去”的动力可以归纳为:

第一、整合优质资源;第二、在目标市场,降低成本、减少贸易摩擦。

就核心资源而言,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与国际同行相比较,优势是在市场、规模、产能和人力资源上,中国工程机械产品物美价廉;劣势是在观念、体制、产品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上,与发达国家同行业相比差距还很大。

在发达国家,整合优质资源(主要是技术资源、市场销售资源、关键配套资源)是重要的内容。

  实际上在中国,国际着名品牌企业也一直在整合并购中国的核心企业,产业间的搏弈和合作是常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通过整合,提高安全国际竞争力和保障产业安全是重要目标。

  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已经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如装载机、起重机、叉车、混凝土机械等),以中国技术换取世界市场的机会已经存在。

  国际品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中国都有建立合作企业的过程,在挖掘机行业全面进入了中国,他们“走出去”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三、加强国内工程机械品牌建设

  工程机械品牌有如卡特彼勒、特雷克斯、小松、利布海尔、英格索兰、沃尔沃、马尼托瓦克、神钢、斗山、宝马格、现代、日立、阿特拉斯等一系列美、日、德、韩国的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上造就了徐工、柳工、山推、中联、三一、合力、山河智能等一系列中国强势品牌。

  工程机械品牌的核心价值实际很确切和简明,就是在特定市场上产品好用、好修、在二手市场能卖好价。

产品“好用”表明它的功能、效率、可靠、安全、环保等个性化需求有适用性;产品“好修”表明它有配件和维修、服务等有效的后援体系;产品在二手市场可以卖出好价表明产品在全寿命周期它仍然有完整的支撑体系。

工程机械品牌的实质上是表明企业管理有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值得信赖。

  世界需要具有国际水准的中国工程机械品牌,中国强势品牌成为国际品牌必然是一个立足国内市场。

进入国际市场需具备以下能力或优势:

一是产品研发和开发能力;二是对目标市场正确的产品定位能力;三是坚强的服务后盾能力;四诚信是品牌的基础。

目前部分企业已实现30%-60%的产品出口,中国工程机械品牌建设是与国际接轨的过程,是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的内容。

  四、“诚信”应是中国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在市场经济中,重利轻义,见利忘义,毫无诚信是企业之大忌。

产品质量低劣,没有销售后服务,低价恶性竞争同样是违背商业原则的。

诚信如成为短板,企业管理将是灾难性的。

  诚信应成为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企业管理者的核心价值观。

在国际贸易中严格按照WTO的基本原则,这对国家、产业、企业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确保产品质量和服务;确保价格合理,保障企业有必要的成本和利润;绝不低价恶性竞争;尊重知识产权;具有社会责任。

  五、创新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法宝”

  国际化,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和整合。

针对目标市场,资源优势和劣势是企业在产业中合理定位的基础。

为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自主产权的优势资源是立足之本。

  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是形成具有自主产权的优势资源唯一渠道,在它的基础上,才有整合和被整合的资格,我们希望中国企业具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在国际贸易的大循环中,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战略目标是不断形成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如何实现企业国际化后的管理蜕变

2006-09-0615:

18:

4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经济管制的放松、信息技术的发展、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替代产品的出现,都对企业在整个市场和经济环境中谋求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不仅限于中国企业,全球所有企业都将共同面对。

这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已经成为全球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众多因素都会促进企业的全球化发展。

  对中国企业来说又面临着内外两重压力。

除了外部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于内部的改革。

比如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