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生产配料基础知识大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3122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锂电池生产配料基础知识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锂电池生产配料基础知识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锂电池生产配料基础知识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锂电池生产配料基础知识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锂电池生产配料基础知识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锂电池生产配料基础知识大全.docx

《锂电池生产配料基础知识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电池生产配料基础知识大全.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锂电池生产配料基础知识大全.docx

锂电池生产配料基础知识大全

锂离子电池生产配料基础知识大全

锂电池生产配料基础知识大全

一、电极的组成:

1、正极组成:

a、钴酸锂:

正极活性物质,锂离子源,为电池提供锂源。

b、导电剂:

提高正极片的导电性,补偿正极活性物质的电子导电性。

提高正极片的电解液的吸液量,增加反应界面,减少极化。

c、PVDF粘合剂:

将钴酸锂、导电剂和铝箔或铝网粘合在一起。

d、正极引线:

由铝箔或铝带制成。

2、负极组成:

a、石墨:

负极活性物质,构成负极反应的主要物质;主要分为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两大类。

b、导电剂:

提高负极片的导电性,补偿负极活性物质的电子导电性。

提高反应深度及利用率。

防止枝晶的产生。

利用导电材料的吸液能力,提高反应界面,减少极化。

(可根据石墨粒度分布选择加或不加)。

c、添加剂:

降低不可逆反应,提高粘附力,提高浆料黏度,防止浆料沉淀。

d、水性粘合剂:

将石墨、导电剂、添加剂和铜箔或铜网粘合在一起。

e、负极引线:

由铜箔或镍带制成。

二、配料目的:

配料过程实际上是将浆料中的各种组成按标准比例混合在一起,调制成浆料,以利于均匀涂布,保证极片的一致性。

配料大致包括五个过程,即:

原料的预处理、掺和、浸湿、分散和絮凝。

(一)、正极配料原理

1、原料的理化性能。

(1)钴酸锂:

非极性物质,不规则形状,粒径D50一般为6-8μm,含水量≤0.2%,通常为碱性,PH值为10-11左右。

锰酸锂:

非极性物质,不规则形状,粒径D50一般为5-7μm,含水量≤0.2%,通常为弱碱性,PH值为8左右。

(2)导电剂:

非极性物质,葡萄链状物,含水量3-6%,吸油值~300,粒径一般为2-5μm;主要有普通碳黑、超导碳黑、石墨乳等,在大批量应用时一般选择超导碳黑和石墨乳复配;通常为中性。

(3)PVDF(聚偏二氟乙烯)粘合剂:

非极性物质,链状物,分子量从300,000到3,000,000不等;吸水后分子量下降,粘性变差。

(4)NMP(N-甲基吡洛烷酮):

弱极性液体,用来溶解/溶胀PVDF,同时用来稀释浆料。

2、原料的预处理

(1)钴酸锂:

脱水。

一般用120℃常压烘烤2小时左右。

(2)导电剂:

脱水。

一般用200℃常压烘烤2小时左右。

(3)粘合剂:

脱水。

一般用120-140℃常压烘烤2小时左右,烘烤温度视分子量的大小决定。

(4)NMP:

脱水。

使用干燥分子筛脱水或采用特殊取料设施,直接使用。

3、原料的掺和:

料原理:

(1)粘合剂的溶解(按标准浓度)及热处理。

(2)钴酸锂和导电剂球磨:

使粉料初步混合,钴酸锂和导电剂粘合在一起,提高团聚作用和的导电性。

配成浆料后不会单独分布于粘合剂中,球磨时间一般为2小时左右;为避免混入杂质,通常使用玛瑙球作为球磨介子。

4、干粉的分散、浸湿:

(1)原理:

固体粉末放置在空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吸附部分空气在固体的表面上,液体粘合剂加入后,液体与气体开始争夺固体表面;如果固体与气体吸附力比与液体的吸附力强,液体不能浸湿固体;如果固体与液体吸附力比与气体的吸附力强,液体可以浸湿固体,将气体挤出。

当润湿角≤90度,固体浸湿。

当润湿角>90度,固体不浸湿。

正极材料中的所有组员都能被粘合剂溶液浸湿,所以正极粉料分散相对容易。

(2)分散方法对分散的影响:

A、静置法(时间长,效果差,但不损伤材料的原有结构);

