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8203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docx

外国文学史大二下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复习要点(较详细版)

一、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英国、法国)

1、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2)以人道主义为批判现实的武器,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企图建构理想的社会图景。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并不重视反映历史的本质,只是把历史作为自己自由驰骋的艺术场景。

(4)喜爱自然风光、异域风情,厌恶资本主义的现实和都市文明。

2、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2)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德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就是从收集民间文学开始的。

(3)惯用对比和夸张手法,大力提倡想象,重视丑的美学价值。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二、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思潮发源地:

最早的两个浪漫流派

1、德国文学概述

浪漫主义文学在18世纪末的德国兴起后,很快传播到英、法和欧洲其他国家,形成一股全欧性的文学思潮,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开始衰落。

(1)早期(耶拿派,18世纪末—1805):

由于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早期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和宗教色彩,悲观思想也比较严重。

施莱格尔兄弟:

威廉·施莱格尔(1767—1845)和弗利德里希·施莱格尔(1772——1829),是浪漫主义的理论家。

他们在耶拿创办杂志,宣传浪漫主义文艺主张,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和放纵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

诺瓦利斯(1772—1853):

耶拿派的作家代表,敌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主张恢复中世纪君主专制和天主教统治。

诗集《夜的颂歌》是为悼念他所爱的一个14岁便死去的女孩而写的,歌颂黑夜和死亡,充满病态心理和神秘主义色彩。

(2)中期(海德尔堡派,1805—1815):

1805年在海德尔堡出版的《隐士报》,形成这一时期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称海德尔堡派。

阿尔尼姆(1781-1831)、布伦塔诺(1778-1842):

他们重视发掘民族遗产,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创作素材,风格质朴、乐观,但宗教思想和封建观念还是比较明显。

格林兄弟:

雅克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他们共同搜集民间故事、传说和童话,整理出版了《儿童与家庭童话故事》,即《格林童话集》(1812-1814),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财富。

其中脍炙人口的《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等,这些童话所宣扬的正义、忠诚、善良、勇敢等品德对全世界都有教育作用。

(3)后期(1815—40年代):

德国后期浪漫主义文学表现出反封建的民主倾向,逐渐向民主主义文学过渡。

霍夫曼(1776-1822):

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

主题上,写人的生活受到一种阴暗的、幽灵般的力量的支配,无法主宰自己的行动,对社会进行批判,别具一格的讽刺。

艺术上,幻想和现实相交织的手法,深刻的心理描绘,丰富的想象力。

为20世纪现代派开启先河主要作品有《金罐》、《公猫穆尔》、《小查克斯》。

海涅(1797-1856):

早年创作属于浪漫主义,后来转向现实主义。

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其代表作。

三、湖畔派诗人:

华兹华斯的创作《抒情歌谣集·序言》——“浪漫主义诗歌”美学追求

1、“湖畔派”诗人(第一代诗人)

主张:

厌恶资本主文明,否定技术进步,主张倒退,妄图用中世纪宗法制生活方式抵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他们向往大自然的山川秀色,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和人生的最后归宿。

代表诗人: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2、华兹华斯(1770—1850)

《抒情歌谣集·序言》1800年出版,主张文学家的使命是要在对日常生活和平常事件的真实反映中寻觅人类的天性。

因为只有在“微贱的田园生活里”,“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才共同处于一种更单纯的状态之下”,“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之美的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

四、恶魔派诗人:

拜伦的创作,拜伦式英雄;天才的预言家——雪莱

1、第二代诗人——雪莱

雪莱(1792—1822):

“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战斗的诗人。

作品《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描写了在暴君统治下人成为“非人”的悲惨情景,并热情洋溢地展示了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图画。

2、第二代诗人——拜伦(1788—1824)

第二代诗人拜伦和雪莱把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

在他看来,自由是正义的灵魂,先有了自由,然后才能谈得上正义。

(1)拜伦生平:

出生于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世家。

天禀聪颖,但生来微跛,稍稍解事便极为敏感、自尊,从小形成了孤独、傲岸和反叛的性格。

先后就读于哈罗中学与剑桥大学,酷爱历史、哲学与文学,获硕士学位。

(2)《东方叙事诗》与“拜伦式英雄”:

内容:

包括《异教徒》、《阿比杜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巴里西纳》、《柯斯林之围》。

主人公:

无不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

他们是单枪匹马的复仇者,有崇高的道德观和侠义心肠,酷爱自由,忠于爱情,最后却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拜伦式英雄”:

这些人物形象有作者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印记,发展了哈洛尔德所体现的拜伦主义——失望忧郁的情绪和纯粹的个人反抗,而成为典型的“拜伦式英雄”,即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

其他作品: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曼弗雷德》、《该隐》等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属于“拜伦式英雄”。

五、欧洲历史小说创始人——司各特

司各特(1771—1832)

历史小说气势磅礴宏伟壮丽,出色地反映了英格兰、苏格兰和欧洲历史重大转折时刻的矛盾冲突。

对欧洲历史小说起了开创作用,被尊为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纪英国历史为背景。

六、夏多布里昂的创作;《阿达拉》法国浪漫主义的开端;《勒内》塑造了一个“世纪病”的典型

1、夏多布里昂(1768—1848)

代表着法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贵族倾向。

在《基督教真谛》(1802)中鼓吹基督教的复兴,但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的奇异风光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范例。

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阿达拉》,煞费苦心地论证了基督教、上帝、灵魂不死等问题,在表现世俗爱情与宗教信仰的矛盾时,夸大宗教的力量。

但这个殉教故事写得缠绵悱恻,情感动人。

《勒内》塑造了法国大革命后一代贵族没落青年的典型——勒内。

在勒内身上所表现出的“世纪病”,实际上就是没落贵族阶级孤独颓唐、悲观厌世的精神病。

2、“世纪病”形象

“世纪病”患者是孕育于19世纪初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指在法国大革命浪潮冲击下丧失一切的部分贵族青年。

通过这类形象,表现了这些贵族青年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焦躁、绝望的精神状态、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绪。

法国浪漫主义先驱夏多布里昂的作品《勒内》的主人公勒内是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世纪病”形象,他性格孤独、忧郁,与周围环境(特别是与他人)格格不入,整天在冥思遐想中消遣忧郁情绪,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时光。

勒内之后,有出现了阿尔道夫(龚斯当《阿尔道夫》)、沃达夫(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等著名的形象。

七、乔治·桑,创作《安吉堡的磨工》,体现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

乔治·桑(1802—1876)

《康素爱萝》(1842—1843)在18世纪欧洲黑暗丑陋的现实背景中,塑造了一个不慕虚荣、不畏强暴的女歌唱家形象。

《安吉堡的磨工》(1845)反映了作者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魔沼》(1846)是作家最成功的田园小说,赞美了生活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田园生活里的善良质朴的农民。

八、雨果,三大代表作,《克伦威尔序言》——浪漫主义文学宣言书

《欧那尼》、《悲惨世界》(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原则)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1、生平与创作

童年和少年时期,父亲征战疆场,他随母亲生活,受其影响,成为保王党的忠实信徒,22岁后才脱离保王党。

天资聪慧,12岁开始写诗,15岁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褒奖,被名重一时的夏多布里昂称为“神童”。

1830年2月25日,雨果创作的《欧那尼》正式上演,引发了浪漫派和古典主义派之间的决战。

《欧那尼》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大获全胜。

雨果因此“成为文坛上升起的一颗灿烂的新星”。

2、“对照原则”的提出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序言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

在序言中,雨果认为,在新的时代,文学必须摆脱古典主义的束缚。

他提出了新的美丑对照原则:

“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善与恶,欢乐与忧伤,光明与畸形,星辰与俗物,高尚与卑下,大自然就是永恒的双面像”

3、《巴黎圣母院》(1831)

背景:

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在情调奇特、色彩鲜明的中世纪宗教场景中展开情节,演绎了一个悲惨可怕、震撼人心的故事。

内容:

雨果通过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他所理解的世界。

这个世界分为世俗的和圣灵的两个层面。

(1)对照原则的运用

①爱斯美拉达与巴黎圣母院:

个性自由—人性压抑;

②人物形象之间的对比:

爱斯美拉达与喀西莫多:

美—丑

爱斯美拉达与克洛德:

善—恶

爱斯美拉达与弗比斯:

真—假

③人物自身的对比;

美的甘泉(爱斯美拉达)流入人心的对比。

喀西莫多:

高尚情爱——至死不渝

克洛德:

卑下情欲——残酷迫害

弗比斯:

轻佻情欲——逢场作戏

乞丐王国:

阶级情谊——见义勇为

(2)爱斯美拉达与喀西莫多:

美与丑的对比

喀西莫多:

外表极丑,心灵却极善,是雨果创造的特有的丑美典型。

他的丑震惊了愚人节,使狂欢的人群瞬间鸦雀无声

爱斯美拉达:

内外皆美,是至美至善集中的化身。

她的美颠覆了克洛德的所有神学理念,唤醒了没有人间情感的副主教的人性欲望。

4、《悲惨世界》(1862)

结构和情节:

结构见word文档。

小说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为对象,描绘了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谱写了一曲人道主义的颂歌。

创作意图:

雨果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中说:

“在文明鼎盛时期,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依仗法律和习俗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

贫穷使男子沉沦,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产生社会压制,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用的”。

(1)《悲惨世界》的思想内容

通过冉阿让、芳汀、柯赛特的遭遇,再现了现实中的人间地狱(冉:

贫穷使男子沉沦;芳:

饥饿使妇女堕落、柯:

黑暗使儿童羸弱)。

这三个人物代表着所有的穷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现实的悲惨世界。

通过庞大的人物体系,宣扬了作者仁慈博爱的精神和道德感化、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亦即人道主义思想。

(2)人物体系和人道主义思想

米里哀主教(一个圣人的故事):

太阳、烛台,仁慈博爱光辉照亮了冉黑暗的灵魂

冉阿让(一个男子的故事):

中心人物,受米感化,魔鬼变成天使。

走上普度众生,感化他人之路:

1.对芳汀、柯赛特(一个女子的故事,一个娃娃的故事);2.对尚马第;3.对沙威;4.对马吕斯、德纳第等。

(3)小说的艺术特色

①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②心理描写十分精彩;

③对照艺术得到充分体现。

九、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峰——普希金

1、俄国文学概述

特点:

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向往自由和民主。

茹科夫斯基(1783—1852):

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

“没有茹科夫斯基,就没有普希金”(别林斯基)

克雷洛夫(1768—1844):

他的寓言也是俄国文学的重要成就。

他的作品不但歌颂了人民的智慧,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痛苦命运的同情,而且讽刺了专制暴政、揭露了贵族的寄生生活。

他的寓言富有民族风格,充满幽默和机智,并广泛采用了民间口语,深受人民喜爱。

2、普希金(1799—1837)

生平和创作

地位:

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位民族诗人、伟大作家。

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坛的太阳”。

生平:

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贵族家庭。

他的祖先与沙皇多有交往。

普希金认为,“正直的精神害了我们一族”,他的祖先多次失宠于历代沙皇。

到了普希金父亲这一代时,家境败落。

普希金很为自己的贵族出身骄傲,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独立人格。

屈辱:

1831年,普希金与莫斯科美女冈察洛娃结婚。

婚后他家迁往彼得堡。

普希金重新进入外交部任职。

沙皇赐予普希金宫廷近侍一职,使普希金深感屈辱。

决斗:

1836年11月,普希金和他的朋友们都收到了匿名信,告知近卫军军官、法国流亡贵族丹特士对普希金妻子的追求。

为了保卫自己的名誉,普希金提出决斗。

1837年1月27日,决斗在彼得堡近郊举行。

决斗的条件十分苛刻,双方相距仅为10米。

普希金受重伤,两天后逝世,年仅38岁,一代诗坛巨星陨殁。

十、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1、19世纪初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1)力图在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中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描绘。

(2)致力于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生活中的罪恶。

(3)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着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以叙事文学为主,结构上多背景宏大,表现的生活面宽广。

2、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第一,在继承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果戈理等作家描写下层人民的悲苦生活,揭露资本的剥削和压迫外,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具有新时期特征的丑恶现象。

如垄断资本的发展、资产阶级的道德堕落、民主的虚伪、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增长,以及广大知识阶层对社会的失望与苦恼等等。

第二,作家大多受到了资本主义精神危机以及反映这种危机的各种颓废思潮的影响,看不到社会的光明前途。

因此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惶恐不安的情绪,对社会的批判往往和无可奈何的沮丧心情或悲观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或者逃避到主观臆造的道德世界中去。

