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胸痹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32440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胸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十三胸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十三胸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十三胸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十三胸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三胸痹汇总.docx

《十三胸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胸痹汇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三胸痹汇总.docx

十三胸痹汇总

 胸痹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1病因病机

本病证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病机有虚实两方面。

病因

(1)寒邪内侵寒主收引,遏制阳气,使得血行不畅,发为本病。

(2)饮食失调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或者嗜烟嗜酒,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调,聚湿生痰,上犯心胸,阻遏心阳,气机不畅,心脉痹阻而发为此病。

(3)情志失节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聚湿成痰;郁怒伤肝,肝气瘀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气滞和痰阻均可使血行不畅,心脉痹阻,而发为胸痹。

(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失运,气血化生无源,心脉失养而胸痹;或者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熊阳不振,阴寒内侵,血行不畅而发为胸痹。

(5)年迈体虚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肾阴亏虚,则不能润养五脏,心脉失于温养而发为胸痹。

病机

胸痹表现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于心,涉及肝,脾,肾,肺等脏。

心、肝、脾、肾、肺气血阴阳不足,心脉失养,不荣则痛,气滞、血瘀、寒凝、痰湿等痹阻心脉,不通则痛。

2症状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胸痹心痛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而本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由于本病表现为本虚标实,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3检查

a、心脏X线检查:

无异常发现或见心影增大,肺充血等。

b、心电图:

静息时心电图:

约半数患者在正常范围,也可能有阵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性ST段或T波异常,有时出现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或室性,房性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

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移位,T波倒置等。

4辩证论治

心血瘀阻证

(1)证候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致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加剧。

舌质紫暗,有淤斑,苔薄,脉弦涩。

(2)治则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3)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4)方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枳壳、牛膝、当归、生地等。

气滞心胸证

(1)证候肝失疏泄,气机瘀滞,心脉不合致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2)治则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3)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4)方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赤芍等。

痰浊闭阻证

(1)证候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致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2)治则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3)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4)方药瓜蒌、薤白、半夏、胆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石菖蒲、陈皮、枳实等。

寒凝心脉证

(1)证候素体阳虚,阴寒凝滞,气血痹阻,心阳不振见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多因气候骤冷或突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冷,甚至手足不温,冷汗不出,胸闷气短、心悸、脸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2)治则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3)主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4)方药桂枝、细辛、薤白、瓜蒌、当归、甘草、枳实、厚朴等。

气阴两虚证

(1)证候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致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无力,声息低微,面色晄白,易汗出,舌质绛红,舌体胖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2)治则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3)主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4)方药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丹参、当归、玉竹等。

心肾阴虚证

(1)证候水不济火,虚热内灼,心失所养,血脉不畅致心疼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2)治则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3)主方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4)方药生地、玄参、麦冬、人参、茯苓、炙甘草、柏子仁、五味子、远志、酸枣仁、丹参、当归、白芍、阿胶等。

心肾阳虚证

(1)证候阳气虚衰,胸阳不振,气机痹阻,血行瘀滞致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而甚,自汗,面色晄白,神倦怯冷,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2)治则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3)主方参附汤和右归饮加减。

(4)方药人参、附子、肉桂、炙甘草、山茱萸、熟地、仙灵脾、补骨脂等。

5预防

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饮食调治是预防与调摄的重点。

饮食调摄方面,不宜过食肥甘,应戒烟,少饮酒,宜低盐饮食,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食勿过饱。

1心血瘀阻

血府逐瘀汤

1处方

桃核50个(去皮、尖);桂枝6克(去皮);大黄12克;甘草6克(炙);芒消6克。

2功能主治

瘀热蓄于下焦,少腹急结,大便色黑,小便自利,甚则谵语烦渴,其人如狂,至夜发热,及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恶霹不下,脉沉实或涩。

3用法

上五味,以水700毫升,煮前四味,取300毫升,去滓,纳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空腹时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当微利。

4主治功能

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3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

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该方主治胸部的瘀血证。

胸部属肝而包括上焦,肝司营血,性喜畅达,功能疏泄。

今血瘀胸中,肝失疏泄,故症见头痛、胸痛、失眠、心慌、呃逆等证。

治宜调肝逐瘀为法。

故该方除桔梗引药上引,牛膝引邪下行,甘草和中调药外,其余药物均入肝经。

如当归、生地、柴胡养血活血,清热疏肝,适用于血瘀热证;桃仁、赤芍、红花逐瘀活血;血不得气不活,气不得血不行,川芎为血分气药,枳壳擅长理气疏肝,二者合用,助该方理气活血,并有调理肝脾作用,诸药配伍,共成活血逐瘀,理气疏肝之剂。

