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3197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4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前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前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前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前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docx

《学前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docx

学前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二、解释概念(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是指伤害他人或东西的行为,如打人、骂人、故意损坏东西、向他人挑衅引起事端等。

17.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

18.创造想像,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建新形象的过程。

19.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0.敏感期(也称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任选3小题回答。

每小题8分,共24分)

21.

(1)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22.

(1)缺乏明确的目的。

(2)外来目的起重要作用(幼儿初期)。

(3)自觉的行动目的逐渐形成(幼儿中期)。

(4)有了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幼儿晚期)。

23.

(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

24.

(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3)间接的意义识记。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任选1小题回答。

每小题12分,共12分)

25.

(1)①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②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儿童其它的认识过程发生质变。

③思维的发生发展使儿童的情绪、意志和社会性行为得到发展。

④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和意识的出现。

(2)具体说明

26.

(1)①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

②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③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

④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的评价。

(2)具体说明

五、案例分析题(共14分)

27.

(1)对该孩子口吃原因的分析:

造成口吃的原因有生理性的,但更多为心理性的。

从来信可推断出该孩子患口吃的原因为心理性的。

具体的原因有:

①孩子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和紧张,2—3岁儿童在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②父母急躁、简单而又粗暴的处理方式加剧了孩子的紧张;③模仿口吃患者。

(2)矫治方法:

①为孩子创设宽松的言语氛围,解除孩子的紧张情绪;②教育孩子说话时不要急躁,想好后再慢慢说出;③教育孩子不模仿别人的口吃;④对孩子说话的每一点进步,父母都应及时强化、鼓励。

2004年4月学前心理学自考答案

 

2005年4月自考学前心理学试题答案

全国2006年7月自学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1.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征及具体表现。

P69

答:

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①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主要是额叶部分成熟程度的局限。

额叶大约在7岁时才达到成熟水平,因此,幼儿期有意注意远未充分发展。

②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成人的指引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目的任务,产生有意注意的动机,同时引导了幼儿有意注意的方向。

③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例如,为了注意看书,幼儿会用手指着书。

④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能够更好地维持有意注意。

22.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及涵义。

P109

答: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应用的感知觉规律有:

适应现象、对比现象、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①适应现象是指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②对比现象是指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③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是指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同样清楚地感知所接触的事物,有些刺激物会成为知觉的对象。

23.幼儿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发展的特点及表现。

P153\P154

答:

幼儿无意想象发展的特点及表现:

①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②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③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④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⑤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有意想象发展的特点及表现:

①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

②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

③为了实现主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

24.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和交往发展的作用。

P264

答:

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以下作用:

①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影响。

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的相关为“U”字形关系。

惧怕和痛苦的程度与操作效果之间为直线关系。

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索活动。

②有美感情绪色彩的词和有恶感的词相比,前者识记效果明显地好。

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具有以下作用:

①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

②幼儿仍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③在婴幼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

25.幼儿性别行为发展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

P368

答:

幼儿性别行为发展的特点及具体表现有:

①在游戏活动兴趣方面表现出差异:

男孩更喜欢有汽车参与的运动性、竞赛性游戏,女孩则更喜欢过家家的角色游戏。

②在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表现出差异:

研究发现,3岁的男孩就明显地选择男孩而不选择女孩作为伙伴。

另外,男孩之间更多打闹,女孩则很少有身体上的接触。

③在个性和社会性方面表现出差异:

研究显示,4岁女孩在独立能力、自控能力、关心人与物三个方面优于同龄男孩;6岁男孩的好奇心和情绪稳定性、观察力优于女孩。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试述学前儿童记忆策略形成的特点。

P121

答:

学前儿童记忆策略逐渐形成,常见的记忆策略包括:

①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年龄较大的幼儿,在识记过程中反复背诵以避免遗忘。

有时,边识记边自言自语地说出记忆材料的名称或内容。

②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幼儿中期以后,能够在记忆过程中自动对记忆材料加以整理分类,例如,边识记边把图片分类。

