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省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5504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山东省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山东省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山东省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山东省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山东省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山东省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

《关于山东省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山东省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山东省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docx

关于山东省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草案的报告

关于山东省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7年2月9日在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尹慧敏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山东省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在中共山东省委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任务圆满完成,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据快报统计,2006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1355.31亿元,完成汇总预算的108.18%,比上年增长26.30%(其中经常性收入增长15.5%);全省财政支出1832.62亿元,完成汇总预算的110.70%,比上年增长24.99%。

当年地方收入,加中央税收返还和各项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等768.88亿元,收入共计2124.19亿元;当年财政支出,加上解中央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286.98亿元,支出共计2119.60亿元。

全省收支相抵,累计净结余4.59亿元。

2006年省级财政收入188.74亿元,完成预算的113.43%,比上年增长26.99%(其中经常性收入增长12.6%);省级财政支出278.69亿元,完成预算的125.50%,比上年增长35.54%。

当年省级收入,加中央税收返还和各项补助、市上解收入及上年结转收入等635.76亿元,收入共计824.50亿元;当年省级支出,加上解中央支出、税收返还支出、补助市县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545.66亿元,支出共计824.35亿元。

省级收支相抵,累计净结余1500万元。

2006年,全省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299.91亿元,比上年增长36.66%,其中省级收入92.76亿元,增长12.50%;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285.66亿元,比上年增长42.43%,其中省级支出67.56亿元,增长15.26%。

全省预算外资金收入368.99亿元,比上年下降4.3%,其中省级收入162.83亿元,下降7.25%;全省预算外资金支出360.43亿元,比上年增长0.73%,其中省级支出163.83亿元,增长1.41%。

上述地方预算内、外收入,加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上缴中央税收等,2006年全省境内财政总收入4110.2亿元,比上年增长22.7%。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里,在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大力支持下,各级政府及其财税部门坚持依法理财,狠抓增收节支,财政收入超额完成预算任务,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地方财政状况继续有所改善,各项财税工作取得新成绩。

(一)综合运用财税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各级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委工作部署,积极落实国家财税政策,努力增加资金投入,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方面推出新举措。

其中,省财政安排2.5亿元设立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采取“财银联动”方式,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机械、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双百工程”顺利启动;按照上年全省生产总值的一定比例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006年已达1亿元,重点支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围绕促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落实9亿多元专项资金,集中加大了对重大科技专项、专利申请与保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的支持力度;拨付7.11亿元资金用于环境治理、新能源开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财政支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落实20.4亿元资金,继续支持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加快了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同时,各级认真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全省为高新技术等各类企业减免税收180亿元。

通过执行国家新的资源税、消费税、出口退税、节能采购和土地收入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节能降耗和资源、土地的集约利用。

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减除标准由800元/人月提高到1600元/人月,内资企业所得税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由960元/人月提高至1600元/人月,增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拉动了社会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效益的提高,全省财源不断壮大。

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6.20%,比上年提高0.39个百分点。

(二)创新财政支农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级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大预算内支农投入力度,并将农业方面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例,全省用于“三农”方面的财政投入达479.8亿元,比上年增长35.9%。

其中,落实资金79.2亿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动植物病害综合防治、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农村沼气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省市两级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72.83亿元,全省全面取消农业税,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扩大涉农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兑现粮食、良种、农机和生产资料增支补贴资金24.7亿元;累计落实资金29.4亿元,加快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1.5%。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科普村村通等工作也取得积极进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坚持为群众办实事,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果。

各级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合理运筹资金,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实施了一系列惠民工程,加大了对重点事业特别是薄弱环节的投入。

全省预算内教育支出达到29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96%,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课桌凳更新、贫困学生“两免一补”、现代远程教育等工作扎实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学生助学金、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得到较好落实。

科技支出36.65亿元,比上年增长35.39%,初步建立起了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医疗卫生支出达到72.89亿元,其中:

省财政拨付5.83亿元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省级试点县扩大到88个,参合农民4063.2万人;落实1.45亿元资金用于乡镇卫生院维修改造,“360工程”业务用房整修基本完成,规模更大的“1127工程”已全面展开,乡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扎实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制度,提高了企业退休职工、城市低保人员和各类优抚对象的收入水平。

