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1.docx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1.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1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1)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进学斋记
张耒
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
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
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
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
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
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
既洁( )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
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释】①士会:
春秋时晋国卿士。
②土苴:
糟粕。
(1)可填入第3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
A. 之
B. 其
C. 则
D. 以
(2)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 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 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 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1)D
(2)B
(3)A
(4)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①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②举例“士会”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写任何时候、无时不刻,或任意写其中一点也给分)都在进学修身
③把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5)第3段画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
① 来由(写作者为进学斋命名、作者写此文的缘由不给分)
②照应文题、点明题目、呼应标题、前后呼应
③表明主旨:
勉励自己勤于进学,自勉,与后人共勉,与他人共勉(写劝勉后人不给分)
【解析】【分析】
(1)“既洁( )新矣”,这句话是对居处的描写,前面说“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这是对居处进行修补,后面说“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这是修补后的布置,中间的句子应是对修补后的居处进行描写,“洁”是指干净,“新”是指与之前不同,这是两个形容词,中间只能用“以”来连接,此处的“以”相当于“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而“之”“其”“则”都没有这一功能。
(2)第一段的第一句就提出观点,即“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德无须臾而不进”,也就是说“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CD两项对观点概括不全,都忽略了“无须臾而不学”这一内容,故排除;从下面的内容来看,“鸡鸣而兴,莫夜而休,……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理”,这是从古人为学的方面来阐述;“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德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德日进而不可止”,这是从道德日进的角度阐述,A项对阐述的角度分析有误,故选B项。
(3)首先到第二段找到划线句,即“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这段话是说后世的君子为官多年,言语笑貌喜好等,比起进取之初都已经大有不同,也就是说为官后数年的君子言行志趣于前迥异,故选A项。
B项,“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错误,在句中没有体现。
C项,“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也没有体现。
D项,“踏入仕途后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句中没有提到进学之心有所消磨,只是说言行志趣与之前不同,故排除这三项。
(4)“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
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这是把“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进行对比,这是使用对比论证,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士会食而问肴蒸,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之”,这是列举士会等例,属于举例论证,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
(5)“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前一句是点明进学斋名字的由来,后一句“庶朝夕得以自警焉”是表达自己的目的,即勉励自己能够勤于进学,这也就与文章的标题“进学斋记”相照应。
故答案为:
⑴D;⑵B;⑶A;
⑷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②举例“士会”论证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写任何时候、无时不刻,或任意写其中一点也给分)都在进学修身③把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⑸第3段画线句点明进学斋命名的来由;照应文章标题;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勉励自己勤于进学。
①来由(写作者为进学斋命名、作者写此文的缘由不给分)②照应文题、点明题目、呼应标题、前后呼应③表明主旨:
勉励自己勤于进学,自勉,与后人共勉,与他人共勉(写劝勉后人不给分)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⑶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⑷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方法的能力。
论证方法包括:
举例论证:
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比喻论证:
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引用论证:
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⑸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
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进行解答。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
天顺末,举进士,引疾归养。
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馈,土官作却金亭识之。
成化八年,擢御史。
山东盗起,奉命捕获其魁。
清军江北,所条奏多著为例。
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出知松江府。
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而宽其纲,用以优之。
赋役循周忱旧法,稍为变通,民困大苏。
忧归,起知平阳。
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
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恕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
