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8679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docx

中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文言文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_______)

(2)亭亭净植(________)

(3)陶后鲜有闻(_______)(4)宜乎众矣(_________)

28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爱莲说》,回答问题。

(链接)

竹似贤,何哉?

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白居易《养竹记》

为何周敦颐以“莲”为君子,而白居易以“竹”为君子,请简要概括原因,并说说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花,是人们精神的寄托和象征,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往往以某种花作为国花或市花。

请你为重庆市推荐一种市花(莲花除外),并说明两点理由。

【答案】

1.

(1)多

(2)竖立(3)少(4)应当

2.

(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

3.莲,喻高洁正直,清新淡泊的君子;竹,喻坚贞不拔,刚直公正、谦虚处世的君子。

两段文字都运用了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示例:

我推荐三角梅。

花色艳丽,扮靓城市,让城市光彩迷人;花叶繁茂,充满生机给人希望;花期长,生命力强,象征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可爱者甚蕃”翻译为“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意思是“多”。

“亭亭净植”翻译为“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植”意思是“竖立”。

“陶后鲜有闻”翻译为“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意思是“少”。

“宜乎众矣”翻译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宜”意思是“应当”。

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1)“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句中“染”意思是“沾染(污秽)”,“濯”意思是“洗涤”,“妖”意思是“美丽而不端庄”。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句中“蔓”意思是“生枝蔓”,“枝”意思是“长枝节”,“远”意思是“远播”,“益”意思是“更加”。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28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周敦颐喜爱莲花是因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正直高洁,淡泊名利。

白居易喜欢竹,只因为“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坚忍不拔,谦虚正直。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据此作答。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要求选择一种花并写出推荐理由即可,语句通顺,条理清晰。

示例:

我推荐三角梅。

花色艳丽,扮靓城市,让城市光彩迷人;花叶繁茂,充满生机给人希望;花期长,生命力强,象征顽强拼搏的精神力量。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2.古诗文阅读。

“读一本书,览一座城”,小明和你边读边走,兴味盎然。

梦赏心亭①

[南宋]刘克庄

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

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江水淮山明历历,孙陵晋庙冷沉沉。

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②柳色深。

[注]①赏心亭:

南京名胜之一,在今水西门外。

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曾登临赋诗。

②千门:

众多宫门。

赏心亭记

[南宋]萧山

赏心亭,佳丽地之瑰观可赏。

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①。

抚慨千数百年之消息,兴怀四十余帝之盛衰,客心悲未央②,伤心长春草③,其心耳,骚人赏。

自高如虚。

何实而胜?

莫若王谢④高。

宴饮新亭,赏也,“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实之;放情丘壑,赏也,“棋墅指授,破贼淮淝”实之。

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

以调玉烛之明⑤,为时和赏;以补金瓯⑥之缺,为国寿赏。

此之谓大赏,高哉!

亭前为张丽华⑦墓,一赏有一戒存。

[注]①几希:

很少。

②未央:

未尽。

③春草:

指离愁。

④王谢:

指东晋名臣王导和谢安。

在新亭酒宴上,诸臣为西晋灭亡而流泪,王导劝勉大家“戮力王室,克复神州”;谢安指点谢玄等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捷报传来时,谢安在家墅下棋。

⑤玉烛之名:

指政治清明。

⑥金瓯:

指国土完固。

⑦张丽华:

昏君陈后主的宠妃,陈亡时被斩。

1.小明查找资料,为诗中“玉树”一词做了四个注释。

你告诉他()是正确的。

A.指《玉树后庭花》一曲,为南朝陈后主作。

这里暗含对昏君误国的感叹。

B.即芝兰玉树,指优秀人才。

这里表达对王谢的仰慕和与之同游时的喜悦。

C.常指男性美好的姿态。

这里指作者梦见自己和王谢诸贤一样,风姿俊逸。

D.地名,在今青海省。

这里借远地边声,表达诗人欲收失地而难成的惆怅。

2.小明读古文时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

3.研读“赏”字,小明提了两个问题,你一一回答了他。

小明:

读《赏心亭记》,我明白了,观看风景,只是普通的欣赏;登高怀古,感物伤怀,是“骚人赏”。

“赏”还有其他类型吗?

你:

还有像王谢两公那样“

(1)__________”的“大赏”。

(摘录原文句子填空)

小明:

诗人刘克庄梦游赏心亭属于哪一种“赏”呢?

你:

(2)属于______,因为______

【答案】

1.A

2.示例:

古往今来外出游历的人很多,人们用眼睛欣赏,用口吟诵,而真正用心欣赏的很少。

3.

(1)用实心办实功

(2)骚人赏作者只是怀古伤今,虽期待与先贤同行,却不过是一场美梦而已,醒来后只能为朝代更迭、时代变迁而悲叹。

(如认为“大赏”,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考查理解词语意义。

“玉树音”指《玉树后庭花》一曲,为南朝陈后主作。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暗含统治者昏庸误国。

所以选A。

2.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重点词语:

游:

游历。

真赏以心:

真正用心欣赏。

3.考查理解文本内容。

“赏”有表层欣赏和深层欣赏。

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

而诗人刘克庄梦游赏心亭:

以调玉烛之明,为时和赏;以补金瓯之缺,为国寿赏。

此之谓大赏,高哉!