B、搅拌法;自转或自转加公转(时间短,效果佳,但有可能损伤个别材料的自身结构)。

1、搅拌桨对分散速度的影响。

搅拌桨大致包括蛇形、蝶形、球形、桨形、齿轮形等。

一般蛇形、蝶形、桨型搅拌桨用来对付分散难度大的材料或配料的初始阶段;球形、齿轮形用于分散难度较低的状态,效果佳。

2、搅拌速度对分散速度的影响。

一般说来搅拌速度越高,分散速度越快,但对材料自身结构和对设备的损伤就越大。

3、浓度对分散速度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浆料浓度越小,分散速度越快,但太稀将导致材料的浪费和浆料沉淀的加重。

4、浓度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浓度越大,柔制强度越大,粘接强度

越大;浓度越低,粘接强度越小。

5、真空度对分散速度的影响。

高真空度有利于材料缝隙和表面的气体排出,降低液体吸附难度;材料在完全失重或重力减小的情况下分散均匀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6、温度对分散速度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下,浆料流动性好、易分散。

太热浆料容易结皮,太冷浆料的流动性将大打折扣。

5、稀释。

将浆料调整为合适的浓度,便于涂布。

(二)、负极配料原理(大致与正极配料原理相同)

1、原料的理化性能。

(1)石墨:

非极性物质,易被非极性物质污染,易在非极性物质中分散;不易吸水,也不易在水中分散。

被污染的石墨,在水中分散后,容易重新团聚。

一般粒径D50为20μm左右。

颗粒形状多样且多不规则,主要有球形、片状、纤维状等。

(2)水性粘合剂(SBR:

丁苯橡胶):

小分子线性链状乳液,极易溶于水和极性溶剂。

(3)防沉淀剂(CMC:

羧甲基纤维素):

高分子化合物,易溶于水和极性溶剂。

(4)异丙醇:

弱极性物质,加入后可减小粘合剂溶液的极性,提高石墨和粘合剂溶液的相容性;具有强烈的消泡作用;易催化粘合剂网状交链,提高粘结强度。

乙醇:

弱极性物质,加入后可减小粘合剂溶液的极性,提高石墨和粘合剂溶液的相容性;具有强烈的消泡作用;易催化粘合剂线性交链,提高粘结强度(异丙醇和乙醇的作用从本质上讲是一样的,大批量生产时可考虑成本因素然后选择添加哪种)。

(5)去离子水(或蒸馏水):

稀释剂,酌量添加,改变浆料的流动性。

2、原料的预处理:

(1)石墨:

A、混合,使原料均匀化,提高一致性。

B、300~400℃常压烘烤,除去表面油性物质,提高与水性粘合剂的相容能力,修圆石墨表面棱角(有些材料为保持表面特性,不允许烘烤,否则效能降低)。

(2)水性粘合剂:

适当稀释,提高分散能力。

3、掺和、浸湿和分散:

(1)石墨与粘合剂溶液极性不同,不易分散。

(2)可先用醇水溶液将石墨初步润湿,再与粘合剂溶液混合。

(3)应适当降低搅拌浓度,提高分散性。

(4)分散过程为减少极性物与非极性物距离,提高势能或表面能,所以为吸热反应,搅拌时总体温度有所下降。

如条件允许应该适当升高搅拌温度,使吸热变得容易,同时提高流动性,降低分散难度。

(5)搅拌过程如加入真空脱气过程,排除气体,促进固-液吸附,效果更佳。

(6)分散原理、分散方法同正极配料中的相关内容,在三、

(一)、4中有详细论述,在此不予详细解释。

4、稀释。

将浆料调整为合适的浓度,便于涂布。

四、配料注意事项:

1、防止混入其它杂质;

2、防止浆料飞溅;

3、浆料的浓度(固含量)应从高往低逐渐调整,以免增加麻烦;

4、在搅拌的间歇过程中要注意刮边和刮底,确保分散均匀;

5、浆料不宜长时间搁置,以免沉淀或均匀性降低;

6、需烘烤的物料必须密封冷却之后方可以加入,以免组分材料性质变化;

7、搅拌时间的长短以设备性能、材料加入量为主;搅拌桨的使用以浆料分散难度进行更换,无法更换的可将转速由慢到快进行调整,以免损伤设备;

8、出料前对浆料进行过筛,除去大颗粒以防涂布时造成断带;

9、对配料人员要加强培训,确保其掌握专业知识,以免酿成大祸;

10、配料的关键在于分散均匀,掌握该中心,其它方式可自行调整。

五、总论:

随着电池制程的日益透明,锂离子电池生产厂家越来越将配料列为核心机密,因为从材料的挑选、处理到合理搭配包含了太多技术人员的心血,同样的材料,有的厂家用起来特别顺利,有的厂家就麻烦百出;有的厂家用中档的材料可以做出高端的电池,而有的厂家却使用最好的材料做成的电池惨不忍睹;本人在此发表配料的基础知识,旨在让大家对配料的了解多一些,少走一些弯路;但因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我也期望大家在工作中认真研究,真诚交流,大胆创新,团结起来,共同促进中国锂离子电池生产水平的提高。

电池名词

●电池:

指通过正负极之间的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一次电池:

指无法进行充电,仅能放电的电池,但一次电池容量一般大于同等规格充电电池,如锌锰、碱性干电池,锂扣电池,锂亚电池等。

●二次电池:

指可反复充电再循环的电池,如铅酸、镍镉、镍氢、锂离子、锂聚合物、燃料、锌、铝、镁空气电池等。

●额定容量:

指电池在充满电後,空载状态下放电至截止电压时,所能释放出的电能量,一般以mAh或Ah(1Ah=1000mAh)符号来表示。

但如果电池使用时连接负载及长期使用后,电池释放的电量会下降。

容量由于充放电是在一定的C-倍率条件下进行的,因此电池的容量与C-倍率直接相关。

通常情况下电池的标称容量是指0.2C条件下测试得到的电容量。

C-倍率越大,电池的放电率越小。

充电容量(Ah或者mAh)=充电电流×充电时间,放电容量(Ah或者mAh)=放电电流×放电时间。

一般而言,0.2C电流放电基本能够达到95%~100%放电率,而1C电流放电只能能够达到90%放电率左右,由于充电受电池原材料本身特性影响,相应需要多充一部分时间,大致是同等电流放电时间的120~160%,例如,NI-MHAA1800mAh,以0.2C(360mA)充电约需6~8小时,而以0.2C(360mA)放电约可以达到5小时。

●额定电压:

指电池正负极材料因化学反应而造成的电位差,由此产生的电压值。

不同电池由于正负极材料不同,产生的电压是不一样的,如铅酸:

2V/节,镍镉、镍氢:

1.2V/节,锂离子电池:

3.6V/节。

另外,电池电压会随着充电的过程而不断上升至某一值,会随着放电的过程而不断下降至某一值。

●开路电压:

指电池在没有连接外电路或者外负载时的电压。

开路电压与电池的剩余能量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手机的电池显示器是利用这种关系而制造。

●内阻:

指电池内部由化学材料自动生成的阻抗,一般而言,内阻越小,电池的充放电性能越好。

电池内阻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特性,又称为电池阻抗,包含直流电阻和交流电阻。

影响电池内阻的因素有:

①电解质的成份;②正负电极片中的成份配方,例如导电碳粉的含量;③正负电极片的几何面积以及比表面积;④金属基片(铜箔和铝箔);⑤电解液与正负电极片界面状态;⑥温度;⑦充电状态(电池的开路电压);⑧测量频率高低;⑨电池的内部结构设计。

●C:

用来表示电池充放电时电流大小的比率,即倍率。

如1200mAh的电池,0.2C表示240mA(1200mAh的0.2倍率),1C表示1200mA(1200mAh的1倍率)。

充放电效率充放电效率也与C(倍率)相关,在0.2C条件下,聚合物锂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应该在99.8%。

充放电效率=放电容量/充电容量×100%

●放电截止电压:

指电池充满电后进行放电,放完电时达到的电压(若继续放电则为过度放电,对电池的寿命和性能有极大的损伤),一般而言,铅酸电池:

1.8V/节,镍镉、镍氢:

1.0V/节,锂离子电池:

2.75V/节。

●开路电压:

指电池在无负载的情况下,电池正负极之间的电压。

●放电深度:

与电池额定容量比较,放电量的比率。

●过充(放)电:

指超过电池规定的充(放)电状态,若继续充(放)电可能造成电池漏液或劣化。

●能量密度:

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所释放的能量,一般用体积能量密度(wh/l)和质量能量密度(wh/kg)表示。

●自放电:

电池充满电之后,在与外电路没有接触和常温放置的条件下,其电容量会自然衰减。

在储存过程中,电池蓄电容量会逐渐下降,其减少的容量与额定容量的比例,称为自放电率(镍镉、镍氢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比,自放电率较大)。

通常,环境温度对其影响较大,过高温度会加速电池的自放电。

电池容量衰减(自放电率)的表达方法和单位为:

%/月。

镍镉、镍氢电池的自放电率为20-25%/月,锂电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