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第13单元 第27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29794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复习第13单元 第27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复习第13单元 第27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复习第13单元 第27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复习第13单元 第27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复习第13单元 第27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复习第13单元 第27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高三复习第13单元 第27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复习第13单元 第27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复习第13单元 第27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docx

高三复习第13单元第27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高三复习:

第13单元第27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宏观把握·历史主线

[通史坐标]

[线索特征]

本单元主线有两条,一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二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为解决中国社会进步所面临的救国、建国、强国之路问题而提出的,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符合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第27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纲要求] 

(1)“师夷长技”的主张: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考点1近代早期地主阶级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近代早期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派别

抵抗派

洋务派

背景

清朝闭关自守,君臣愚昧无知

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代表

人物

林则徐、魏源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目的

向西方学习,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活动

编译书籍,介绍西方

创办近代企业,开设新式学堂

影响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精巧点拨]       “睁眼看世界”

2.康梁维新思想

(1)代表

①康有为:

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②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③严复: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2)实践:

戊戌变法。

(3)影响

①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②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易错警示]      对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认识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根本分歧并非是否向西方学习,而是在于“向西方学什么”,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NO.2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

核心问题1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史料探究]

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的根本目的

史料 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之俗,所以治国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

必谓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臣亦不存此方隅之见,顾经国之略,有全体偏端,有本有末,如疾方亟,不得不治标,非谓培补修养之方,即在是也。

——《李鸿章全集》

根据史料分析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的根本目的。

提示:

维护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以“仿习机器”为主要措施。

[史论拓展]

运用多种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核心问题2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要点归纳]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2)成因

①客观原因: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

②主观原因:

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史料印证]

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政治设想

史料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解读] 康有为的设想是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社会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等多角度可知得出其设想的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NO.3探究——感悟真题·捕捉动向

(1)主干知识: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与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内容、特点及其成因。

(2)史观角度:

运用多种史学观点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3)社会热点:

以“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为话题切入,联系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考查不同时期儒学的不同作用。

(2016·江苏高考)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意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流程]

一定时空——1897年

二抓关键——“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

三析选项

选项

理由

结论

A

维新变法时期报纸比较多,除了《国闻报》,还有《时务报》等

错误

B

材料中“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的信息说明维新派目的是传播国外新思想

正确

C

清政府对维新派活动是限制的

错误

D

维新思想的传播于全国,不是仅限于北方各省

错误

NO.4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

1.(2015·江苏高考)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C [1876年洋务运动已经开始,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积极投身洋务事业,故A项错误。

材料提及的是郭嵩焘建议李鸿章扩大留学范围,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而没有提及他对西方体制的态度,故排除B项。

郭嵩焘主张扩大留学范围的提议遭到士大夫的谩骂,说明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

清廷对郭嵩焘的态度无法说明其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故排除D项。

]

2.(2010·江苏高考)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D.孙中山

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可知,这里反映的是把宣传西方的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维新派的观点,故选C项。

]

3.(2014·江苏高考)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

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

命题者

试题

格致(自然科学)类

龚照瑗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

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

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

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

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

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

咸有裨于国家大计。

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

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

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注意结合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分析。

(1)问的第一小问注意要使用材料中的原话,指导思想比较简单,“中体西用”思想体现得很明显;第二小问的“体现”注意从材料中把握关键信息。

(2)问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归纳答案时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论证时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充分、合理,表述清晰、严密。

【答案】 

(1)表述:

(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

坚持纲常政教。

(2)略。

考点2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

1.新文化运动

(1)背景

经济

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思想

辛亥革命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阶级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制度

导火线

袁世凯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

①标志: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②阵地:

《新青年》;基地:

北京大学。

③代表: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精巧点拨]图示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意义

①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①国内: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②国际: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表现

①五四运动前:

李大钊发表一系列文章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②五四运动后

a.理论: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b.组织:

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c.实践: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工人刊物。

(3)影响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②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易错警示]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或肯定,这虽是运动的一大缺陷,但不能掩盖运动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巨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