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0926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docx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docx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

“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

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

“冉求,你怎么样呢?

”) 

 

      3。

何以……?

(可译为“根据什么……?

凭什么……?

为什么?

怎么会?

”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

何所……?

(可译为“所……的是什么?

”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

 

      5。

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

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

“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

”《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二。

表示反问

 

      1。

何……哉(也)?

(可译为“怎么能……呢?

”)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

(可译为“为什么要……呢?

“还要……干什么呢?

”)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

何……之有?

(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

      ①勾践曰: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

“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

 

      4。

如之何……?

(可译为“怎么能……呢?

")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

(可译为“哪里……呢?

难道……吗?

怎么……呢”)

      ①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伶官传序》(啊!

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

安……哉(乎)?

(可译为“哪里……呢?

”“怎么……呢?

”)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 

      7。

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察今》

 

      8。

 ……非……欤?

(可译为“……不是……吗?

”)

      ①子非三闾大夫欤?

《屈原列传》

 

      9.宁……耶?

(可译为“哪里……呢?

”)

      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10.顾……哉?

(可译为“难道……吗?

”)

      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

《为学》

 

      11.独……耶(乎、哉)?

(可译为“难道……吗?

")

      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

 

 

      三、表示感叹

 

      1。

何其   (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2.直……耳!

(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①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

“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

      ②王变乎色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庄暴见孟子》

 

      3.惟……耳!

(可译为只是……罢了!

      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

 

      4. 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①  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

 

      5.亦……哉(可译为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

《五人墓碑记》(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唉,这也真是隆重啊!

 

      6.……何如哉?

(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

      ①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报任安书》

      ②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指南录>后序》

 

 

      四、表示揣度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

、只怕……吧?

”等)

      ①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

“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②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

 

      2.得无。

.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

..吧、恐怕..。

.吧、该不是……吧?

能。

.。

.。

吗?

(兼表反问)"等)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②曰:

“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3。

其……欤?

(兼表反问)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

 

      4.……庶几……欤?

(可译为……或许……吧?

      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

(可译为与其……,不如……?

) 

      ①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2.……欤(耶),……欤(耶)?

(可译为是……还是……呢?

      ①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

《梅花岭记》

 

      3。

其……其……也?

(可译为是……还是……呢?

      ①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六、表设问:

 

      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

      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何则?

陵迟故也。

(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

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

 

 

      七、表陈述语气

 

      1、无以、无从。

(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①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祝酒毕,说道:

“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

)"

 

      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

      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书博鸡者事》(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

 

      3、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

      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人生各有些自己的兴趣,我独爱美习以为常。

 

      4、无所。

(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①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什么取用,妇女没有谁受宠幸,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小啊!

      ②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勾践灭吴》(吴国同越国,是世代互相仇视,互相攻伐的国家,三江环绕着两国的国土,两国的人民都没有迁移到别的地方去的。

 

      5。

比及(可译为“等到。

...。

.的时候”)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赶忙回答: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

      ②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冉求答道:

“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

 

 

      八、被动句

 

      1、见……于……:

(可译为“被”。

      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愚溪诗序》(现在这条溪水却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

 

      2、为……所……:

(可译为“被”。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如果不这样,你们这些人将都被刘邦俘虏!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③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孔雀东南飞》

 

 

      九、宾语前置

 

      1“唯……是……,(“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

      ①唯命是从。

 

      2……何……之有

      ①宋何罪之有?

《公输》

      ②夫晋何厌之有?

《左传》(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③勾践曰: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

“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十、假设

 

      1.诚……则……:

(可译为“如果……那么(就)……”.)

      ①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2、否则:

(可译为“如果不……就……。

不然的话……就……。

”)

      ①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活着的人的莫大羞辱啊!

 

      3、然则: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泰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4.向使:

(可译为“假如,如果”.)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5。

自非:

(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

)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十一、转折

 

      1.然而:

(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②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

《过秦论》

 

      2。

虽然:

(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①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祭十二郎文》(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将要变得全白,松动的牙齿将要脱落.)