作者怀古伤今,感叹昏君误国,朝代更迭乃深层欣赏。

【点睛】

参考译文:

赏心亭,是江南美丽可以欣赏的地方。

古往今来游览的有很多。

人们眼里欣赏,嘴里吟诵,但是,真心欣赏的人很少。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千百年的信息,四十年朝代的兴衰,客人心中的悲伤之情未尽。

伤心离愁,油然而生,迁客骚人共赏。

自然太高如同虚幻,不如以实胜出。

不如像王谢,在新亭宴饮,是欣赏。

共同效力朝廷,光复神州是事实。

在丘壑放飞心情,是欣赏,谢安指点谢玄等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捷报传来时,谢安在家墅下棋是事实。

用实在的心办实功,是两位高明的欣赏。

政治清明,为时和赏,来补全国土完固的缺陷,为国家增寿,这是大赏,高明呀。

赏心亭前有张丽华墓,一处欣赏必有一次告诫存在。

3.杜祁公衍①,越州人,父早卒,遗腹生公,其祖爱之。

幼时,祖父脱帽,使公执之,会山水暴至,家人散走,其姑投一竿与之,使挟以自泛。

公一手扶竿,一手执帽,漂流久之,救得免,而帽竟不濡。

前母有二子,不孝悌,其母改适②河阳钱氏。

祖父卒,公年十五六,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就公索之,不得,引剑斫之,伤脑。

走投其姑,姑匿之重橑③上,出血数升,仅而得免。

乃诣河阳,归其母。

继父不之容,往来孟、洛间,贫甚,佣书④以自资。

尝至济源,富民相里氏奇之,妻以女,由是资用稍给。

举进士,殿试第四。

及贵,其长兄犹存,待遇甚有恩礼。

二兄及钱氏、姑氏子孙,受公荫补官者数人,仍皆为之婚嫁。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注释)①杜祁公衍:

杜行,別称祁公,北宋名臣。

②适:

女子出嫁。

③重橑(lǎo):

房屋重叠处的夹层。

④佣书:

受雇抄写书札。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父早卒,遗腹生公故余虽愚,卒获有所

B.会山水暴至闻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其二兄以为母匿私财以适人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D.尝至济源尝贻余核舟

2.结合你的感受,写一则批注,评价杜行。

3.能否认为本文是杜行的传记?

请运用传记的知识阐释。

【答案】

1.D

2.示例1:

杜衍命运多舛,是遗腹子,又遭遇母改嫁、祖父卒、二兄索财追杀等悲惨之事。

但与生俱来的刚强、坚忍,帮助他渡过劫难,赢得贵人相助,获取功名。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

杜衍这段渡尽劫难修成正果的经历,实在是人间一段佳话。

示例2:

杜衍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幼年时,他在洪水中漂流很久得救,手中的帽子竟不被打湿;十五六岁,被二兄用剑伤脑,出血数升,却能幸免于难;无依无靠,佣书自资:

富贵后还能以德报怨,帮助曾经伤害他的人。

这一系列传奇的经历,既是他天性纯良、仁义的体现,也是命运之神的垂怜。

杜衍超越常人之举,令人感佩。

3.示例1:

能。

传记强调真实性,杜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录了杜衍人生的重要经历。

传记用事实说话,作者将情感隐藏在叙述中,不加评论。

传记表现人物言行,本文杜衍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因此,可以把本文作为杜衍的传记。

(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不能。

真实是传记最基本的要求,虽然本文的形式、内容及写法和传记这种文体很接近,但文中所写之事的时间不具体。

本文的出处一—《涑水记闻》没有证据表明记录的是真实信息,也不能据此判定本文所写之事是真实的。

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本文就是杜衍的传记。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A死/最终;B遇到/聚集;C认为/把……当作……;D均为“曾经”的意思。

故选D。

2.考查学生写批注的能力。

首先明确批注是表达自己意见、见解和感悟的词语,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情感。

本文写了杜衍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艰难,但最终克服困难取得了成功。

据此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即可。

3.考查对传记问题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是,先表明的自己的态度,“同意”或者“不同意”,然后从传记的基本要求作答,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表述,本文所写的人物-杜衍是历史上出现的人物,所以由真实可考查;但是根据具体时间去考究,这个时间又是不真实的,所以也可以认为不是传记;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分析,结合传记的要求和文章的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

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

;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点睛】

参考译文:

杜祁公衍,越州人,父亲去世早,是个遗腹子,他的祖父很喜爱他。

小时候,祖父摘下帽子,让他拿着,恰逢山洪暴发,家里人四散逃跑,他的姑姑投入一竿给他,让他夹持着在洪水中漂流。

他一手扶持竿,一只手拿着帽子,漂流了很久,得到救助才幸免于难,而帽子竟一点没有沾湿。

他的前母(继室所生的子女对父亲前妻的称呼)有两个儿子,不孝顺友爱,他的母亲改嫁到河阳钱氏。

祖父去世时,他十五六岁时,他的两个哥哥认为母亲藏匿自己的财产来满足他,就公然向他索要,没有得到,就用剑砍他,伤到了他的头部。

(后来)去投奔他的姑姑,姑姑让他隐匿到房屋重叠的夹层处,流了很多血,才免于一死。

于是到河阳,回到他的母亲身边。

继父不怎么待见他,只好在孟、洛等地流浪,过得很穷苦,靠给人抄书来养活自己。

曾经到达济源,富民相里氏对他感到很惊奇,就把女儿嫁给他,因此经济上才宽裕一些。

后来考中进士,殿试第四。

等到他显贵后,他的大哥哥还活着,他待大哥哥很有礼节。

两兄弟和钱氏、姑氏的子孙,受他恩荫而被补授官职的有好几个人,并且都为他们操办婚姻大事。

4.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溥①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③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④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

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⑤,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注释)①溥:

张溥,明末文学家。

②钞:

后来写作“抄”。

③已:

完毕。

④斋:

书房。

⑤毫:

笔。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

(3)如是者六七始已始:

(2)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两文段的内容。

4..从以上两人的学习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答案】

48.

(1)借

(2)等待(3)才(4)完成

2.

(1)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中浸几次。

3.(甲)作者学习之勤奋及从师求学之艰难;(乙)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4.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勤奋刻苦,不怕困难。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始”:

才。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俟”作为生僻字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先达”“叩问”“皲”“沃汤”等字词的翻译。

3.考查概括两文段的内容的能力。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甲文可从作者学习之勤奋及从师求学之艰难的角度作答。

乙文可以从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及由此名高一时的角度作答。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仔细阅读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两文中的两人的学习经历中,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学习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然后勤奋刻苦,不怕困难,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点睛】

(一)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二)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

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5.(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立身成败,在于所染①。

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②,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③而近之。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注)①染:

熏陶,沾染。

②与:

赞许。

③狎:

亲昵,亲近。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所以:

__________

(2)未尝不叹息痛恨痛恨:

__________

(3)愿陛下亲之信之愿:

__________

(4)不私于物私:

__________

(5)今则不然然:

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系贞良死节之臣。

(2)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29.(甲)文段中,“亲贤臣,远小人”是为了追求“____________”,(乙)文段中,对待“君子”和“小人”的不同态度则关系到“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

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指出“唯善是与”中的“善”主要包含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答案】

1.

(1)……的原因(或:

“这里表示原因”)

(2)痛心、遗憾(3)希望(4)偏爱(5)这样

2.

(1)这些都是忠正贤明、(可以)为何全节操而死的人。

(2)亲近爱护君子,疏远拒绝小人。

3.汉室之隆立身成败

4.①善人,指贤臣或君子。

②善行,指好的品行。

【解析】

1.考查文言词汇的解释。

可根据句意理解词义:

(1)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

(2)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3)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4)不存私欲。

(5)现在却不这样。

2.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注意:

(1)悉:

全。

(2)亲爱:

亲近重用。

3.考查文本内容理解。

甲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文,陛下贞观之初,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直接影响立身成败。

4.考查词语的含义。

“唯善是与”出自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

善就是美德。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砥砺名节,不私于物,符合“善”的标准。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乙文:

君子立身为人,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所处环境的影响。

陛下在贞观初期,励精图治,注重名节,不存私欲,乐于施与,亲近重用君子,疏远贬斥小人。

现在却恰恰相反,亲近小人,疏远君子,疏远君子是敬而远之;亲近小人,是轻信重用。

太近就看不到别人的缺点,太远就不知道别人的正确。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

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

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

督盗同知王某者怯不救。

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甫三日,贼复劫大昌。

祯趣同知行,不应。

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激祯曰:

“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

”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

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

既渡,两人见贼即走。

祯被围半日,误入淖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

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

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

子广鬻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榇既行,马夜半哀鸣。

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注释:

①同知:

官名。

②淖:

nào,烂泥、③鬻:

yù,卖。

④榇:

chèn,棺材。

节选自《明史·王传》(有删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面数之。

____________

(2)祯击杀其魁,余尽。

________________

(3)两人见贼即走。

______________(4)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2)马骤前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3.王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1)责备(数落)

(2)首领(3)逃跑(4)价值

2.

(1)(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2)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王某)吐血而死。

228.王祯身上体现了忠义和牺牲精神。

一是勇于担当。

面对百姓遭受叛军伤害,指责王同知失职,并亲自带兵上阵杀敌。

二是不惧生死。

身陷敌手,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不多余。

用战马长途奔归、啮项复仇,衬托了王祯的忠义精神。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走”:

逃跑。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魁”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为首的,首领”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