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语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0996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语文.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语文.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语文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

“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

“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

“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是(  )

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

C.《天演论》D.《变法通议》

2、鸦片战争时期,研究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广泛使用世界地图,如《海国图志》共收地下图幅,《瀛寰志略》有地下图幅。

该现象的出现表明当时()

A.政府重视对世界地图的研究B.世界地图均以中国为中心

C.部分士人有一定的世界意识D.史地著作被社会普遍接受

3、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员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举:

选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

”到1898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几乎持清一色的敌对态度。

以上材料说明了()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初思想渊源B.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冯桂芬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D.京官们在1898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

4、有学者认为:

“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B.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

C.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D.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5、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初,“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

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

”这从侧面反映了()

A.清末新政重视教育B.新式教育已经成主流

C.官办学堂待遇更好D.新式学堂招生艰难

6、1875年,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

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院”。

“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

”这一认识(  )

A.是对中体西用的具体表述B.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C.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D.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7、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这表明他()

A.旨在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的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28、近代在对待西方文明时,中国大都是“在传统中变”,但甲午战争后,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

出现“在传统外变”的内在根源是()

A.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C.洋务运动的弊端日益明显D.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9、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说:

“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该主张意在( )

A.说明国际社会中强权政治盛行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10、维新变法时期的梁启超曾说:

“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

此两学所以终不能合,徒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体用不备,安能成才?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B.梁启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末

C.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观点基本一致D.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根本目的相同

11、严复晚年说:

“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

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这表明严复()

A.抛弃了进化论思想B.认识到了西方文明的本质

C.欲从传统思想中寻找价值D.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12、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

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13、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

14、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

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背景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B.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C.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D.“西学东渐”潮流的迅猛发展

15、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记载:

“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

”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A.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D.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16、《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中指出:

“民国四五年之交,整个的中国陷在革命顿挫、内部危机四伏、外患侵入不已的苦闷中,一般人以为政治不足以救国,需要文化的手段……”于是兴起了()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17、陈独秀号称是“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①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

③首先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为运动指明方向④是文学革命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②③D.①④

18、1917年,《新青年》2卷6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该诗()

A.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B.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

C.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D.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

19、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生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B.西学涌入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

C.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0、当代西方社会掀起的“马克思主义热”现象引人深思。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不能作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的是()

A.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和革命性B.“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国人树立了榜样

C.学习“西学”,改造中国的理想失败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其阶级基础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

阅读下表:

人物编号

人物

人物速写

人物编号

人物

人物速写

梁启超

号称“冰室主人”,曾拜“南海先生为师”

林则徐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销烟”

李鸿章

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康有为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魏源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李大钊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陈独秀

《新青年》的创办者

曾国藩

创建了“湘军”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A、B、C、D、四类。

(2)概述这四类人物所代表的派别对学习西方的态度主张。

(3)结合上述人物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谈谈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

《劝学篇》

材料二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

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

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

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严复:

《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西学”指什么?

该派别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2)材料二是哪一派别的思想?

结合材料二与此派别的主张,分析材料一派别认识的不足在哪里?

并分析此派别认识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中两位先生是指什么?

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开展的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又说:

“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材料三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天经地义”的,人类社会最初并没有君主,君主是人民推举出来的,人民也可以把它废除;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他指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中国近代史》(上)

材料五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

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中国近代史》(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思想?

(2)材料四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什么?

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持什么态度?

(3)材料五反映了李大钊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有何重大影响?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点是魏源与《海国图志》,掌握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根据题干中“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可知该书是首先介绍西方的书籍,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来抵御列强的侵略,所以魏源的《海国图志》符合题意;B项是天平天国运动中洪仁玕的著作,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CD项是维新思想时期的著作,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所以BCD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A.

2、【答案】C

【解析】广泛使用“世界”地图足以证明部分士人是有一定的世界意识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部分士人重视对世界地图的研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世界地图均不再以中国为中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未被普遍接受只是被部分士人接受,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但选C。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广泛使用“世界”地图说明有一定的意识。

3、【答案】B

【解析】冯桂芬涉及到政治制度方面的问题,也就说明了早期维新思想是突破了“器物”限制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属于维新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敌对而非一致反对变法图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4、【答案】D

【解析】“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的运动”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维护封建统治,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没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人不多费用多”等字眼也意在强调新式学堂招生难,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是强调新式学堂的困难而不是清末新政重视教育,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同文馆而非官办学校,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维新思想,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和洋务思想的特征来分析材料.A.材料中涉及到了要设立议会,这不是洋务运动的思想.B.奠定维新变法理论基础的是90年代康梁的维新思想.C.从材料可以看出要设立议会是对洋务运动思想的一种突破.D.顽固派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C.

