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一种大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28304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0.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第一种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种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种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种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第一种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第一种大纲.docx

《中国古代史第一种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第一种大纲.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第一种大纲.docx

中国古代史第一种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10081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史

英文名称:

TheAncientHistoryoftheChinese

学分:

6

学时:

102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

历史学专业一年级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系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它各门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的先修课程。

中国古代史上起一百七八十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下迄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前的清朝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

按照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顺序,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夏金时期和元明清时期的历史。

每个历史阶段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民族、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较为系统的讲授,力求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历史专业的其他课程打下牢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也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

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变迁线索和重大问题,以及古代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必要历史知识;掌握学习中国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学术论著、研究者和最新学术动态;培养专业意识。

由此,为进一步学习各个断代史和专门史课程,写作史学论文,打下基础。

(三)重点和难点:

中国古代史的特点。

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资料。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

民族问题。

封建专制制度问题。

分封与削藩问题。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

传统文化问题。

奴隶制与封建制经济的产生、发展与演化问题。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历史要籍介绍和选读》、《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历史学概论》等。

《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古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适当接触一点原始资料,以加深对古史的理解。

学好世界上古及中古史,了解中国以外的古代世界情况,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范围内学习,进行中外对照,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史。

学习《历史学概论》,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史学理论与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对中国古代历史规律的认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书目:

1、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断代史系列》2003年版。

2、翦伯赞主编:

《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范文澜、蔡美彪等:

《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

5、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6、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7、宋兆麟等:

《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8、郭沫若:

《中国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9、金景芳:

《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郑杰祥:

《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1、孙淼:

《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12、许倬云:

《西周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13、《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

14、童书业:

《春秋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5、李学勤:

《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16、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翦伯赞:

《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8、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04年版

19、(英)崔瑞德,鲁惟一: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0、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版。

21、韩国磐:

《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3、吕思勉:

《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4、唐长儒: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马植杰:

《三国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6、张承宗等:

《六朝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7、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28、韩国磐:

《隋唐五代史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9、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30、岑仲勉:

《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

31、黎虎:

《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2、赵文润:

《隋唐文化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3、(英)崔瑞德:

《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4、陶懋炳:

《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5、周宝珠、陈振:

《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6、漆侠:

《王安石变法》,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7、漆侠《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年版。

38、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9、张博泉等:

《金史论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40、杨树森:

《辽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1、吴天墀《西夏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2、韩儒林等:

《元朝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3、孟森《明清史讲义》上、下册中华书局1981。

44、傅衣凌:

《明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5、郑天挺主编《清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6、戴逸:

《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7、杜家骥《清朝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版。

二、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

学时

导言

导言

2

1

中国的原始社会

4

2

夏、商

4

3

西周

4

4

春秋

4

5

战国

6

6

2

7

西汉

6

8

东汉

6

9

魏晋南北朝

10

10

隋朝

2

11

唐朝

12

12

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

8

13

金、南宋

4

14

元朝

8

15

明朝

10

16

清朝

10

三、课程内容

导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有个整体的把握

重点和难点:

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资料

主要内容:

(一)      中国古代史的内容范围及特点。

(二)      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意义及要求。

(三)      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资料。

(四)      中国古代史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第一章      中国的原始社会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原始社会是人类的第一个社会形态。

迄今所之知,我国的原始社会约有二百多万年的历史。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的公有制社会,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极端贫乏,历史发展进程非常缓慢。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中国历史是怎样开端的,北京猿人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印证“劳动创造人”科学真理有何意义,氏族是怎样形成的,母系氏族过渡到父氏族的条件,以及两个阶段各自的历史特点,原始社会是怎样瓦解的。

难点:

将文献记载与民族学材料以及有关考古学的新成果有机结合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开端

