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人的生死观论文日语.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3064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论文日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论文日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论文日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论文日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论文日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论文日语.docx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论文日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日本人的生死观论文日语.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论文日语.docx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论文日语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

姓名:

0000

班级、学号:

0000班、00号

系(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

应用日语

指导教师:

0000000

开题时间:

2009-06-4

完成时间:

2009-11-17

2009年11月17日

 

目录

 

毕业设计任务书…………………………………………………1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2

答辩申请书……………………………………………………3-4

正文……………………………………………………………5-12

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13

答辩过程记录表…………………………………………………14

 

 

 

课题论日本人的生死观

一、   课题(论文)提纲

1.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

1.1武士道

1.1.1武士道的形成

1.1.2武士道的影响

1.2殉情

1.3樱花

1.3.1樱花的认识

1.3.2樱花的影响

2.日本人的自杀

2.1自杀的现状

2.2自杀的原因

2.2.1文化因素

2.2.2思想因素

2.2.3社会因素

3.结论 

 

二、内容摘要

每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生死观,日本也不例外。

‘轻生死,重然诺’的武士精神,男女怀着对生的留念和对死亡的向往,为爱情而殉情的精神以及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要果断离去的樱花精神等等都是日本人生死观很好的体现。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及日本人自杀的现状和原因来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三、  参考文献

[1]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

[2][日]立川昭二1998年著《日本人的死生观》

[3]王永娟姜俊燕.《樱花的国度》

 

论日本人的生死观

000

中文摘要:

每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生死观,日本也不例外。

‘轻生死,重然诺’的武士精神,男女怀着对生的留念和对死亡的向往,为爱情而殉情的精神以及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要果断离去的樱花精神等等都是日本人生死观很好的体现。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及日本人自杀的现状和原因来论述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

关键词:

生死观;武士道;殉情;樱花;自杀

1.日本人生死观的主要体现

1.1武士道

1.1.1武士道的形成

武士的形成是在平安时代后期,尤其是进入镰仓,室町时代以后,日本封建统治阶级中出现了贵族与武士的身份区别。

在平安时代后期,朝廷势力甚微,至丧失了维持地方治安的能力,庄园领主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日趋激烈。

于是庄园领主纷纷建立自己的武装,用以保卫庄园或以武力侵占其他的庄园土地。

地方行政官国司和郡司为保护自身的利益,也建立直属武装。

于是,在各地方逐渐出现了以战斗为业的武士。

11世纪以后,又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的范围的地区性武士集团。

在众多的武士集团中,势力最强的就是源氏和平氏。

源氏和平氏两大集团经长期抗争,终于建立了源氏的武士政权镰仓幕府。

在镰仓时代,“武士之习”也就是武士道,表现于行为和感情的层次,尚未形成统一而明晰的理论。

进入室町时代,尤其是在应仁之乱以后的战国时代,由于各地大名的重视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学说,因此儒学的道德观念逐渐成为了武士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

在同一个时期,日本的佛教也对武士道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日本的佛教中,他们对于武士的是这样进行教育的,他们认为只要一个武士在临死的时候能够成就念佛的行为,那就可以了,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士可以肆行杀戮。

同时,日本佛教中的还给予了武士精神上的支持,让武士知道了“死生如一”这样的道理,这样可以使武士不计生死给主君卖命,这个和镰仓和室町时代的“忘我,忘家”的思想是相通的,在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战国时代,各地的大名间经常发生战争,当时的武士具有这种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这一时期的武士道也就是“死的觉悟”的武士道。

在进入了江户时代之后,日本武士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德川幕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兵农分离”的制度,以及严格的士,农,工,商四个等级的等级制度。

武士们作为最高等级的士,他们的主要智能已经不再是战斗了。

虽然还有很多人提倡“死的觉悟”的武士道精神,比如大道寺友山的《武道初心集》,和山本常朝的《叶隐》,由于武士社会只能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只有“死的觉悟”的武士道就不够了。

德川幕府的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将军就曾经努力创新武士道的新理论。

顺应这个趋势,日本的古学派儒者山鹿素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武士道,提出了“士道”的理论,是儒家思想成为了江户时代武士的最主要的生活指导原理。

到这个时候,武士道完成了从“死的觉悟”向“道的自觉”的过度。

1.1.2武士道的影响

日本武士道精神,在大量的典籍中流传最广的一本书就是《叶隐》。

《叶隐》历来被奉为武士的手册,书里面最著名的一句话是:

武士之道,即知死之道。

就是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死、怎么死之道,为别人发现了自己的失败而死,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由此引申出武士们的信条:

无畏的勇气,无条件的服从,对死亡的蔑视。

武士道提倡“轻生死重然诺”。

日本人甚至认为“武士道既是死”。

在日本历史上流传的赤穗四十七浪人(古代把失去主人的武士成为浪人),在为主人成功复仇后,也选择了集体牺牲,并且是剖腹自杀的方式。

二战中,日本武士道异变为促使日本侵略军进行对外屠杀的精神武器。

看电影《偷袭珍珠港》,一些年轻的士兵,念着忠于天皇的誓言,奋身不顾地钻进轰炸机,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换取战争的胜利。

1.2殉情

“殉情”是对日语“情死”的翻译,而“情死”在日语中有一个专门的词“心中”,这是日本大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将汉字“忠”字分解开,将其上下部首调换一下就成了“心中”,原意为“相爱的男女向对方表露心迹的证据”,有切指甲、文身、断发、断指、情死等。

后来,“情死”就成了真正的“心中”,进而“心中”成为专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体自杀。

日本人一向对殉情有特殊的迷恋,日本许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都有“情死”和“心中”的情节,而不同文本对殉情往往均有正面的歌颂。

