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9965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阅读这篇作品对我们学好祖国语言不无启迪。

刘敬智的《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一文,通过钱学森情愿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历尽艰险回国的经历,写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

《古代诗歌四首》收录了杜甫、杜牧、陆游、文天祥四位大家的作品。

《春望》体现了老杜忧国忧民的思想,《泊秦淮》流露了小杜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抒写了陆游的郁闷和理想,《过零丁洋》体现了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晏子使楚》通过对晏子言行的刻画,塑造了一位热爱自己祖国的贤相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他们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就特定的事件,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记诵、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

5、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6、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7、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课文《枣核》(2课时)

课文《最后一课》(2课时)

课文《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

课文《古诗四首》(1课时)

课文《晏子使楚》(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1课时)

四、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

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既有风烛残年的老人;又有贪玩幼稚的孩子;还有巧舌如簧的古人。

对于他们,同学们有的不是很了解或感兴趣。

我们教师要竭力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熟悉、接受这些人物,从而理解这些人物的爱国精神和品格。

更重要的,学习本单元,决不能仅仅局限在分析人物上,更要学会从人物身上感受到爱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的激情,并能将自己的思想言行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单元整体学习(起始课)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爱国主义,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千千万万的志士仁人,为了敬爱的祖国,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主义凯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爱国主义的篇章”,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听讲

可以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如《我的祖国》等。

2

速读单元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本单元的5篇课文,各自从什么角度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

 

(2)你能向全班同学讲一个爱国主义故事吗?

要求故事讲得生动形象,通顺流畅。

要点:

以物寄托思乡之情,牢记祖国语言,历尽艰险回到祖国怀抱,捍卫祖国尊严,决不投降,忧国忧民……

先小组讲,接着代表上台讲述,最后点评。

目的是初步感知课文,激发爱国热情。

 

合要求就行,重在鼓励,目的是拓宽视野。

3

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依据单元提示、课文练习和自己的体会,大致明确本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集体讨论,做到基本一致。

参见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

反思

 

 

第二课时枣核

(1)

【学习目标】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

1、重点:

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

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我先朗诵一首诗,如果有知道这首诗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朗读——《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的意思?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她),也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

2

整体感知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2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读课文,作概括。

(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

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

作圈点,排疑难。

3

研读课文

(1)具体说来,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

这些事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2)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

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4

布置作业

(1)找一篇具有以小见大、以某物作为线索之特点的文章,与之比较。

(2)诵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

教学

反思

 

第三课时枣核

(2)

【学习目标】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

1、重点:

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

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枣核》是一篇朴实中见深情,平淡中显奇妙的华人思乡文章。

这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听讲

2

研读、讨论

1、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2、“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1、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

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

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

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3

研读5——10段,品析下列问题。

1、“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

课文中从哪几方面来写它的呢?

2、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

如没离题,叙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文章是用中国化的景物、独特的人物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我们分析课文时是恰好相反,是透过具体的描写,来得出概念。

不仅没离题,而且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因为照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应该无忧无虑,心满意足,这样就更反衬了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4

体会下面几段话中加黑的词语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2、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

“带来了吗?

”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

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

 

1、“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

“生”,为了试种。

2、“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

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5

布置作业

(1)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2)归纳“语言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的常用方法。

教学

反思

第四课时最后一课

(1)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

2、领会本文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1、重点:

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

2、难点:

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语言是民族的象征、血液,失去语言即失去国土,文章就是—场围绕语言展开的心灵搏斗。

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听讲

2

请大家借助资料,查阅作者身份,以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学生活动,交流

3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用卡片检查字词。

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梳理文章思路。

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鲁士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小弗郎士为线索,见闻和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自然而生动地展开。

小说从“我”走出家门、跑向学校,到“最后一课”结束,情节的发展层次清晰、紧凑、井然有序。

(课前——上课——下课)

4

局部解剖

1、上课之前,教室气氛与平日有什么不同?

有何作用?

2、小弗郎士本是个贪玩的小学生。

“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

说给同学听听。

3、:

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

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学生活动,交流

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上“最后”,这表现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又愤慨的心情,他为再不能教法语课而沉痛,他为侵略者不准法国人学本国语言而愤慨。

“最后”二字要读出沉重的证据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却又充满希望的心情,他为再不能上法语课而沉痛,他又为上好这最后一堂法语课而充满希望。

小弗郎士似乎一下子长大了,成熟了,这是因为这时他把自己与“祖国”联系在一起了,是由于爱国的激情促成了他这些变化。

 

5

布置作业

本文与《枣核》在结构安排上有何异同?

(2)诵读课文,感受爱国之情。

教学

反思

第五课时最后一课

(2)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

2、领会本文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1、重点:

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

2、难点:

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