全省落实抚恤和社会保障支出116.66亿元,启动了城乡统筹就业试点,认真解决下岗职工、城市低保人员和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的生活困难问题,“万名贫困残疾儿童康复工程”、乡镇敬老院改造“540工程”也取得显著成果。

(四)加大激励约束力度,县乡财政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方面,各级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抓手,全面实施促强扶弱“双30工程”,切实加强县乡财源建设,基层财政收入“底盘”显著扩大。

2006年,全省县乡财政收入达到789.11亿元,增长27.57%。

全省98%以上的县(市、区)成为亿元县,总数达到139个。

地方财政收入过5亿元的县(市、区)达到60个,比上年增加14个,其中有26个县(市、区)超过10亿元。

省财政认真落实奖励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兑现30个经济欠发达县税收增长返还资金1.26亿元,发挥了良好的激励、导向效应。

另一方面,为帮助基层缓解财政困难、落实收入分配政策、加快重点事业发展,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省财政按照“统筹兼顾、重点倾斜,奖补结合、加大激励”的原则,集中资金加大了对困难县的支持力度。

一是安排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转移支付16.94亿元,对中西部困难县给予重点补助。

同时,安排5000万元引导资金,采取“省市联动”的办法,对东部地区个别困难县给予支持。

二是筹集资金14.25亿元,继续实施“五奖一补”政策,加大对县乡税收增长、精简机构人员、按时偿还债务、市级下移财力、粮食主产县的奖励力度和财力补助。

三是在年初预算基础上,安排6.22亿元,增加了对基层重点事业发展的投入。

四是安排革命老区转移支付1.32亿元,重点用于解决与老区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

以上四项,加上其他转移支付,去年省对下转移支付总量达到144.14亿元,比上年增加48.36亿元,是历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

据测算,51个财政困难县人均财力水平由2005年的1.8万元,提高到2.37万元,较好地保障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发放、乡村两级组织运转和农村重点事业发展。

(五)着力深化财税改革,财政管理水平又有新提高。

各级深入开展“财政管理年”活动,在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实施精细化管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通过稳步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按照新的科目体系编制预算,财政收支预算更加完整、规范和透明。

通过加强财政供养人员信息库、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库和项目库建设,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进一步提高。

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省级扩大到全部一级预算单位,所有市及108个县(市、区)实行了改革。

完善政府采购“采管分离”机制,扎实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采购效率和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

全省完成政府采购额234.4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

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强了对非税收入征管的监督。

努力拓宽财政投资评审范围,全省完成投资评审值307.51亿元,审减财政资金37.70亿元。

大力整合专项资金,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做到“先定办法、后拨资金”,工作延伸到哪里,制度建设就跟进到哪里,财政资金管理更加安全、规范、有效。

加快推进“乡财乡用县管”改革,切实加强基层财政管理。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统计体系,全面实施资产监控,规范资产处置程序,保障了国有资产安全。

各位代表,当前我省财政状况总体良好,但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

比较突出的是:

经济、财源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不够均衡,部分县乡财政支出水平还比较低,一些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财经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挤占挪用财政资金、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企业还存在会计信息失真、偷税、漏税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7年财政预算安排意见

2007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

统筹安排好财政预算,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顺利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7年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依法加强收入征管,进一步提高“两个比重”,不断壮大各级财政实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资金统筹力度,着力支持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逐步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推进财税制度创新,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提高财政保障和依法理财水平;加大对自主创新、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努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全省主要经济预期指标,综合考虑各项收支增减因素,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安排157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经常性收入增长10%)。

上述收入,加中央税收返还、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等799.77亿元,减上解中央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301.02亿元,全省可供安排支出的收入为2070.87亿元。

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全省支出相应安排207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

以上全省预算安排是指导性的,各级预算经同级人大批准后,具体情况还会有所变化,我们将及时汇总,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2007年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1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经常性收入增长7%)。

上述收入,扣除按国家规定先征后返的煤炭和文化宣传企业所得税,以及具有专项用途的行政性收费等非税收入64.23亿元,加省本级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及市净上解收入等188.27亿元,省级可统筹使用的财力为335.43亿元。

