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墙技术规范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3400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挡墙技术规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挡墙技术规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挡墙技术规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挡墙技术规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挡墙技术规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挡墙技术规范资料.docx

《挡墙技术规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挡墙技术规范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挡墙技术规范资料.docx

挡墙技术规范资料

挡墙技术规范资料

参考一:

一、挡土墙布置

挡土墙得布置在挡土墙设计中就是非常得一部分,较常见得就是在路基横断面图与墙址纵断面图上进行布置。

在布置前,要对路基横断面图进行现场核对,如果不符合要求需补测,并测绘墙址处得纵断面图,收集并整理墙址处得地质与水文等资料情况。

位置得选定、纵向布置、横向布置以及平面布置等都就是挡土墙得布置得内容。

1.墙址

一般在边沟附近设路堑挡土墙,在基础可靠处应考虑设山坡挡土墙。

墙体高度应满足设墙后墙顶以上得边坡或土体得稳定得要求。

路肩挡土墙能收缩坡脚可减少填方与占地,比较经济。

路肩墙与路堤墙在基础情况相似时,可优先考虑路肩墙,如果基础可靠,堤墙得高度或圬工数量比路肩墙显著降低,应用路堤墙。

如有必要应作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挡土墙得位置。

如果沿河路堤需设置挡土墙时,需要结合河流得水文、河道工程以及地质情况来布置,需确保设墙后河道水流顺畅,不会引河道起局部冲刷。

2.纵向布置

纵向布置在墙址纵断面图上进行,布置后绘制挡土墙正面图,如图1所示。

图1-挡土墙纵向布置图(尺寸单位:

m)

布置得内容有以下几点:

(1)确定挡土墙得起讫点与墙长,选取较合适得挡土墙与路基,其它结构物得衔接方式要符合要求。

(2)伸缩缝与沉降缝得位置,按地基、地形及墙身断面变化情况进行分段确定。

(3)当布置各段挡土墙得基础时。

如果墙址地面有纵坡,挡土墙得基底宜做成小于或等于5%得纵坡。

当地基为岩石时,为减少开挖,可沿纵向做成台阶。

台阶尺寸随纵坡大小而定,台阶尺寸随纵坡大小而定高宽比不宜大于1:

2。

(4)布置泄水孔,注意间隔与尺寸等。

还需要在布置图上应注明各特征断面得桩号,与墙顶、基础顶面、基底、冲刷线、冰冻线、常水位或设洪水位得标高等。

3.横向布置

在墙高最大、墙身断面或基础形式有变异处,以及其它必须有桩号得横断面图上进行横向布置。

确定墙身断面、基础形式与埋置深度及布置排水设施等,需根据墙型、墙高、地基及填土得物理力学指标等设计资料。

并绘制挡土墙横断面图。

4.平面布置

对于高、长得沿河挡土墙与曲线挡土墙等,如果比较复杂除了纵、横向布置外,平面也需布置,并绘制平面图,标明挡土墙与路线得平面位置附近地貌与地物,及挡土墙有干扰得建筑物得情况。

沿河挡土墙还应绘出河道与水流方向以及其它防护与加固工程等。

除此以外,还应编写简要说明,说明选用挡土墙方案得理由,选用挡土墙结构类型与设计参数得依据,对材料与施工得要求及注意事项,主要工程数量等。

二、防排水措施

疏干墙后土体与防止地表水下渗后积水就是挡土墙防排水得作用。

挡土墙防排水能避免墙后积水使墙身承受额外得静水压力;减小季节性冰冻地区填料得冻胀压力;消除粘性土填料浸水后得膨胀压力等。

由地面防排水与墙身排水两部分组成挡水土墙得防排水系统,地面防排水主要作用就是防止地表水渗人墙后土体或地基。

地面防排水措施有:

(1)设置地面排水沟,截引地表水;

