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化生教案刘整理讲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3037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化生教案刘整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核化生教案刘整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核化生教案刘整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核化生教案刘整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核化生教案刘整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核化生教案刘整理讲解.docx

《核化生教案刘整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化生教案刘整理讲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核化生教案刘整理讲解.docx

核化生教案刘整理讲解

教案

 

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军事教研室

类别

2核化生武器及其防护

科目

现代兵器

时间

100分钟

授课人

刘玉春

 

批准人:

年月日

 

现代兵器

学习提要

科目:

军事理论

目的:

了解核化生武器的发展概况和对作战的影响,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内容:

一、核化生武器简介;

二、核化生武器威胁分析;

三、对核化生武器的防护对策。

时间:

100分钟

地点:

多媒体教室

要求:

一、认真学习,作好笔记;

二、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核化生武器及其防护

导课:

同学们:

▲●2011年3年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地震造成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

核事故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灾害,核电站附近30公里范围的10多万居民被疏散,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放射性物质在全球的扩散一度引起国际社会的恐慌,以至于“核电猛于虎”的观念在很多国家盛行。

可见,即使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核战争危险相对较低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核化生威胁并没有消失。

更何况,天灾可防,人事难料。

军事大国依靠核威慑的基本战略并未改变;核化生武器依然拥有庞大库存;核化生武器与技术扩散有蔓延之势;各种分裂势力、恐怖势力和极端势力利用核化生武器及其材料不断制造破坏性事件,致使世界核化生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因此,深刻认识世界核化生武器的现状、发展及对我国安全构成的威胁与影响,掌握应对核化生威胁的有效措施,保持和提高核化生防护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核化生武器及核化生防护的基本知识。

下面讲三个问题:

一、核化生武器简介;

二、核化生武器威胁分析;

三、对核化生武器的防护对策。

▲一、核化生武器基础知识

(一)核武器

▲1.核武器的概念和基本类型

核武器是利用重原子核链式裂变反应或轻原子核自持聚变反应瞬间放出的巨大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统称。

核武器的威力用“TNT当量”(简称当量)来表示。

如当量为两万吨的原子弹,爆炸时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两万吨TNT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

核武器的爆炸方式一般有空中爆炸(简称空爆)和地面(水面)爆炸(简称地爆)两种方式,有时也可采取地下(水下)爆炸。

空爆杀伤破坏范围大、程度轻,主要用于杀伤破坏地面有生力量、武器装备、交通枢纽等目标;地爆杀伤破坏范围小、程度重,主要用于破坏地下坚固工事及主要装备等目标。

核武器的类型主要包括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

▲●

(1)原子弹

原子弹是利用易裂变重原子发生裂变链式反应,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杀伤破坏作用的核武器,也称为裂变弹。

原子弹的威力通常为几百至几万吨级TNT当量。

1945年7月6日,美国在新墨西哥州进行首次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成为世界上最早掌握核武器的国家。

同年8月6日、9日,美军向日本广岛、长崎分别投掷了一枚原子弹,造成20多万人员伤亡,震惊了世界。

此后,相继有苏联、英国、法国试爆成功。

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爆炸成功。

▲各国首次原子弹试爆时间

国别

原子弹爆炸时间

美国

1945年7月6日

前苏联

1949年8月29日

英国

1952年10月3日

法国

1960年2月13日

中国

1964年10月6日

印度

1974年5月18日

原子弹可以由不同的运载工具携载而成为核导弹、核航弹、核地雷或核炮弹。

1945年8月,美国用飞机投放到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小男孩”、“胖子”就属于核航弹。

▲●

(2)氢弹

氢弹主要是利用氘、氚等轻原子核的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出的巨大能量,造成杀伤破坏作用的核武器,又称聚变弹。

由于轻核聚变反应要在极高的温度下才能进行,所以氢弹还被称为热核弹。

●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可达几千万吨TNT当量。

▲1952年10月31日,美国在太平洋比基尼岛核试验基地爆炸成功了世界上的第一颗氢弹。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一次300万吨级的氢弹试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的成功研制,美国人用了7年的时间,而我国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

各国首次氢弹试爆时间

国别

原子弹爆炸时间

美国

1952年7月6日

前苏联

1953年8月12日

英国

1957年5月15日

法国

1968年8月24日

中国

1967年6月17日

▲●(3)中子弹

中子弹是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因素,且相对减弱冲击波和光辐射效应的一种特殊设计的小型氢弹,又称为增强辐射弹。