具体安排上,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在确保全面落实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的基础上,统筹预算内外资金,集中财力向“三农”和重点事业发展倾斜,向“民心工程”与“和谐山东”建设倾斜,向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向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倾斜。

其中,安排省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和正常运转经费69.69亿元,占省级财力的20.78%;安排全省重点项目支出104.89亿元,占省级财力的31.27%;安排对下转移支付160.85亿元,占省级财力的47.95%。

2007年省级预算安排的重点是:

1、进一步增加“三农”投入。

这方面重点项目支出共安排13.72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4.08亿元。

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安排“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资金3亿元,增加2.5亿元,确保普及率达到80%以上;安排农村户用沼气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资金8500万元,小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资金2000万元。

二是积极促进农民增收。

安排农民培训、扶贫开发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补助资金1.4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及巨灾风险准备金2500万元,动植物病害防治、农机购置及良种补贴等1.3亿元,粮食风险基金配套1.9亿元。

三是支持发展现代农业。

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97亿元,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畜禽标识及规模化养殖示范工程等8000万元,“金农工程”建设配套、农产品出口促进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及远洋渔业龙头企业贴息1亿元,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计划、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等8000万元。

四是加大农业生态和林业投入。

安排农业生态工程、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及“两湖一河”面源污染治理4500万元,“绿化山东”和森林防火体系建设资金5800万元,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2500万元。

另外,安排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支出3.5亿元。

2、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这方面重点项目支出共安排18.09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3.21亿元。

其中:

安排基本建设投资、国债配套及国债转贷技改贴息6.4亿元,增设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1.06亿元,外贸发展基金、电子口岸建设及招商展览资金1亿元,旅游和区域经济发展及小城镇规划等专项资金2.97亿元,关闭“五小”企业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资金8000万元,基础测绘及地质勘查基金4000万元,信息产业发展及电子政务专项资金1亿元,自然科学基金和科学技术进步奖4990万元,应用技术和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等2.2亿元,重点实验室建设及“科普村村通”工程等7200万元,人才智力引进、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5402万元,省农科院科技创新及基础设施建设5000万元。

3、重点向社会事业发展倾斜。

这方面重点项目支出共安排59.25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13.91亿元。

——教育方面安排44.11亿元,增加8.25亿元。

其中:

安排5.38亿元(加上中央转移支付补助共计14.91亿元),确保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安排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2.6亿元,省属高校及教育事业发展经费34.25亿元,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及风险补偿金、高校困难学生助学奖学金等7627万元,高校“三重点”和科研经费3700万元,部属院校共建配套资金1亿元,职业教育专款3500万元,基层教育单位改善办学条件4000万元。

另外,安排地方教育附加支出1.8亿元,主要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农村中小学仪器设备更新及特教学校设备购置配套等。

——卫生方面安排11.92亿元,增加4.07亿元。

其中:

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安排6.26亿元,增加2.66亿元,确保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安排乡镇卫生院改造资金1.15亿元,增加6075万元,确保基本完成全省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安排城市社区公共卫生体系和远程医疗“县县通”惠民工程建设资金3746万元,医疗卫生单位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疾病预防及计划免疫等3.33亿元,食品药品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及药品抽检经费等8100万元。

——文体和计划生育方面安排3.22亿元,增加1.59亿元。

其中:

安排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经费及奖励资金9177万元,增加2989万元,确保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安排省文博中心建设1亿元,筹备和备战十一届全运会经费等4900万元,省直文体单位设施改造及基层文化、文物补助等7300万元,“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800万元。

4、着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这方面重点项目支出共安排4.02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9172万元。

其中:

新增安排6572万元,按照以市县投入为主、省级适当补助、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原则,确保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安排省属低保对象生活保障及社会救助1.08亿元,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及再就业专项资金等1.72亿元,技能扶贫和“金蓝领”工程专项资金4100万元,救灾资金1500万元。

5、加大对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

这方面重点项目支出安排2.3亿元,比上年预算增加8500万元。

其中:

安排生态与环境治理专项资金8000万元,城市污水及垃圾处理资金6000万元,节水节能专项资金5000万元,环保产业研发资金3000万元,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资金1000万元。

另外,省级排污费支出安排3.8亿元,主要用于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锅炉烟尘及重点电厂脱硫改造等大气污染防治项目。