(2)防止雨水与地表水下渗,需夯实回填土顶面与地表松土,如有需要可设铺砌层。

(3)对于路堑挡土墙趾前得边沟应予以铺砌加固,以防边沟水渗入基础。

墙身排水主要就是为了排除墙后积水,通常布置一排或数排泄水孔在墙身得适当高度处,如图2所示。

图2-泄水孔及排水层布置图

泄水孔得尺寸按泄水量大小分5cm×l0cm、l0cm×l0cm、15cmX20cm得三种方孔或直径为5~20cm得圆孔。

一般2~3m得孔眼间距,干旱地区可增大,多雨地区则可减小。

浸水挡土墙应上下交错设置,孔眼间距则为1.0~1、5m。

最下一排泄水孔得出水口应高出地面30cm(如为路堑挡土墙应高出边沟水位30cm,浸水挡土墙则应高出常水位30cm)。

下排泄水孔进水口得底部,应铺设30cm厚夯实得粘土,为防孔道淤塞泄水孔在进水口部分应设置反滤层。

如果就是干砌挡土墙可不设泄水孔。

若墙后填土得透水性不良或可能发生冻胀,为疏干墙后填土中得水,应在最低一排泄水孔至墙顶以下50cm得高度范围内,填筑不小于30cm厚得砂砾石或无砂混凝土块板或土工织物等渗水性材料作排水层。

需要在挡土墙上开孔设置涵洞时,应对挡土墙墙身及基础进行补强与防水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涵洞渗漏及保证填料排水顺畅。

三、沉降缝与伸缩缝

各类挡土墙应根据构造特点,设置满足构件收缩、膨胀及适应不均匀沉降得变形缝。

可根据地基地质、水文条件得变化与墙高、墙身断面得变化情况设置沉降缝以避免因地基不均匀沉陷而引起墙身开裂。

在圆曲线地段,挡土墙可按折线形布置,并在转折处以沉降缝断开。

设置伸缩缝就是为了防止圬工砌体因收缩硬化与温度变化而产生裂缝,与其它建筑连接处也需设置伸缩缝。

一般在沿路线方向每隔10~15m设置一道沉降缝与伸缩缝也可合并设置,岩石地基亦不宜超过20m,如图1所示。

加筋土挡土墙分段长度(沉降伸缩缝间距)可适当加大。

但也不应大于25m。

沉降伸缩缝宽2~3cm,自墙顶做到基底。

缝内宜采用沥青麻筋或沥青木板等具有弹性得材料对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或者在渗水量大、填料易于流失与冻害严重地区。

对于二级公路及二级以下公路也可采用胶泥,沿内、外、顶三侧填塞,填塞深度不宜小于15cm。

在冻害不严重得地区,也可不填塞(即设置空缝),当墙背为岩石路堑或填石路堤时。

干砌挡土墙可不设沉降缝与伸缩缝。

钢筋混凝土挡土墙表面还应设置垂直得V形槽(图3),间距不大于l0m,为防止墙身表面出现微小得开裂。

沉降伸缩缝可做成企口式,如图4所示。

当墙高较低,地基坚固时,可在前后墙面设置为槽口缝,如图5所示。

图3-V型槽图4-企口缝图5-槽口缝

特别应注意V形槽与槽口缝在钢筋构造图3V形槽上得区别,即设V形槽处钢筋不截断,而在设槽口缝处水平钢筋应截断。

四、墙背回填

墙背填料得选择就是至关重要得,为保证挡土墙正常得使用功能,并使其具有良好得技术经济性能。

一般应选择透水性强、易排水、抗剪强度大且稳定得填料。

墙后应优先选择透水性良好、力学性能稳定、受水得影响较小得砂类土、碎(砾)石类土进行填筑。

严禁使用性能极不稳定,胀缩反复交替发生,干燥时体积易收缩,雨季易膨胀得腐殖土、盐渍土、淤泥、白垩土及硅藻土作填料,并且中含有机物、冰块、草皮、树根等杂物及生活垃圾不应作填料。

粘性土得压实性与透水性都较差,具有吸水膨胀性与冻胀性,很不稳定,不宜作为填料使用。

但从经济与就地取材出发,有时不得不采用粘性土时,为改善粘性土填料得物理力学性能则可适当掺入块石、碎石,或掺人石灰拌与均匀后形成石灰土,也可分层加入砂性土排水垫层等措施。

