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习题精.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7810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0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习题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习题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习题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习题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习题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习题精.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习题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习题精.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习题精.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3文化史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习题精

2019-2020年人教版历史必修3文化史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习题精选七十

第1题【单选题】

有学者指出:

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本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

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

A、创立民主法治社会

B、建设工业文明国家

C、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摧毁蒙昧和专制主义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

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因为亵渎耶稣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

后来他通过送礼疏通关系,被释放回家。

该故事意在()

A、提倡人在现世生活的享受

B、揭露教会腐败

C、鼓动人们去反对天主教会

D、反对禁欲苦行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3~17世纪,意大利美第奇家族(著名富有家族)同一些伟大贵族家族一起推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诞生。

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艺术赞助人。

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都与之密不可分。

这些有才华艺术家在其家族资助和庇护下,创造了大量的传世杰作。

”结合所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第奇家族是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

B、富有家族资助是文艺复兴兴起的因素之一

C、艺术家创作突出个性,充满浪漫主义风格

D、意大利文化艺术发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2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

该设计反映出()

A、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

B、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C、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说:

“如果生活中没有那种傻得可爱的感官快乐来调剂和平街,那么……人生就是一个充满忧郁、单调乏味、令人讨厌、无法忍受和十分艰难的过程。

”这表明伊拉斯谟()

A、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

B、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生观

C、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开启了追求理性人生的先河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1490年米开朗琪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了大理石群雕象《哀悼基督》。

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

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

作品表明作者意在()

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礼拜堂日趋没落,实验室欣欣向荣。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在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

B、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提出后

C、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后

D、工业革命兴起后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赫·乔·威尔斯认为:

“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

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

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

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

……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

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这段话鲜明地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A、霍布斯

B、伏尔泰

C、卢梭

D、孟德斯鸠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什么是幸福?

”被视为18世纪的热门话题。

人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时代已经开始让人们在人间而不是在天堂享受幸福,那些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狂热理想都是欺骗,应予以揭穿。

这反映了当时的人们()

A、宗教理想幻灭

B、推崇浪漫主义

C、理性主义至上

D、追求现世生活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城市广场,在空间上指的是城市中由建筑、构筑物围合而限定的空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集市广场是公民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它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

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

——摘编自蔡永洁《空间的权利与权力的空间》

材料二:

中国传统广场的主要形态是扩大了的、四周合围的院落,传统广场,尤其是礼制性广场(如天安门广场,太和殿广场),往往具有严格纵直的中轴线,广场与宫殿、坛庙构成井井有条、重重叠叠的空间序列。

——摘编自曹文明《中国传统广场与社会文化生活》

材料三:

在城市中修建广场,是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的传统,广场成为了一座城市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中心区域。

图1:

古罗马城某广场图2:

文艺复兴时期罗马某教堂前的广场

阅读材料一二,概括古希腊集市广场和中国传统礼制广场在布局上的不同特点。

结合所学,从政治和思想观念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阅读材料三,据图1指出其广场的布局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2的两侧柱廊有何宗教寓意?

【答案】:

【解析】:

第14题【综合题】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不断传播,使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西方国家在追求民主的思想斗争中,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资产阶级革命到议会改革运动,无不显示出其强烈的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思想主旋律。

而近代中国则走了一条与之明显不同的路。

自1840年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诸多仁人志士在积极寻求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同时,学习西学,引进民主政治思想,演绎了一场场可歌可泣的悲壮乐章。

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了哪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

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条件。

自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相关重大事件和学习内容分别是什么?

这个过程呈现出怎样的阶段特征?

【答案】:

【解析】:

第15题【综合题】

论证历史,探究历史,运用新史观解读历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

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密认为,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以时,……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欧洲人的优越势力,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作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体。

材料二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他把公元1350—1850之间500年,称为“漫长的16世纪”,是“世界经济”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转化的过程,亚洲(中国)由“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创生者”,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

……“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材料三1930年代,保护主义到处蔓延,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

——[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启世界历史转折点的标志性事件?

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欧洲人的“优越势力”?

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漫长的16世纪”中国开始走向衰落的表现?

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分析1500年—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造成的冲击。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二战后初期“世界资本主义如何走出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