它的主要特点是当量小、中子的能量高、数量多、放射性沾染轻。

一般中子弹的当量不大于3千吨TNT当量。

中子弹主要是以高能量中子辐射来起杀伤作用,其贯穿能力强,杀伤范围大,能够穿透坦克装甲和一定的工事防护层杀伤人员。

1977年6月,美国宣布研制出以贯穿辐射为杀伤方式的中子弹。

此后,各国也相继投入研制威力更大而形式多样化的第三代核武器。

2、核武器分类

(1)按结构原理划分:

核武器,从1945年7月16日,美国进行的第一次核爆炸试验到现在,已发展到第三代;第一代(40——50年代)是原子弹(裂变);第二代(60——70年代)是氢弹(聚变);第三代(80年代以后)是中子弹。

并向小型、多弹头、高精度、威力大的方向发展。

(“小男孩”身高3米,腰围2米2,体重4吨;现在的核弹,长36厘米,直径13厘米,重25公斤。

(2)按作战使用划分:

战略核武器战术核武器

(3)按当量大小划分:

百吨级千吨级万吨级

十万吨级百万吨级千万吨级

(4)按投放方式划分:

核导弹核炸弹核炮弹

核地雷核鱼雷核深水炸弹

3、核爆炸方式

核爆炸方式通常分为:

地(水)面爆炸

地(水)下爆炸

空中爆炸—低空爆炸中空爆炸

高空爆炸超高空爆炸

核武器的爆炸方式,是用比例爆高(简称比高)的大小来区分的。

比高就是实际爆炸高度(米)与爆炸当量(千吨)立方根的比值。

核武器的爆炸方式,通常分为空中爆炸、地面(水面)爆炸和地下(水下)爆炸。

而空中爆炸,又分为低空爆炸、中空爆炸、高空爆炸和超高空爆炸。

判明爆炸方式,对于分析核袭击造成的杀伤破坏和地面放射性沾染情况,有重要意义。

(1)地下(水下)爆炸

在地面(水面)以下的爆炸,称为地下(水下)爆炸。

比高小于0。

地下爆炸一般用于破坏地下目标,并造成弹坑以形成障碍。

深度较浅的地下爆炸可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沾染。

水下爆炸主要用于破坏水面和水下舰艇、水中设施等,也会在一定范围内造成放射性沾染。

(2)地面(水面)爆炸

核爆炸形成的火球接触地面(水面)的爆炸,称为地面(水面)爆炸(简称地爆)。

比高等于或大于0,但小于60。

地面爆炸,主要用于破坏地面和浅地下的坚固目标。

并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沾染。

触地爆炸还能造成弹坑。

(3)空中爆炸

就是火球不接触地面的爆炸。

根据核爆炸的杀伤破坏效果,分为四种方式。

低空爆炸、中空爆炸、高空爆炸、超高空爆炸。

①低空爆炸——比高为60~120的核爆炸。

此种爆炸,对破坏较坚固的地面目标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还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地面放射性沾染。

②中空爆炸——比高为120~200的核爆炸,此种爆炸,对于杀伤地面上的暴露人员和破坏不太坚固的地面目标效果较好,不会形成影响部队行动的地面放射性沾染。

③高空爆炸——比高为200~250的核爆炸,此种爆炸,对于杀伤地面上的暴露人员和破坏脆弱目标(如飞机等)的范围较大,而且不会形成地面放射性沾染。

④超高空爆炸——这种爆炸,爆炸高度通常在几十千米以上。

它主要用于摧毁飞行中的导弹、火箭和高空飞行器(如卫星)等,以及利用核电磁脉冲效来干扰、破坏敌方的通信联系和电气、电子设备。

4、核爆炸景象

核爆炸景象通常出现闪光、火球、尘柱、蘑菇状烟云和巨响。

首行讲讲空中核爆炸的景象:

(1)空中核爆炸的景象

①闪光:

核爆炸时,立即出现强烈耀眼的闪光。

闪光以每秒钟30万千米的速度何外传播,在几十千米,甚至几百千米的范围内都可以观察到。

闪光是核爆炸后最早出现的明显信号。

②火球:

闪光过后,在爆炸处立即出现一个明亮的高温、高压火球。

火球形成初期,体积较小。

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火球迅速膨胀、上升,同时也逐渐降温、变暗。

到后期成为烟云。

③尘柱、蘑菇状烟云:

火球冷却后,变成灰白色的烟云。

烟云继续上升。

在烟云上升的同时,从地面吸起的尘土形成一股尘柱。

这股尘柱速度上升,追及烟云,形成核爆炸所特有的高大的蘑菇状烟云。

当比高在200以上的核爆炸,尘柱和烟云一般不相连接。

烟云的上升速度随当量的增大而加快。

因此,可以根据不同时刻的烟云高度确定核爆炸当量。

④巨响:

核爆炸时,产生巨大的响声,可以在数十千米远的距离上听到。

当量越大,听到响声的距离越远。

(2)地面(水面)核爆炸的景象

地面(水面)核爆炸的景象与空中爆炸相似,所不同的是:

火球接触地面(水面),近似半球形。

由于火球接触地面(水面),核爆炸的能量比空爆时集中,因此,闪光持续时间、火球发光时间和最大半径都比空爆有所增加。

(3)地下核爆炸的景象

地下爆炸时,通常看不见闪光和火球。

由于火球在土壤中猛烈地膨胀,产生了强烈的地震波,所以,在一定距离上能感觉到强烈的地震。

(4)水下核爆炸的景象

水下爆炸时,发光的时间极短(一般只有千分之几秒左右),在近距离上可以看到一个明亮的发光区。

火球迅速冷却成高温、高压的气泡,向外猛烈膨胀,产生水中冲击波。

当气泡上升,冲出水面时,在爆炸点涌起一股浪花翻腾的水柱。

水下爆炸时,还能听到低沉的爆炸响声。

4、核武器杀伤破坏作用

核武器爆炸产生的杀伤破坏因素主要有光(热)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等,它们将对人、畜和物体造成杀伤破坏作用。

前三种因素的作用时间都在几十秒之内,核电磁脉冲的作用时间不超过几百微妙,它们是核爆炸产生的在较短时间内起杀伤破坏作用的因素,统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沾染的作用时间可持续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1)光(热)辐射

定义:

光(热)辐射是核爆炸瞬间造成几千万度高温发射的闪光和形成的火球产生的光和热辐射。

特点:

直线传播;传播速度快(光速);作用时间短(可持续零点几秒~几十秒)。

现在已知的热源中,只有太阳能够和它相比。

核爆炸的光辐射比太阳还亮,施放的热量是太阳施放的热量的10000倍。

可使人员皮肤烧伤,眼睛致盲,物体熔化或燃烧。

(大家知不知道太阳中心的温度是多少度?

太阳中心的温度约2000万度,表面温度呢?

约6000度,而核爆炸火球内部的温度高达3—4000万度,火球表面温度可达8000度。

(2)早期核辐射

形同X射线,就是核爆炸最初几十秒内放出的丙种射线和中子流。

同学们知道,人员一次全身照射量小于50拉德,(医学上叫伦琴,1伦=0.9拉德)不会得放射病。

平时我们上医院,照一次X光片,吸收的剂量仅为:

0.5—1拉德。

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但核爆炸瞬间,放射的剂量高达百万拉德。

人员吸收的剂量不同,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如吸收的剂量为100—200拉德,为轻度急性放射病。

虽有疲乏、头昏、恶心脱发等症状,适当休息,可以恢复;如吸收的剂量为350—550拉德,为重度急性放射病,会出现咳血、吐血、便血等出血症状和胃肠功能紊乱,有些人因全身衰弱而死亡

(3)冲击波

被称为“死亡之风”,是核爆炸产生的高速、高压气浪。

它是由高温高压火球猛烈的膨胀,急剧地压缩周围空气而形成的。

其“高压”气浪,形成的“超压”作用,使人体器官破裂;巨大的“动压”,使房屋倒塌、物体毁坏。

如:

3万吨级的原子弹在空中爆炸时,距爆心投影点800米处,压缩区内气流的运动速度可达200米/秒。

我们知道,10级狂风的风速只有28米/秒,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40—50米/秒。

由此可见冲击波的破坏力。

(4)核电磁脉冲

定义:

核爆炸瞬间释放的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