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4323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docx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docx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

分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教学要求

掌握分类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

掌握分类教育活动内容设计的类型;

掌握分类教育活动材料设计;

掌握分类教育活动的指导。

实践要求

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别设计出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分类教学活动;

初步具备组织和指导分类教育活动的能力和技巧。

教学重点

  分类的标准以及分类教育活动的指导

教学难点

  设计出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分类教学活动

课时安排

  理论教学活动2学时,实践教学活动2学时。

教学内容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分类活动是指幼儿把具有某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以学习科学的活动方法。

一、分类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

设计具体分类教育活动的目标包括以下几点:

(1)学习按照事物的外部属性进行挑选分类。

(2)学习将许多物品按某一标准进行挑选分类。

(3)学习将物品按照一些共同的标准分成两类或几类的多元分类。

  二、分类教育活动内容的设计

  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中,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对事物认识的程度,按照分类的类型,由浅入深地设计分类活动的活动内容。

1.挑选分类

挑选分类是指从许多种物体中,将具有某一种(或几种)共同属性的物体挑选出来,成为一类。

例如,把蔬菜和水果混合在一起,让幼儿从中挑选出水果。

2.二元分类

二元分类又称是与否分类,是指从许多物体中,选择出具备某一种属性的物品,排除其他物品。

即将许多物品按某一标准分为“是”与“不是”两种。

例如,蔬菜和水果放在一起,让幼儿进行分类,苹果、梨子、香蕉等是水果,黄瓜、西红柿等是蔬菜;或者只指出水果,其余的肯定不是水果即可。

3.多元分类

多元分类是指将物品按照一些共同的标准分成两类或几类。

例如,苹果、香蕉、橘子都是水果,黄瓜、西红柿都是蔬菜。

多元分类活动对幼儿知识要求较高,要求幼儿对生活经验要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掌握分类的标准,所以一般在幼儿园中、大班开展。

【实践活动】

学习设计分类活动

活动名称:

垃圾分类

活动班级:

大班

活动目标:

(1)知道垃圾与生活的关系及回收垃圾的作用。

(2)尝试用多元分类的方法给垃圾分类。

(3)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分类投放垃圾,提高分析、分类、比较的能力,萌发初步的环保意识,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能。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已做过垃圾填埋和废电池养花实验。

(2)物质准备:

做纸浆工具、实物垃圾和3个垃圾桶、录像机、纸和水彩笔。

(3)录像一《垃圾中菜叶等的变化》、录像二《塑料袋等的变化》、录像三《废电池的毒害,以及电池的特殊处理》。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

教师:

“什么是垃圾?

环卫工人为什么要每天清扫垃圾呢?

今天我们捡来的垃圾该怎样处理呢?

为什么?

2.了解不同垃圾的腐化及再利用

(1)认识有机垃圾。

①提问:

“菜叶等垃圾腐烂后会有什么用?

”(学习词汇:

有机垃圾)“还有哪些也是有机垃圾?

②看录像一,回忆菜叶的变化,了解菜叶等垃圾在土中会腐烂,这些垃圾可以慢慢变成肥料,让其他植物长得更好。

(2)认识有害、有毒垃圾。

①看录像二,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并与菜叶的变化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塑料袋不会腐烂,只会越积越多,污染环境,造成白色污染,动物不小心吃了会有危险。

我们把这些垃圾叫有害垃圾,所以要尽量不用或少用这些东西,保护环境。

②提问:

“我们小朋友都知道还有一种垃圾有毒,是什么?

谁来说说废电池对我们的危害?

③看录像三,了解废电池的毒害,知道电池要做特别处理。

④提问:

“还有哪些也是有毒有害垃圾?

(3)幼儿观察教师做纸浆实验,认识可回收垃圾。

提问:

“老师是怎么做的?

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结论:

纸可以化成纸浆再造新的纸,纸是可以再回收利用的。

(学习词汇:

可回收垃圾)

提问:

“可回收垃圾还有哪些?

3.垃圾分类

(1)让幼儿观看有关垃圾分类回收过程的录像片断,然后说说垃圾车把垃圾送到哪里去了,垃圾回收后可以制成哪些新产品。

(2)认识“回收利用”标志。

①出示“回收利用”的标志,让幼儿猜测该标志的含义,并说说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一标志。

②讲解“回收利用”标志的含义,请幼儿说说:

垃圾中的哪些物品可以回收利用?

为什么?

(纸、玻璃瓶、易拉罐、矿泉水瓶等经过加工处理,可以制造出新的产品)

③启发幼儿设计“不能回收利用”的标志图,并说说:

垃圾中的哪些物品不能回收利用?

为什么?

应该怎样处理这些垃圾?

