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7177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大自然的语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docx

《大自然的语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自然的语言.docx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学情分析:

教学步骤:

1.提出疑问。

课文中(包括题目中)“文字”的含义有几种?

2跳读课文。

根据文字的不同含义大体勾画出全文的内容结构。

3重点解读关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

按照课文对“大自然的文字”的分类介绍再划分出它的层次。

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明白作者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作者怎样引领我们来破译它们,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识点:

(1)霍雨、铁砧、漂砾、毒意等

几个加点字的注音,在文中划出有这些字词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落实一些重要语句的领会)。

(3)讨论交流。

(4)质疑问难。

就文中仍有疑难的地方,师生互间互答。

(5)布置作业。

(解说:

本过程体现了置疑激趣法、整体掌握法及研究学习法这几种适应新大纲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的动机肯定是兴趣,有兴趣带着问题去探究,不仅能发挥主动性,而且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精神。

教学中,基本理念要贯穿始终,使教学在和谐共振中愉快地进行。

自读点拨1.课文中“文字”的含义。

课文中的“文字”有两个意思:

第1、2段中指书本上的字;第3段一转,从“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种能给予人对自然进行认识、了解和推想以预示和启发的自然现象。

这样,课文从读者的生活经验人手,显得亲切,使人产生联想;接着引出一个科学问题,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2全文的内容结构把握。

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第1、2段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重心内容,末尾3段则告诉我们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义,其余段落集中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类别?

各有哪些作用?

根据方位来分,有天上的星、云、鸟和地上的石、树等;根据各自主要的特征表现来分,可分为形(星、云)、声(鸟)、色(石)。

星引导海上航行;云指导天空飞行;燕子告诉天气;白嘴鸦、鹤和大雁报告季节;石灰石说明沧海桑田的变化;漂砾表现自然的神奇力量。

总之,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人们才能认清自然,趋利避害,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乐趣。

4.重点语句品味。

1)“文字真是好东西。

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充分肯定了文字的作用,加横线的词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本句还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将会有巨大的作用。

(2)“无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

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这个比喻新颖恰当,引发读者无限的想像,也为后文介绍大自然的文字暗示了行文的结构顺序。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箭头的指路牌。

”用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水上行船与在陆地上走路是不一样的,它没有具体明确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种文字——星座门北极星)对行船的指导意义。

(4)“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

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飞来说”“告诉人们”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不仅清楚地说明白嘴鸦的飞来与鹤的飞去是季节变化的预兆,也显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很有情趣。

“不用日历”,拟人中有比喻,新颖别致。

(5)“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

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

‘再见!

再见!

明年春天见!

”’这些语句很有意境,雁阵在人们的眼前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但它们使我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它们留下了令我们回味的声音,它们使我们告别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但它们更使我们盼望一个全新的温暖的春天。

我们的视线、我们的心都被那雁阵牵引着。

想像和拟人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5.说明方法归纳。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类别和举例子。

另外,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增强说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一教学步骤

1.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

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

有什么意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字词:

衰草连天shuāi连翘qiào纬度wěi销声匿迹xiāo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

(1)孕育:

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2)萌发:

种子、草木发芽。

萌、发同义。

(3)次第:

一个挨一个地。

(4)翩然:

动作轻快的样子。

(5)周而复始:

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

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销声匿迹:

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8)观测:

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

相差很远。

(10)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11)载途:

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2、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36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

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3、通读初知:

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3段):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段—12段):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4、深入剖析:

第一部分:

①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②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③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举了三个例子。

④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

⑤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⑥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⑦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

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理性。

第二部分:

①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②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②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

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③“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④“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⑤“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

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第四部分:

①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②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

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③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

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5、整体把握:

语言特点

第一、二段中,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

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9)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10)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11)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作者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

用词形象、典雅。

6、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

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

此外,本文用词形象、典雅。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4、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重难点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描写手法——白描。

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设 想先解题;再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理解;最后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

一、导入及作者简介:

1、同学们,学语文有一个好处,足不出户,却能坐观天下景。

前一段时间我们赏过了陶弘景笔下的人间天堂,又赏过了苏东坡笔下的月夜小景;赏过了三峡的水,又赏过了钱塘江的潮。

今天我们就跟着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一起去赏赏湖心亭的雪。

(板书:

《湖心亭看雪》)

2、作者简介:

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①.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

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②作者的家乡是哪里?

——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

       

而他寓居的地方是?

——杭州。

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③“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检测预习:

注音:

2、疏通文意:

释义:

①是(这)日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从晚上八点算起。

定,完了,结束。

②余拿(撑,划)一小舟。

                     ③拥毳衣炉火:

毳,鸟兽的细毛。

毳衣,毛皮衣。

             ④焉得(哪能)更(还)有此人。

                 ⑤上下一白(全白)。

(和“湖心亭一点”比较)

⑥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⑦强饮(痛饮)三大白(酒杯)。

为何“强饮”?

——“酒逢知己千杯少”。

(说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

)             

⑧莫说相公痴(痴迷)。

⑨问其姓氏,是(判断动词。

)金陵人,客(客居,名作动)此。

是字的两种用法,一种作代词,一种作动词。

这里是用了哪种?

3、师生共同讨论难词句:

4、再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

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把握课文内容:

①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②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品读赏析

1、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

——“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

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

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

他到底要赏什么?

(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2、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

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

(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

——他认为舟子看不懂。

)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

——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

一起读出来。

【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

(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

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

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

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

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

如何体现的?

——崇祯五年十二月。

(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

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纪年,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3、事件——看雪。

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

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齐读。

请同学起来翻译一下再次诵读)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析雪后奇景(?

这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A、写景的顺序:

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

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

)                  由上到下     由大到小,由远到近

B、修辞——夸张,排比,比喻(“一芥”,一根小草)。

C、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D.?

作者还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

看谁预习得最仔细。

——白描(见习题一•2诵读“白描”的解释。

)【即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用词较少,没有华丽的辞藻】

怎么理解“白描”的手法?

大家可曾听过这样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白描”就是——“淡妆”。

四、迁移训练:

1、 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妆”,哪些是“浓抹”。

如:

①“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②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

③那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⑤两岸连山                                          (√)

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⑦大声如雷霆。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          (×)

⑧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

⑨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

1、练笔:

写两段描写文字,一段“淡妆”,一段“浓抹”。

(提示:

可以写人物肖像,可以写景物;可以写学校的花坛,可以写街上的小景;可以写花草,可以写树木;可以写春天的景色,也可以写冬天的景色。

同学们理解了白描的手法,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课文这段景物描写,别看它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实际上却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当堂小作文)

小结:

(一起来回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

文章写了什么事?

——到湖心亭看雪。

看到了什么景?

——雪景。

你从这些写景叙事的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故国之思(思念)、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偶遇知音之乐(愉悦)、孤独落寞的伤感(伤感)之情。

此正谓: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

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五、归纳: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经过这两堂课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

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练习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