[1]

5实验研究

1.改善微循环,抗休克《中成药研究》1988(7):

29,对微循环作用的观察表明,消化道给药后,能明显改善由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并可防止由于微循环紊乱而致的血压急剧下降。

证明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器官血流灌注量的效应。

2.凝血作用和抗凝作用《浙江中医杂志》1981(10):

428,该方静脉制剂在试管内有缩短复钙时间、凝血酶原和凝血酶凝固时间,对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并能复活肝脏清除能力。

6相关方诀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桔赤芍熬,柴胡芎枳加牛膝,活血化瘀功效高。

组方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4.5克),川芎一钱半(4.5克),牛膝三钱(9克)。

方剂特点功效该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

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

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

该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

方剂主治该方为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

即由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所致头痛、胸痛、憋闷、急躁、肝气病及用归脾治疗无效的心跳心忙、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夜睡多梦、失眠不安、发热、饮水即呛、干呕、呃逆、食从胸后下等症,均可用该方治疗。

主要适应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

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分裂症等。

心血管系统病症:

如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无脉症、血栓性静脉炎等。

消化系统病症:

如溃疡病、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呕吐、呃逆等。

妇产科病症:

如原发性痛经、流产后腰痛或出血、产后身痛、月经失调、不孕症、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等。

7其它相关

色素沉着、尿血、多汗症、低热、乳房纤维瘤、三叉神经痛、脑瘤、慢性荨麻疹、痒疹、慢性咽炎、盗汗、哮喘、胸壁挫伤、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及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等。

(选自《中国历代名医学术经验荟萃丛书》)

出处:

《医林改错》

该方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实、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诸药组成。

用于胸中瘀血,阻碍气机、兼肝郁气滞之瘀血证,证见胸痛、头痛曰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舌质黯红,脉涩或弦紧等。

有活血袪瘀、行气止痛之功。

该方原为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失畅以致胸痛胸闷之剂。

王清任认为隔膜的低处,且如池,满腔存血,名曰“血府”。

于是根据“血府”可以产生“血瘀”的理论,创立此方。

该方从桃红四物汤化裁而来,不仅可行血分之瘀滞,又可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袪瘀又能生新,使“血府”之瘀逐去而气机畅通,从而诸证悉除,故名“血府逐瘀汤”。

丹参饮,

本方是化瘀行气止痛之良方。

以心胃诸痛,兼胸闷脘痞为证治要点。

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以及心绞痛等,由于气滞血瘀所致者。

1处方

丹参30g;檀香4.5g;砂仁4.5g。

2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血瘀气滞,心胃诸痛。

3用法

以水一杯,煎七分服。

4运用

1.本方是化瘀行气止痛之良方。

以心胃诸痛,兼胸闷脘痞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以及心绞痛等,由于气滞血瘀所致者。

5禁忌

因方中丹参有活血作用,且用量较大,故出血性疼痛慎用本方。

孕妇忌用。

6方歌

丹参饮中用檀香,砂仁合用成妙方,血瘀气滞两相结,心胃诸痛用之良。

2痰浊壅塞

以化浊通瘀法制成的心痛治滴丸适用于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中医辨证为痰浊壅塞、心血瘀阻证者,对于其他类型的心绞痛及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心肾阴虚等证型,也可辅助选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方剂组成】栝蒌实一枚(捣),薤白72克,白酒七杯

 【用法】三味同煎,取二杯,分温再服。

不能饮酒者,可以黄酒代之。

 【方解】栝蒌开胸逐痰止嗽,薤白散结止痛,合以为方,故治胸痹痛而喘息咳唾者。

煎以白酒,更使药力畅行无阻也。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3条: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注解:

寸口以候胸中,今关脉沉而迟,知为胸中的气虚。

关上以候心下,今关上小紧弦,知为心下寒饮盛,寒饮乘虚逆迫于胸中,因致喘息咳唾、胸背痛而短气,此胸痹之病,宜以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按:

心一动则三部脉皆动,寸关尺可有形象的不同,但绝无至数的互异。

若寸脉迟,关上亦不可能数,数当是弦之误,宜改之。

 【辨证要点】胸闷、胸背痛、短气或喘息者。

瓜蒌薤白白酒汤,中医方剂名。

为理气剂,具有通阳散结,行气祛痰之功效。

主治胸痹。

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临床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慢性支气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