黄河为患,民多流移。
莹巡振,全活甚众。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四年迁应天府尹。
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讦奏,所蔓引多至罪黜。
莹承命推鞫,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
后奏其伤孝陵山脉事,琮遂下狱,充净军。
七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
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
岁余,以疾乞休。
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东卫昼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数发,贵州亦多灾异,命莹巡视。
至则劾镇巡官罪,黜文武不职者千七百人。
廉知景东之变,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
还进刑部尚书。
武宗践阼,致仕归。
刘瑾以会勘隆平侯争袭事,连及莹,削籍。
明年又坐减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边。
莹素贫,至是益窘。
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
瑾败,复官,赠太子少保,谥清简。
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
“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
”其后人率教,多愿朴力学者。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1)选出与文中例句“莹巡振,全活甚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 )
A. 沛公军霸上。
B.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C. 项伯杀人,臣活之。
D. 素善留侯张良。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B.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C.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D. 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3)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 御史,先秦时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
C. 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交通运输等。
D. 践阼,阼,为古代庙堂前东西两阶,主位在东,称阼阶。
践阼,走上阼阶主位。
比喻登上帝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莹为官清廉,拒绝他人馈赠。
樊莹虽家境清贫,但在出使蜀地时,拒绝当地人的馈赠,当地土司特地建“却金亭”纪念他。
B. 樊莹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
由于百姓运粮辛苦,樊莹取消民夫,让粮长专运;黄河泛滥,他巡察赈济,许多百姓得以保全。
C. 樊莹为官严正,弹劾不称职者。
景东、宜良、曲靖、贵州发生灾异之事,樊莹奉命巡视,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
D. 樊莹为人真诚,注重言传身教。
农忙时节,樊莹让子孙抬着自己行走于田间,以此来告诉子孙要习惯于劳动,后人都遵循教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②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
【答案】
(1)B
(2)C
(3)B
(4)B
(5)①改调云南巡按,交阯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
②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
【解析】【分析】
(1)本题题干,“莹巡振,全活甚众”意思是,樊莹巡察赈济,保全存活很多人。
“全活”,动词活用作名词,保全存活的人。
A项,沛公军霸上,意思是,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军”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
B项,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意思是,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了。
“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的人。
C项,项伯杀人,臣活之,意思是,项伯杀了人,我保全了他的性命。
“活”,使动,使……活。
D项,素善留侯张良,意思是,一直与留侯张良交好。
“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故选B。
(2)这段话翻译为:
河南田赋有很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众人认为有困难。
樊莹说:
“把一万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难。
”徐恪把此事交由樊莹的部下属吏调查考核,十天时间,积久的弊病全部查清。
“曰”的主语是“莹”,要连在一起,前面“众难之”是说众人认为有困难,句意完整,应断句,排除AB;“属莹部吏”的目的是“钩考”,要连在一起,排除D,故选C。
(3)B项,“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表述有误,后世的御史只有监察的职责。
故选B。
(4)B项,“由于百姓运粮辛苦”分析有误,据原文“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意思是,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粮食亏损,樊莹便取消民夫运输,让粮长专门运输。
可知,是运粮民夫苦于运输中的耗损。
故选B。
(5)关键词有:
①“按”,巡按;“氓”,百姓;“驰”,迅速传送;“檄”,檄文;“寝”,停止,制止。
②“乃”,原来是;“官帑”,国库里的钱财;“因”,借;“晦冥”,阴暗;“罪”,作动词,给……定罪。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B;⑷B;
⑸①改调云南巡按,交阯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
②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
【点评】⑴该题考查文言实词活用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重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该题重点考查名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一般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完成这类题,需要考生在课下多做练习,熟记重点实词的意思。
另外,做题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不同的成分词性不同。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
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⑶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
积累时可以分类积累,比如古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上下语境仔细推敲。
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
对比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物、时间、地点。
⑸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记120个实词、18个虚词,掌握四类特殊句式: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参考译文】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
天顺末年,考中进士,称病归家休养。