7、【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是注意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他们宣扬的思想应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因此他要求的科举制度改革,建立新式学校主要是为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播服务。

因此他所说的“中体西用”与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本质是不同的。

故选D。

ABC项均错误,并未真正的理解康有为的思想。

8、【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信息可知,1895年以后,维新派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些事件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故D项正确;1895年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不是出现“传统外变”的内在根源,故A项错误;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是外部因素,而不是内在根源,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的弊端日益明显,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不是“传统外变”的内在根源,故C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法革新,救亡图存,从材料来看,其主张应该是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故答案为D项。

A项对材料理解不全面,材料中还有“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也”的情况,故排除;B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

材料信息体现了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二者相需,缺一不可”,强调两者要融会贯通。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11、【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

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严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中欲从传统思想中寻找价值,因此选C。

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本题考查严复思想的相关知识。

在对中国传统儒学的态度上,一方面,他竭力批判以原教旨的方式来对待儒家的古训,另一方面,他始终主张从儒学传统中寻求凝聚“国性”的资源。

他在民国初年提出的尊孔主张,决不是由于他希望使中国返回到他早年竭力批判的传统时代去,而是出于他坚信,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主流文化,乃是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国性”的基础,因而有必要从传统主流文化中汲取民族凝聚力,以应付中国社会转变时代的社会整合与精神需要。

12、D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的意义,旨在考查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故选C.

14、C

15、【答案】C

【解析】材料“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指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不能根本改造国家,于是1915年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从思想领域唤醒国民,改造中国,故C符合题意。

A把社会动荡归咎于中华民国的成立是不当的,因为辛亥革命的初衷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政体,排除B。

共和体制是对专制政体的否定,只是还不足以真正革新国家,故排除D。

16、【答案】D

【解析】材料中“民国四五年”是指1915-1916年;根据“民国四五年”“政治不足以救国,需要文化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指的是1915年兴起的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A项是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不符合时间要求,排除;B项发生于19世纪末,排除;C项是政治革命,排除。

材料“民国四五年”是解题的关键时间点;从中可以得出正确答案。

1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文化伟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故①正确。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这是“政治名人”的体现,与设问要求不符合,排除②,故排除ABC。

③首先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为运动指明方向,也是“政治名人”的体现,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④正确,所以答案应选D。

18、【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此首诗使用的是白话文,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所以答案选D。

19、【答案】C

【解析】A、B、D三项中的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都属于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转型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项。

20、【答案】D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1921年7月21日,而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四日。

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引进的,先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都能作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

抓住关键信息“不能作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结合五四运动的时间分析,五四运动后发生的事件不能作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传播的原因。

二、非选择题

21、

(1)A类:

⑤③;B类:

⑧②;C类:

⑥①;D类:

④⑦.

(2)林则徐、魏源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面对外国侵略,主张了解世界,学习西方,巩固封建统治;曾国藩、李鸿章代表的是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科技,引进先进的军事科技器物,达到富国自强的目的;康有为、梁启超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造中国政体;陈独秀、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以“民主”和“科学”为大旗,主张在思想文化变革中国.

(3)提示:

结合中国国情,以开放心态对待,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不断丰富中国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A、B、C、D、四类,⑤③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⑧②属于洋务派,⑥①属于维新派,④⑦属于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第

(1)问的派别,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等方面归纳林则徐、魏源对学习西方的态度主张。

可从主张向西方学习科技、引进西方军事等方面归纳曾国藩、李鸿章对学习西方的态度主张。

可从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造中国政体等方面归纳康有为、梁启超对学习西方的态度主张。

可从以“民主”和“科学”为大旗,主张在思想文化变革中国等方面归纳陈独秀、李大钊对学习西方的态度主张。

(3)本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以开放心态对待西方文化;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不断丰富中国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思考作答。

整体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考查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及中国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特点,需要掌握新思想的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等方面的内容。

总之,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向西方学习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来越深入。

22、

(1)“西学”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实践:

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派别:

资产阶级维新派。

不足:

维新派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要建立对在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上才能发挥作用,而洋务派仅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不够的。

因此,维新派认为应该主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原因:

①洋务运动扩大了西学的转播;②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③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3)民主和科学。

影响:

①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②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③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思想基础;④为五四运动的到来作了思想准备;⑤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和繁荣。

(4)趋势:

①态度上:

由被动到主动;②内容上:

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③阶级上:

由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再到无产阶级;④对象的性质:

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⑤始终伴随着救亡图存的根本任务。

23、

(1).“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2).“德先生”是指民主,“赛先生”是指科学。

全面否定。

(3).主张:

李大钊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主张效仿俄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影响: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

(4).仿造器物——仿行制度——思想解放。

【解析】

(1)根据“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得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根据“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得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根据“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得出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2)根据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可知,“德先生”是指民主,“赛先生”是指科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3)主张:

根据“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得出李大钊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主张效仿俄国,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影响:

结合所学可知,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

(4)材料一二主张学习西方器物,材料三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