6、进一步增加对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

继续实施“五奖一补”政策,结合中央支持,共安排对下转移支付160.85亿元,同比增加26.46亿元。

其中:

一般性转移支付12.21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67.96亿元;工资性转移支付38.98亿元;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五奖一补”资金30.85亿元;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9.53亿元;革命老区转移支付1.32亿元。

另外,安排预备费4亿元。

按照以上收支安排意见,省级当年收入211.39亿元,加中央税收返还、各项补助、市上解收入及上年结转收入等636.03亿元,收入共计847.42亿元;省级当年财力安排支出335.43亿元,加上用税收返还、中央专款、上年结转收入及非税收入安排的支出等511.99亿元,支出共计847.42亿元。

收支相抵,预算安排是平衡的。

上述支出中,列省本级的支出为270.68亿元,相同口径比上年增长8%。

其中:

农业支出10.22亿元,同比增长9.74%;教育支出43.78亿元,同比增长15.01%;科技支出7.24亿元,同比增长8.35%,均达到法定增长要求。

三、突出重点,扎实工作,确保完成2007年预算任务

2007年是我省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一年。

各级要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依法理财,狠抓增收节支,继续深化改革,切实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全省财税工作水平,确保圆满完成预算任务。

(一)积极发挥财税职能作用,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牢固树立发展意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重点在促进经济更“好”发展上做文章。

一是管好用好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业发展、科技创新、新能源开发等专项资金,引导各类资金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流动,努力提升我省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

二是按照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创新财税政策,在税率优惠、税收抵扣、成本列支、加速折旧、收入分配、政府采购等方面,对企业研发和设备更新给予支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三是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积极扶持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循环生产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项目,逐步提高工业污染物排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等收费标准,全面推行资源有偿开发使用制度,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经济补偿机制,促进资源合理节约利用。

四是积极推进各项税制改革,认真清理收费项目,选择部分国有企业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试点,加强企业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支持搞好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

五是继续实施“双30工程”,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大力培植壮大县、乡、村财源。

(二)围绕构建和谐社会,集中财力支持重点事业发展。

一是继续稳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工作,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稳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二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继续加大“三农”投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政府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高于上年,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从今年春季开学起,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完善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四是加强医疗卫生服务。

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贴标准每人提高10元,达到40元/人。

扎实推进乡镇卫生院维修改造工程,加快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支持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为主体的服务网络。

五是支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推动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六是支持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五保”集中供养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做好关闭破产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参保工作。

七是促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支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实现无线覆盖。

八是落实公检法司经费保障制度,支持“平安山东”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不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把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安排来抓。

一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完善省级财政的统筹调控功能,提高市级财政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县级财政的基本保障功能,逐步形成合理的纵向财力分布格局,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

二是完善省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和财政管理体制,继续实施“五奖一补”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保障工资发放和基层政权运转的基础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村级经费、乡村公益事业保障力度,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用于村级经费补助的比例不低于20%,积极推进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完善财政困难县“以市为主、省市共管”体制,全面实施涉农补贴资金“一本通”发放制度,加快推进“乡财乡用县管”改革,在保持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采取“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模式,强化基层财政管理和绩效考核。

(四)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切实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财务管理。

一是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健全产权登记和资产管理信息统计制度,摸清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家底。

二是按照资产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三结合”原则,建立政府所有、财政监管、单位使用的管理体系,推动国有资产的共享共用、合理调剂、高效配置,形成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制。

三是围绕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收缴等环节,进一步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完善资产配置预算审核程序,把好资产“入口”关,防止发生重复购建和资产浪费现象;严把资产“出口”关,提高资产处置的透明度。

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和处置收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全额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实现个人收入与单位掌握的行政权力和管理的国有资产彻底脱钩。

四是结合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使用管理程序。

(五)严格依法理财,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牢记“两个务必”,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审计与社会监督,努力建设阳光财政、责任财政、法制财政,不断提高依法聚财用财水平。

依法加强税费征管,健全财政增收激励约束机制,强化财政收入“两个比重”考核,不断提高财政收入质量。

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继续加强部门预算基础信息库和项目库、财政供养人员信息库建设,加快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