 

 

      十二、其他

 

      1、得以:

(可译为“能够”。

      ①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所以,蓼洲周公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被赠予美好光明的谥号,荣耀于身死之后,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做座坟墓,把他们的姓名排列于大堤之上,四方人士经过此地没有不下拜而哭泣的,这实在是百世一遇的遭遇呀!

 

      2、俄而:

(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口技》

 

      3、而况:

(可译为“何况,况且”.)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

 

      4、而已:

(可译为“罢了"。

      ①太宰嚭谏曰:

“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勾践灭吴》(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

“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

”)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③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祭十二郎文》(我应当在伊水和颍水之畔置几顷田地,来度过我的晚年,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期望他们长大成人;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他们出嫁,我的心愿不过如此罢了!

 

      5、何乃:

(可译为“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①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孔雀东南飞》(阿母对府吏说:

“你的见识为什么这么短小!

”)

 

      6、既而:

(可译为“随后,不久"。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其后就以吴地人民暴乱报告朝廷,追究、处死五人:

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也就是现在一起埋在墓中的人。

 

      7、既……且……:

(可译为“又……又……”.)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离骚》(贬黜我既因为用香蕙做佩带啊,又重给我加上采集芳芷的罪名。

 

      8.可得:

(可译为“可以,可能.")

      ①曰: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

“可得闻与?

”《庄暴见孟子》

 

      9。

可以:

(可译为“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②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劝学》(君子说:

学习决不可以停止.)

      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10.乃尔:

居然如此,(可译为“竟然如此,这样”。

      ①何其相似乃尔.

 

      11.且夫:

(可译为“再说,而且"。

      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12。

是故:

(可译为“所以,因此。

”)

      ①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勾践灭吴》(所以首战就使吴国在囿地吃了败仗,接着又使他们在没地受挫,在吴国国都的郊野又把吴军打得大败。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龄长大还是少小,道理在那里,老师也就在那里。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13.是以:

(可译为“所以,因此,因而。

”)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也。

《陈情表》(臣没有祖母抚养,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臣供养,不能安度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有此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的责任,远出做官。

 

      14.所谓:

(可译为“所说的,所认为。

")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上战胜敌国.)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怎样加句号和逗号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

      ③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登泰山记》(中间山谷中的水绕过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祭十二郎文》(所说的天公啊,实在让人难以推测;神明啊,实在让人难以明白!

这真是天理不可推究,寿命不可预卜啊!

 

      15。

往往:

(可译为“处处,到处;常常。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于是,我颇有感慨。

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常常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

      ②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项脊轩志》(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庭院内外开了许多小门,隔墙垒得到处都是。

      ③汝去年书云: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祭十二郎文》(你去年来信说:

“近来得了脚气病,时常发作的很厉害。

” )

 

      16.未尝:

(可译为“从来没有,不曾”)

      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我每次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总象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③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哥哥中年时,去世在南方。

当时我和你年纪还都小,跟随嫂嫂送哥哥的灵柩回河阳安葬。

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离开过。

      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江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

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17。

谓……曰……:

(可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

      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

“明天一早,您千万不可不尽早来向项王当面赔罪!

”)

      ②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

《鸿门宴》(于是范增起身离席,到帐外召来项羽的堂弟项庄,对他说:

“君王为人下不了狠心。

”)

      ③因笑谓迈曰:

“汝识之乎?

"《石钟山记》(我就笑着对苏迈说:

“你记得吗?

")

      ④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老婆婆常对我说:

“那里,就是你母亲曾经站立过的地方。

”)

 

      18.谓之:

(可译为“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

      ①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山洞很幽深,走进去感到很寒凉.询问这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也没有走到尽头,人们称它为“后洞”,)

      ③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登泰山记》(东边的那道山谷,古时候把它叫作天门溪水,我们没有到达。

      ④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也皆谓之天门云.《登泰山记》(这次经过中岭到山顶,也有象门户一样的山崖横立在路上,一般人都管它们叫天门。

 

      19。

无何:

(可译为“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

      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