第三,在创作手法上,不少作家不囿于细节的真实描写和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是在现实主义中渗入自然主义成分,或借鉴于象征主义的描写手法,使得作品的描写更为细腻,表现力更为丰富。

补:

(XX答案)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一,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

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

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十一、现实主义发源地:

法国

(XX答案)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的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出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

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司汤达的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1830年,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十二、司汤达《红与黑》——于连的形象

于连形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

他个人奋斗的过程是在对社会的反抗与妥协的交替中进行的:

失势——同情不幸者,反抗的一面占上风;得意——投靠统治者,妥协的一面占上风。

他的反抗与妥协随着环境、地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1.少年时代:

家庭、社会地位低下,形成反抗心理和出人头地的思想;

2.维立叶尔市长家:

地位屈辱,平民的反抗性占主导地位;

3.尚松神神学院:

在虚伪、猜忌、尔虞我诈的环境里,变得更加虚伪,逐渐走上妥协堕落的道路。

4.巴黎侯爵府:

得到侯爵的赏识和玛特儿的爱情,个人野心实现,平民的反抗性几乎泯灭,堕落成复辟势力的走狗。

5.结局:

由于德·瑞那夫人的揭发信,地位一落千丈,反抗性开始觉醒,以死反抗社会。

于连性格的发展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过程。

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但这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时代的悲剧,他的悲剧是王政复辟时期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命运的概括,具有典型性。

十三、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分类,拉斯蒂涅的形象

巴尔扎克(1799—1850)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人间喜剧》不仅使他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确立了现实主义作为19世纪主流文学的地位。

1、生平与创作

出生于法国的杜尔城,幼年时期生活散漫,喜爱幻想,八岁时被父母送到远离家乡的寄宿学校读书。

中学生活结束后按照父亲的意愿进入大学攻读法律,可他喜欢文学,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旁听文学课。

同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见习生,接触到各色各样的案件,看到了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2、《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是世界文学中令人叹为观止的皇皇巨著,它犹如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厦,从中可以看到19世纪前半叶法国社会的“风俗史”。

恩格斯对它的评价很高:

“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1)总体构成

巴以“研究”和“场景”为题名,将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力图从社会各个方面分门别类去描绘现实。

巴宏大的《人间喜剧》分成“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对法国19世纪上半期的社会生活作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研究”下分为“场景”,以“风俗研究”为最重要:

私人生活场景,如《高老头》;外省生活场景,如《欧也妮·葛朗台》和《幻灭》;巴黎生活场景,如《交际花盛衰记》和《纽沁根银行》;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

(2)基本内容

首先,再现了法国封建贵族的衰亡史。

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古物陈列室》和《苏城舞会》。

其次,反映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

这方面的重要作品有《高利贷者》、《欧也妮·葛朗台》、《纽沁根银行》等。

第三,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这方面的重要作品有《夏倍上校》、《欧也妮·葛朗台》、《幻灭》等。

泰纳在《巴尔扎克论》中说:

“金钱问题是他最得意的题目,……他的系统化能力和他对人类丑处的明目张胆的偏爱创造了金钱和买卖的史诗”。

3、拉斯蒂涅的人生三课

拉斯蒂涅在《高老头》中是一个逐渐走向沉沦的野心家形象,作品主要展示了他逐渐走向堕落的心理历程。

拉斯蒂涅从良心到野心的转变过程中,受环境的影响很大。

他在《高老头》中接受了人生三课的教育。

(1)第一课逃犯伏脱冷的教导:

心变黑

“这个社会有财便是德,凡是坐在豪华马车上的,都是正人君子,用两条染泥污的脚走路的,都是小人。

“你知道巴黎的人怎么打天下的吗?