过了很长时间,授予他“行人”,出使蜀地不接受馈赠,当地土司建造“却金亭”来纪念他。
成化八年,升任御史。
山东盗贼起事,樊莹奉命捕获了贼人的首领。
到江北整顿军队,上奏的条文多被定为例规。
改调巡按云南,交阯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
出任松江府知府。
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粮食亏损,樊莹便取消民夫运输,让粮长专门运输,并放宽对他们的要求,以此来优待他们。
赋税徭役按照周忱的旧法,稍加变通,百姓的困境大大缓解。
服丧归家,后来起用为平阳知府。
弘治初年,皇帝诏令大臣举荐地方长官。
侍郎黄孔昭推荐樊莹,尚书王恕也器重他,升任河南按察使。
黄河泛滥成灾,百姓大多流离失所。
樊莹巡察赈济,保全存活很多人。
河南田赋有很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众人认为有困难。
樊莹说:
“把一万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难。
”徐恪把此事交由樊莹的部下属吏调查考核,十天时间,积久的弊病全部查清。
四年升任应天府尹。
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上奏相互攻击,所牵连的人大多被判罪罢免。
樊莹奉命追查审讯此事,最初好像没有查出什么,蒋琮非常高兴。
然后樊莹上奏说他破坏孝陵龙脉的事,蒋琮于是被捕入狱,发配到净军。
七年升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
锦田的贼人勾结两广的瑶人、僮人作乱,樊莹告谕解散余党,杀了首恶十八人。
过了一年多,因病请求退休。
樊莹在家赋闲七年,朝廷内外交相推荐,起用任原官巡抚治理郧阳,不久改任南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东卫连续七天白天昏暗,宜良地震声如雷鸣,曲靖多次发生大火,贵州也多有灾害异常,皇帝命令樊莹巡视。
他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罢免不称职的文武官员一千七百人。
访察得知景东的变乱,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
樊莹返回后升任南京刑部尚书。
武宗即位,樊莹退休回家。
刘瑾以联合核查隆平侯争夺袭爵之事,牵连到樊莹,削除他的名籍。
第二年又因减少松江官布的事获罪,罚米五百石运输到边疆。
樊莹一向贫困,到这时更加窘迫。
三年十一月去世,时年七十五岁。
刘瑾失势后,恢复原官,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清简。
樊莹性情真诚,农忙时坐着篮舆,戴着斗笠,让子孙抬着行走于田间,他说:
“不单是看庄稼,而是想让子孙习惯于劳动。
”他的后人遵从教导,大多朴实敦厚勤奋学习。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
(《论语·阳贷》)
子贡问君子。
子曰: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论语·为政》)
(1)第一则材料中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教育原则。
(2)结合第二则材料,请就孔子所认为的君子特点进行评析。
【答案】
(1)言传不如身教或身教重于言传
(2)①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不能只说不做,要先做后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②孔子对君子的评价是符合他的教育原则的。
如果只说不做就会夸夸其谈,一事无成;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③孔子不仅用这个“君子”的标准来教育学生,而且在学生面前以身作则,体现君子风范。
这对当前社会具有重要的鉴借意义。
【解析】【分析】
(1)本立足第一则材料内容分析,“述”是孔子教育手段,但他同时意识到言教作用有限,有时甚至无效,所以他“欲无言”,身教重于言教。
在孔子看来,世间道理,客观存在,关键要靠自己去感悟。
体现了言传不如身教的教育原则。
(2)题干要求“结合第二则材料,请就孔子所认为的君子特点进行评析”,孔子不但重视“行”,而且将“行”视作“言”的基础,即:
先行而后言。
同时,这也是孔子划定做君子的重要标准。
孔子教诲如何做君子,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也就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凡事先做起来,然后再说。
把实际的行动放在言论的前面,而不要光吹牛不做,夸夸其谈。
那些“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行为,是圣人所不能容忍的。
孔子不仅用这个“君子”的标准来教育学生,而且在学生面前以身作则,体现君子风范。
故答案为:
⑴言传不如身教或身教重于言传
⑵①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不能只说不做,要先做后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②孔子对君子的评价是符合他的教育原则的。
如果只说不做就会夸夸其谈,一事无成;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③孔子不仅用这个“君子”的标准来教育学生,而且在学生面前以身作则,体现君子风范。
这对当前社会具有重要的鉴借意义。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
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
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参考译文】
孔子说:
“我想不说话了。
”子贡道:
“您假若不说话,那我们传述什么呢?
”孔子道:
“天说了什么呢?
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
孔子说:
“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论语·学而》
材料二: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
材料三:
子曰: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论语·雍也》)
(1)“出则弟”句中“弟”的意思是________,“则以学文”中的“文”指的是________。
(2)请从材料二、三中任选一则,谈淡你对“仁”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
(1)顺从和敬爱兄长;《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经典(能答出“文化经典”即可)
(2)示例:
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
杀身成仁,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自古以来,它就激励着如谭嗣同、瞿秋白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解析】【分析】
(1)“弟”,结合语境出外要敬爱师长分析,“悌”的古字。
弟弟尊敬顺从兄长。
“文”,结合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分析,译为《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经典。
(2)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仁”是做人的最高原则。
虽然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的品德。
自古至今,它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譬的意思为比喻,打比方。
对后世的影响可以结合一些仁人志士的事迹来写。
故答案为:
⑴顺从和敬爱兄长 《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经典(能答出“文化经典”即可)
⑵示例:
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
杀身成仁,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自古以来,它就激励着如谭嗣同、瞿秋白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
把握文章内容,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答。
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参考译文】
孔子说:
“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