③间接的意义识记。

年龄较大的幼儿,能够对记忆材料进行精心思考,找出材料组成的规律,以帮助记忆。

27.试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P392

答: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比如,2~3岁儿童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借助感知觉和动作可以进行思维活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记忆中所保持的表象越来越多,在量变的基础上,儿童的思维活动发生了质变,产生了具体形象思维。

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前后发展之间不是没有联系的,先前的较低级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的发展的前提。

儿童心理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便发生质变,表现出一些带有本质性的重要差异,使儿童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这也就是成人有时“突然”发觉孩子近来“懂事”了、“长大”了的缘故。

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立的,是辨证统一的。

儿童心理发展一般采取渐变的形式,在原有的质的特征占主要地位时,已经开始出现新的质的特征的萌芽,而当新的特征占据主要地位之后,往往仍有旧的特征的表现。

总之,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是辨证统一的,在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质变,构成了发展的阶段性,阶段特征之间的交叉又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0分)

28.在我国南方农村过去以“木桶育儿”,常见的具体方式是:

6—7个月的婴儿被养育在上口小、下口大的木桶里,木桶的下半部用带孔的板隔开,下面放着炭火盆为婴儿取暖。

孩子每天要在桶内放6—8个小时,只在喂奶和睡眠时抱出,木桶育儿要持续到2岁以后。

这样育儿方式会影响婴儿动作、认知、社会性发展吗?

并加以分析。

答:

这样的育儿方式会影响婴儿的动作、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

首先,6、7个月——2岁的婴儿正处于掌握人生最初的、起码的、基本的动作阶段,开始会抓握、爬、站、走等动作。

长期在木桶中,孩子没有自由活动的余地,动作发展会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根据皮亚杰的理论,2岁前的婴儿思维正处于感知运动阶段,需要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获取外界信息,了解事物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木桶育儿一方面局限了孩子的活动范围,使孩子处于完全被动状态,没有积极探索的机会。

另一方面,孩子缺少感知刺激,无法获取更多关于世界的信息,其认知发展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6、7个月——2岁的婴儿正处于依恋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每天只在喂奶和睡眠是抱出,孩子与母亲皮肤接触、情感交流的机会非常少,母亲对孩子的需要不了解、不敏感,因此,木桶育儿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影响孩子人际关系的发展。

综上所述,“木桶育儿”的方式对婴儿动作、认知以及社会性发展都会造成严重影响,阻碍婴儿的健康成长。

全国2007年7月自考学前心理学试题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适应:

感觉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17.创造想像:

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18.具体形象思维:

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19.积极词汇:

指儿童自己能会所能用的词汇。

儿童的词汇可以分为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

积极词汇也叫主动词汇

20.移情:

指从他人角度来思考问题。

移情水平侍寝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请任选3小题回答。

每小题8分,共24分)

21.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阶段。

P77

答: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经历3个阶段:

①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②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③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

22.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P126

答:

3—6岁儿童记忆发展有四大特点:

①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②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③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④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23.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及学前儿童概念掌握的一般特点。

P194

答:

儿童掌握概念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向成人学习社会上已经形成的概念,这是儿童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

另一种是概念的发现。

儿童概念掌握的一般特点是:

一是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面特征。

二是外延不适当,往往失之过宽或过窄。

24.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P269

答: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在:

①情绪的社会化②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③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请任选1小题回答,全答的只按前1小题评分。

12分)

25.举例说明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P109

答:

人的感知觉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能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好这些规律,就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①适应现象,即人的感觉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的现象。

比如,人在空气污浊的环境中待久了,会毫无觉察。

这是嗅觉适应。

根据这一现象,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②对比现象,即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比如,人的视觉存在同时对比现象,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比较暗一点,而放在黑色背景上显得亮一些。

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注意颜色对比,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③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规律。

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几种条件的影响。

一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两者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

比如,为了让幼儿观察红花,教师要以绿树为背景。

教师的板书、挂图等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二是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因此,教师应当尽量多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录象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