中国猿人的活动遗存。

猿人的体质特征。

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

血缘家族。

早期智人的活动遗存。

工具的改进和人工取火。

氏族的萌芽。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晚期智人(新人)的活动遗存。

现代人体质的特征。

弓箭的发明。

磨制工具的出现。

母系氏族的形成。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的发现。

农业的发明。

六畜的饲养。

陶器的制作。

村落遗址与母系氏族公社制。

第三节          父系氏族公社与原始社会的解体

文化遗址的发现。

锄耕农业的发达。

轮制陶器。

冶铜术的出现。

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

父系氏族公社的特点。

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出现。

阶级的产生。

部落联盟与部落战争。

禅让制的破坏。

氏族公社的解体。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学习原始社会史,要着重理解:

中国历史是怎样开端的,北京猿人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印证“劳动创造人”科学真理有何意义,氏族是怎样形成的,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条件,以及两个阶段各自的历史特点,原始社会是怎样瓦解的。

学习原始社会的历史,除根据文献记载和民族学材料外,要特别注意有关考古学的新成果。

思考题:

1、 我国境内有哪些古人类化石?

北京猿人研究的科学意义如何?

2、 我国有哪些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半坡遗址所反映的氏族制度。

3、 论述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条件。

4、 比较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异同。

5、 我国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

 

第二章      夏、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夏商两朝的社会形态和阶级关系,掌握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世袭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重点和难点:

重点:

着重理解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掌握商汤灭夏、盘庚迁殷等历史事件。

难点:

二里头文化、甲骨文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

世袭制的确立与夏王朝的形成。

夏代的国家机构。

夏代的阶级关系。

二里头文化。

以铜为兵和铸九鼎的传说。

桀的暴虐与夏的灭亡。

第二节      商代奴隶制国家的初步发展

商族的发展。

汤灭夏。

盘庚迁殷。

武丁时的强盛。

商代的阶级对立和商代的灭亡。

商代的国家机构。

商代的农业。

商代的手工业。

商代的货币。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学习夏代历史,要结合有关夏代国家机构和阶级关系的记载,了解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鉴于夏代文献资料缺乏的情况,我们要十分注意夏文化和夏遗址探索的成果,对已初步确定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的内容要重点掌握。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具有灿烂的青铜文化。

考古材料尤其是甲骨文字的大量发现,为研究这一阶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要了解商代的阶级对立和商朝的兴亡,了解商代由于社会分工的扩大,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大进步。

思考题:

1、 夏朝国家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 简述商朝的阶级关系。

3、 商代的官僚机构有何特征?

4、 简述商朝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第三章      西周

教学目的与要求: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更加完备,社会经济文化有了新的发展。

要着重了解西周国家机构的内容和实质,以及西周时期的几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武王伐纣、国人暴动等重大历史事件,西周时期的几项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西周的经济文化。

难点:

西周时期的几项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主要内容:

第一节西周的建立和巩固

周族的早期历史。

武王伐纣。

周公东征。

国家机构的强化。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第二节奴隶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井田制。

国和野。

贡助彻。

休耕轮作制。

农产品种类的增加。

工商食官。

青铜铸造业。

原始瓷器。

商业。

第三节          西周的衰亡

西周的阶级关系。

厉王专利和国人暴动。

宣王中兴。

不籍千亩。

料民于太原。

西周灭亡。

平王东迁。

第四节      夏商西周的文化

天文历法。

数学与医学。

哲学与宗教观念。

文字和教育。

艺术和礼乐风尚。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首先介绍西周的政治经济制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然后分节介绍西周的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关系与统治形式,以及西周的灭亡。

最后一节综合讲解夏商周的文化发展。

思考题:

1、 论述西周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的内容与实质。

2、 西周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

3、 国人暴动的原因及作用如何?

