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2049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1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姓名考试号

——————————————————密————————————封————————————线—————————————————————

七年级历史

2017.1

注意事项:

①全卷满分5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

闭卷形式。

②考前,考生在答案卷内准确填涂好姓名、考号。

③一律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

字迹要清楚,卷面要整洁,不能答出边框外。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

下列考古发现的遗迹、遗址、实物等适合研究中国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是

2.“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正是古代工匠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下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

他们铸造于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3.从地方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

4.《史记》记载: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命令 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

5.“先人已逝,精神永存”。

至今,诸子百家留给了后人启迪深思的哲学精神。

那么“塞

翁失马”这个典故的意思可能和以下哪本著作的思想一致

6.观察《战国形势图),图中B处是

7.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

8.秦统一文字,规定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的字体是

ABCD

9.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图示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A.加强文化控制B.加强经济管理C.加速国家统一D.巩固国家统一

10.2016年1月17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身份终于尘埃落定,他是汉武帝之孙刘贺。

判断该墓主身份的第一手资料应当是

A.墓内文物B.史书记载C.当地传说D.影视小说

11.汉武帝时期国家实现了大一统,请问他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的最终目的是

A.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利B.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

C.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D.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方

12.丝绸之路开通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入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选项属于从西域传入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下列史实,可以通过下图所示著作了解的有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②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③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④巨鹿之战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4.东汉名医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打开衙门坐堂行医,后来,人们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以纪念张仲景。

以下古代医学巨著与他有关是

A.《亲民要术》B.《伤寒杂病论》C.《本草纲目》D.《水经注》

15.下图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

A.魏、吴、蜀B.蜀、吴、魏C.吴、蜀、魏D.魏、蜀、吴

16.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统帅

 周瑜——曹操

兵力对比

5万——20万(号称80万)

结果 

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17.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D.南方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

18.下列图片是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砖画,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B.江南开发C.中外交往D.政权分立

19.《资治通鉴》记载:

“(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C.改穿汉服D.改说汉语

20.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判断题(本大题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21.半坡人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他们和北京人都处于新石器时代。

22.下图文字分别被称为甲骨文和铭文,这是因为它们的书写材料不同。

23.春秋时期的长平之战,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4.东汉时期,宦官蔡伦利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变废为宝,发明了造纸术,使得纸的质量大大提高,价格便宜。

25.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26.南北朝时期,山西大同的龙门石窟和河南洛阳的云冈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27.原始社会末期,实行▲(制度),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这种制度为后世所称道。

大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标志着▲(制度)确立,从此公天下变为家

天下。

28.▲(人名)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右图所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早是由▲(人名)开创,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29.《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王羲之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是《▲》。

四、材料问答题(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材料二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的书籍一律销毁。

秦始皇还把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活埋。

材料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

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

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孔子的政治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史实?

(1分)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思想的不同态度,但其目的相同,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1分)

(4)根据材料四,请问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2分)

31.改革和创新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材料一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材料一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

改革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场改革的历史意义。

(2分)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与材料一所述改革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有何相同之处?

(2分)

32.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

材料一如下图

图①

图②图③

材料二统一的第一个时期,大体上是西周到秦。

西周有一个中央政权,在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范围之内发号施令,让自己的功臣、周室宗亲等等各种各样的人到东方去开辟土地。

与周代的制度相比,秦汉所形成的统一否定了周的这个政治制度,但是又不是绝对否定。

——田余庆《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四寓封建(注:

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我国古代的朝代疆域图,请给三幅图按时间先后排序。

(1分)

(2)材料二中,西周政权依靠什么政治制度开发了黄河流域的东部地区?

秦朝统一后否定了这个制度,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2分)

(3)材料三中说西汉时期“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有效措施?

(1分)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2分)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答题卷

班级姓名考试号

——————————————————密————————————封————————————线—————————————————————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B

C

B

B

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A

B

D

C

C

A

D

D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6分,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B

A

B

B

A

B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27、禅让制,世袭制

28、张骞,秦始皇(嬴政)

29、纪传体,《兰亭集序》

四、材料与问答(每题6分,共18分)

30.

(1)政治:

以德治国(1分)。

思想:

“仁”和“礼”。

(1分)

(2)焚书坑儒(1分)

(3)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1分)

(4)法制和德治相结合(1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分)

31.

(1)商鞅变法(1分),奖励军功(或者: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奖励耕战)(1分)

(2)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勇气。

魄力。

雷厉风行。

勇气)(1分)推动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分)

(3)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1分)。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1分)

32.

(1)③②①(1分)

(2)分封制(1分);郡县制(1分)

(3)推恩令(1分)

(4)诸侯势力过大(1分);君主专制(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