(焚烧或深埋)

④将黑板上的磁性垃圾图片内容,按可回收利用与不可回收利用分成两类,教师检查幼儿分类情况。

教师小结:

如果我们能回收利用这些物品,就能净化环境,保护资源。

(3)请幼儿将垃圾分类放入三个桶内,将可能回收利用的垃圾做进一步分类。

①组织幼儿讨论怎样才能让工人叔叔更好、更方便地处理这些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②出示贴有标志的3个垃圾分类桶,请个别幼儿将垃圾按标志分类。

③组织幼儿戴上手套清理幼儿园的垃圾,并进行分类。

(4)学习制作垃圾标志及分类垃圾桶。

①出示垃圾桶,提出制作标志来区分垃圾桶。

教师:

“老师的垃圾桶都一样怎么办呢?

我们该做什么样的标志呢?

②幼儿分组进行设计垃圾桶标志,在白纸卡片上画标志。

③展示各组幼儿设计的标记,请幼儿介绍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标志。

④教师给每组幼儿提供垃圾桶,请幼儿粘贴标志。

⑤教师和幼儿共同观察彼此的标志并说说其含义。

(5)活动延伸

请幼儿去查找一些不能确认分类的垃圾资料,将垃圾分类桶放置活动室一角,帮助幼儿继续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分类处理垃圾。

分析:

多元分类是在幼儿有了一定的分类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分类。

对幼儿的知识掌握要求高,所以多元分类一般在幼儿园大班进行。

因为幼儿对垃圾并不陌生,但对于垃圾分类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在此案例中,教师结合幼儿生活的实际情况设计分类活动,先让幼儿认识垃圾的种类及其分类标准,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垃圾进行分类。

这种设计符合幼儿的认知过程,并且能够让幼儿感知生活中的分类无处不在。

三、分类教育活动材料的设计

在设计科学分类活动材料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要具有生活性和趣味性

2.材料要与具体活动目标相联系

3.材料的难度要形成一定的层次

4.材料可以是图片、玩具模型等

四、分类教育活动的指导

1.在明确分类的具体要求后分类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类

3.在操作活动中学习不同的分类活动类型

4.指导幼儿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幼儿的分类标准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2)根据物理量的差异进行分类。

(3)根据物体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类。

(4)根据物体的功能或用途进行分类。

(5)根据物体的材料进行分类。

(6)根据物体的属性进行分类。

(7)根据物体的一个或多个特征进行分类。

5.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制定分类标准

6.指导幼儿自己制定分类标准

7.指导幼儿认清分类的要点

【实践训练】

学习各种分类标准

活动名称:

动物找家

活动班级:

大班

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并理解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

(2)发展幼儿的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爱护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游戏磁带;

(2)各种动物卡片、挂饰若干;

(3)动物的家背景图4张。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根据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并理解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

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

以幼儿喜爱的动画形象狮王辛巴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分析:

以幼儿喜欢的动画形象引题,易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引题话语简短,目的性强,为幼儿进入后面的活动做了铺垫。

(2)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特征尝试分类。

①教师:

“小朋友,如果你是辛巴你会怎样给动物分类?

”(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尝试分类)

②幼儿分组操作图片,尝试给动物分类。

③各组幼儿相互交流分类的理由,教师引导幼儿比较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异同。

分析:

需求和兴趣是使认知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分类,则给幼儿一个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机会;让幼儿分组操作,则让幼儿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3)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总结概括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并形成概念.

分析:

在幼儿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再次让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对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进行了概念上的提升。

(4)幼儿操作动物图片,进行分类调整。

分析:

幼儿的认知特点是:

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

在幼儿形成了对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幼儿再次进行分类,加深了幼儿对概念的理解。

(5)引导幼儿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丰富幼儿与家禽、家畜、野兽和飞禽有关的知识,并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①教师:

“除了这些动物,小朋友还认识哪些动物?

它们属于哪一类?

②教师: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该如何对待动物?

分析:

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在这一环节,通过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和教师的适时点拨,让幼儿明白,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如果我们不爱护它们,就会失去它们,激发了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6.游戏“动物找家”

玩法:

第一次游戏:

教师扮演猎人,其他幼儿挂胸饰扮演各种动物,音乐响起,幼儿随着音乐做相应动物的动作,猎人来时,“动物”赶紧跑回自己的家。

教师在参与游戏时,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第二次游戏:

由一名幼儿扮演猎人,其他幼儿挂胸饰扮演各种动物,音乐响起,幼儿随着音乐做相应动物的动作,猎人来时,“动物”赶紧跑回自己的家。

教师指导。

幼儿互换胸饰,增设骆驼、鳄鱼、蝙蝠等幼儿难以归类的动物,增加游戏难度。

分析:

教师以游戏身份介入游戏中,既便于观察幼儿,又拉近了与幼儿的距离。

在游戏中,幼儿又进一步巩固了对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认识。

另外,在第二次游戏中,教师又增加了骆驼、鳄鱼、蝙蝠等难以归类的动物,再一次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

(7)知识扩展观看多媒体课件《动物世界》,丰富幼儿有关动物的知识,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动物奥秘的欲望。

(8)教师小结,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

分析:

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让幼儿了解到世界无奇不有,动物世界如此奇妙。

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让人感觉活动虽然结束了,可意犹未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