4、 略述西周敬天保民思想产生的原因及思想内容。

 

第四章     春秋

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点掌握春秋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带动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注意从铁器的使用,井田制的崩溃及土地私有的出现中,去考察这一变化。

要着重了解争霸产生的历史条件,争霸的几个阶段,以及争霸战争的历史影响。

对孔子的思想要给予全面评价。

重点和难点:

重点:

要着重了解争霸产生的历史条件,争霸的几个阶段,以及争霸战争的历史影响。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掌握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向戌弭兵、城濮之战等重大历史事件。

难点:

理解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因素迅速增长。

全面评价孔子的思想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

王室衰微。

诸侯势力兴起。

齐桓公的霸业。

晋楚争霸。

秦霸西戎。

弭兵之会。

吴越争霸。

大国争霸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铁器的使用。

牛耕。

水利灌溉的发展。

土地的开垦。

井田的瓦解。

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

用田赋。

封建依附关系的产生。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个体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出现。

第三节奴隶平民起义和各国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

民溃事件。

奴隶起义。

国人暴动。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鲁三桓掌权。

封建制因素迅速增长。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春秋时期历史的总的特点是:

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因素迅速增长。

生产力的提高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经济基础。

要注意从铁器的使用,井田制的崩溃及土地私有的出现中,去考察这一变化。

大国争霸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现象,要着重了解争霸产生的历史条件,争霸的几个阶段,以及争霸战争的历史影响。

对孔子的思想要给予全面评价。

思考题:

1、 论述大国争霸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2、 简述大国争霸的几个阶段。

3、 试述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4、 在新旧势力斗争中,新势力取胜原因何在?

5、 春秋时期奴隶与国人反抗斗争的原因及作用。

第五章      战国

教学目的与要求: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确立时期,要着重理解各国变法运动的内容、实质及对封建制最终确立的作用。

战争连绵是战国时期政治上的一大特点,要分析战国后期统一趋势的形成和七雄最终统一于秦的原因。

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思想领域中特有的现象,要注意分析它产生的背景并掌握主要学派的主要思想。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了解战国时代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战争方式、科技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变革与进步。

了解各国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与影响。

了解百家争鸣的内容与地域文化的特点。

难点:

理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全面把握春秋和战国的文化。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变法运动和封建制的初步形成

魏李悝变法。

楚吴起变法。

秦商鞅变法。

封建集权制初步形成。

将相的出现。

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郡县制的实行。

第二节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农业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

商业的繁荣。

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第三节          封建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

武器的进步与兵种的变化。

魏齐争霸。

合纵联横的斗争。

秦赵长平之战。

秦灭六国。

秦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老子思想。

孔子思想。

战国时期儒、法、道、墨各家思想。

文学和史学。

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首先介绍各国的变法对政治经济的影响,重点是秦商鞅的变法措施,第二节是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封建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是介绍战国的战争与秦统一的历史背景与条件,最后一部分是介绍春秋和战国的文化。

思考题:

1、 简述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2、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3、 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4、 老子、孔子思想极其评价。

5、 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主要学派的主要观点。

 

第六章          秦

教学目的与要求:

全面客观的评价秦统一中国的价值和正负面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作用,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全面评价秦始皇。

重点和难点:

重点:

要求学生了解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长城、灵渠、焚书坑儒、巨鹿之战和兵马俑等基本知识;弄清秦王朝实现统一和迅速灭亡的原因;

难点:

认识秦王朝的历史地位;并能对秦始皇进行正确的评价。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秦朝的建立和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皇帝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律。

巩固统一的措施:

使黔首自实田。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修驰道、徙豪富、收兵器。

对匈奴和南越的战争。

第二节            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大泽乡起义和秦的灭亡。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历史地位十分重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各项巩固统一措施的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都都以后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习时要特别给予注意。

秦始皇是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应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其作出全面的评价。

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要注意分析起义发生的原因、重大的历史作用,以及对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思考题:

1、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2、 为巩固统一秦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3、 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特点各是什么,意义如何?

4、 如何评价秦始皇?

第七章          西汉

教学目的与要求:

西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权巩固和发展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事业都获得了空前发展。

学习西汉历史要掌握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不同状态,西汉的政治经济发展和对外关系,以及汉末的王莽改制和它对当时及之后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过程,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和特点;西汉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特别是代田法、区田法等在历史上的地位;西汉与周边各族的关系,重点了解汉匈战争、张骞通西域等内容;西汉时期的中外关系,了解丝绸之路等内容。

王莽改制的内容,并全面评价其措施的得失。

绿林、赤眉起义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

西汉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不同状态,如何评价汉武帝和王莽改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和发展