《失乐园》中的久木和凛子的徇情行为渗透了日本民族“瞬间美”、“消失美”的审美态度,达到了他们希望让生命在瞬间陨落实现价值升值的目的。

他们各自在经历一次生活的挫败后,认识到生命不在长短,爱情的程度并不会与时间的延续成正比。

然而两人都强烈渴望在有限的生命之内,让爱情像樱花般美丽地声、美丽地死,实现绚烂爱情的永生和生命价值的升华。

于是他们抛开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抛开所有的社会责任、社会生存方式,只专注于自己精心安排的结局所要达到的精神境界。

个人已经完全不受理性自我的控制,处于另一种状态,一种完全感性理想的状态。

他们期望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让他们的爱情在有限的生命里通过自我的时间定格达到无限永生。

1.3樱花

1.3.1樱花的认识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是旧日本国徽上采用的图案,也是日本文化的图腾。

樱花之所以作为日本的国花,是因为樱花的精神,也就是日本人所说的“樱花情结”,樱花的花期一般只有3-5天,但樱花在最为绚烂之际,一场风过后,花瓣转瞬凋零,正象征着生命刹那间的美丽,如樱花般飘落的死亡瞬间也是美的极致,让人震撼和难忘。

1.3.2樱花的影响

樱花作为一种风景,一种象征,甚至一种精神,已成为日本特有的文化。

日本语中,“樱时”就是指樱花盛开的时节,也就是春天。

樱花热烈、纯洁、高尚,严冬过后是它最先把春天的气息带给日本人民,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至4月15日定为“樱花节”。

日本人很欣赏樱花这种壮烈的性格,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

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白雪似的樱花象征日本武士道绚烂而短暂的美学。

日本有句著名的谚语“做树要做樱花树,做人要做武士”,喻示武士的死要像樱花一样,为自己划一个干净利落的完美句号。

2.日本人的自杀

2.1自杀的现状

2007年6月8日新华网日本警察厅公布的数字显示,2006年日本自杀人数为32155人,较上一年有所下降,但这是连续第9年自杀人数超过3万人,以至于日本人轻生成为了国际社会不争的事实。

对自杀的报道几乎成为日本地方和全国媒体的日常作业,而且日本政府每年都公布日本人自杀的数字,在外国人看来日本人似乎视自杀为“家常便饭”。

近代以来,日本历史上自杀者的因由除患病和精神障碍者外,有的是因为因为精神绝望,有的是为团体负罪而死,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生活所迫。

2.2自杀的原因

2.2.1文化因素

文化影响是深刻的,近代以来日本文学界知名作家自杀者有七八位之多。

明治时代的著名诗人北村透谷自缢而死,白桦派文学的泰斗有岛五郎与情人双双情死,另外芥川龙之介、牧野信一,田中光英、太宰治以及三岛由纪夫等人都走向了自杀之路。

文学的诱导性无疑在影响着新一代日本人,在许多日本文学作品中,自杀被描绘成一种神圣而永恒的事情,这无疑对新一代日本青年的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尽管人们常常把自杀的原因归结为过重的生活压力和人们拘谨的性格,但是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新一代日本青年对“寂灭”的迷恋,更加促进了他们自杀行为的发生。

在岩井俊二的电影《梦旅人》中,两个年轻人在自杀之前徒劳地向太阳开枪,当枪声响过,世界依然宁静,太阳纹丝不动;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中的男女主人公服药同归于尽,就被认为是自杀的绝美表现。

2.2.2思想因素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生与死这种人的能力无论如何也无法跨越的截然对立的限界变成了一个变化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和阶段。

在这里,死不是通往永恒的沉寂,而是走向了流转的生。

日本人最崇拜的观念是“无常”,死在他们眼里也是无常的,没有死的流转,就没有生的勃发。

其中“虚无”、“万物如一”、“轮回转生”这样的传统观念对日本作家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

中国的日本文化问题专家叶渭渠曾经撰文指出,日本人的生死观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意识,即赞美“美之短暂”,他们常常把“瞬间美”的意识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

日本自杀身亡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更认为“‘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

日本民族浓厚的悲剧情结,潘光旦先生分析说:

日本民族本有浓厚的悲观心态。

此种心态之普遍表现就是轻生、出世、信仰命运论。

悲剧情结不仅是日本人的内心反映,也代表了日本人的审美倾向。

日本人看戏爱看悲剧,看电影也爱看悲剧,甚至看小说,也最爱看悲剧小说。

初次接触日本文学是与川端康成《雪国》的相遇,这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

他的文字带给我一种震撼,初读川端先生的作品有种伤感的余韵化缠绵不尽,用其作品里的词形容是“优美而近乎于悲戚”。

2.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也是日本人自杀的一个很大因素。

在日本众多自杀者当中,大部分是不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绝望中把死亡视为唯一的解脱方式。

9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遭遇坎坷,公司破产、裁员以及收入下降造成的压力曾经把许多人推向绝望的边缘。

据日本警察厅统计,在1998、1999两年,日本全国年自杀人数都超过30000人,为近年来的最高纪录;其中,40到50岁的中年男性选择自杀者数量明显增多,而这些人正是社会人群中生活、工作负担最重的群落。

在日本的人身保险中,自杀被列为意外死亡,可以领取保险金,所以经营失败的中小企业主,往往购买高额人身保险,然后选择自杀,留下丰厚的保险金以偿还债务。

为团体过失负责而自杀也是战后自杀死的一个原因,并且为数不少。

50年代全日本航空公司因为一场空难事故,公司的总经理谢罪自杀,80年代日本大阪某警察署的两个负责人以为下属贪赃舞弊事件暴露而双双自杀身亡。

按中国人的观点来看,空难事故也好,贪赃事件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