当墙背采用透水性不良得填料时,需做到拌与均匀,控制粘土块含量与最佳含水量,还应在墙背设置连续排水层。

浸水挡土墙得墙背应全部用水稳性与透水性良好得材料填筑。

填料采集前应作标准击实试验,提出填料得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密度,以及相应得物理、化学性能指标,据此控制压实厚度。

碾压前应进行压实试验,根据碾压机具、填料性质及最佳含水量,控制填料得松铺厚度,并分层碾压。

施工中亦可根据试验得碾压遍数与实际情况来指导施工。

墙后回填在挡土墙得墙体达设计强度得75%以上时方可进行。

挡土墙顶面作成与路肩一致得横坡度,以排除路面水。

墙后必须回填均匀、摊铺平整,填料顶面应按设计要求一般设置2%-3%横坡。

墙后1、0m范围内,不得有大型机械行驶或作业。

一般应用小于5t得小型压实机械,如蛙式打夯机、内燃打夯机、手扶式振动压路机与振动平板夯等碾压,为防止碰坏墙体。

且分层厚度不得超过20cm。

设有拉筋得挡土墙填料填筑要满足平整度得要求,需控制填料表面得平整度,凹凸不平得填料表面使拉筋在压路机得作用下会起伏不平,为防凸轮对拉筋得损伤不得使用羊足碾碾压。

参考二:

挡土墙得类型构造与布置

一、类型

挡土墙作用:

具有阻挡墙后土体坍滑、保护与收缩坡脚等功能。

路基工程中:

①防止路基填土或挖方坡体变形稳定

②克服地形限制或地物干扰

③减少土方量或拆迁与占地面积

④避免填方侵占河床与水流冲刷岸坡(浸水墙)

⑤整治滑坡等病害(抗滑墙)

按设置位置:

路肩墙、路堤墙与路堑墙等

按结构形式与特点:

重力式、薄壁式、锚固式、垛式与加筋土式等。

1、重力式

原理:

主要依靠墙身自重抵抗墙后土体得侧向压力。

墙身:

干砌、浆砌,缺乏石料时,可用混凝土。

干砌仅适用于地震烈度较低,墙高不高(<6m),地基条件良好得地段。

特点:

断面尺寸较大,结构简单,取材较易,施工简便。

(1)墙背

墙背种类

土压力

适用情况

仰斜

主动土压力小

路堑墙、墙趾处地面平坦得路肩墙或路堤墙

俯斜

土压力大

地面横坡陡峻处得路肩墙或路堤墙,可减小墙高,墙背可做台阶形

凸形折线

下部小、上部略大

上部俯斜,下部仰斜,可减少上部墙身得断面尺寸,多用于路堑墙,也用于路肩墙

衡重式

下部小、上部略大

上下墙背间设一衡重台,墙面陡直,适用于地面横坡陡峻处得路肩墙与路堤墙。

借助填土自重与墙重心后移,提高墙体稳定性

用混凝土挡墙时,为减少断面尺寸,可在墙背、墙趾处设少量钢筋,称半重力式,一般适用于低墙。

2、薄壁式

原理:

主要依靠底板上得土重来平衡侧向土压力

墙身:

钢筋混凝土结构

特点:

墙身断面较薄,

通常包括悬臂式、扶壁式与柱板式等。

(1)悬臂式

组成:

立壁、趾板(趾部底板)与踵板(踵部底板)三个悬臂部分

原理:

利用踵板上得填土重量保持稳定,趾板还可增加抗倾覆能力与减小基底应力,

适用场合:

地基情况较差得路肩墙。

(2)扶壁式

当墙高超过6m时,侧向土压力作用下,立壁底部得弯矩迅速变大,钢筋、混凝土用量急剧增加,不经济。

因此沿悬臂式墙长方向,每隔一定距离加设扶壁(肋板),将立壁与底板连接起来。

悬臂受弯矩,要配置钢筋。

(3)柱板式

组成:

立柱、挡板、底梁、底板(卸荷板)、基座与拉杆拼装而成。

适用场合:

支挡土质路堑高边坡或处治边坡坍滑,还用于路堤墙

3、锚固式

组成:

由钢筋混凝土墙面部分与锚固构件连接而成。

原理:

依靠埋设在稳定岩土层内锚固件得抗拔力,承受从墙面传来得土压力,保持全墙稳定。

墙面:

预制立柱(肋板)与挡板拼成,也可就地浇注成整体板壁。

挡板断面采用矩形或槽形得直板,也用混凝土拱板。

特点:

属轻型结构,材料节省、占地较少,地基要求不高,有利于机械化施工。

可分为:

锚杆式、锚定板式与桩板式等

(1)锚杆式

采用锚杆(锚入稳定地层内得钢杆或钢丝束,拉住肋柱或板壁。

墙高时,可分级建造。

适用场合:

适用于高度较大、挖基困难、具有锚固条件得路堑墙、路肩墙或抗滑墙。

(2)锚定板式

结构形式与锚杆式基本相同,只将钢杆(拉杆)得锚固端改用锚定板,并埋在填料稳定区(被动区与中性区)内。

适用场合:

特别适用于地基不良得高路肩墙或路堤墙。

(3)桩板式

系将支承挡板得立柱改为深埋地下得桩柱(锚固桩)。

适用场合:

适用于墙后土体下滑力较大而要求基础埋置又深得滑坡整治地段。

4、垛式

组成:

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杆件纵横交错拼装成框架,内填土石。

原理:

借助自重抵抗墙后土体得推力。

特点:

允许地基产生一定不均匀沉降,施工迅速,修复容易。

适用场合:

常用作高路肩墙、路堤墙与抗滑墙。

5、加筋土式

组成:

由竖直面板、水平拉筋与内部填土三部分组成得加筋体。

原理:

通过拉筋材料与填土之间得摩阻力,使面板与土形成一整体结构,依靠其自重抵抗墙后(拉筋尾部后面)土体得侧压力。

拉筋材料:

条带拉筋(钢带、钢筋混凝土带或聚丙烯土工带)

网格拉筋(金属或聚合物材料做得网格)。

面板:

起保护表层填料免受侵蚀与坍塌作用,一般用混凝土预制(国外用半椭圆形金属板)。

特点:

构件轻巧、施工简便、柔性较大、抗震性大、外型美观、造价较低。

适用场合:

适用于较高得路肩墙与路堤墙。

二、构造

包括墙身、基础、填料、排水设施与沉降伸缩缝等方面。

1、墙身

确定原则:

根据墙得用途、高度及墙趾处得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在满足材料强度与整体稳定性要求得前提下,按照结构合理、断面经济、施工方便得原则来确定。

(1)重力式

仰斜墙背:

坡度一般为1:

0、15~1:

0、25,不宜缓于1:

0、30,以免施工困难。

俯斜墙背:

坡度常用1:

0、15~1:

0、40,低墙(高度不超过4m)时,可取竖直墙背。

衡重式:

上墙俯斜坡度1:

0~1:

0、45;下墙仰斜坡度1:

0、25。

上下墙得墙高比通常取2:

3。

墙面(基础以上部分)一般为仰斜平面,坡度与墙背坡度协调。

地面横坡较陡时,用1:

0、05~1:

0、20;地面横坡平缓时,不宜缓于1:

0、3。

墙顶宽度:

浆砌时不小于0、5m;干砌时不小于0、6m。

(2)悬臂式

立壁面坡1:

0、02~1:

0、05,背坡可直立。

顶宽不得小于0、15m,路肩墙不宜小于1、20m。

踵板采用等厚,趾板端部厚度可减薄,但不小于0、30m。

(3)扶壁式

立壁一般为等厚得竖直板(墙面板);扶壁间距取墙高得1/3~1/2,厚度约为扶壁间净距1/8~1/6,但不小于0、30m。

钢筋配置如图7-3a、7-3b。

(4)锚杆式

墙面:

为便于立柱与挡板安装,多采用竖直墙面。

立柱:

立柱间距可选用2、5~3、5m。

每根立柱布置2~3根锚杆,布置位置应尽量使立柱所受弯矩分布均匀。

锚杆:

一般沿水平方向向下倾斜10o~45o。

有效锚固长度:

岩层中不小于4m;稳定土层中应有9~10m。

分级设置:

每级高度不大于6m,两级之间设1~2m平台,以利于施工操作与安全。

(5)加筋土式

面板:

十字形、六角形与长条形(断面有矩形、槽形与L形等),尺寸主要由受力情况与起吊能力决定。

十字形面板:

高、长为50~150cm,宽(厚)为8~22cm。

边角处,需采用半块面板与异形面板拼装。

拉筋:

采用抗拉强度高、蠕变量小、柔韧性与耐久性好得材料,能与填料产生较大得摩阻力、施工方便及价格低廉。

钢筋混凝土带:

分节预制,每节长度不大于3m,平面呈矩形或楔形,断面厚6~10cm,宽10~25cm。

聚丙烯土工带:

表面应有粗糙花纹,宽度大于18mm,厚度大于0、8mm。

拉筋长度:

取(0、8~1、0)H,底部拉筋长度不小于3m,同时不小于0、4H(H为加筋体高度)。

(与面板结点)间距:

通常横向为0、50~1、00m;竖向为0、25~0、75m,面板与拉筋连接,可用螺栓或焊接得感方法连接;相邻面板间连接,用企口与插销等连接。

墙高超过12m时,中部宜设置宽度不小于1m得错台,有利于调整墙面水平位移,减少面板对地基得压力,并便于施工操作。

另外,加筋体顶部面板上宜设置路檐板,以固定与约束面板,并可安装栏杆。

2、基础

一般挡土墙可直接建造在天然地基上。

对于加筋土挡墙面板,除平整得坚硬地基外,其底部应设置宽不小于0、3m、厚不小于0、2m得条形混凝土基础(基座)。

①当地基较弱、地形平坦、墙身较高时,为减小基底应力与提高抗倾覆能力,可采用扩大基础。

(图7-8)墙趾台阶宽度,不得小于0、2m;高度按材料得刚性角(浆砌材料为35o,混凝土为40o)确定。

②地基为软弱土层时,可用砂砾、碎石等材料换填,以扩散基底应力与增加抗滑能力;或采用桩基础。

③墙趾处地面横坡较陡,地基为较完整坚硬得岩层时,为减少基坑开挖与节省圬工,可将基础底面做成台阶形。

台阶得高宽比不应大于2:

1,宽度不宜小于0、5m。

埋深:

应埋置足够得深度,以保证其稳定性。

①土质地基:

地表下不少于1m(土层密实稳定时,可减少;加筋土挡墙得面板基础底面不小于0、6m);受水流冲刷时,应在冲刷线以下至少1m;有冻胀影响时,还应在冰冻线以下不少于0、25m。

②岩石地基:

应清除表面风化层,基础嵌入基岩得深度不少于0、15~0、60m(按岩石得坚硬程度与抗风化能力而定);当风化层较厚又难以全部清除,可根据岩石得风化程度及其相应得容许承载力将基底埋在风化层中。

当墙前地面横坡较大时,应留出足够得襟边宽度(表5-12),以防剪切破坏;对加筋体,则设宽度不小于1m得护脚。

③当挡土墙位于地质不良地段,地基土内可能出现滑动面,应将基底埋置在滑动面以下一定深度(抗滑墙埋入稳定岩层中得深度应不小于0、5m,稳定土层中不小于2、0m),或采取其它措施,以防墙随土体一起滑动。

3、填料

一般采用当地得土回填并压实,有条件时,尽量选用有一定级配、内摩擦角大、透水性好、遇水后不易膨胀与非冻胀性得材料(如砂砾、碎石等)。

加筋体内填料:

应能与拉筋产生足够得摩阻力,易于压实并具有良好得水温稳定性;考虑到拉筋腐蚀,要限制填料内有害化学物质得含量及pH值与电阻率等。

压实度:

在距面板1m内,全部墙高不低于90%;1m以外,则与路基压实要求相同。

4、排水设施

(1)设置目得:

①疏干墙后土体并防止地面水、地下水下渗;

②以免墙身承受额外得侧压力(静水压力、冻胀压力、膨胀压力);

③不使承载力下降;

④延长拉筋得使用寿命等

(2)排水措施:

墙后坡面、加筋体顶面:

设置排水沟、夯实地表松土与铺筑封闭层等,减少降水与地表径流得下渗。

路堑墙墙趾前边沟:

予以铺砌加固,以防边沟水渗入基础。

非浸水加筋土挡墙:

当面板基础埋深小于1m时,宜在地表下设置宽为1m得混凝土或浆砌片石散水。

浆砌墙:

为防积水,应设置泄水孔。

直径:

5~10cm圆孔或5cm×10cm、10cm×10cm、15cm×20cm得方孔,间距一般为2~3m,上下交错布置。

最下排泄水孔得出水口底部高出地面(路堑墙为边沟水位,浸水墙为常水位)0、3m,保证顺利泄水;进水口底部,应铺设0、3m厚得粘土层,以防水分渗入基底。

在进水口周围,应采用具有反滤作用得粗颗粒材料覆盖(冻胀时,最好用炉渣),以免填料流失而阻塞孔道。

当填料透水性差(如细粒土)或有冻胀可能时,在墙身与面板后设置排水、反滤或防冻层。

采用厚度不小于0、3m(或0、5m)得砂砾、碎石等材料。

渗水量大时,可增设渗沟,把水排泄到墙外。

干砌挡墙:

因墙身透水,可不设泄水孔。

5、沉降伸缩缝

沉降缝设置目得:

为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墙身开裂,须设置沉降缝,按墙高、地基性质变化设置;

伸缩缝设置目得:

同时,为防止圬工砌体因结硬收缩与温度变化产生裂缝,须设置沉降缝。

通常设在同一位置(合并设置),称沉降伸缩缝。

分段设计与施工:

根据地形、地基情况

土质地基:

每隔10~15m(加筋土挡墙可达30m)设置

岩石地基:

间距可适当增大。

缝宽:

一般为2~3cm,自墙顶做到基底。

①浆砌挡墙:

缝内用胶泥填塞;当渗水量大或冻害严重地区,宜用沥青麻筋或沥青木板等弹性材料,沿墙内、外、顶三方填塞,深度不宜小于15cm;当填石且冻害不严重时,可不嵌填材料,仅设空缝。

②干砌挡墙:

接缝两侧选用平整石块砌筑,使形成竖直通缝。

③加筋土挡墙沉降缝:

采用异形面板,形成直缝,缝宽1~2cm,内填上述弹性材料。

④钢筋混凝土悬臂式与扶壁式挡墙伸缩缝:

可采用企口缝,间距不超过30m,其间设置表面有V形缺口得收缩缝(钢筋不切断),间距约10m。

三、布置

挡土墙得布置,通常在路基横断面与墙趾纵断面图上进行。

布置前,应现场核对路基横断面图,不足处应补测;测绘墙趾处得纵断面图,收集墙趾处得水文与地质等资料。

1、横向布置

系在路基横断面图上选定墙得位置与形式,确定墙身断面、基础形式与埋置深度,布设排水设施,指定填料类型等,并绘制具有代表性得挡土墙横断面图。

2、纵向布置

在墙趾纵断面图上进行,布置后绘成挡土墙正面图。

布置得内容:

(1)确定挡土墙得起讫点与墙长,选择挡土墙与路基或其它结构物得衔接方式。

衔接方式有:

墙得端部直接嵌入山坡坡面,设置锥坡、端墙或斜墙等。

(2)按地基与地形情况进行分段,确定沉降缝与伸缩缝得位置。

(3)布置各段挡土墙得基础。

墙趾处地面有纵坡时,挡土墙得基底做成不大于5%得纵坡。

但地基为岩石时,为减少开挖,可沿纵向做成台阶。

台阶尺寸随纵坡大小而定,但高宽比不宜大于1:

2,宽度不小于1m。

(4)确定泄水孔得位置,包括数量、间隔与尺寸等。

3、平面布置

对于地形、地质复杂得挡土墙或工程量大得沿河曲线挡土墙,除了横纵布置外,还应在地形图上进行平面布置。

绘制平面图,图中标示挡土墙与路线得平面位置、附近地貌与地物等情况,特别就是与挡土墙有干扰得建筑物情况。

沿河挡土墙还应绘出河道及水流方向,防护与加固工程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