楚汉战争与西汉的建立。

汉初巩固封建统治的措施:

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重建封建国家机器,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改定官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财权,独遵儒术。

第二节      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汉初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文景之治。

铁犁牛耕的普及。

耕作技术的提高。

关中水利的发展。

黄河的治理。

冶铁业发达。

纺织业、漆器业技术进步。

商业的繁荣。

众多大城市出现。

第三节      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反击匈奴的胜利。

张骞通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

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

汉与其他各族的关系。

第四节      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大起义

西汉末年统治危机。

“易姓改命”主张的提出。

王莽的托古改制及其失败。

绿林赤眉大起义。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西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政权巩固和发展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事业都获得了空前发展。

学习西汉历史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西汉初年实行的黄老政治的实质极其作用。

汉武帝时是西汉的盛世,要从经济方面的重大发展,民族关系方面反击匈奴的胜利和通西域去理解这个盛世的内容并给汉武帝以一定的评价。

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也要给予注意。

要注意分析西汉后期出现严重社会危机的社会基础,以及地主阶级为缓和危机二进行的努力,从中分析王莽改制的出现及失败原因。

对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大起义,要着重分析它爆发的原因以及失败的教训。

思考题:

1、 西汉初年为巩固封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2、 试论西汉中央朝廷与王势力斗争的性质与意义。

3、 汉武帝时是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

4、 西汉通西域的意义。

5、 评王莽改制。

第八章      东汉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掌握东汉的经济发展和豪强地主势力的扩张对社会和政治带来的影响,掌握东汉与周边地区民族的关系以及汉末外戚宦官专权的政治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重点掌握东汉的经济发展和豪强地主势力的扩张对社会和政治带来的影响,掌握东汉与周边地区民族的关系以及汉末外戚宦官专权的政治特征。

难点:

豪强大地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东汉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东汉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退功臣,进文吏,抑制外戚和藩王。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完善监察机构。

改革军事制度。

提倡儒学,宣扬谶纬。

恢复生产的措施:

释放和禁止杀伤奴婢。

组织军队屯田。

假民公田。

度田极其失败。

农业的发展。

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第二节      东汉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匈奴的分裂,南匈奴南迁,东汉对北匈努的战争与北匈努的西迁。

班超通西域与西域都护的重设。

羌汉人民的反抗斗争。

与其他各族的关系。

第三节      东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与黄巾大起义

外戚宦官专权。

党锢之祸。

统治阶级的腐朽与劳动人民负担的加重。

黄巾大起义。

黄巾起义的特点和作用。

第四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成就。

哲学和宗教。

史学和文学艺术。

社会生活与风俗。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东汉在封建社会前期的历史演进中,是一个过渡性很强的王朝。

在社会经济结构中,以自给自足为主导的地主田庄经济开始形成,成为以后几百年间大土地私有者经营地产的基本形式。

东汉初年官制的变化以及谶纬思想的提倡,极大的加强了专制皇权,但随着“累世经学”和“累世公卿”集团的形成,豪族大地主却实际上把持着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是东汉专制制度的产物,也是政治腐败的表现。

对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要着重分析其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秦汉文化绚丽多彩,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都取得重大成就。

要重点掌握其主要内容与代表人物。

思考题:

1、 东汉初年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2、 东汉时期地主田庄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3、 分析党锢之祸的起因及其对东汉政治的影响。

4、 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及失败原因是什么?

5、 简述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内容。

6、 司马迁《史记》的成就。

7、 张衡在科学上有何贡献?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经历长期整治分裂而重新统一的时期。

学习这一阶段历史,既要了解造成分裂的历史条件极其影响,也要了解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的特点,既要注意历史发展的消极面,也要注意历史迂回曲折的前进。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经历长期整治分裂而重新统一的时期。

学习这一阶段历史,既要了解造成分裂的历史条件极其影响,也要了解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阶级关系、民族关系、思想文化的特点,既要注意历史发展的消极面,也要注意历史迂回曲折的前进。

难点:

门阀政治、玄学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魏蜀吴三国鼎立

军阀混战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