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地理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3524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的地理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的地理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的地理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的地理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的地理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的地理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题.docx

《高一的地理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的地理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的地理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题.docx

高一的地理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习题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基础

中档

稍难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

环境问题

4

5、6、7、8

14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3、11、12

9、10

13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  )。

                  

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D.③②④①

解析 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分别对应的是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及后工业化时期,从四种生产方式看应选D。

答案 D

2.下列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B.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人类应建立一种环境伦理意识

C.公平性是指同代人、代际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的义

务是公平的

D.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解析 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其对可持续发展所尽的义务是不可能公平的。

答案 C

3.可持续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下列言论中蕴含可持续思想的是(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体现了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今后或子孙后代留有发展的余地。

答案 C

4.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

生活。

我国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破”。

这主要

是因为(  )。

A.酸雨淋蚀加剧B.紫外线辐射强烈

C.沙尘暴频繁肆虐D.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解析 我国南方地区随着工业的发展酸雨问题日趋严重,大理石雕像长期受酸雨的腐蚀,因而变得“面目残破”。

答案 A

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5~6题。

“环境负担”公式:

EB=P+A-T

P—人口(Population)

A—消费程度(Afiluence)

T—创造财富的技术(Technologies)

EB—环境负担(EnvironmentalBurden)

5.上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

A.耕地面积在减少B.总人口数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减少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解析 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两者的相对关系即人均耕地在减少,而不是某一要素(耕地或者总人口数)的变化。

答案 C

6.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

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解析 通过技术的提高实现环境负担的减轻,推广良种,是符合这个要求的。

A是通过工程措施减轻负担,B项农业生产结构不是属于技术措施,D项不能减轻人类社会的负担。

答案 C

读“我国南方部分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7~8题。

7.代表水土流失、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水体污染的图例依次是(  )。

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

C.丙、甲、丁、乙D.丁、丙、乙、甲

解析 从环境问题在我国南方的分布来看,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酸雨危害集中在四川盆地、珠三角、长三角及浙江、福建沿海等地;西南地区、横断山区森林锐减;水体污染严重的地区是长三角、太湖流域等地。

答案 B

8.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并直接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类环境问题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森林锐减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量降低,并使多种生物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答案 C

央视网报道:

英国德文郡的莫德伯里镇已经引领欧洲各城市之先,发起了全面禁止使用塑料袋的活动。

购物时,顾客可以从店里拿到可降解的淀粉袋,可回收的纸袋或者可重复使用的棉麻袋。

根据材料回答9~10题。

9.下列选项中不能解释全面禁止使用塑料袋活动的原因的是(  )。

A.塑料袋生产中会消耗大量石油

B.塑料袋不易腐烂,易造成污染

C.塑料袋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D.塑料袋不结实,不方便使用

解析 全面禁止使用塑料袋是因为在生产时会消耗大量石油,在使用后会造成严重污染等,而不是因为使用不方便、不结实。

答案 D

10.使用可降解的淀粉袋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都不对

解析 淀粉可生产、淀粉袋可降解,不会对资源造成浪费,又不会污染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答案 B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

“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

据此回答11~12题。

11.下列对“绿色消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要求人们购买、使用带有绿色的物品

B.尽量使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物品

C.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D.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1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使用低毒农药防治病虫害 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治病虫等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此组题以时尚的绿色消费为切入点,考查了环境保护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答案 11.A 12.B

二、综合题(共40分)

13.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2分)

材料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我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抉择。

材料二 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的、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已达4000余座,它们在北京四周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阵势。

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

材料三

经济与环境关系示意图

(1)读材料二,分析阿苏卫卫生填埋场的位置是否合理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材料三,判断“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是否合理________;若经济按此模式发展下去,环境质量、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三方面将如何变化?

(3)缓解市区人口和工业过于集中所引起的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对可持续发展在实际中体现的理解能力。

卫生填埋场应避开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上游、市区、居民区等地区。

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在生产过程中的体现,针对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应采取措施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应适应世界的趋势,再结合本国人口、资源、经济的压力的情况,尽快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答案 

(1)不合理 该垃圾场位于北京冬季风的上风向

(2)合理 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经济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水平提高,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良性发展。

(3)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4)人口压力巨大 资源短缺 环境危机深刻

14.有报道说:

“某年3月28日11时左右,N市出现了光化学烟雾。

”为此,环保部门开展了调查。

材料一 “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其表现之一是对眼睛有刺激。

产生“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条件是:

①有较高浓度的一次污染物(如NO2等),②有强烈太阳光和较长时间的日照。

材料二 3月24~28日有关空气污染物的日平均值如下表所示。

监测项目

SO2(mg/m3)

NO2(mg/m3)

总悬浮微粒(TSP)(mg/m3)

3月24日

0.034

0.022

0.266

3月26日

0.036

0.042

0.361

3月28日

0.089

0.065

0.462

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0.115

0.112

0.130

材料三 “霾”是一种类似于轻雾的天气现象。

据气象资料统计,N市各个月份中,最低日照时数在3月。

有关气象资料见下表。

日期

3月26日

3月27日

3月28日

日照时数

4小时

3小时

4小时

日照时间

11∶00~15∶00

12∶00~15∶00

12∶00~16∶00

风速状况

静风

静风

静风

天气状况

阴转晴

多云

晴间多云

材料四 对市民身体健康影响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见下表。

调查项目

“雾”的目击情况

因不适而就诊人数变化

(医院就诊情况调查)

见到

未见

不清楚

眼睛

上呼吸道

头昏、疲劳

无反应

结果

55%

23%

22%

不明显(无因空气污染而受损病例)

略上升

不明显

/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

(1)~(3)题。

(18分)

(1)3月24日~28日N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均呈现________趋势。

最主要的污染物是________。

(2)此次污染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在(  )。

A.眼睛B.上呼吸道

C.身体疲劳D.没有影响

(3)综合上述分析,是否可以确定这次污染就是光化学烟雾污染?

请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考查对探究问题完整过程的了解。

(1)读表甲可知,从3月24日~3月28日,N市的SO2从0.034mg/m3上升至0.089mg/m3,NO2从0.022mg/m3上升至0.065mg/m3,总悬浮微粒由0.266mg/m3上升至0.462mg/m3,所以该市空气污染浓度在上升,主要污染物是总悬浮微粒(TSP)。

(2)由表丙可知,此次污染因不适而就诊人数变化只有上呼吸道一项略上升,所以答案为B。

(3)“光化学烟雾”产生条件是较高浓度的一次污染物(NO2),强烈的太阳光和较长时间的日照。

而表甲显示NO2浓度并不高,表乙显示当地3月日照时数短,26~28日有云,光照不强,28日11时无日照。

所以不具备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产生条件。

(另,“光化学烟雾”对人的眼睛有明显刺激,而表丙中反映因眼睛不适而就诊人数变化不明显,也可以说明不是光化学烟雾污染。

答案 

(1)上升 总悬浮微粒(或TSP)

(2)B

(3)不可以。

理由:

①NO2(或NOx)浓度不高;②日照时数短,不利于光化学烟雾的发生;③3月28日11时左右没有日照,光化学烟雾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更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