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关于《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三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
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启发、品析、评论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战国背景与人物简介
廉颇、蔺相如活动的年代是战国末期“七雄”并峙的时代,当时秦强赵弱的形势已十分明显。
廉颇和蔺相如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敢于和强秦进行斗争的杰出人物。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维护一团一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阐发了两人精神与品质上的相通之处,那就是大敌当前,捐弃了个人恩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给故事分段,并概括主要人物的精神品格
〖理解、概括,口头表述,开放性*,多样化〗
三、自主学习,找出通假字、词类活用字、被动句,并整理“以”字在文中的个中用法与意义。
〖通假字〗
奉、不、案、孰、庭缪宾
〖古今异义〗
美人、左右、约束、因而、前进
〖一词多义〗
幸因负引道间
〖词类活用〗
臣请完璧归赵毕礼而归之闻于诸侯患秦兵来从大王前进缶秦王竟酒
左打欲刃相如
四、诵读重点语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五、练习与实践
1、整理巩固文言知识
2、诵读全文,归纳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
一、学生口述故事梗概,提高概括与表述能力。
二、探究思考
1、描写人物和事态,形象逼真是本文的文学成就,试加以赏析。
〖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感人〗
课文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
写蔺相如没有写他―生的事迹,只选择三个典刷事例来突出他的性*格特征。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
负荆请罪,写他的顾全大局,宽厚待人。
三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蔺相如的思想品质,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
写廉颇,主要通过“负荆请罪”这一典型事例来体现他的坦率偏激的个性*与勇于改错的精神。
渑池之会则表现作为武将的文韬武略,善于应变与对赵王的赤胆忠诚。
〖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蔺相如是在秦国威胁利诱,赵国群臣束手无策的矛盾中出场的;又在秦廷与秦王面对面紧张而尖锐的斗争中得到淋一漓尽致的表现;在处理与廉颇的矛盾中,他退让避辱,委曲求全。
对待不同矛盾的不同处理,把蔺相如的性*格刻画得更加丰满。
〖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本文大量运用对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蔺相如在秦廷对秦王说的话,有口才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有时怒斥叫骂,以死抗争。
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一暴,有勇有谋,能言善辨的外交家形象。
三、口头翻译最后三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四、练习与实践
1、整理巩固文言知识,翻译重点语句
2、写一篇评价人物的短文,谈谈对作者写作艺术的体会
【教学反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设想:
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文字、语句上拟采用鉴赏引导下的学生自读的方法,疏通字句。
2、课前布置预习。
预习注意:
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②划分课文段落层次;③划分“完璧归赵”一部分的层次,列出结构提纲(小标题)。
3、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导入新课。
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1、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
本纪(12篇):
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
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
(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
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
分三种:
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10篇):
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8篇):
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的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
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
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提问: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明确:
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
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
提问:
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
“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
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板书: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提问:
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
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
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
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
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
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
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四、学习“完璧归赵”部分
提问:
(检查预习)这部分可分几层?
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可分三层:
(板书)
(1)1――2段:
简介廉、蔺
(2)3段:
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
(3)4――11段:
决策入秦缪贤荐贤(4)
智斗秦王决策入秦(5)
完璧归赵毕礼而归章台刺秦(6)
(事情的经过)迫秦斋戒(7、8)
从者归璧(9)
廷斥秦王(9、10)
五、讲析“完璧归赵”之第一层(也可单独作为一部分)
1、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
课文的前两段是简介本文的两个主人公。
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
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
还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
六、讲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一节。
1、指名试讲,疏通文句。
2、讲析
提问:
这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
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
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
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
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
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
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
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话,也可作为下文的纲。
七、布置作业:
通读全文,疏通文句。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指名口译课文第四段。
二、讲析“决策入秦”一段。
1.串讲
2.2、讲析
3.提问:
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决策?
明确:
(议后可集体朗读)“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
归纳:
相如决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
这是一见其智。
板书:
相如决策――――智
一见其智(对话描写)
愿意入秦――――勇
三、析“章台斥秦”一段
1、表情朗读(亦可让普通话好的同学朗读),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
2、讲析:
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
“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
二见其智勇。
板书:
复取璧――――智
二见其智勇
怒斥秦王―――勇
四、讲析“迫秦斋戒”一段
1、指名试译,然后视情况串讲。
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
三见其智勇。
板书:
以诈对诈――――智
三见其智勇(行动描写,语言描写)
迫秦斋戒――――勇
五、讲析“从者归璧”一段
1、串讲
2、讲析
提问:
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明确:
第一次第二次
地点:
章台廷(议处国政的处所)
人员:
美人、侍从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
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
提问: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暗示对方,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
提问:
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
明确:
“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段无可奈何。
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
”最终“廷见相如……归之”。
板书:
相如既知秦国历史,又洞察秦王内心――――智
五见其智勇
针锋相对,请就汤镬―――――――――――勇
归纳:
以上六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待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一部分的最后两段是交代结果:
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
提问:
完璧归赵以赵胜秦败而告终,原因是什么?