不是靠天才的光芒,就是靠腐烂的本领。

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般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

清白老实一无用处……人生就是这么回事。

跟厨房一样腥臭。

要捞油水不能怕弄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道德,不过是这一点。

教拉斯蒂涅发财手段:

杀人放火,直接发财。

(2)第二课鲍赛昂子爵夫人教导:

极端利己

她对拉斯蒂涅说:

“拉斯蒂涅先生,你得以牙还牙的去对付这个社会……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

你毫不留情的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

只能把男男女女当作驿马,把他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再换上一匹,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

“没有一个女人关切,他在这儿便一文不值,这女人还得年轻、有钱、漂亮。

”她还提议拉追求纽沁根夫人,“如果有一朝被她另眼相看,那时你便可以走红”。

(3)第三课高老头之死:

上流社会冷酷无情

患脑溢血症期间,小女儿没来看他一次,她关心的是即将参加盼望已久的鲍赛昂夫人的舞会;大女儿来过一次,但不是来看父亲的病的,而是要父亲给她支付欠裁缝一千法郎的定钱。

鲍赛昂夫人举行盛大的舞会,场面非常壮观,公主、爵爷、名门闺秀都前来参加。

可怜的高老头却死在伏盖公寓。

临死前,盼望两个女儿能来见他一面,但两个女儿没有一个来看他。

老人每只眼中冒出一颗眼泪,滚在鲜红的眼皮边上,他长叹一声说:

“唉,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给女儿遗弃!

高老头之死,使拉看到了上流社会女子的残酷、自私、忘恩负义。

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老父满囊金,儿女尽孝心,命运如娼妓,贫贱遭遗弃。

——莎士比亚《李尔王》

 

埋葬青春的眼泪

拉斯蒂涅帮助埋葬了高老头,也埋葬了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

面对巴黎,气概非凡地说了句:

“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

”他去纽沁根太太家吃饭去了。

从此,拉斯蒂涅与巴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平步青云。

十四、莫泊桑——西方近代文学中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余两个是契柯夫和欧亨利

1、莫泊桑(1850—1893)

(1)生平:

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

莫泊桑从小深受有文学素养的母亲的熏陶,1868—1869年进入鲁昂中学学习,成为巴那斯派诗人路易·布耶的学生,通过布耶结识了福楼拜,开始写诗。

1870年去巴黎学习法律,普法战争爆发后应征入伍。

1872年起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长达8年之久。

1873年正式拜福楼拜为师,学习写作。

(2)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

一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下层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感。

代表作有《羊脂球》、《两个朋友》、《米龙老爹》和《菲菲小姐》等。

二是描写资产阶级市民生活,揭示小市民的自私、吝啬、势利和爱慕虚荣的性格弱点。

代表作有《我的叔叔于勒》、《珠宝》、《伞》、《勋章到手了》和《项链》等。

三是描写诺曼底农民生活和善良品质。

代表作有《归来》、《衣柜》、《散步》等。

四是描写自然人性。

如比较成功的代表作《月光》和《西蒙的爸爸》,不太成功的作品《一次郊游》等。

2、莫泊桑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出色的叙事技巧和精细的刻画人物的功力。

他擅长于从平凡生活中择取富于典型性的个别事件或生活画面,以小见大地反映生活。

在表现手法上,采用对比、对照、反衬等多种手法,去构思情节、描写场景和刻画人物等。

还擅长于细节描写。

这是他长期注意培养观察力和临摹生活场景的结果。

十五、狄更斯《双城记》——人道主义思想内涵

1、狄更斯,19世纪前期和维多利亚时代前期的英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创作具有世界意义,被称为伟大的幽默家和杰出的小说家。

2、《双城记》

在狄更斯的全部小说中,有两部历史小说,一部是《双城记》,另一部是《巴纳贝·日阿吉》。

《双城记》是狄更斯的代表作,无论是在反映狄更斯的思想发展、概括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从表现技巧上,都代表了作者创作艺术的最高峰。

人道主义思想:

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包括封建贵族对农民的迫害,也反对革命人民对封建贵族的专政。

3、用仁爱代替暴力革命的思想

狄更斯主张用基督仁爱和自我牺牲精神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狄更斯看来,爱是解决一切的力量,仁慈是救天下的良方,宽恕是人类最美的品德。

人类的爱比恨更伟大,阶级调和比阶级斗争更可取,社会生活中应该以和睦共处来代替暴力革命。

这是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XX答案)补:

贯穿在《双城记》中的是狄更斯式人道主义

以仁慈为核心的圣诞精神,即基督教仁爱精神,追求“真善美”,用爱消灭恨,用仁爱、宽恕、和解来替代阶级对抗。

在统治阶级就是以仁治理社会国家,在被统治阶级就是要以德报怨——主要代表就是主人公梅尼特医生,他本是激进正直的热血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