明确:
秦诈璧靠的是势,相如存璧靠的是理。
秦王理屈――气馁,相如理直――气壮。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讲析第三部分
1、串讲
3、划分情节提纲
赵王赴会
渑池相会会上斗争
“为好”结果
二、讲析“赵王赴会”一段(15)
1、“其后……杀二万人”,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渑池相会”的先声,赵国失地,折兵,形势险恶。
2、齐读:
秦王虽处劣势,段由于廉蔺之计,抗秦态度坚决,并做了周密部署,这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1、廉颇留守
赵国部署2、相如相从
3、三十日不还,立太子为王(国不可一日无主)
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对策,寥寥数笔,具见廉、蔺胆识。
三、讲析“会上斗争“
1、学生试译
2、讲析:
秦王:
“酣”“令”――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秦御史:
“前书”(不召而书)――见其预谋
相如:
“前(曰)”,“前(进缶)”,“跪”――显出机智
秦王:
不许――不肯――不怿――为一击缶(被迫无奈)
3、集体朗读:
“秦之群臣曰……为赵王寿”
提问:
索十五城本来是秦“为嬉”的本意,作者为什么写待简略?
明确:
(1)秦王受惊,余悸未消,战局已乱;
(2)“左右皆靡”,前车可鉴,群臣何敢妄为?
也就不必多费笔墨。
归纳:
渑池会上,相如面对群秦,以寡胜众,以宾夺主,由变动变为主动,处处见胆,句句见智,作者把人写活了。
4、串讲“为好结果”,分析从略。
四、讲析“廉蔺交欢”
1、串讲
2、划分情节:
矛盾发生(17、18段)
廉蔺交欢矛盾激化(19)
矛盾解决(20)
3、(矛盾发生、激化分析略),讲析“矛盾解决”
提问:
矛盾之所以解决,是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课文中用了哪句话?
明确: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五、归纳:
全文三件酸,表现了两重矛盾(秦赵、廉蔺),前一个矛盾的'发展结果,导致后一个矛盾的爆发;后一个矛盾的解决,又服从前一个矛盾斗争的需要。
这样写,人物形象逐步饱满,主题思想逐层深化,从而在勇士效果上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六、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上课时作业
二、讲析
提问:
作品是用哪些表达手段,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明确:
(1)缪贤荐贤,从侧面显示相如的机智;
(2)秦王求璧,先写赵国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衬下文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3)廷斥秦王,秦王设九宾礼仪的隆重召见,侧面烘托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4)渑池会上,相如置工人安危于不顾,为的是维护国家的尊严;(5)廉蔺交欢中,相如处处忍让,显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忍让为国的高贵品质。
提问:
课文以相如为主,是怎样写廉颇的?
从中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全文在写相如时,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颇,同样提出了他在赵国的地位,表现了他的性特征。
第一,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
强调突出了他的勇。
文章最后写他负荆请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第二,作者介绍廉颇是“赵之良将也”,一旦国家形势紧张,赵王立即“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突出表明了廉颇既举足轻重之势,又不同于常人。
渑池相会一段,对廉颇的描写更为明显,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动的。
第三,作品还写了他的智谋,如第二段,是“廉颇蔺相如计”、敦促才成行的。
后来又是他建议“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也正是他给了相如以强大的后援。
他的性格极为爽朗,开始居功自傲,后来又负荆请罪。
三、布置作业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借助工具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整理和复习一般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3了解并认识作者及《史记》的历史、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教学重点]
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悟“将相合欢”的对比深度。
[教学设想]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1超越常规字词教学,引导学生品鉴《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立足于课文三个故事,各自确定一个教学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集中突破,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作者生平见补充资料)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最为耻辱的腐刑后,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
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二、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
(译文见补充资料)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落实文句翻译。
(语法点见补充资料)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文中共讲了几个故事?
请简要概括内容:
廉蔺简介(1―2节)
完璧归赵(3―13节)
渑池相会(14―16节)
负荆请罪(17―21节)
三、完璧归赵:
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问题]:
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
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
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
(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
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
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迫使他不得已“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
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
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四、渑池之会:
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问题]: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
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
蔺相如又有怎么样的反应?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蔺相如:
针锋相对,毫不畏惧。
首先前曰: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
“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
”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
两个事实是:
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一、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
一个暗示是:
我要与你同归于尽!
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结果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概括: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五、负荆请罪:
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
①蔺相如怎样处理与廉颇的矛盾?
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
②这个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方法来描绘人物?
[明确]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
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同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③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
你喜欢他吗?
六、总结主题和艺术特点
(先教师示范――人物刻画)
以上,我们抓住三个故事,各有侧重地解读了司马迁的写人艺术。
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绘人物。
“渑池之会”注重简洁平实,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廉蔺合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其实,三个故事中,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不是绝然分开,相反,司马迁非常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对比反衬,贯穿始终,语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冲突,起伏跌宕,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既要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又要整体着眼,前后勾勒,以求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充实、完整的理解。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我们写作借鉴: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
(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
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
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